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化一代清萍.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06650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化一代清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化一代清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化一代清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化一代清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化一代清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化一代清萍.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自主赏析作品)兰化一中代清萍15682832998二一四年九月项脊轩志教学设计(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自主赏析作品)姓名:代清萍 单位:兰化一中 电话:15682832998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情感。 2.合作探究作者悲喜交织的情感,体会文章“细微之处见精神”的特点。 3.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学习借鉴作者“以喜写悲”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作者悲喜交织的情感,体会文章“细微之处见精神”的特点。教学难点: 学习借鉴作者“以喜写悲”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羲

2、之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许当我们老去,回首我们匆匆的生命时,我们会突然发现,过去最让我们动容的往往在那些微不足道、不曾留意的地方,母亲临行的叮咛,父亲远去的背影,朋友会心的微笑,老师期待的眼神,等等。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就善于用文字记录生命中的感动,在项脊轩志中,他选取生活琐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篇文章。二、整体感知“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志”是“记”的意思,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围绕“项脊轩”记述了几件事情,寄托了怎样的感情?(勾画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诵读、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

3、时点拨。师生达成共识。六件事情:修葺书斋(“珊珊可爱”,环境优雅宁谧,读书自由无拘)诸父异爨(“始为篱,已为墙”,隔膜日渐加深;“凡再变矣”,如一声叹息,道尽家族衰落之哀)老妪忆母(“语未毕,妪泣,余亦泣”)大母过余(“令人长号不自禁”)遭火不焚(“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妻死室坏(“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围绕“项脊轩”记述了修葺书斋、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过余、遭火不焚、妻死室坏等六件事,其中,作者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其实最简单来看,文中有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说明作者感情的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显然,着重写喜的部分是“修葺书斋”,表现读书之乐;着重写悲的部分是“诸父异爨”,

4、表现家族分崩离析,人事沧桑;而对母亲、祖母、妻子三位女性的回忆更是悲不自胜,让人不忍卒读。当然这样一一对应只是为了表述方便或者是为了体现作者感情表达的侧重,因为有喜就未必无悲,有悲就未必无喜,悲和喜不能截然分开。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文中写喜的部分有没有悲的因子,写悲的部分有没有喜的成分?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评价。举例说明:修葺书斋先写项脊轩的“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旧”(百年老屋)、“破”(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以此来衬托修葺后环境之清雅与读书之和乐,先悲后喜,以悲衬喜。修葺后完好(“不上漏”)明亮(“洞然”);颇多雅趣(“兰

5、桂”比德,“竹木”显志);读书自得其乐(“啸歌”“兀坐”,静躁自适);环境清雅安谧(“万籁”“庭阶”绘声,“明月”“桂影”绘色,“小鸟啄食”,平添生气)。九十七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雅趣,用诗化的语言勾勒点染小阁子,平淡天真中一个以读书为乐的年青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真有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曾不知老之将至”的味道。老妪忆母“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儿寒乎?欲食乎?”“孩子,你冷吗?你饿不饿?”一句最普通最平常的话语写尽天下母亲的慈爱,这足以融化坚冰。八岁就失去母亲的归有光此时已无法听到这样的话了,怎能不令人泪眼婆娑?人已逝,爱成空,归

6、有光对母亲的思念就只能在对这句话的千百遍地回味中寄托了。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大母过余写追忆祖母的一节,祖母垂询时的怜爱、关切(“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自语时的感怀、期望(“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持象笏至”时的自豪、鼓励(“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读来温暖如春,但“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前面是有节制的“哭泣”,这里是无节制的“长号”,前面是泪眼婆娑,这里是泪雨滂沱。这是悲中有喜,以喜写悲。妻死室坏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

7、几学书”,寥寥几笔写出了夫妻和乐恩爱,妻子归宁后转述小妹们的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更觉可喜,“阁子”已然成了她们姊妹间的话题,由此可以推想,妻子对自己倾慕、信赖甚至崇拜。然而这样的欢乐已不复存在,中年丧偶之痛,归有光只以“室坏不修”四字,这样极平淡之语写出,读来凄怆!这是以彼时的欢乐衬托此时的凄凉,以喜写悲。因此,悲和喜是相对的,无悲就无所谓喜,无喜就无所谓悲,文章中悲喜是交织在一起的。总之,作者是把“项脊轩”作为情感的载体,将六件与之有关的事有机勾连起来,显得散而不乱,而贯穿其中的是作者悲喜交织的感情,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四、重点突破思考:每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

8、感的(注意,“怎样表达”说的是方式)?学生展示。师生达成共识:首先同学们勾画出的能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有“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从抒情方式看,这属于直接抒情;作者对修葺后的南阁子的喜爱之情,没有明言,但从那段精彩的写景文字尤其是“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以感受得到,这是借景抒情;写“诸父异爨”,作者只是平静的叙述,但于字里行间分明能感受得到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慨叹,“始为篱,已为墙”,不止是形态的变化,更是感情的日渐疏远,隔膜的日渐加深,“凡再变矣”如一声叹息,道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是叙事抒情;“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对“项脊轩”感情至深,这里是他

9、的苦读之所,是他人生理想的栖息地,这样一个简陋至极的“阁子”,历时百年,屡遭火灾,竟能留存,真是万幸,所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作者的庆幸、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也是叙事抒情;最后作者借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追思,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属于借物抒情。归有光对亡妻的深情怀念不着一字,只写了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人亡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这不禁让人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想起“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由此可见,作者所采用的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

10、接抒情和借物抒情。其实“以情取胜”的散文,写景、叙事、抒情是有机融合、不可分割的,作者正是把悲喜交织的感情融入写景叙事之中,使得文章一气贯通,显得“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五、拓展提升通览全篇,“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侧重于写悲,前面写喜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悲,这种以喜写悲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鲁迅先生写纪念刘和珍君,在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一节中,反复用“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来不断强化我们头脑中对刘和珍形象的认知,然而一句“确实死掉了”,就产生了悲剧的意义,最美的东西被毁灭了,写得越美,被毁灭时的悲剧力量就越强。本文中以喜写悲就有这样的效果,通过“喜”加重“悲”的意味,这略同于诗词鉴赏中“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请看我们熟悉的这首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着意表现游子飘零之感和羁旅之愁,前三句九个意象排列叠加,构成三幅画面,中间“小桥流水人家”与前后两幅画面形成强烈反差,并非眼前实景,可以推想,这是一位南方的游子,想象中的“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温馨的画面更衬托出漂泊之苦的浓烈。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体会文章以喜写悲的艺术特点。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