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79270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3.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与案例分析,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杨爱华 2013.11,广州市民办教育学科教师培训,2,2,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施与案例分析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 三、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践研究,主 要 内 容,3,3,1.小学数学概念的基本认识 2.概念教学的模式分析 3.概念形成的教学结构 4.概念教学的案例分析,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施与案例分析,4,4,【数学概念】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整个数学学科大厦的基石,是数学学科内容的基本点。,5,5,小学数学概念的类型,数概念 运算概念 量与计量单位的概念 约54

2、0个 比与比例概念 应用类问题及数量关系概念 几何形体概念 空间方位概念,6,6,概念的结构,概念的结构: 内涵 + 外延 【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一切本质属性的总和,俗称“含义”。 【概念的外延 】概念所指的事物的全体。,【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7,7,内涵和外延是构成概念统一的不可分割两个的方面,如果只知其一,不只其二,就不能算是对概念已经清晰。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互相制约。 如果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增多了,那么它所适应 的对象范围就减少; 如果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减少了,那么它所适应 的对象范围就增多。,【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

3、四个角都 是直角的四边形 【正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且四 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8,8,小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正式定义: 描述性定义 通过直观渗透、具体描述、举例的方法给出 常识应用 既不定义,也不描述,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9,9,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形成,而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分阶段逐步加以扩充和完善。,例: 数概念的认识 十以内数 百以内数 千以内数 万以内数 大数的认识 一上 一下 二上 二下 四上,10,10,2. 概念教学的模式分析,教学流程: (1)教师呈现概念 (2)学生记忆概念 (3)辨析强化概念 (

4、4)巩固运用概念,11,11,2. 概念教学的模式分析,在揭示概念时也会提供实际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类。学生获得了对概念外延的充分感知,但每一类物体有哪些本质特征,物体与物体之间有什么本质差异,教师往往不太在意概念背后的本质内涵,也不太注意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验。,12,12,上述的两课概念教学,虽然重视了从生活原型中抽象出概念的数学模型,说到底是一种概念的演绎。之所以说是概念的演绎,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记忆、辨析 和运用概念,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不能说对概念有真正的认识。 事实上,学生学习概念是一个建构和生成的过程。,13,13,概念教学的育人

5、价值,藉助概念教学的过程,让学生经历 “材料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提炼抽象命名”的概念建立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形成比较和分类、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准确、简炼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14,14,对策1: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充分参与 和体验中感知,知识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教学的核心:建立这些几何形体的空间观念,15,15,流程一:问题情景 “提供现实背景,提取生活原形”,组织收集活动: 课前让学生寻找、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如魔方、笔筒、鞋盒等,这些物体都是图形的生活原形。,16,16,流程二:建立模型 “参 与 和 体 验”,抓住平面

6、与曲面的本质区别掌握图形的特征 活动一:分一分 活动二:滚一滚 活动三:推一推 活动四:搭一搭 活动五:猜一猜,17,活动一:分一分,先让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带回来的是什么物品,是怎样的;(无意观察到有意观察) 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材料、大小等属性;(生活观察到数学观察) 再组织组内同学一起合作,尝试把物品按形状的不同分类。(数学的思考), 观察外形,讲分类的依据。,18,18,充分让同学们说自己分类的理由,他们解释分类理由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具体描述,在听别人描述的过程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原由认识,逐步明晰各种形体外观形态。,活动一:分一分,19,19,活动二:滚一滚,将分类好的四

7、种形体学具分别在手臂上滚一滚,肌肤上的不同触感的,带来的是他们对平面与曲面的切肤感受,,20,20,活动三:推一推,分别把这四种形体在平面和斜面推一推:长、正方体是推一推动一动,而球一推就不见踪影了,圆柱如果竖着推,它象长、正方体那样笨拙,横着推的时候和球一样灵便。 “滚”和“推”这两个活动有效的将视觉与触觉结合,此时,学生对这四种形体的本质区别已是感受尤深了。,21,21,活动四:搭一搭,是一个堆积木游戏 这个堆法可有讲究的,看哪小组的同学搭得又稳又高。老师提出了这个又稳又高的要求,学生就要思考了,他就会提取刚才的活动获得的经验:长、正方形最稳当,球一滚就完事了,圆柱可要看放的技巧了,得竖着

