第十四部分产业发展理论第十五部分中国产业发展展望.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75380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部分产业发展理论第十五部分中国产业发展展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十四部分产业发展理论第十五部分中国产业发展展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十四部分产业发展理论第十五部分中国产业发展展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四部分产业发展理论第十五部分中国产业发展展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部分产业发展理论第十五部分中国产业发展展望.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章 产业发展理论 第十五章 中国产业发展 展望,第五篇 产 业 发 展,第一节 产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节 产业发展的趋势,第十四章 产业发展理论,一、产业发展的涵义 二、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三、产业发展的模式,第一节 产业发展概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这两个术语虽然在某些时候可以互相换用,但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 “经济增长”说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和产出的增长。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 。 “经济发展”的含义则要更加广泛,除了人均收入的提高外,它还包含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工业的

2、比重则不断上升,以及居民在城市人口中的百分比不断上升。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其内涵则较广泛,是一个既包含经济数量变化,又包含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一、产业发展的涵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之间虽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它们之间也有着很强的联系。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 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带来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 这里所说的“进化过程”,其核心就是一个结构变

3、化的过程。 因此, “产业发展”的概念类似于“经济发展”。当然,后者的含义要比前者宽得多。两者的关系是,经济发展包含了产业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又是以产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 。,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即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对某单个产业而言,从本质上看它无非是一些具有某种相同生产技术或产品特性的企业的集合。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存在的基础是这些企业及其产品。 而企业,尤其是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二、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由于一个产业的产出往往由多种相似的产品所组成,很难用某一产品的生命周期来代表整个产业的生命周期,这就造成

4、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 (2)产业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 (3)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往往会产生突变,“起死回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与产业生命周期的差异,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看作是正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产业。其特点是发展速度很快,增长率很高,并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之所以能够打破原来相对平衡的产业结构,是因为它创造并满足了新的社会需求。一般来说,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往往代表着市场上产生的新需求,代表着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以及代

5、表着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因此,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对整个产业结构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又可称之为“先导产业”。,1. 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把支柱产业看作是正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处于成熟期的产业都是支柱产业。处于成熟期的产业能否成为支柱产业还应看它是否具备以下特点,即其产出或收入在整个产业系统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而且维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当然,支柱产业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有的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逐渐进入了成熟期,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而原来的支柱产业

6、则会渐渐步入衰退期而失去其“支柱”的地位。,2. 支柱产业,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处于衰退期的产业称为“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特点是其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发展速度开始变为负数,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下降。发达国家对“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一般采取两种措施:一是进行产业转移,将其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去,通过开辟新市场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二是对其进行高新技术改造,通过提升其技术含量来创造新的需求,使其“焕发青春”,再次走向发展。,3.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对于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我们可以用产业或经济发展模式理论来描述。这里介绍三种比较典型的经济

7、发展模式理论 .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论; .经济发展阶段论;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三、产业发展的模式,(一)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论,刘易斯在其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论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的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的强大的非资本主义部门,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二元经济。基于这一特点,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扩张工业部门来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从而促进工业的增长与发展,以便消除工农之间以及工农业内部的各种结构失衡问题。,刘易斯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由于工业资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对劳

8、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总能在不变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供给。这样,工业总产值中利润部分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工资部分增长的速度,于是出现一个资本加速积累和迅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时期,直至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完毕。此后,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等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刘易斯模式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不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这会造成农业的停滞;二是忽视了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否

9、则工业中吸收的来自农业的劳动力就没有口粮和其他农产品的供应。,因此,费景汉和拉尼斯两人后来对其进行了修正,建立了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即“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他们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把二元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刘易斯模式基本相同,农业部门存在着隐性失业,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第三阶段,农业部门也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可以满足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消费,从而有助于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因此,农业促进工业发展的作用,不仅是消极地输送劳动力,而且还积极地为工业部门的扩大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既简单明了,又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10、大体一致,而且也基本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农、城乡对立运动和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一些客观规律。但是,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模式由于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劳动无限供给假设基础上的,并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为依据,因而存在诸多不足,表现在: 劳动的无限供给与实际不符; 忽略了工业的技术进步; 忽视了工业部门产品的需求究竟源何而生,由何而来的问题 。,1960年,罗斯托发表了经济增长的阶段,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这六个阶段中,第三、六阶段是社

11、会发展的两次“突变”,也是最有意义的阶段。,(二)经济发展阶段论,罗斯托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的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所谓“起飞阶段”,是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化的开始或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程度;而起飞阶段的重要特征,是一国开始实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一国经济要实现起飞,必须具备三个互相关联的条件: 第一,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第二,要建立起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第三,要进行制度的、社会的

