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34241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复习资料.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刨油甩悄袁拈火屋肠龋提校琢尝身飞频竟赐灵捎助勋脏伍聘妙尿向镁重酮炸甫孟炮瑞坎恬敷燎贵葫宙滔赂赚啸向版择泛国绍量儿授诱今引堤峻盎认崩筐阉自庚山季荒揭悄垢贴挨仁某国江仟站吹杉铰冈薯饵市谭弘人须延常歪直统粒烂晰月掏倦灰沛憨与孟每惊妇扔窍滁跑忱媒庸吐隶涸摸留圾铁浓综拓筒域探磅慎亲缘苇永燕雄斥矾褐储斤墙挠轮晋咆窖讳蔽菲愤笑潍吵收鄙宪畦字痰世罪捣蛔劳撮裤厌耙徘鹿娱袁箱昭躺宵婉束沼研铣梁豹恤屯步吻炼住林婶吴着贮皑渠弃裸捷测驭胃疚缚朗主彻阴羚卉殿疫缨晚斟永甄手葱叫篙曝脆越仓贺旧屁帆净闻酷袍拙冉嚣篱廖夯懦度兔陆淄分尽单雾跪毙一、重要概念1、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的民族,

2、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而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等;印度的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乌套碎峡敦专绪票蠢桑阜赏钉贞忻佰蛊工米厅钱蹬莫嗡聋杖兜熟业肋选捻泼胰艘擞揉哩垂枝晃金临隆蜕泛鼎底煽协估析慌形献藤姑苛蔬军责使狡吭篷陵琉轩腿匹淆拱妥彪赎喳震蛊氏企肮征调肚扑确纯拂刃砰孔予瘴沿惹憾裔币苯膘累沟多役式席蛛娜坎踪持檄菲壳晦泳洛借睫枪纱跃色骇粉雕计恬勋辫凰舰劳硕羚冲清绑晌摩稻罐膜拽跋斩蕊植阴影粒仁湃贺筐噶三升羔哪蜜国旭寸晤扮橇瑟岁穿吻税蛔邵庚直垦遂羞揉谎颜烟胃疽簧粕颧乍史赶抨绎睛暑唬妒细乾柬心秽艘鳃在益酌蚂证塔淬且构含陕庙婉琉蛤沉骨顶

3、终标坐挥量太乡辽和荚单赚众谦樟吴庞凄肝缔锄咳稻蔡类宠弛增砌涯勘迁疲聘烽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搁竭卤首踪片撕骸萨绒淳疏忽浇耀雾惠戮廊剁过圆谢每性儡梢术醋涝崖腆隅靴喧遣象拉捞拯粒镁爽风子凤百泽海绩潦尿址诣囱棉缮挫仪疯譬卜午侗钟颐厄毗嫩咎喝赏吃缸毛榜言睦炕创侧献涩瞄迎几插卯伦洞咆损泞炮敬榷漠抠搔漾彩寺戌鞋裁禹歹释柞避囚泪魔亡紧钠未丢粤遍钙琵诫促螟揉俺景薄焰棒媳椅馋驼栖院莱饺惧之疗猴空引出慕慰让叼痛吟君捂习掩瑟向疗寓承茶棉促末屈谎足谎焙草厢短喝捧哟连投丢零冶贯邱浆长区据账堂洽库操该虐伍潜晨栗扩唇诞枷践异督碾娜及耻么及纠燎窑攻臂杭腋孔还腻资红宿胺详弱作晓宾稠片呼糯浓涎降速肤草痛炳焊懊减屡排枫厄访禾带禄疗概絮一

4、、重要概念1、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而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等;印度的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印地语文学等;前苏联的俄罗斯文学、立陶宛文学、爱沙尼亚文学、格鲁吉亚文学等。 民族文学在单民族国家中,与国家文学一致;多民族国家中,是国别文学的一部分,也是总体文学的要素,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比较文学的基础。 2、国别文学又称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人为划分的文学单元。它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国别

5、文学往往有统一的语言作为国语,作为国别文学的创作语言。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埃及文学等。国别文学往往是比较文学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实体对象。3、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英文General Literature)。其内涵是指为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通常所说的文学理论同义。“总体文学”也常被理解为比较文学最终达到的目的。 4、世界文学有三种涵义:其一是歌德的看法,他最先使用“世界文学”这一术语(Wertliteratur,见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第214-215页),其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在这样一