8、放。,流程三:解释 - 应用 - 拓展 “实践与应用”,22,22,活动五:猜一猜,这个活动可以有两种玩法: 一种是非指向性的,通过摸形体的外观判断属于什么图形:触觉 - 特征 确定图形 另一种玩法是指向性,找出指定的图形: 依据图形的特征找图形 上面的几个游戏活动,学生能感知到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但对图形的感知可能还是零碎和局部的。这个活动我们能让学生理解盲人摸象的深刻寓意,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了所学习的几种立体图形的正确、完整的表象,牢牢把握住各图形的特征。,23,23,分别将长、正方体往上抛5次,统计一下两种图形朝上的面的情况?再实验多几次,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体朝上的面有的时候是长方

9、形、有的时候是正方形;正方体所有朝上的面都是正方形。 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学会了,要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观察,要它们的每个面,如果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的就是正方体,如果有的面是正方形有的面是长方形的,就是长方体。,活动六: 抛一抛 理解长、正方体的区别,24,24,案 例 启 示,概念教学 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与体验。 几何知识的教学 按小学几何知识的特点设计教学,在充分的体验活动中建立图形的空间观念。,概念学习的认知规律: 经历 “材料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提炼抽象命名”的概念建立过程,小学几何特点:经验几何、活动几何 生活现象中提取 活动过程中感受 实践活动中认识 应用过程中提

10、升,25,25,【案例】 “行程问题中的速度”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认识、理解速度概念 联系生活引入 提出问题:小朋友,课前你们都绕操场跑了一圈,说说你用了多少时间? (1)他们谁跑得比较快? (2) 他们每分钟各自能跑多少米? 认识速度概念 (1) 体验概念:刚才你们计算的这些结果就是他们跑的速度。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什么是速度吗? (2) 揭示概念:像这样每分(每秒、每小时)行的路程就叫速度。 (3) 认识读写法:我们已经知道长度单位与时间单位,速度单位怎样表示呢? 例:“65米/分,斜线的左边是长度单位,右边是时间单位。合起来就是速度单位。 读作:六十五米每分。请小朋友们一起读一读。

11、巩固读写法 练习:读一读各种不同的速度,说说这些速度各表示什么含义。 公交车大约750米/分 汽车大约2千米/分 飞机大约200米/秒 火箭大约8500米/秒,知识点:认识速度的概念 学习速度的计算方法 运用速度的知识解决问题,26,26,第二环节:探究计算速度的方法 问题情景: 森林里三个小动物小象、小牛和小熊比赛跑步。 小象说:“我跑了544米,刚好用了8分钟” 小熊说:“我跑了432米,我也用了8分钟” 小牛说:“你们大慢了,我跑了432米,我只用了6分钟” 小朋友,你们觉得谁跑得快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归纳: 前面我们计算了小朋友跑的速度,现在计算小动物跑的速度,你能说说速度可以怎

12、样求?,【案例】 “行程问题中的速度”的教学设计,27,27,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速度,并研究了速度的计算方法:路程时间=速度。那么,路程与速度、时间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留在以后解决。,【案例】 “行程问题中的速度”的教学设计,28,28,【教学重构】行程问题中的速度”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上位概念学习 整体感知“单位时间内的量” 第二部分:下位概念学习 建立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概念,29,29,【教学重构】“行程问题中的速度”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提供学生两个不同背景的材料: (l)时间相同总量不同的问题: 甲学生2天内看书36页,乙学生2天内看书40页,

13、 比较甲和乙两个学生谁看书比较多; (2)时间不同总量相同的问题: 甲学生3分钟打字60个,乙学生2分钟打字60个,比较甲两个学生谁打字比较快。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感知背景材料。 比较体会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 归纳提炼比较的基本方法:一天看书多少页 ? 1分钟打字多少个?,30,30,【教学重构】“行程问题中的速度”的教学设计,第二环节:提供学生两个背景相同但时间不同总量不同的材料,其中一 个在时间上有倍数关系,另一个没有倍数关系,引导学生用 “一个单位时间内的量”的方法进行比较。 (1) 双层火车4 小时行440千米,单层火车2小时行220千米,双层火车 与单层火车哪个跑得快? (2)双层