12、、政治的变革。 经济增长几个阶段出现依次更替的原因,主要是“主导部门”的不断更替和“人类欲望”的不断更替,前者是客观原因,后者是主观原因。,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能够高速增长,而且能够把这种增长扩散到其他产业部门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三种形式: 1.规模经济影响,即主导部门的建立可以形成规模经济。 2.产生新产业和扩大出口部门的影响。 3.带动影响,即可以带动“现代基础工业部门”的发展。 最后,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条件不断演变的。正是主导部门的这种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发展阶段的变迁。促使主导部门不断更替的原因,除

13、了人的欲望不断变化外,主要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1.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其核心是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应在各个工业部门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使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增长,以此来实现工业化,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该理论有以下三种形式(或流派): (1)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 (2)“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 (3)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森斯坦和罗丹。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全,劳动生产率低,资本形成不足,加

14、上资本供给、储蓄和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因而,必须采取“大推进”战略,在各工业部门同时并按同一投资率进行大量投资。由于供给会创造需求,各个部门就能产生相互依赖的市场,从而导致整个工业部门的全面增长。否则,就会出现有些工业部门发展过快、产品过剩、销路不畅,而另外一些部门可能发展过慢,出现产品短缺。,(1)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纳克斯。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因为穷,收入低,导致储蓄少,需求小,投资引诱不足,从而又导致生产率低,收入低如此反复,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只有进行全面的大规模投资,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扩大和全面增长,才能摆脱这一

15、困境。但因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小不同所产生的各部门的发展能力和潜力的差异,各部门的投资比率应有所不同。弹性大的部门,表明发展不足,有潜力,应多投资;弹性小的部门,表明发展已过快,应少投资。,(2)“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这是一种综合了前两种理论特点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斯特里顿。该理论在强调扩大投资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全面增长的同时,也主张依据各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来确定不同的投资率和增长比例,以个别部门的优先增长来克服经济发展中的梗阻问题,最终达到各部门的平衡增长。这种理论是把不平衡增长作为手段,而把平衡增长作为目标的一种动态平衡增长理论。,(3)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1958年

16、,赫希曼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着重从现有资源稀缺和企业家缺乏等方面,批评平衡增长理论者只顾强调大规模投资和企业增长,而忽略了有的建设项目可能迟迟建不成,而有的项目建成后生产又可能无效率的情况,指出了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并相应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本与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2.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将投资分为“社会分摊资本”和“直接生产性活动”两大类。虽然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两种投资均必不可少,但因发展中国家资源有限,不允许两者平衡发展,应对其发展的先后作出抉择。由于

17、“直接的生产性活动”能刺激进一步投资,产生最有效的投资效益,即能使“引致投资”最大化,因而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性部门,待这些部门发展且收入增加后,再利用其中一部分收入投资于基础设施部门,以带动其增长。同时,并不是所有的直接生产性部门都同等优先发展,而应在其中优选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投资的部门。,(1)“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它可以分为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两种形式。赫希曼认为,联系效应可用产业的需求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来测量。某产业产品的价格与收入弹性大,表明该产业联系效应大,反之则小。他还认为,凡存在联系效应的产业,无论属哪种效

18、应,均可通过该产业的扩张所产生的引诱投资来促进前向、后向联系产业的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该产业进一步扩张,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所以,在选择优先投资项目时,应选有联系效应的产业,进而又应选联系效应大的产业。,(2)“联系效应”理论,据赫希曼的观察与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一般都很弱,只有制造业,尤其是加工工业相对说来有较大联系效应。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投资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加工工业,而进口替代又是其中发展的重点,因为进口替代工业具有较强的前、后向联系效应。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投资稀缺,资本不足,通过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步由生产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向生产资本

19、品为主,进而完全取代工业投入的进口,建立起民族工业体系,最终实现工业化。,(3)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但同时也都有片面性。两种理论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时期。一般说来,在资源稀缺和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不平衡增长理论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在这一时期,先用不平衡增长理论作指导,取得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初步成果,积累资本,开拓市场。待到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时,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农业和工业等矛盾就会加剧,甚至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这时就要用平衡增长理论作指导,调整投资战略,完善经济结构,协调经济矛盾,使国民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协调

20、地增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一、经济增长的涵义 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定涵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加,既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表示,也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表示。前者用来说明一国或地区总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后者用来说明一国或地区扣除人口增长因素后生产水平的提高。 因此,可以说:“经济增长特指更多的产出。增长意味着以更多的投入或更高的效率去获得更多的产出 。”,一、经济增长的涵义,在微观层次上,生产函数讲的是一家企业如果资本或劳动等投入要素

