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长江上游区考察组汇报ppt - 中国 .PPT.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86674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长江上游区考察组汇报ppt - 中国 .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长江上游区考察组汇报ppt - 中国 .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长江上游区考察组汇报ppt - 中国 .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长江上游区考察组汇报ppt - 中国 .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长江上游区考察组汇报ppt - 中国 .PPT.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考察组 工作进展汇报,2005年10月30日,主要内容,考察的组织安排 考察工作完成情况 考察的初步成效 初步认识 成功经验 发现问题 对策建议 下一步工作计划和重点,一考察的组织安排,1. 考察组组织机构与人员组成,本考察组由长江上游和西南诸河相关省市的水利部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高校和相关科研单位组成,其中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安排,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负责学术工作。考察工作在水利部和山地所等相关单位领导下进行,设协调小组和考察小组,并聘请德高望众的科学家担任科学顾问。,(1)科学顾问组 郑 度 中

2、国科学院院士 文伏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守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员副院长 张凤荣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2)领导协调小组 组 长:熊 铁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 程根伟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所副所长 副组长:扎 西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 丹 果 青海省水利厅副厅长 杨荣新 云南省水利厅副厅长 黎 平 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 朱 兵 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 韩正江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 张感山 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 李效栋 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 李永杰 陕西省水利厅助理巡视员 刘利年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总工程师 成 员: 由各省市区水利水保部门业务负责人和考察组正副组长组成 (3)考察组成员(见下表),主要参

3、加单位,精心策划,面上考察和专题研究相结合 注重宣传,扩大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 抓住关键,注重第一手资料的获取(现场采样,室内分析,现场调查) 周密安排,统一行动,分组实施,责任到人 自我完善,考察前预研讨论,找出问题,考察后及时小结,指导下一步的工作,2. 组织安排,青藏高原隆升背景和复杂地貌条件下水土流失规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水土流失成因、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水土流失与河流泥沙的关系; 工程建设的环境效应以及流域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溪流洪水、泥石流、滑坡对河流泥沙、重大工程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密度人口及工程移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防

4、治; 生态补偿与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不同区域水土保持的经验、技术和模式,以及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方向。,3. 科学问题凝炼,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水土流失与生态现状及趋势分析(崔鹏、王玉宽、贺秀斌); 水土流失损失与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贺秀斌); 水土流失对河流泥沙的影响(张明波、文安邦); 泥石流滑坡对江河泥沙的贡献(韦方强); 河流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雷孝章); 移民工程与水土流失(雷孝章、王青); 土地利用变化与水土流失(范建容、崔鹏); 社会经济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王青); 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朱波、郭劲松); 金沙江中下游干热河谷生态退化 (杨忠) 水土保

5、持经验总结(张小林、王玉宽);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优化配置(潘开文); 江河源区生态退化与南水北调(罗磊、邓玉林),专题研究,二考察工作完成情况,考察区涉及8省(市、区),约250万平方公里,51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计划路线9条。现已完成6条,涉及甘肃、重庆、湖北、贵州和四川省的长江上游和嘉陵江中游,共33个县级考察点。野外考察部分完成近1/3。调查农户200多户,采集土壤样品100余个,进行生态调查点100余个,召开县级座谈会17次,地市级座谈会7次,省级级座谈会2次。参加座谈600余人次,编写简报12期。,三、考察的初步成效,初步认识 成功经验 发现问题 对策建议,1初步认识,坡耕地水土流失

6、量大面广,是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的主要水土流失方式; 溪流洪水、泥石流、滑坡是高强度泥沙的输送方式,对河流泥沙、河道行洪、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影响严重; 工程建设是造成新增的(点状和线状)剧烈水土流失的策源,成为本区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 水力冻融混合侵蚀是两种侵蚀的交互作用,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较之单一侵蚀其后果尤为严重; 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安全的威胁已经越来越严重; 人口压力是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长江上游土壤侵蚀环境特征,成土母质多样, 地质地貌条件影响大; 坝库、池塘、水田发育, 产沙输沙差异较大; 地形破碎,土地结构复杂; 泥石流,滑坡等重力侵蚀发育; 人口密度大, 垦殖率高;,侵蚀类型

7、多样; 侵蚀机理复杂; 侵蚀总量大,泥沙输移比小。,崁田,崁林,荒坡,土壤侵蚀敏感性分析,土壤侵蚀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特殊形式 泥石流滑坡,全国滑坡分布,全国泥石流分布,长江上游、西南诸河泥石流分布,长江上游、西南诸河滑坡分布,河流泥沙与河道演变,北碚站的年输沙量变动于0.1亿t(1996)和3.6亿t(1981)之间,年均输沙量1.28亿t。北碚站的年径流、输沙量双累积曲线(19541996)在1984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偏转,1984年后的曲线明显向径流轴方向偏转,表明河流泥沙出现了减少的趋势。,长江上游土壤侵蚀近期变化,北碚水文站累计径流量和累计输沙量变化,屏山站的年输沙量变动于1.26亿