14、火车5小时行550千米,单层火车2小时行220千米,双层火车与 单层火车哪个跑得快?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感知背景材料。 比较:第(1)题与第(2)题方法的差异,体会求单位时间内的量的必要性与简便之处。 类比:本环节与第一环节两个材料中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归纳提炼出 “一天看书多少页” ,“一分钟打字多少个”,“一小时行多少千米”,这些都是“一个单位时间内的量”,31,31,【教学重构】“行程问题中的速度”的教学设计,第三环节:教师先示范列举生活中“单位时间内的量”的例子, 如一分 钟踢毯子多少个,一小时跑步多少圈, 一天卖出衣服多少 件,一周上课多少节,一个月生产机器多少台,一季度用煤 多少吨

15、, 一学期识字多少个,一年下雨多少天,等等;然后 让学生自己举例。 全班学生交流举例。 比较体会,背景虽然不同,但有共同之处存在,每分钟多少个,每小时多少圈,每天多少件,每周多少节,等等,都是表示“一个单位时间内做事的多少”(对所有背景材料进行总的沟通,引导学生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在不同的背景材料中寻找相同之处,提炼和抽象出它们的本质属性) 归纳和提炼,抽象和概括,给出“一个单位时间内的数量”的定义。,32,32,第四环节: 提供给学生的都是行程问题的材料,用“路程时间”求出一个单位时间内的量。 提供感知的背景材料都为行程问题。 比较体会“速度”“一个单位时间内的量”的其中一种,是行程问题中的“

16、一个单位时间内的量”。 归纳前面出现的不同行程问题的背景材料,抽象出速度的定义和单位表示方法。,【教学重构】“行程问题中的速度”的教学设计,33,33,案例启示,运用这种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学习方式,学生因为有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做支撑而理解了上位概念的语义,上位概念的建立又为学生后续的下位概念学习提供了导航作用,进而使学生整体而丰富地认识和理解了概念的内涵。 概念形成的结构(一) 材料感知 寻找不同中的相同 归纳提炼和抽象命名 丰富外延 聚类分析 抽象本质 理解内涵,34,34,【案例】 “循环小数” 教学片段,T:你们在计算这些除法算式的过程中(12,13,14125),发现这些计算结果的小

17、数部分末尾有什么特点吗? S:有些数的小数部分末尾不断重复出现。 (教师板书:不断重复出现) T:在哪里不断重复出现? S:在小数部分。(教师在“不断重复出现”的前面板书:小数部分。 “小数部分”与“不断重复出现”中间空开一定的距离,等待填空) T:小数部分一开始就出现吗? S:某一位起。(教师在“小数部分”的后面板书:某一位起),35,35,T: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吗? S:有两种情况,有的是一个数字,有的是几个数字。(教师在 “某一位起”后面板书: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与后面的“不断重复出现”之间刚好还留下两个字的位置) T:是怎样重复出现的呢? S:一个连一个的。 T:它们的位置有没有交换和

18、颠倒? S:没有。 T:像这样一个连一个,又没有交换次序的情况,我们用“依次”来表示。(教师终于在先前留下的两个空位处填进“依次” 字。黑板上呈现出这样一段完整的表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T: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就称这个小数为循环小数。,【案例】 “循环小数” 教学片段,36,36,案例启示,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这是典型的“老师带着学生小步走,学生慢慢地按照老师的思维走”,老师一步一步熬尽心思启发来的是对循环小数这个概念的文字表述,而不是对文字语义的理解,因此根本谈不上对概念内涵的认识 ,更谈不上在概

19、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概念教学结构(二) 材料感知 寻找相同中的不同 归纳提炼和抽象命名 (分类分析),37,37,算式探究:(提供大量的感知材料) 12,13,14125 观察特点: 这些算式的计算结果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小数) 分类分析: 按照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有限小数,另一类是无限小数。事实上无限小数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限循环小数,另一类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中学学习内容)。,材料感知 寻找相同中的不同 归纳提炼和抽象命名 (分类分析),【教学重构】“循环小学”教学片断,38,38,3. 概念形成的教学结构,摘自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 吴

20、亚萍 上海教育出版社,“材料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提炼抽象命名”的概念形成过程,形成对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在聚类分析与分类分析过程中形成比较和分类、概括和抽象的能力,通过对每个概念的提炼、抽象命名,帮助学生提升准确、简炼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39,【案例1】 “ 对称图形 ” 的教学片段,新授环节: 1. 出示一组对称的图形: (1)师:这组图形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2) (媒体动态演示各图对折)如果把这些图形对折会怎样呢? 生1:左右是一样的,在中间画一条线非常容易 。 生2:两边大小一样。 生3:两边一模一样,花纹、大小都一样。 生4:看到图形的一边 生5:(接上生的话题)只

