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99039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平均数教学设计喀喇沁旗蒙古族实验小学 贡艳华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4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渗透环保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前谈话:你了解哪些环保

2、知识?(课前谈话与情境创设连成一体,学生感觉自然亲近,很自然投入到情境之中)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这两个小组的同学也在为环保尽自己的力量2、多媒体出示(两个小组收集废旧矿泉水瓶情况)一组收集情况 二组收集情况小田王强小李小李小李小李王强小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5 163、看图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4、评判出哪个小组优胜组,并说明理由。(学生从每组收集总数评断优胜组,评价出这样不公平,那怎样评判呢?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思维碰撞,比总分不公平,比什么公平? 一句话将学生引入: “愤悱”的境界。引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三、自主探索,

3、解决问题。1、那我们怎么评判那一组是优胜组?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要分别求出一组二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2、提问:你都能用什么方法求出一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独立思考后小组再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关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汇报交流(1)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法。(演示) (板书:52/4=13(个)15个12个11个14个(2)移多补少法。提问:怎么移?(演示) 111215移动以后的13个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

4、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去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选择适当的时机课件演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加深学生对平均数解决方法地理解.),4、13个表示什么?是不是每人都收集了13个?揭示平均数.观察平均数“13”和每个人收集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每人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发生了变化。)(紧扣问题,结合情境,环环追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5、那你能根据探索出得方法求二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自主思考汇报交流)6、汇报方法课件演示 板书:42/3=14追问:为什么除以4? 7、提问:现在你能评判哪组是优胜组了吗?8.

5、观察14,14表示什么?他和每人收集的实际个数比,你发现了什么?(他可能比实际数大,也可能比实际数小。)( 这一环节设计再一次加深理解平均数,使学生对平均数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初步感知平均数的范围。)9、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和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平均数能比较好的反映每一组的整体水平情况。三.理解平均数1、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平均数?2、课件出示信息,学生说一说你怎样理解每个平均数的?(1)三年四班女同学平均体重是35千克。(2)北京机场日平均起降航班达到375次。(3)三年四班上学期期末数学平均分94分。(这一环节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平均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

6、素材,让学生进一步把“平均数”意义清晰化,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平均数地理解同时真正地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四、练习巩固,学以致用。1、课件出示我校3-6月用水情况统计图(你能求出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吗?)(1)想用哪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 ,学生在解决时发现移多补少法的局限性,巩固平均数的求法,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通过解决问题你发现我校用水情况,你想说点什么?(渗透节水意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河水平均深110厘米我身高120厘米2、 (课件出示)小明身高120厘米,弯弯曲曲的小河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不会游泳能不能安全过河? (结合实际生

7、活,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五、全课总结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对平均数有什么看法?2、除知识以外你还有什么收获?(整个课堂以环保为主线,首尾呼应,体现课堂结构设计完美性)本节课设计遵循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改编教材一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数据,为两组同学收集数据情况, 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评判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8、本课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环保”为主线,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评判哪一组是优胜组问题、节水问题、小明会不会有危险、无一不是学生熟悉的而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