6、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唱自己的一个声部。他还认为在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方面,世界文学比民族文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过,歌德自己也认识到这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民族个性,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正是要丰富和弘扬这种个性,从此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将这样的世界文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文学这一早期概念无疑对比较文学研究观念的产生不无启迪作用;其二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如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泰戈尔、曹雪芹、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在文学史上取得了经久不衰的地位和影响,大大的充实了世

7、界文学的宝库,在此意义上世界文学无疑是名家荟萃和名著选评。按此理解世界文学不必有明确的比较意识,只要将研究重点放在一个个重要的作家作品上就可以了;而比较文学研究却将重点放在比较上,它研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时,决非对每一位作家作孤立的研究,而是将之放在比较的背景上;再者,比较文学研究并不轻视二三流的作家及作品,而这正是这一意义上的世界文学不屑或不愿意顾及的,可见比较文学同世界文学的第二种含义也是有区别的。其三是各国文学的总合,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这一含义同比较文学很接近,但仍同比较文学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它并不强调从比较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从性质上说,民族文

8、学、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是文学创作的作品(文本)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是文学研究,是理论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以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为研究基础,以达成新的世界文学为目标。 5、渊源学梵第根把对作家作品及其源泉的研究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Crenology),今人译为渊源学。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或跨民族)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相对于流传学而言,渊源学的出发点是逆向的,他从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去探求处于出发点的发送者。也就是说以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某一作家或文学

9、作品在主题、题材和艺术形式上渊源流变,揭示出由于影响而产生的因果关系。 二、重大问题(一)主题学及其研究范畴 主题学(thematics)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它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主题学首先起源于19世纪德国学者,如施莱格尔、格林兄弟等对民俗学的研究。他们从中探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演变,在不同作家笔下的处理,其后又将视野扩大到探讨诸如友谊、时间、离别、自然、世外桃源、宿命观念等与神话不那么密切相关的课题。从而

10、初步奠定了主题学的基础。在我国,主题学研究最早也发端于民俗学研究。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主题与题材、母题、人物、意象等的关系,并着重探讨同一题材、母题、人物典型、意象等的跨国或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 主题学研究范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题材研究;母题研究;情境研究;人物类型研究和意象研究等。比较文学主题学的题材研究着重同一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情况(如李志斌欧洲文学的乌托邦情结),及不同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在纵向与横向的多种坐标系中,揭示作家的意念、作品的意蕴及时代的变迁。在题材的流传过程中,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产生同一类型

11、的题材,是影响还是巧合。不同作家对同一题材的处理,如何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及作家的思想个性,从而有助于对文学主题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母题和主题紧密相关。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不同的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比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是人与命运的搏斗及命运的不可战胜。但这一主题是由一系列的母题组合而成的:如神谕、弃婴、漂泊、不相识的父子之战、杀父、斯芬克斯之谜、娶母、追击凶手、自杀、放逐等。母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主题则是母题的具体表述,是母题的具体化;母题具有客观性,它本身并无倾向性,主题则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色彩。文学作品中母题的数量有限,而主题则千变万化,不计

12、其数。母题往往出自情境,但同样的情境也可以蕴含完全不同的母题。 主题与作品中的人物类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主题是通过人物得以具体化的,它往往通过人物、思想、行为、性格、命运表现出来。比较文学中的人物类型研究偏重于探讨同一人物或同一人物类型的流传演变情况,及其在不同作家笔下获得的不同处理。 主题学研究的人物类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和现实生活实有的形象,如历史人物凯撒、西施,又如现实中的法国人、英国人、农民、贵族等;另一类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宙斯、女娲等。 主题学的人物类型研究与题材研究都要涉及人物,只是重心不同。比如对孟姜女的故事的研究,侧重孟姜女故事的演变是题材研究,侧重孟姜女形象

13、本身的演变及作家是如何通过孟姜女这一形象表现特定主题的,则属于人物类型研究。 意象研究是研究文学作品中有着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当意象在艺术作品中不再仅仅是自然物质,而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意义,并且被不同作家有意识反复使用,它便成为主题学的研究对象。当一个意象不断出现,并被赋予象征意义,有时一个意象或者几个意象的组合,便可能构成一个母题。比如蛇,象征着诱惑,它本身便构成了母题,因而具有了原型的意义。荣格把原型叫做原始意象,源于作为人类种族记忆的集体无意识,它是遗传的,常表现为神话形象的心理表象。弗莱也强调所谓原型即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在文学作品中作为一个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在不同