21、看到图形的一边就不再对称。 师不置对否 (3)给出定义: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叫对称图形,对称,是两个合同图形的一种位置关系。当把一个对称图形对折,折痕的两边是完全重合,折痕的这一边与那一边的位置关系是对称的。但这个图形对折后所形成的新图形,就不一定称了(如图)。学生的回答,说明了学生理解了对称是图形的一种位置关系的本质内涵,而我们的老师不置可否,也许学生理解得比老师更深刻。,40,40,【案例1】 “ 对称图形 ” 的教学片段,2剪图形 (1)怎样剪对称图形? 看书,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剪? (2)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 师演示并说明剪法 媒体再次演示 学生模仿着剪 (3)

22、生作品堂帖 3认识对称轴 比较堂帖的作品 概括:这些作品都有一条中线,这条中线叫作对称轴。,我们不禁思考: 剪图形的目的是什么? (深化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 剪图形的依据是什么? (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教师没有把对称轴作为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来进行学习,只作为一个名称介绍,因此,学生剪图形也只是一瓢画葫芦。,41,41,【案例1】 “ 对称图形 ” 的教学片段,总结环节: 师:你今天学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哪个地方你觉得最开心? 生:剪纸 师:你学会了什么? 生:剪图形。,课堂总结作为对一课的回顾与概括,学生居然没有提及学习过的内容,只知道学习了剪图形,这节课是手工课还是数学课,我们的教

23、学目标达到没有?学生是否建立起对称图形的空间观念?是否掌握了对称图形的特征?,42,42,案 例 反 思,教学效果上,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幼儿的生活经验上,没有提升到数学层面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引发的思考: 思考1:学生可能比我们的老师认识更深刻。 思考2:这节课上完后,学生得到了什么?,43,43,案 例 反 思,教学流程上,违反了知识产生的序。 知识序: 对称 对称轴 对称图形,特征: 有对称轴,44,44,案例启示,按知识发展的序设计教学,先有上位概念再有下位概念,把握好知识的数学本质。,45,45,【案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导入环节: 1. 用手势表示数量 (1)

24、用手势表示的4支铅笔、3支铅笔 (2) 6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 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 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 (3) 师: 可以用这样的数来表示,像这样的数叫分数。 2.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意图很明显: 当整数不够用的时候,需要扩展数的范围,引出分数产生的需求,46,46,【案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新授环节:(一)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二分之一 (1) 你是怎样理解 1/2 这个分数? 生1:分东西 生2:分一半 (2)媒体演示分月饼的过程: 平均分 二分之一 (3)分数的写法 写作 :1/2 (4)给一个圆

25、的1/2涂上阴影 生:圆的两边都可以 (5) 生活中那些地方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生1:我和姐姐分苏打饼。 生2:吃饭的时候吃葱油饼,我吃了一半,妈妈吃了一半。,学生的回答未能涉及分数的本质,分数的前提条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 分数概念的上位概念。,用好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 为什么圆的两边都可以用1/2来表示?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内涵。,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分数的内涵还没有理解:把谁分?是把一个饼还是把多个饼分;怎样分?是随意分还是平均分?,47,47,【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2. 认识几分之一 (1)随意将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两半 质疑:每一半可以用来1/2表示

26、吗? (2)怎样才能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 生:把它对折 师:每一份都是它的1/2 (3)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该怎样表示? (4)用一张正方形纸(不同颜色)折1/4,你能有几种折法? 生: 师:为什么颜色、形状不同,却都能用来1/4表示?,一个阶段学习之后,需要对几分之一进行抽象概括,并进行适时的练习。,1/4的处理很精彩,把握住了分数的本质属性,剔除了颜色、形状等非本质属性,而且丰富了学生对分数外延的理解。 教师引导分析对比,学生学会聚类思维方法。,48,48,【案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二)认识几分之几 1. 操作实践:取正方形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来表示。 学生在自己折

