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成人教育发展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课.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33641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龙坡区成人教育发展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九龙坡区成人教育发展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九龙坡区成人教育发展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龙坡区成人教育发展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龙坡区成人教育发展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课.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九龙坡区成人教育发展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课,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形成与发展 主讲人 淳修玉,2009年11月12日,重庆电大九龙坡分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深刻背景和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一)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适应我国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思想 首先,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 1. 人口三大

2、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 人口总量高峰:2030年左右总人口15-16亿; 就业人口总量高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10亿; 老龄人口总量高峰:204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3.2亿。,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一)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适应我国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思想 首先,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 2. 能源和自然资源短缺 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我国人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1/3,人均水资源1/4,人均森林资源为1/5,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仅为1/10。,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一)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适应我国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思想 首先,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

3、3.现代化程度低 现代化标准 中国状况 l 1.人均GNP: 3000美元以上 1000 l 2.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 85以上 82 l 3.第三产业产值占GNP比重 45%以上 33 l 4.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 33 l 5.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70以下 47.8 l 6.大学生占20-40岁人口比重 12.5 4 l 7.成人识字率 80以上 83 l 8.人口净增长率为1以下 1.1 l 9.每名医生负担人口800人以下 1060人 l 10.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 71岁,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一)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适应我国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思想 首先,

4、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 4. 区域差距明显 三农问题严重,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一)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适应我国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思想 首先,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 5.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一)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适应我国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思想 首先,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 6.人民生活水平有待全面提高,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标准 60以上贫困; 撒哈拉大沙漠60。 5059为温饱; 部分发展中国家; 4049为小康, 部分发展中国家; 3039相对富裕,东欧国家; 2029富裕状态;欧洲、日本、加

5、拿大; 20以下极其富裕。美国,达到16;,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城镇 农村 1978年 57.5 (温饱) 67.7(贫困) 80年代初 59 62 90年代初 51 60 1995年 50 58.6 90年代末 44 50 2001年 37.9 47.8 2007年 36.3(相对富裕) 43.1(小康),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一)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适应我国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思想 其次,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十七大报告从生产力、经济关系、人民生活、协调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管理、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概括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

6、出,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二)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党历史上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二)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党历史上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

7、导集体: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思想,并努力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重要思想。探索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是什么发展道路,怎样建设新中国。”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在发展问题上也曾经走过弯路,经历过曲折。,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二)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党历史上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 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

8、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效益等重要战略思想和方针原则。 探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拨乱反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取得的理论成果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二)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党历史上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 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探索要解决的核

9、心问题是:与时俱进,“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探索取得的理论成果是:“对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三)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1.2000年达到初步小康水平应当实现的16项检测指标中有三项竟然到了2002年都还没有达到: 一是农民的年人均收入1200元,实际却只有1066元; 二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实际却只有73克; 三是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100%,实际只建成80%。 这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了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十六大提出

10、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三)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2.2003年发生的“非典”事件,虽然前后只有两个多月,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旅游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业等造成了很大损失。当时中国社会人心浮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我国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暴露无遗。这就迫使党中央反思经济与社会、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三)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3.许多国家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

11、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否则可能经济徘徊不前,社会长期动荡。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就是这个阶段出现过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政权更迭。 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但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资源问题、环保问题、腐败问题、思想教育问题、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事实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采用怎样的发展战略以安全顺利地渡过这一关键时期,成为中央研究的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在发展的问题上集中反映在,发展动力不可持续 环境不可持续 资源不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四)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12、经济体制。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 决定在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五)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党中央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

13、验教训。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观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形成了三类不同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发展观(GDP发展观)。 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增长主要内容: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为重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GDP发展观的弊端: 人口极度膨胀。世界人口从1804年的10亿增加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上第60亿个公民在波黑出生。被联合国定为“世界亿人口日”。 资源骤减明显。全球有30的

14、土地因人类活动遭致退化;70的海洋鱼类被充分捕捞或捕捞过度;全球森林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GDP发展观的弊端: 环境日益恶化。世界每年流失土壤240亿吨;50的土地沙漠覆盖;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 ;出现“温室效应” ;严重的水污染 等。 贫富差距加大。世界5首富与赤贫人均收入差距:1960年30倍,1970年32倍,1980年45倍,1990年60倍。在美国:占人口0.2%的超级富豪占有美国财产的60%;占人口1.6%的百万富翁占有美国股票80%。,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