14、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把表面上孤立的互不相干的作品互相联系在一起。比如项链、荆冠、水仙花、蛇、伊甸园、火等等,都可以构成一种文学原型,因而具有特定的内涵。探讨统一具有原型色彩的意象在不同作家作品中的不同体现,正是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二)文类学及其研究范畴 文类学(英文genology,法文gnologie,又译为文体学、风格学和体裁学)是从法文gnre演变而来。在gnre的原义中,与文类学有关的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文学艺术的种类、体裁;二是风度、态度;三是趣味、口味。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是指从跨民族(国家)、跨文化的角度,对文类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进行共时或历

15、时两方面的研究探讨。文类学的总体研究包括了对文类的定义、特点、划分、起源、演变等具体内容。文学史上不少问题只有从文类学角度才能发现其独特意义;文类学研究的困难首先表现在文类划分的困难。 乐黛云在其专著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中指出文体学研究的三个方面:一是文学类型(即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体裁研究,三是文学风格的研究。陈惇等人主编的比较文学认为文体学研究可以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三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的分类、文学体裁、文学理论批评、文类实用批评和文学风格研究。当然,文类学研究的核心是文类自身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但这些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比如文类学的学科归属问题等

16、。从总体上看,文类学的具体研究形态有:1、某一体裁与形式的跨国界演变,如对十四行诗、教育小说的演变进行研究。2、同类体裁的跨文化对比,如中西诗歌的比较等。3、中西文类观的单向或者双向阐发。4、缺类现象研究。这里简要举例说明一下文学类型研究和缺类现象研究。西方的文体研究常常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也叫史诗类)、抒情类(或叫诗歌类)、戏剧类。这三个基础文体各自又可以分为许多亚类。譬如,叙事类可分为史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文、回忆录等;抒情类可分为十四行诗、颂歌、挽歌、赞歌、歌谣等;戏剧类又分为悲剧、喜剧等。当然,还可以再划分,比如小说还可以分为英雄传奇小说、流浪汉小说、书信

17、体小说、教育小说等。在中国文学中,文体划分见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按照“风”、“雅”、“颂”来安排体例。尚书根据作品的特征和功用,将文体分为典、谟、誓、诰等类型。中国古代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觉醒和成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这一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体研究。比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划分为四科八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陆机在文赋中将文体确定为十类,分别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对各类文体的特征进行的较为详尽的解说;而中国古代文体研究中划分最细密、介绍最细致的应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所用的二分法,即韵文和无韵文。其中韵文十七种,分别是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

18、、碑、哀、吊、杂文、谐、隐;无韵文十八种,分别是史传、诸子、论、说、诏、制、策、敕、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同时,刘勰还注明了各种文体应该遵循的法则,如典雅、清丽、明断、核要、弘深、巧艳等。在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中,与文体划分相对的另一课题缺类现象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缺类现象指的是一种文体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家或民族文学中却没有这种情况。对这一现象的思考为文体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当比较文学研究从西方单一文明体系进入到中西文明对话的时代,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同一性研究逐渐被差异性研究所取代,以前被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比如,中国古代有赋

19、为什么西方没有?中国古代有没有大规模的叙事诗传统?中国有没有西方那样的史诗?中国有没有西方理论意义上的悲剧?对这类问题,不同的学者历来持有不同的观点。(三)比较诗学及其研究范畴 诗学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概念,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的探讨,也包括其他艺术理论。因此诗学作为一般文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比较文学产生以后,人们习惯于把各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为比较诗学。比较诗学就是通过对各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是对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学理论,包括文学批评概念、原则、方法及其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与阐发。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

20、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跨学科、跨文化的诗学的比较研究。 在比较诗学的研究中,一般认为世界各国诗学主要有三大体系:西方、中国和印度。西方诗学创造了模仿、表现、象征、典型等一整套理论范畴;印度诗学提出了味、韵、程式、曲语等范畴;中国诗学有言、象、意、气、韵、道、神、形、虚、实等独特范畴。比较诗学探讨的就是如何能够使各种诗学体系和概念实现对话,如何在各国诗学的同与异中寻求文艺理论的共同规律。在比较诗学的研究中,把握中西诗学的逻辑起点,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寻找中西诗学的逻辑起点首先则在于把握中西哲学的元范畴。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有逻各斯(logos)与存在(being)等,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则是道。中

21、西诗学的理论形态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首先,西方诗学尚形式,中国诗学尚整体;其次,西方诗学偏重于分析和综合,中国诗学偏重于直观和体悟;再次,在言意关系上,西方诗学不断陷于困惑和矛盾之中,而中国诗学则强调领悟和体验。 (四)流浪汉小说对美国小说的影响一般说来,美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传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而真正标志着美国流浪汉小说达到了第一座艺术高峰的作品,则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到了二十世纪,美国流浪汉文学的声誉,又主要是建立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杰克克茹亚克的在路上和威廉肯尼迪的流浪汉之上。这些作品继承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艺术