27、的图形中涂阴影后用分数表示。 2. 质疑:为什么这些数能用分数来表示? 3.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含义。 板书: 4.阅读看书:师: 你认识了什么? 生: 横线上的数是分子,横线叫分数线, 横线下的数叫分母。 师:还有什么疑问?,49,49,案 例 反 思,重组教学内容需要符合科学性。 几分之一的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50,50,教材知识结构图 主题图: 分物的活动中,直观体验平均分对分数产生的意义,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 二分之一 几分之一 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 例1 例2 例3 认识几分之几: 四分之几 几分之几 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例4 例5 例6 分数的描述性概念,分数的初步认识

28、,51,51,分数的初步认识,主题图: 整体感悟,对平均分的理解 认识几分之一 例1:认识二分之一,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饼的1/2 推广 不同事物的1/2 抽象 1/2的含义 例2: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1/2月饼 类推 1/4月饼 推广 不同事物的1/4 概括 的含义 抽象 几分之一 例3: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几分之几,52,52,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几 例4:认识四分之几 (1)操作: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1/4 取其中的两份是它的2/4 类推 取其中三份是3/4, 类 取四份 推 (2)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3)比较:四分之

29、一与四分之几,只是所取的份数不同 (4) 孕伏:分数单位的认识 例5:认识几分之几 (1) 操作:1/10 的含义 概括 十分之几的含义 抽象 几分之几的含义 (2) 抽象概括:分数的描述性概念 (3) 认识: 分数各部分名称 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分母表示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了 其中几份,分数线表示平均分,53,53,教材的编排,科学地把知识序与学生认知序结合起来 。 “ 知识序”是指知识的发展规律。 “认知序”是指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54,54,概念教学的理论依据,数学概念的学习形式: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同化 【概念形成】指同类事物中若干不同例子进行反复感知、分析、比较、抽象,以归纳的方

30、式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掌握概念的过程。 数学概念形成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过程,是逐步归纳、概括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适用于原始概念的认识。,55,55,概念教学的理论依据,【概念同化】学习者在新概念学习中,以原有的数学概念为基础,将新概念进行加工,从而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相联系,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将新概念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概念的同化是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认识。,56,56,案例启示,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按知识发展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科学地设计教学的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57,57,【教学重构】“几分之一” 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深化

31、理解,教学建议: 设计意图 层次一:认识不同事物的1/4 理解内涵,聚类分析,数学抽象 用1/4表示的不同的事物 丰富外延,解释应用 层次二:一个整体中的其中任一份 渗透几分之一是分数单位的理解 都是1/4 层次三:明确是谁的1/4 突出单位“1” 层次四:分数本质的理解 看图观察并回答:如果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些分数来表示?,58,58,【案例3】“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段,环节一:导入铺垫 1. 单元主题图学习 (1)图中有什么? (2)摩天轮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3+3+3+3=12(人) 坐过山车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2+2+2+2+2+2=12(人) (

32、3)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四人小组商议 生1:加数都相同 生2:相同数相加 生3:都有加号,59,59,【案例3】“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段,环节二:新授 1. 摆小棒 (1)象上面一样,用小棒摆出同数相加。 生: (2)用算式表示有多少根小棒? 对应上面的摆法,教师板书出以下的算式: 4+4+4=12 3+3+3+3+3=15 3+3+3=9 4+4+4+4=16 (3)师分析以上各种做法 质疑:第种摆法是不是同数相加? 2读算式:2+2+2+2+2+2+2+2+2+2+2+2+2+2+2+2+2+2+=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长 师:很麻烦,今天学习一种比较简便的运算 3揭示课题:

33、乘法的初步认识,60,60,【案例3】“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段,4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及读写 (上面板书) 4+4+4=12 板书: 表示:3个4连加 提问:式中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板书:(对照着上面算式接着板书) 5把其它的加法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 (1)师示范 (2)各组将自己摆小棒所示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小结:加法与乘法有密切的关系,你们说说怎样的加法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 7看一看,找一找,例1图中的图案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61,61,案 例 反 思,存在问题: 把乘法意义的学习,简单地上成了“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 反思: 学生懂得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

34、法算式,是不是就认识了乘法的意义?乘法概念的内涵是什么?,62,62,乘法意义的内涵,(1)“ 一对多 ” 的情境。 一对多情境指一个与多个相对应的现象 (2)两个变量 “ 共变 ” 的情境。 乘法中蕴涵着函数的思想 在共变现象中 , 隐含了“倍数”的含义,63,63,案例启示,运算概念的教学,需要揭示数学的本质内涵,深化对运算意义的理解。,64,小 结,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过程、知识、能力 概念教学的结构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1)把握数学的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2)有效课堂教学是知识序、认知序、教学序的统一,65,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学科本质 1,小学数学的基本数学概念主要