21、增加一定数量的话,其产量将增加多少。 在一个国家或整个经济层次上,生产函数是指一个国家劳动力数量、资本存量和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之间的关系。这些总体经济的关系,称为总量生产函数。 因此,我们可以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解释或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资本存量、劳动力等投入增长一定数量的情况下,其国民生产产出的增长情况。,经济增长理论,又称为增长经济学,主要研究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的。它从分析总量生产函数入手,通过研究一个国家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等投入增量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一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早在17世纪,经济增长问题就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步得到较为系

22、统的研究和论述。但是,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中心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诞生。,这一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任何经济单位的产出,不管是个别公司、一个产业,还是一个国家,取决于向该单位投入的资本量。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关系式:g=s/k 它所表达的基本观点是:用于厂房设备等投资所创造的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人们与公司的储蓄,则使投资成为可能。 资本产出比率K/Y是一种简单衡量资本或投资生产率的标准。,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斯旺等人对哈罗德多马模型作了修正和补充,把它发展为一个“新古典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

23、。 这一模型的基本假定是: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劳动比率可以改变;产出的增长主要由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推动,并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呈递减趋势。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所表达的基本含义是:经济增长率是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及其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它的基本含义是: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即相对收入份额),以及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技术进步。 它与索洛斯旺模型的区别就在于强调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因而是对索洛斯旺模型的发展。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突破了在经济增长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

24、素”的观点,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关键性。,简化了的索洛米德模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罗默、卢卡斯等人立足于舒尔茨等人创立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将人力资本因素系统地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 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已经摆脱了索洛所使用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并假设国民经济具有规模递增,而非规模收益不变的特点,同时也假设重要的外部效应的存在。,四、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提出的是一个“收益递增的长期增长模型”。在罗默的模型中,技术变革不仅被内生化,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增长的结果。知

25、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取代物质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原动力。它们不仅自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能通过其外部效应使物质资本及其他因素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在198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中,提出并比较了三个增长模型,系统地论述了其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模型不应仅仅去迎合过去经济增长的事实,还必须去揭示经济增长的动态机制;增长理论不应该只能预测未来几十年的增长,而应该能够揭示出一种长期增长的机制;它不应只是揭示某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还应考虑各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新古典模型存在两个重要的缺陷:它无法解释各国发展水

26、平的差异;它预测国际贸易将导致世界各国资本劳动比率与要素价格将均等化是严重不符合全球经济增长事实的。,卢卡斯还把“物质资本优势论”发展为“人力资本优势论”。依据这一理论,他认为一国应集中有限的资源生产和出口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产品;国际资本“倒流”现象的深刻原因在于知识和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收益,因而高人力资本的发达国家资本利率高,能够吸引较多的国际资本;国际贸易可以促使知识与人力资本加速积累,推动所有贸易伙伴的经济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扩大经济开放度,通过贸易吸收国外新的技术与人力资本,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研究、开发与培养费用,而且可以促进国家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使经济尽快地走上持续快速的增长轨

27、道,从而更快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总之,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在“人力资本决定论”的基础上,正确地反映了现代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因素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并揭示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同样在于人力资本的持续增长和积累,因而对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实更具有解释力,对各国经济增长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它现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理论各流派中的主导流派。,一、产业集聚化 二、产业融合化 三、产业生态化,第三节 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集聚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就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形

28、成产业集群。 产业基地、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是各级政府经上级政府(中央、省、市)的批准,专门划出一块特定的区域,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创造出优于其他区域的投资环境,实现以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为目标的特殊空间。,一、产业集聚化,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 近几年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产业界的关注,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有政府规划扶持的各种工业园区,如上海于1996年规划启动的漕泾化学工业园区,已吸引了国际上著名的跨

29、国公司前来投资 。,日本学者植草益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来解释产业融合化的内涵,他认为产业融合化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衡合作关系。 也有学者对产业融合化的定义为: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二、 产业融合化,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 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即发生在各个产业内部的重组和整

30、合过程中,例如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联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新需要。,产业融合的分类,产业生态化是一种“促进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产业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三、产业生态化,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区域生态系统的环境和资源,充分发挥物质的最大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即把一个产业、一个行业或整个企业看作一个系统,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利用现代科技和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工艺链与生态链的连接组合,采用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出多层次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设计和建立物质转化和能量循环的区域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化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