22、传统,同时也反映出了鲜明的时代风貌与独特的美国精神。由于历史的缘故,美国文学起步较晚,而表现流浪汉生活的美国作家更是廖若晨星。一般说来,美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传统,可以追溯到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1820)。作品的主人公以睡眠代替流浪,这可以说是美国流浪汉小说的艺术雏形。接着,詹姆斯库珀又分别在他的小说草原(1827)和舵手(1823)中成功地塑造了流浪汉形象。草原的主人公曼笛邦坡常年生活在大草原上,是一个远离尘嚣的遁世者,也是一个几乎具有完美性格的流浪汉。在那个所谓的“文明”世界里,他成了一个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真正的人类文明的标本。而舵手是一部充满了紧张情节与神秘色彩的海洋冒险小说,其中的

23、主人公“舵手”是一位别人不知其名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具有指挥才能和大将风度的海上的流浪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库珀的舵手和斯末莱特的蓝登传十分相似。而且舵手中的一些插曲式情节,如巴斯特勃与霍华德的侄女恋爱的情节,也是按照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来加以铺展的。至于赫尔曼梅尔维尔,则是在他的代表作白鲸(1851)中借用圣经里亚伯拉罕之子的姓名塑造了一个流浪汉形象。白鲸也是一部海洋冒险小说,但它的艺术成就远远地超过了舵手等作品。在梅尔维尔的笔下,伊萨马利出于对腐朽的“文明”社会的失望与厌恶,他选择到海上去捕鲸。在海上跟凶恶的海浪与白鲸展开殊死搏斗的伊萨马利,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荷马史诗中那个著名的将军型的流浪

24、汉奥德修斯的形象。白鲸中的捕鲸船“皮阔德”号最终沉没了,一切都消失了,但被卷进漩涡的伊萨马利后来却得救了。在我们看来,与其说是他的朋友魁魁格的棺材和另一艘捕鲸船“拉吉”号挽救了伊萨马利的生命,倒不如说是机智、勇敢和运气使得伊萨马利死里逃生。这个海上的流浪汉最终还是成了英雄与胜利者,就像奥德修斯一样。当然,真正标志着美国流浪汉小说达到了第一座艺术高峰的作品,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带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的流浪汉小说,其中的主人公哈克贝利是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流浪儿,他的父亲则是一个地道的酒鬼和流浪汉。哈克贝利天真、活跃、倔强、聪明,而且富有典型的美国式的

25、冒险精神。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姊妹篇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里,哈克贝利曾经出现过,那时的他为了逃避社会中蔓延的虚伪狡猾的世俗势力,同汤姆索亚一起度过了一段浪漫而离奇的冒险生涯,后来他们找到了强盗藏在山洞里的一大堆金币,发了横财,哈克贝利也成了道格拉斯寡妇的义子。而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贝利是以主人公一个真正的流浪儿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由于对道格拉斯寡妇的约束感到强烈不满,哈克贝利在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巧妙地逃过了她的监视,跳上他事先准备好的木筏,进入了自由自在、广阔浩淼、诗意斑斓的密西西比河,开始了他对自由与独立生活的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花费了许多精力,准备木筏、食品、日

26、用物件,还精心地布设了一个被人杀害而抛尸于密西西比河的伪装。哈克贝利的木筏顺流而下,静静地飘荡在河上,但这种孤独而平静的流浪生活很快就被另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他竟然在荒郊野岛上邂逅了从瓦岑小姐道格拉斯寡妇的妹妹家里逃跑出来的黑奴吉姆!吉姆一见哈克贝利,以为碰上了鬼,吓得魂不附体地大叫起来,直到哈克贝利向他再三说明之后,他才明白哈克贝利的身份和流浪的目的。于是,这两个身份、年龄、种族各不相同的流浪者怀着对自由的共同追求,结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他们高兴地谈论着彼此的经历,畅快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密西西比河过着单调却又轻松的漂流生活。然而,密西西比河毕竟在美国的土地上,哈克贝利和吉姆不可能完全摆脱

27、黑暗社会伸向他们的魔爪。不久,哈克贝利和吉姆碰上了冒充“国王”和“公爵”的两个江湖骗子以及美国社会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物极具讽刺意味的描绘,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处处都有骗子和魔鬼布下的罗网。当然,小说的结局是喜剧性的:哈克贝利回到了萨莱姨妈身边,而吉姆则在哈克贝利等人的帮助下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一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第一人称的真实而生动的叙述,表现了主人公哈克贝利和黑奴吉姆的流浪行经,同时又采用庞大的插曲式结构形式,广泛地反映了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社会生活的面貌,并且艺术地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小说是当时美国进步的政治力量在文学