35、有 : 十进位值制、单位(份) 、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 ; 位置、变换、平面图形 ; 统计观念等。,66,数学学科本质 2,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小学阶段的重要思想方法有 : 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等。,67,数学学科本质 3,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把握 小学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有 : 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 .其中 “概括”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68,数学学科本质 4,对数学美的鉴赏, 数基本原则 :求真、求简、求美 数学美的核心是 :简洁、对称、奇异 其中“对称”是数学美的核心,69,数学学科本质 5,对数学精神

36、 ( 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 ) 的追求,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应用题”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内容,但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学习内容作了新的界定,“应用题”已经不再作为独立的知识内容列入教科书。新教材采用“解决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数学问题,以实现学生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二、“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71,二、“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08年小学教学设计第四期中发表的聚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四大争论” 一文提出: “解决问题”是将“应用题”的地位边缘化,还是“核心化”?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名称”的改变,还是“本质”的改变? “解决问题”较之“应用题”是

37、“淡化”还是“强化”? “解决问题”较之“应用题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72,借助情景“事理”理解“数理” 基于“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教学探究,(一)对“应用题”与“解决问题”教学传承的认识 (二)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教学发展的探究,73,“解决问题”与“应用题”两者都属于“数学问题”, 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它们的根本目的。,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实质上分两大类: 一类是新增设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等,这是一类具有挑战性、多元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非常规”问题; 另一类是融于“数与计算”等领域并作为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而呈现的“常规”的应用问题。(其数学模型是

38、老教材体系中的应用题),数学问题,关系,事件,数量 问题, 应用题(用文字表述),“解决问题” (情景图的方式呈现 ),事理,74,“解决问题” 学习的思维过程,“应用题”与“解决问题”教学传承首要关注的两个方面 阅图 数量关系,“应用题”应该是“解决问题” 的基础 “解决问题”是“应用题”的新起点, 事理, 数理,75,(二)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教学发展的探究,1. 借助情景“事理”理解图意,实现从“生活现实情景”到“数学问题”的转化。 2. 借助“事理”理解数量关系,实现从“应用题”到“算式”的转化。 3.“事理”中揭示数学实质,体验数学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情景“事理”

39、理解“数理”,76,1. 借助情景“事理”理解图意,实现从“生活现实情景” 到“数学问题”的转化。,1.掌握阅图的方法步骤,从生活观察到数学观察,把生活情 景转化成数学情景。 2.掌握信息收集处理的方法,做好从数学情景向文字应用题 的过渡。,77,教材中情景图的种类, 综合情景,“问题意识”的培养, 单一情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78,(1)掌握阅图的方法步骤,把生活情景转化成数学情景, 按人物的年龄分类组合: 有3个大人和6个小朋友在公园里游玩 按人物活动的状态分类组合: 2人观赏留影,7人在观赏树木 “在公园里游玩的有多少人?”,按花的颜色分类组合: 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

40、盆 一步计算:求“ 其中的两种花有多少朵?” 两步计算 :“ 公园里一共有多少盆花?” , 加法计算:“ 求和 ” 减法计算:“ 求相差数 ”,79,2. 掌握信息收集处理的方法,做好从数学情景向文字应用题 的过渡,信息收集方法 信息筛选 信息量化 信息组合 信息排序,80,2. 借助“事理”理解数量关系,实现从“应用题”到算式” 的转化,(1)依托“事理”理解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 (2)借助“事理”理解解题思路,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81,(1)依托“事理”理解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 依此事理理解运算意义 事理:面包师傅做了一些面包,卖出了一些,再卖出

41、了一 些,面包房还剩下一些面包 。 运算意义:从总数量(54)里面去掉(22)再去掉(8),用连减计算。 分析的方法:综合法,依此事理理解数量关系 师傅做的54个面包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已卖的,另一部分是还剩的,求还剩多少就是求组成总数量的两个部份中的其中一个部份,所以用减法计算,从总数量里去掉已卖的“22+ 8”个,所以要先用加法求出已卖了的个数,再用总数量减去已卖的数量,需要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分析方法:分析法。,82,(2)借助“事理”理解解题思路,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连乘应用题,83,3.“事理”中揭示数学实质,体验数学的思考,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84,【学习启示】,1。解决问

