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09077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历史学段: 初中年级七年级相关领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教材书名:部编校材中国历史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年12 月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张春霞延庆十一学校13241382747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考,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所用探究学习方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七年级的学生探究欲望强,喜欢参与教学活动,在设计本课过程中,通过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把学生一步步带进历史学习的情景中,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在教学时,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情境的创设,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依据课标在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达到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学背

3、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从三国时期开始,南方的经济有了很快的发展;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北方连年战乱,南方经济相对稳定发展;到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的了突出的成就,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当时江浙一带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南移的原因是什么?到了两宋时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是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学生情况分析:1 学生在学习本内容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本课教学进行能进行知识的迁移。2 本地区有种植水稻和小麦的的地区,一些学生对此农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便于教学应用。 3 对于今天经济的发

4、展学生对于南方经济优于北方,能从人口上、收入上、技术上等方面举例说明。对于历史上南方经济的发展历程学生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制定(内容框架)依据课标: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与技能:列表归纳从东汉末年至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阶段,认识到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过程与方法:从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采矿业、金属冶炼业、制瓷业)、商业(国内商业、海外贸易)等部门经济发展的表现列表说明,体会两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宋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民族自豪感,正确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

5、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问题框架设计(可选项)1 回顾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2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 宋时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4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5.学习古代经济的发展对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和思考呢?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导入环节:出示课标: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师:出示宋代耕获图。描绘了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

6、情景。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1.此图描述的是北方的种植方式还是南方的种植方式呢?为什么?南方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呢?2.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发南方经济的呢?3.我国的经济重心又是在什么时候转移到了南方呢?具体表现又是如何呢?4.学习本节课内容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又有怎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问题简写在板书上,让学生知道本课探究问题)学生:了解本课要求,及带着问题学习本课内容更有方向性。新授环节:一、 农业的发展探究问题一:回顾我国对南方经济开发的阶段材料分析:1. “(西汉时)江南地广,人们刀耕火种,以稻米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史记2.“(南北朝时)江南地广

7、野丰,人民勤劳,庄稼一年成熟,则数郡县无饥饿 宋书3.“(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苏湖(苏州、湖州)熟,天下足 。” 陆游集教师提示:三国时期唐朝中晚期至五代两宋时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联系新知识,认识南方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究问题二: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等)设计意图:学生进行阅读教材及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归纳并说明理由。教师出示PPT图片进行进一步补充说明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 1012年,“江、淮、两浙旱(宋政府)给占城稻种,教民种之”。 宋史真宗纪 宋理宗时,高斯得说:两浙“上田一亩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虽其

8、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 高斯得耻堂存稿知道学生详细分析图片材料三的第二幅图宋耕获图做细致的分析。1从画面的整体感觉青山绿水,片片农田,你体验出了出什么?教师:这种景象只有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出现?那么当时是否具备这个条件2画面中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教师:两宋时,由于政府提倡,水稻种植推广到淮河和黄河流域,并从越南引进优良稻种占城稻。教师:从图中可见水稻的耕作过程是怎样的?再观察插秧图部分,在插秧前是什么工作?培育秧苗。从北方的生产经验看,收获和插秧是不同季节的事,即:春种秋收。但在这幅图中为什么同时存在?宋代江南形成较为稳定的一年两熟制,在我国农业耕作制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占城稻早熟耐旱高产

9、,为水稻一年两熟制创造了条件。种占城稻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粮食。但占城稻不太好吃,大户人家一般不吃占城稻,那农民生产这么多是为了什么呢?反映了什么?3看灌溉图:这是什么灌溉工具?说明了什么?教师指出是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时魏国马钧发明的。比较两幅灌溉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看牛耕图部分两幅牛耕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结合教材42页相关事实进一步粮食产量高的原因。教师和学生对原因进行总结归纳:1. 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验、技术、劳动力、作物种子等)2. 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作物生长。3. 北方战乱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4. 引进新品种占城稻5. 政府重视(创新、推广)等探究问题三:南方农业发展的具体

10、表现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用关键词来概括,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提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师生概括: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引进和推广新品中占城稻、苏湖成为粮仓 、水稻产量居粮食产量首位经济作物棉花和茶叶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探究问题四: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方面有哪些表现呢?(利用农业的发展学习,学生制作表格进行阅读及已有知识归纳,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提高学生阅读概括能力)教师PPT补充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人们对宋瓷的赞誉周杰伦的青花瓷歌词学生介绍在课前收集的关于宋词的信息(1-2名同学,可让有兴趣的同学制作专题手抄报,体会制瓷人的匠人精神,简单极

11、致之美。)材料三:教材43页相关史实分析这艘有13个密封舱的大船及其优势,说明了什么?结合45页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分析及45相关史事分析。(当时的造船水平高,密封好、适合深水域航行,推动海外贸易,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等)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归纳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的繁荣发展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货币学生体会:宋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民族自豪感。探究问题五:结合以上所学概括经济重心的概念,理解到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政治重心一度出现南移的趋势,古代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学生能通过所学概括出: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

12、区。1、人口量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2、南方贡赋在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增加。探究问题六:宋代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什么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怎样的新发展?(学生结合所学及生活经验进行解答)材料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

13、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这就要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合作等新途径来落实。目前,我国经济开放的目标,主要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中高端国际竞争。只有大力发展“控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控品牌(尤其是世界名牌)、控股份”的三控型民族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及其产业链,才能使我国掌握技术竞争的主动权;科技创新成果带来的红利,才是国人可以分配的真正实惠。新时期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程恩富谈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探究问题六:学习古代经济的发展对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和思考呢?(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小结及板书设计:经济重心南移

14、宋代经济的发展农业 “苏湖熟,天下足”人口量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手工业 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南方贡赋在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增加商业 城市、港口、海外贸易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结合本课所学制作一份关于宋代经济发展大的手抄报。(主题明确,内容详细,有创新得表现)2材料分析材料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材料二: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三: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材料四:北宋元丰六年,也就是公元1083年。开封城外要向外拓展,需占用120户民房。

15、为此,开封府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拆迁补偿条例。宋神宗签字批准,条例规定政府对拆迁户要有实物的安置和货币补偿。史书上记载,经过与拆迁户的协商120家拆迁户获得了20600贯的补偿,平均每户领到171贯,按照当时的物价标准,能在开封买11间房子!通过以上材料及本课所学写一段自己的学习感受。3结合宋时海上丝绸之路联系今天的“一带一路”说说自己的感受。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教学设计突出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引用材料由浅到深。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模式,在设计本课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把学生一步步带进历史学习的情景中,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在教学时,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情境的创设,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并具备迁移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所学知识的联系,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从细节入手,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及古今知识的联系,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