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3章.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83103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99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3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3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3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3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3章.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基本观点: 1、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有规律的过程。 2、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3、人类历史两对基本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4、人类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第三章,5、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现象,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 8、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第三章

2、,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主要观点: (1)天命史观:把社会历史之外的“天命”、“天意”等神秘、虚幻的精神力量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精神力量。 (2)英雄史观:把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归结为人的主观意志和思想动机。,第三章,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第一,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第二,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会根源 第二,阶级根源 第三,认识根源,第三章,2、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

3、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三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

4、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第三章,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原理。 (4 )两个“决不会”的重要论断。,第三章,(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涵义 (1)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方面,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

5、式,意识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 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因此, 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 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第三章,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

6、反作用。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是其突出表现,第三章,“根据唯物史观,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没有肯定过比这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惟一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恩格斯,第三章,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二,“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思想破解了人类历史之谜,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三章,二、关于社会基本矛盾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辩证运

7、动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及构成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辩证关系 (2)矛盾运动规律 3、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1)确立了生产力标准的历史主义观点。 (2)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第三章,二、关于社会基本矛盾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辩证运动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及构成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辩证关系 (2)矛盾运动规律 3、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1)确立了生产力标准的历史主义观点。 (2)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第三章,(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 (1

8、)经济基础对应的是基本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分为: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第三章,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规律 (1)辩证关系 (2)矛盾规律 3、方法论意义 要正确处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中的利益关系,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十八大政治体制改革精神 首先,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其次,报告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

9、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最后,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

10、明。这样一来,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 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章,思考讨论: 有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可仍然是资本主义,中国生产力落后,反而建立了社会主义,这又怎样解释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第三章,参考答案: 1、生产关系是否改变不取决于生产力的绝对水平,而是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矛盾程度。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不能忽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调节作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不是机械的运动过程,是一定

11、的人群(阶级和集团)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定条件下的选择。,第三章,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 1、社会形态内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必然性、前进性与多样性、选择性和曲折性 统一性、必然性和前进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就总的趋势来说的一种客观必然性。 多样性、选择性和曲折性:偶然性、跳跃性、 选择性,在学习事物的永恒发展那节,我们谈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

12、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作为过程的集合体,它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 我认同,事物的发展这一必然性,因为世间万物处于动态变化中,而非静止,只要变化,就意味着发展; 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呢? 既然 社会是必然要发展的,也就是说,社会的进程是动态的,既然是动态的,就会有各种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共同导致结果的发生,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我们平日里抱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已经发生的事,去接近历史,也是因为有

13、很多事情,即使是发生在过去,也是令今人震惊,出人意料,引发我们深思的。既然在历史面前,我们都如此谦卑,我们又凭什么,为什么那么有自信地说,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历史必然性呢”? 如果,共产主义是潮流,为什么,全世界的其余国家不识时务,跟随“潮流”呢?如果,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那共产主义之后呢? 历史有潮流吗? 历史有必然性吗?,第三章,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第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14、的矛盾贯穿于社会历史过程中,涵盖了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决定着历史的进程。,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节资产者和无产者开篇即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谈到自己在阶级研究中的贡献时指出:“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所加上的新

15、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列宁在1919年6月28日写的伟大的创举中,就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阶级的论述,界定了阶级的概念:“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

16、一个集团的劳动。”,第三章,1、阶级:经济范畴。 一方面,从其产生和存在来看:“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另一方面,阶级划分的标准,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关系为准。,历史范畴: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阶级也将逐渐消亡。,2、阶级和等级的区别: 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

17、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等第”。而进入资产阶级时代,马克思则认为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敌对阶级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对立更加简单化。,阶级和阶层的区别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主要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从社会分工出发对于基本经济利益不同集团的划分,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 而马克思在提到阶层时,更多的是从职业、地域、劳动方式等非利益对等的社会意义上进行的划分,所以,可以说马克思是在社会范畴内使用阶层的。,例如,“在奴隶社会,如古希腊,奴隶主阶级中有贵族奴隶主和工商奴隶主之分,奴隶阶级中有从事农业劳动的奴隶和从事家内劳动的奴隶;在封建