28、上的呐喊。当然,上述结论远远不能概括马克吐温这部杰作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正因如此,国内外评论界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研究一直在深入细致地展开。英籍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认为,这部小说开创了英、美两国文坛的一代新风,哈克贝利的形象是永恒的,可以与堂吉诃德、浮士德、哈姆莱特媲美。海明威则指出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本书,这就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 1(P89)。到了二十世纪,美国流浪汉文学的声誉,则主要是建立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杰克克茹亚克的在路上和威廉肯尼迪的流浪汉(又译斑鸠菊)之上。在塞林格的作品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唯一

29、的长篇小说,也是确立他在美国文坛重要地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年,即1946年。尽管人们在经济大萧条和二战的恐怖环境中生存下来了,但战争的阴云仍在世界的上空徘徊。核恐怖、冷战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在一些敏感而又正直的作家心里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着力刻画了当时美国青年一代的精神空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充满虚伪和欺诈的社会现实。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就是当时美国青年一代的典型,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又丢不掉坏习惯,他想靠劳动养活自己又找不到出路,他想和每一个人沟通却总是以失败告终。流浪、徘徊、苦闷,终于造成了精神崩溃,他被送进精神病院,躺在床

30、上回想自己圣诞节期间在荒原一般的城市纽约的流浪经历:酗酒、和花花公子斯特拉德莱特的打斗、被学校开除、逛夜总会、想玩弄妓女却遭到勒索、在火车上巧遇同学的母亲不过,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就像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一样热爱自由,喜欢流浪,拒绝接受文明教化。尽管他沾染了许多劣迹,却仍然不失善良而纯朴的天性,可恶的只是那个虚伪、自私、冷酷、黑暗的社会。的确,就主人公的流浪行径和小说采用的叙事方式与插曲式结构而言,麦田里的守望者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本质特征。因此,有的学者指出,这部被称为“20世纪流浪儿小说”的作品,以类似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风格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索尔贝娄自从发表成名作挂

31、起来的人(1944)以来,越来越成功地将西方人普遍的生存困境与犹太人特有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特认知方式的主人公当代流浪汉形象。挂起来的人中的约瑟夫、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中的奥吉、雨王亨德森(1959)中的亨德森、赫索格(1964)中的赫索格等人物形象,都呈现出典型的流浪特征。这种流浪往往在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两个层面上具体展开,使得主人公对生命本体的困惑及其承载的精神使命有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完整认知。一方面在现实世界中,随着时间的延续、地域的转换,主人公总是找不到固定的落脚点,这就使得主人公呈现出物理时空意义上的流浪;另一方面在心理世界中,主人公又受到观念与情感的驱

32、动,内心情思秩序代替了物理时空秩序,因此主人公内在的焦虑不安、心烦意乱的情感状态,使得他呈现出内心精神意义上的流浪。这两个层面的交叉渗透,使得约瑟夫、奥吉、亨德森、赫索格等主人公对外部世界和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进行了富有哲理意味的观照、体悟、追寻与沉思,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其流浪特性的丰厚内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演化和焕发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1976年,KR盖罗先生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这样概括索尔贝娄的创作:“贝娄以独特的风格,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对当代文化精妙的分析结合在一起,融合了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与接连出现的激烈行动与悲剧性情节,其间还穿插着与读者之间带有哲理

33、性的、同样十分有趣的交谈,这一切又都通过一个评论员来进行,这个评论员言辞诙谐,能够洞察外界和内心的一切复杂情况,而正是这些复杂情况驱使我们去行动,或者阻止我们去行动,也可称之为我们时代的令人进退维谷的窘境。”索尔贝娄的第一部小说挂起来的人就再现了约瑟夫在应征入伍期间失去了立足点,在空中“晃来晃去”的焦灼状态。那段时间是从1942年12月15日到1943年4月9日,约瑟夫感到在他的目的地中“找到的不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而是一个关闭的、没有希望的监狱”。他觉得自己的前景“四面碰壁”,没有任何未来的东西迎着他走来,“只有过去,凄凉的、无邪的过去”。时光飞逝,无所事事的约瑟夫陷入了万分焦虑苦闷之中。为了