8、t(1975)和5.01亿t(1974)之间,年均输沙量2.亿t。张平对1987年前金沙江流域的水文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80年代以来金沙江干支流的沙量均有增加的现象,主要集中于下游干流区间 。潘久根分析屏山站19541992年的水文资料后,认为1982年以后双累积曲线有较明显的向输沙量方向的偏转,河流泥沙呈增加的趋势,并认为人类活动是造成河流泥沙增加的主要原因,屏山水文站累计径流量和累计输沙量变化,长江上游水力冻融混合侵蚀的指标 海拔:35004500 M; 坡度:10 典型区域: 海拔:35004200 M; 坡度:15,35。 水力冻融混合侵蚀的分布 全国有水力-冻融混合侵蚀区面积18.6

9、万平方公里,甘孜州有25637.00平方公里。,水力冻融混合侵蚀的特征,冻融侵蚀为水力侵蚀准备了原始的集水凹地。,冻融侵蚀为水力侵蚀提供了侧向集水道,利于坡面汇流。,冻融侵蚀使得沟谷股流易于侵蚀沟坡,增大流体规模和破坏力,使侵蚀沿流动方向不断发展。,流水侵蚀为冻融侵蚀发育提供了较好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从而形成互动互利关系。,长江已陷入深度危机,污染相当严重,若不及时拯救,10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将濒临崩溃。 农业非点源污染也触目惊心,但未引起足够重视!,面源污染愈趋严重,川中丘陵非点源污染,生态问题,在脆弱生态系统背景下,叠加了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所引发的土壤侵蚀加速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一

10、个由于土地利用在结构与功能关系上的错位和失衡引发的生态问题。 结构破坏到功能紊乱,水土流失的社会经济观 水土流失的实质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生存与生产问题,在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双重压力胁迫下引发的一个生存问题 由于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关系上的偏差和失控引发的一个生产问题,生活安定与生态安全,水土流失导致农村聚落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与生活安定 水土流失粮食供给减少、河流泥沙增加,淤积河道、水库水质恶化、影响江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生态安全,“三农”问题 + “五生”现象,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 水土流失是“生态-生存-生产-生活安定-生态安全”相互交织、时空耦合的自然与人文

11、过程。,经济手段调控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寓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研究,特别是考虑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行为、人口压力所带来的生态与环境效应。 处于“生存”阶段,解决基本农田、坡改梯;控制人口数量、合理人口分布 处于“生产、生活”阶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就业就够、土地利用结构。,社 会 进 步,生存发展,生产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生态系统优化,治理措施,一般图式,生态环境,生态规划,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2成功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三个效益同步实现(生态修复、泥沙控制、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区域可持续发展 坡改梯+坡面水系建设水土保持的关键措施

12、优势产业+市场化运作水土保持的保障机制 成郊生态休闲观光产业水土保持的一个亮点 大户承包水土保持新的探索,3发现问题,1)土壤、气候和水文条件复杂,水土流失类型多样,水土保持措施和成本各不相同,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探索适合不同类型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模式,因地制宜地确定水保项目和工程标准; 2)干热河谷水热矛盾突 出,植被恢复困难, 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成本高。,3) 泥石流滑坡活动强烈,危害严重;其治理工程投 资较大,但是效益显著,然而尚未引起重视。,4)水土保持投资不连续,投资标准低和多头投资,投资不连续问题 治理点分散,整体效益不显著; 平均分配,不能有序进行; 投资标准偏低问题 工程

13、质量低,效益差; 工程措施占用其他措施投资; 多头投入问题 群众择高而就,水保部门遇难题; 重复投入,浪费资金 。 大户承包或业主租赁承包的疑虑 业主最大利益目标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目标 的冲突,民间投资的可持续性还值得考虑。,5) 退耕还林在生态屏障建设区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考虑。 6)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有待科学化,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完善河落实。 7)“两工”取消、“一事一议”和“外出打工”(农村劳力空心化)使得水土保持面临着新的困难。,8)水土保持法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起到 法律应有的强制作用。,水土保持法可操作性不强,缺乏配套实施条款 执法体系难以执法,有法难依; 行政干与缺乏约束; 惩罚