42、题的教学要抓好哪两方面的问题? 阅图 与 数量关系 2。解决问题的教学核心是什么?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3。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注意什么? 帮助学生实现好两个转化 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与解题思路 掌握解题的步骤: 审题(阅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查,85,三、复习课教学的实践研究,【复习课】是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式,把平时零散学习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牢固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相应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课型。 复习课的功能:系统整理、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学会复习 “理”与“练”是复习课的两个核心环节,是复习课的课型特征。,“理”与“练”是复习课相互相成的两个主要手

43、段。 “理”是依据数学知识的系统结构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系统整理”是复习课的第一个功能;“练”,要练在知识的重难点处,练在学生知识的缺漏处,“查漏补缺”是复习课的第二个功能;通过“理”与“练”,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提升,“巩固提高”是复习课的第三个功能;学生参与“理”与“练”的复习活动,逐步掌握复习的方法,领悟复习的策略,“学会复习”是复习课的第四个功能。,86,三、复习课教学的实践研究,教学存在问题: 把复习课上成了单纯的练习课,练而不理; 把复习课的“理” 简单地看作是知识的罗列与归类; 在复习课的教学处理上,把“理”与“练”两个教学核心相割裂。,理:理什么?怎样理? 练:

44、练什么?怎样练?,87,理: 理知识 理结构,“理全”知识:将知识归类;, “理清”关系:点串成线,线连成面,形成知识系统;,“理深”思维:完善认知,沟通知识系统中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100以内加减法复习与整理总复习课例研究,88,理练结合 、 以练带理,笔算加、减法的复习整理,纵向比较: 对比“不进位加”与“进位加”,归纳出进位加法则。 对比“不退位减”与“退位减”,归纳出退位减法则。,横向比较: 对比“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 归纳相同点。,综合比较: 对比笔算加法与减法,归纳出不同点。 归纳概括:,先练后理 先理后练,89,练 练知识 练基

45、础 练能力 练辨析 练综合,复习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1。“理”是复习课的思想内核,它应贯穿于复习课的整个过程中。,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精炼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1。,理 “理全”知识 “理清”关系 “理深”思维,“理”是复习课的思想内核,它应贯穿于复习课的整个过程中。, 复习课“理”的思想是依托于“练”来实现的,它贯彻并落实在“练”的过程中。,复习课“理”与“练”关系的认识,90,基础训练:把握复习的要点,在知识的关键处着力,(1)准确把握知识点,练在知识

46、重难点之处 口算题:70+20 30+25 85-40 56+3 40-7(包括计算各种类型,由浅入深) 笔算题: 基本类型:不进退位、进退位, 典型类型:一位数加两位数(9+34) 整十数减两位数(60-12) 综合题:不计算,估估得数是几十多?(为突出“进、退位”的重难点而设计) 45+13 78+16 96-24 80-43,(2) 反思教、了解学,练在知识的缺漏之处 针对性练习:“错例分析” 素材:源于学生平时学习活动 学习方式: 分析错例 错例归类 提出对策。,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回顾自己学习的足迹,从平时的作业、单元测验当中

47、查找知识缺漏之处。而“查漏补缺”不应仅仅满足于简单地找出错例,改正错例,更重要的是分析出错的原因,针对错例的类型,寻找解决同类问题的对策。,91,综合训练: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知识水平与数学思维能力,设计思路分析: 基础训练习中的计算,“求两个数和”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这道综合练习题,要根据结果46,找出“和”为46的两个数,是一种分析性思维。“综合”与“分析”是思维的两个方向。练习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到“不进位加”与“进位加”等知识,并需要按一定的程序去思考:把个位上相加得6的依次组合,找出可能满足的要求两个数:0和6组成6、4和2组成6、8和8相加的个位也是6。然后对这些组合按进位与不进位进行分类,再看十位相加的和,找出正确的答案。这种综合练习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92,这道题的所涉及的知识面要比上一道题更广,综合了这节复习课所需要掌握的各种计算类型,而且知识的重难点更为突出,思维的指向性为更为明确。 对以上的综合训练进行分析,我们认识到,复习课虽然没有新知识的学习要求,但是旧知识的重组往往也包含着新的因素。设计综合的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