15、经验教训。 中国的情形: 中国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落后的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过去相当一段时期,我们很穷,迫切希望自己尽快富裕起来。最近20多年,中国比世界其它任何地方都更关注GDP,追逐GDP。伟人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在20多年前提出“改革开放”“翻两番”的目标,很自然地以GDP作为追赶国际先进生产力的指标参考。所以,在我们中国,无论是干部或是群众,十分看重GDP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举个极端的例子: 在国外的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由于一个司机的疏忽,造成恶性交通事故。随之而来的便是:救护车、医生、护

16、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背景整理行道树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是GDP在增加。,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目前我们人均占有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石油探明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 我国是世界上GDP创造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0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

17、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 据估计,中国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为4000亿元。假如按要素生产率计算,GDP在中国的增加额中,靠增加投入取得的增长占3/4,靠提高效益取得的增长只占1/4,而发达国家增加额中50%以上是靠效益提高。,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占8个;中国城市河段70%受到污染;2/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标的环境中;中国的国土荒漠化以每年26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推进;各种灾害爆发的频度和烈度越来越高。全国七大水系,有一半的河段严重污染,生态

18、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大。 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的计算,GDP在中国的高速增长是用生态赤字换取的,扣除这部分损失,纯GDP只剩下78%,而日本在人均GDP1000多美元时,扣除生态损失后的纯GDP为86%。,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坚持人类要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的观点,在她的努力下美国政府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科学发展观

19、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1968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提出:“发展不只是GNP的增长,而且包括整个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的上升运动”。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必须把发展看作是涉及社会结构、人的态度和国家制度以及加速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和根除绝对贫困等主要变化的多方面过程。与此相适应,联合国有关组织提出了发展的新观点:发展 = 经济增长 + 社会变革。 1972年初,两位著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享誉颇高的只有一个地球一书问世。该书把人类对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新境

20、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1968年,来自全球(主要是欧洲)的100多位学者、名流聚会罗马,讨论当时人类的困境与出路。聚会中,基于共同的担忧,与会者以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粮食生产、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等人类面临的五大严重问题为研究对象,成立了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 1972年,这个组织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提出建议将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 。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

21、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1987年,WECD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100多位国家政府首脑出席的“地球峰会”,通过21世纪议程。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之间应做出的选择和行动方案,提供了21世纪的行动蓝图。,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第三阶段:21世纪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西方的发展观(包括GDP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

22、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党中央注意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迭。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因此要格外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六)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党中央另一方面还注意到,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

23、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的急剧的深刻的变化。早期的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的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增长,那个时期把经济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到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已经看到它的弊端和不足。因为光有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人们对发展问题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和现代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而逐步加深认识并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非常重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向全党介绍了这些发展的新理念,而且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1、提出阶段:2002年11月2

24、003年10月 2002年11月16日,胡锦涛等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003年4月10日,胡锦涛在广东考察考察抗非典工作时强调: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开拓新局面,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七一讲话”指出: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2、形成

25、阶段:2003年11月2004年4月 2003年11月29日,胡锦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004年1月12日,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要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4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专题研究班。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用大量的篇幅来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3、完善阶段:2004年4月2007年9月 2004年4月30日,胡锦涛考察江苏提出:

26、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4年7月26日,胡锦涛考察上海提出:要努力形成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05年2月19日省部级领导干部和谐社会研讨班上,胡锦涛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6年10月8日, 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27、社会的决定: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科学发展上来。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4.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升和实践成效检验阶段(2007年10月至今)。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并进行新的定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008年9月中央决定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强调用中国

28、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突出实践特色,用推进实践的成效来检验学习成效。,结束语,“Will Chinas economy continue to grow fast and steadily? Some people may have doubts about it. Yet I can give you a definite answer: Yes, it will. We are full of confidence. Where does our confidence come from?” 中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些人可能会有疑虑。我可以给大家一个肯定的回答: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我们的信心来自哪里? (温家宝2009冬季达沃斯论坛演讲),1、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 3、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改变。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树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发展道路。 4、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根本改变 。 温家宝2009冬季达沃斯论坛演讲节选,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