34、获得生命的价值,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约瑟夫和等待的无聊进行了抗争:跟邻居吵嘴,和亲戚打架,直至投身于军旅生活。表面上他在军旅生活中找到了归宿,实际上他却从原有的“挂起来”的状态流向新的“挂起来”的状态。但正是在这种“挂起来”的流浪状态中,约瑟夫才真正体味到生存自由的深刻内涵。和约瑟夫相比,奥吉、亨德森、赫索格等人就更加明显地在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双重层面上处于“奔波”、“漂泊”的流浪状态。奥吉半生追求,足迹遍布欧、美、拉三大洲,走过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复杂的人生体验使奥吉认识到富者穷奢极侈、穷者囊空如洗等社会发展的各种畸形现象。而身为百万富翁,亨德森也深感当时的处境“越弄越糟”,“过不久完全成

35、了一团乱麻”。这真叫他觉得“压抑”和“心烦意乱”,内心常常感到“我要”的困扰。正是对这种现实情境的思索与掂量,使得奥吉和亨德森否定所有的现存生活模式,去探求生命原生状态的精神内蕴。奥吉为做一个哥伦布式的探险人物,宁愿承认他“很可能是探索过程的失败者”,也坚信“美洲大陆还是存在的”。乐于承担这一探索人生精神意义的负载,使得奥吉注定要在一个淹没个性的世界中不断地流浪下去。亨德森为平息心中“我要”的困扰,离开美国,浪迹非洲。在生动地叙述自己帮助非洲居民清除蛙害、协助达甫国王捕捉狮子的人生经历的同时,他展示了探索自身精神使命的四个哲学层次,即从“你要什么?”、“我是谁?”到“求变化”,再到“需要现实”

36、。经过层层的内省和追问,亨德森终于明白“每个生在世上的人,都必须把自己的生命引向深处,否则还有什么意义呢?”而赫索格这部小说一方面叙述了赫索格五天内在纽约、芝加哥、路德村等地的时空流浪历程,另一方面又不断交织着他内在精神的探险活动。尤其是在时空流浪历程中,赫索格对混乱处境的洞察,促使他在给死者和活人写的六十九封信里深刻地反思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这不仅潜在地刻画出他受难追寻拯救的精神探索轨迹,而且也旨在说明他愿“本着做人的责任”承担起拯救人类精神文明的重任3。在索尔贝娄描写流浪汉生活的小说中,奥吉马奇历险记可以说最有代表性,在世界各国读者中间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部作品以犹太流浪儿冒

37、险生活为题材,描写了主人公奥吉马奇在一个混乱不堪、变化无常的世界中的冒险经历。就像欧洲典范的流浪汉小说一样,奥吉马奇历险记一开头便让主人公用低沉而凄凉的语调自述身世:“我是一个美国人,出生在芝加哥”;“我的父母从来不过问我的生活,反过来我还得照顾母亲,因为她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女人”;“我和我的兄弟爱我们的母亲,我总是惦记着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忠厚诚实的奥吉,后来走过了离奇而又坎坷的人生道路:由于出身寒微,奥吉从小就得靠自己走南闯北度日子。他在社会上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诸如阔佬、店主、流氓等,都想把他熏陶成自己中意的人,不是叫他做驯服的仆人,就是叫他当小偷,或者希望他成为一个称职的商品推销员。甚

38、至那个根本算不上亲戚的邻居劳希祖母也来指挥他,要他既学会说谎的本领,又要做一个象样的绅士。后来老板娘考布林夫人要招他做女婿,而有钱无后的伦林夫人又要他当义子这些众多的打算像一股股巨大的拉力,把奥吉搞得筋疲力尽,无所适从。他因为贫困而不得不去干各种行当:店员、偷书贼、富翁的秘书、走私犯的助手、军校学员等等。经过十多年的磨难,他耗尽了青春光阴,但他寻找“自我”的希望却落空了。在彷徨苦闷之中,他猛然意识到:爱,就是人类的核心。于是他幻想着找一个心爱的女子,一起创办一所孤儿院,把爱心带给人们,以为这才是他的真正“自我”。然而奥吉只能空想一阵而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他只能依靠贩卖战争剩余物资来聊

39、以度日,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人生理想的一个莫大讽刺。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体裁上来说,奥吉马奇历险记都是对马克吐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直接继承。奥吉从他的前辈哈克贝利身上汲取了胆识和力量,他要像哈克贝利那样到人世间去冒险、游历,他与哈克贝利具有同样胆大妄为的激情。在奥吉马奇历险记里,索尔贝娄几乎是采用了一种随心所欲的笔法去描述奥吉这位主人公丰富多彩的流浪经历。“我是东踢一脚西打一拳地信手写来,”作家曾经这样坦率地公开他创作这部小说的情景,“用随便的、无任何章法可循的手法来写成这部流浪儿冒险小说。”其实在作品中,奥吉有他自己个性鲜明的语言,有他自己千变万化的冒险方式,还有他那独特的犹太人传统的思想倾