18、社会,地主阶级有大、中、小之分,农民阶级有中农、贫农、雇农之别;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分为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分为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等等。”,3、阶级关系的分析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关于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 毛泽东: 1925年,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毛泽东依据经济地位将中

19、国复杂的社会结构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六个阶层。,毛泽东在他的回忆中这样写道:“我记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本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1956年,八大政治报告这样分析:“外国帝国主义的工具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己经在中国大陆上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除个别地区以外,也己经消灭了

20、。富农阶级也正在消灭中。原来剥削农民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处在由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广大的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己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它的队伍扩大了,它的觉悟程度和文化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知识界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邓小平: 197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我国农民是己经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己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

21、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人说,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了,怎么还会有阶级斗争?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方面都是客观事实。目前我们同各种反革命分子、严重破坏分子、严重犯罪分子、严重犯罪集团的斗争,虽然不都是阶级斗争,但是包含阶级斗争。”,江泽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

22、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江泽民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 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2、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

23、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那只能使它越来越强烈,直到它把自己的枷锁打碎。”,第三章,3、革命的作用 马克思说:“1648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在这两次革命中获得了胜利;然而,当时资产阶级的胜利意味着新社会制度的胜利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第三章,革命的真正力量又是谁呢? 恩格斯说:“如果没有这些自耕农和城市平民,资产阶级决不会单独把斗争进行到底,决不会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只有经

24、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第三章,课堂作业: 观看辩论赛人性善还是恶 ,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写一篇观后感。 内容: 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谈谈你对人性善恶的基本看法。 要求: 1、理论有依据,联系现实要具体。 2、写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体会。 3、字数500字左右。,第三章,课堂作业: 观看电视片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 ,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写一篇观后感。 内容围绕: 1、明治维新的发生及作用; 2、结合日本及中国历史和现实谈谈改革的意义和价值。 要求: 1、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史实得当。 2、写自己的观点,自己的

25、体会。 3、字数500字左右。,第三章,四、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第三章,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起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控制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能力。,第三章,“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对科技作用的价值审视:科技究竟能带领人们走向幸福的彼岸还是万丈深渊? 观点1: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失业、

26、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原始社会中去。,第三章,观点2: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第三章,观点3: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三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比较材料一、二、三,请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第三

27、章,第三章,科技作用的喜与忧 正方:喜大于忧 反方:忧大于喜,3、全球问题的实质及解决 (1)何谓全球问题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第三章,(2)全球问题的实质 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反对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 其解决原则: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协调一致性 第二,人类社会发展目的性和规律性的一致 第三,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一致,第三章,第三节 人民群众的作用 一、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唯物史观从什么角度得出人

28、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历史:历史的本质形态。 创造:与前人相比对社会历史进步有价值的新贡献。,第三章,二、人民群众的作用 (1)人民群众 质: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量:历史上的大多数人。 (2)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作用要受到历史条件制约。 (3)群众史观与群众路线,第三章,三、个人的作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个人 普通个人 历史人物 杰出的历史人物 反动的历史人物 (2)历史人物的作用 (3)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 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第三章,研讨、交流: 1.关于历史的创造者问题有以下三种观点:说说你的观点。 一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29、造者。 三是:历史是创造者创造的。 2.如何正确评价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3.评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随心所欲的。”这一命题。,第三章,案例1: 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 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所以,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第三章,案例2: 邓小平对周恩来的评价: 周总理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一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

30、,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同志们和人民很尊敬的韧。“文化大革命”中,他所处的地位十分困难,也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但人民原谅他。因为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的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他保护了相当一批人。,第三章,课堂测验:15为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31、,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橘子等的关系是(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技术带动了科学的发展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4、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32、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67为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 6、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7、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8、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人的活动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多样性,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0、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 A.阶级斗争 B.人民群众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社会基本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