14、力度不具震慑力; 缺乏水保执法部门与其他部门联系的政策和法律基础。 水土保持法执法范围有待扩展 所有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生产活动均应列为水土保 持法保护范畴,包括农业生产活动; 将土地生产力损失也列入执法范畴。 急待规范工程建设行为,遏制新增水土流失。,9)水土保持观念问题和管理尚不能完全适应 自然规律的要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生态管理的破碎性(一刀切与切一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建设指标的单一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管理的部门分割;协调妥协调整) 生态建设的长期效应与乌纱帽的短期效益(高指标、高速度与高质量的冲突;炒生态还是建生态;实际效益还是示范、参观效益) 严重的问题在于协调部门与区域之间的利

15、益协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区域分异,要求区域特色管理与区域系统管理相统一;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规定着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高于部门与局部的利益;统一协调的关键在于破除区域割据的顽疾)。,10)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薄弱,水土保持理论基础有待夯实;监测工作没有机制保障,水土保持缺乏科学据测依据。,理论研究不足 (1)治理度 (2)生态系统结构与水土保持功能; (3)不同尺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其相互关系; 水土保持技术体系不完善 (1)措施单一,缺乏详细技术标准; (2)缺乏与不同生态水文区相适应的措施及标 准; 没有资金保障机制,治理工程效益监测体系难以运行 (1)不同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监测; (2)水

16、土保持及其他建设工程与塘、库、堰等水利工程截 沙对河流泥沙的影响;,六个不适应,国家生态建设需求与目前水土保持项目(投资)规模不适应;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投资标准和治理成本不适应; “两工”取消和农村劳动力空心化情况下与现阶段以“国家补助,群众投劳为主”的水土保持运行机制不相适应; 水土保持法的可操作性和水土保持法的法律地位不相适应; 水土保持监测运行机制与国家重大工程决策机制不相适应(经费不足,难以为继); 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与极为薄弱的零星的水土保持科研不相适应。,4对策建议(初步感想),加强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标(技术标准和投资标准)准、模式研究和制定; 加强以坡改梯

17、坡面配套水系为核心的坡耕地改造; 加强泥石流、滑坡的预防和治理;,国家把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建安的关键措施,加大投资规模,建立补偿机制; 根据不同地区的背景条件和不同的工程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投资标准,把项目管理费用列入工程经费之中,对水土保持工程不能采取与建设工程一样严格的投标方式。以工程立项代替以面积为主的立项指标; 国家应加强对水土保持的重视,水保部门应该有一定的政府职能,特别是在预防监督执法的时候,组织机构应有相对一致的建制,把水土保持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量化考核指标之一;,探索新形式下的水土保持投资方式和运行机制; 细化水土保持法的执法条款,增强水土保持法的强制性; 完善水保监测体系,建立

18、水土保持监测的运行机制,保障水保监测的持续和稳定; 制定水保科研规划,增加水保科研投资,完善水保科研创新机制,形成水土保持科研的科学管理体系。,下一阶段水土保持战略思考,1、法律、法规与政策 完善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的政策体系,使每一个在国土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担负起保持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从根本上扭转国家投资治理和保护、个人随意破坏增加水土流失的被动局面。 2、机构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领导机构,如“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委员会”(实体)。统一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规划、统一投资渠道、分部门实施。 3、职能 转变目前基层水土保持机构职能,由

19、组织、发动群众转变为技术服务、指导,监督,规划、管理等。改变目前包揽全局的局面。,4、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战略 (1)重点:监督、预防保护、治理 (2)治理: 重点:边远区 模式:中、小流域结合 措施:与农户需求、地区的发展结合 (3)投资: 分层投入,基点到户; 国投、地投、民投结合,各有侧重 (4)科研与技术: 科研:实用、超前; 技术:支撑,三下一步计划与工作重点,1、在11月份,完成野外考察工作。工作重点是: 金沙江中下游和西南诸河; 金沙江线路主要考察泥石流滑坡对河流泥沙的贡献; 西南诸河主要考察河流开发对水土流失和生态安全的影响; 2、12月份-明年5月份,分析资料,补充调查。 3、

20、2006年4月份举办“长江上游与西南诸河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 4、 2006年5月-7月,编写报告。,11月分考察的 3 条线路,院士专家考察线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雅砻江梯级水电工程 大渡河梯级水电工程 金沙江梯级水电工程 乌江梯级水电开发,长江上游工程建设(梯级水电开发、高等级公路建设、大中小城镇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的环境效应,特别是工程建设诱发的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问题非常突出;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关系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监测与山地灾害预警预报。,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考察区域分区,针对长江上游与西南诸河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对今后水土流失生态安全影响重大的工程建设等开展专题研究,以期在国家、公众和科技界最关注的问题上有较为系统的分析,初步了解问题的实质,提出对策和建议。 水土流失损失与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 水土保持对河流泥沙的影响; 泥石流滑坡对江河泥沙的贡献; 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 。,3、专题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