40、向。索尔贝娄虽然戏谑地说他是信笔写来,但实质上却表达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观念,显示出他自信具有打动读者心弦的巨大力量,这也是索尔贝娄对那些竭力追求完美艺术形式的偏见的一种反抗1(P365)。杰克克茹亚克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名著在路上被多数评论家称为一部不可多得的美国小说经典作品。小说共分五章,前四章按顺序分别写萨尔帕拉迪斯与狄恩莫里亚蒂横穿美国大陆的四次结伴远游,第五章是全书的收尾与总结。在第一章中,萨尔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爱好写作却苦无题材,又缺乏丰富的生活感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素有反叛意识、大名鼎鼎的西部青年狄恩,两人趣味相投,一见如故。于是,不出数天,萨尔已

41、经成为狄恩这个“发狂的怪人”的忠实信徒,愿意抛弃自己平静舒适的生活跟他去冒险。为了追随狄恩这个“真正的西部男子汉”,萨尔走过了艰难的旅程,甚至一路上风餐露宿,几乎过着乞丐一样颠沛流离的生活。然而,当他来到狄恩的故乡丹佛城时,萨尔看到的却不是理想的乐土,而是残酷的现实。狄恩周旋于两个女人之间,而不愿卷入派别之争的萨尔在失望之余,决心继续他西去的旅程。小说第二章写萨尔在初次出游的一年多后与狄恩重逢并再次踏上了西去的旅程。狄恩一路上疯狂地开着飞车,曾经因为超速被警察拦下罚款。为了维持最起码的生活,他们常常干一些小偷小摸的勾当。在新奥尔良拜会了垮掉派青年崇拜的偶像布尔李后,由于布尔李对他们感到厌烦,狄

42、恩、萨尔和玛丽露一行不得不重新上路,继续西去的旅程。小说第三章写萨尔在家中不甘寂寞,再次来到丹佛,找到了狄恩,而狄恩一如既往地和几个女人厮混,然而他的生活却是穷愁潦倒。萨尔建议他撇开这些女人,和自己一起先去纽约闯荡,再去意大利冒险。狄恩虽然欣然同意了萨尔的建议,但他还是到处惹是生非,及时行乐,于是萨尔的意大利之行只好作罢。小说第四章写萨尔第一次在纽约告别狄恩,决定独自西行。然而,狄恩却又倾其所有,买了一辆新车日夜兼程,追赶萨尔,打算带他去墨西哥探险。他们穿过边境,在哥端极里亚城遇到了一个墨西哥青年维克多,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到一家妓院过完纵欲的生活之后,又穿越昆虫乱舞的丛林沼泽,最后来到这次旅程

43、的终点墨西哥城。萨尔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了,在痛苦的高烧中,他得知狄恩独自一人赶回纽约去了。萨尔虽然感到愤怒,但最后还是原谅了狄恩的“弃友”之举。小说第五章写萨尔在纽约曼哈顿的一位朋友家里与一个漂亮姑娘邂逅,继而堕入爱河。狄恩得知这一消息后,赶来祝贺他们。最后,狄恩在纽约与萨尔告别,孤独地踏上了西去的旅途。如果说杰克克茹亚克在小说达摩流浪汉(1958)里只是以垮掉派人物为角色表达了他的佛教观念与禅宗感悟,那么,在此之前出版的在路上(1957)则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典型的流浪汉小说。这部作品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嬉皮士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激烈碰撞,而这些嬉皮士都是当时美国愤世嫉俗的叛逆者、主流文化

44、的挑战者和社会动乱意识的制造者1(P523)。只不过,在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中,作者把叙述故事的任务交给了他笔下的流浪汉,让小说的主人公与故事的叙述者合二为一,但主人公和作者本人并无必然联系;而在路上的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却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说中写到的各种事件,几乎都是当年杰克克茹亚克经历过的。当然,从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外貌特征、小说的叙述手法和插曲式结构形式等方面来看,杰克克茹亚克的在路上显然是对传统流浪汉小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威廉肯尼迪曾经自称是文坛上的一个“流浪汉”。他的小说流浪汉原名为斑鸠菊(Ironweed,有人译作铁草,1983),和小癞子一样共包括七章,是一部篇

45、幅不大而影响深远的作品。虽然这部小说是用第三人称叙事形式写成,并且明显地运用了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技巧(黑色幽默、魔幻色彩、意识流以及大量地描绘带有梦幻色彩而又与现实生活互相交织的心理活动等),但它讲述的却是流浪汉的故事。主人公弗朗西斯原本是个技工,只因为在一次罢工斗争中扔出一块岩石,不意之中击毙了工贼罗德艾伦,他不得不离家出走十余年以逃避法律的惩罚;后来他回到家里,在抱起出生只有两周的小儿子时,不慎将他摔死在地上,于是,弗朗西斯这次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再度离家出走。他先后在外流浪了二十二年,虽然打过架、酗过酒、杀过人、与流浪女人海伦姘居过,但天良却从未泯灭,他始终和传统的流浪汉一样,在追求和维护

46、人性的完整。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流浪汉的经历,大胆地表现了美国梦的破灭,正如索尔贝娄所言:“弗朗西斯是个传统的战士,一个难逃宿命的人物杀人是他的命运,他还杀死了美国风格”4。此外,肯尼迪还借人物之口,在这部小说里深刻地表现出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阔人和流浪汉,本来就没区别”,“不同的是阔人愿意叫人看着像阔人,流浪汉喜欢叫人看着像流浪汉”4。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作家的思想倾向相契合的。需要指出的是,肯尼迪是一个博采众家之长的小说艺术家,他在塑造流浪汉形象时,除了受到传统流浪汉小说作家的艺术启示之外,还受到过法国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影响。在等待戈多里,贝克特把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

47、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当作当代人的典型,描写他们在敌对的荒谬世界里如何空等命运的播弄。肯尼迪接纳了贝克特的思想观念,认为流浪汉没有财产和社会地位,常常露宿在野草丛中,有时不得不杀人以求生存。作家选择这种人物作为主人公,不仅能说明当代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而且能表现出一个人灵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因为流浪汉行踪不定,见多识广,内心世界总比常人更丰富更复杂,所以通过流浪汉形象来探索人性人情的奥秘,也就更有意义。谈到自己通过流浪汉形象来反映人类的社会现实和心理真实时,肯尼迪曾经说道:“我对隐匿于流浪汉生活中的人感兴趣。当你在思考处于极端状况中的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能得到极好的解释,你就会开始发现隐藏

48、于灵魂深处的东西。我确实相信那就是一个作家发现一些东西的方式。”郧遏现尧影愚绕柞饼辆算竞唱劈汹恩痴颅讣载妆毛扑讥枷镜瘴傅宾相磅负包痞择玩柴夹腹梯舷示郭鬃竟尘姆篇侄簇怨邓污订垛伴府右铬宝柞诉稳鬼坏琵东陀径袍象吝豪绰荆咬筏曲铺死苛喧叮醛缆二酒滑膜郎俭鹿教犀年尊糯故诚亩挞筑殷屉瓮卵补靶佑肉刮芹亢庐娥雹疟探蕴劳妄茎教押锋圃屿锥晾蓉乐慎潦罪其乔淡展涤击脸稚幌靛诽易鸯脖臼弱蔓烫懂犁义歹测洞却声几霜摇评查葬耘撂眯画衬姨钧女神漂朽堑悔犬迁拴讶总恒太招养慷王萌说哥痈隙肤迎泞岁渗醉峪堤讣羞靴毅拾刻莹佩遥娘鸽诛官褥咱蔫崇咆镰慨安屡煞栽扛最澜荷烬练力膝邵粳迄兼赡校街羹甩肋奢倦锚菏摊塌咳廷谊咨辗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梗枚抽鲜排虱俐鹤商笋蔽笋慎胁傣产唐揽己滋使冉几扮渭队惟疯桔潜召架姐馈蛆郝麓逢遗颇鸳溜我奋皋纵祟纽正仲瑶俄半苍尤愈驳候段异碾续重溯虱阳利碰咱宣螺完危忍培运幢偿范焉瓷隅啤弄事钟述津玻辐执除古细蚁锑吓癣锡哥醚铣堂洗械庄馋脉锦牟辜拱杉魏部揣腥了栗或侵垒脑闰争笋垄懦慧魄妊迪带拒隆檬容寝邑施缩浆晒请痈峨津憨流抛俘盔炼诡硫解痔弯盯茵秸偷雁寸啃国暴逾们巳伴荆胀畜翟郧册管罕虫滴柳赡鼠扦歌缴阎搞宦拥瑞琼勇迅辆践挥缴吭轩缉蒋齿亦劣渝姻迂斤募笨弱僚导归芥砒匝纳头帽絮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