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全国高考考真题之--变异、育种及进化参考答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42338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2011全国高考考真题之--变异、育种及进化参考答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0-2011全国高考考真题之--变异、育种及进化参考答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0-2011全国高考考真题之--变异、育种及进化参考答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0-2011全国高考考真题之--变异、育种及进化参考答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0-2011全国高考考真题之--变异、育种及进化参考答案(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2011全国高考考真题之--变异、育种及进化参考答案(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2011全国高考考真题之--变异、育种及进化参考答案(教师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0-2011全国高考考真题之变异、育种及进化参考答案1、(2011江苏卷)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非同原染色体之间变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ACD【解析】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所以选ACD。2.(2011安徽卷)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

2、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A.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引起基因突变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答案】C【解析】考察生物变异。131I作为放射性物质,可以诱导生物变异。但不是碱基的类似物,不能插入或替换DNA的碱基,发生基因突变。放射性物质产生射线,可以诱导基因突变,但发生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下一代。3.(2011山东卷)8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

3、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染色体数目个别增添或缺失相关知识。如果多的或少的是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如果多的是姐妹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由于没有性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而细胞中又多了一个相同基因,而正常体细胞中是等位基因,所以多了姐妹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4、所以A正确。4.(2011广东卷)6.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II-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 II-5和II-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D.III-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根据5、6、11得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并且得出该病不在Y染色体上,错误。遗传系谱图提示我们此病既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无论是哪种遗传方式,II-5均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正确。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5、那么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概率为1/4,C错误。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生男生女患病概率相同;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即使生女孩照样无法避免患病,D错误5、(2011江苏卷)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病是常染色体,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2C2有一种基因型,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D若4与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答案】ACD【解析】甲病患者4和5的女儿7正常,所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甲病男患者1的母亲2不患甲病,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4和5不患乙病却生了一个患

6、乙病的儿子6,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题干告知甲乙两病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而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A选项正确。假设甲病由显性基因A控制,乙病由隐性基因Xb控制,则1为aaXBXb, 2为AaXBY, 3为AaXbY,其A来自于2,Xb来自于1,所以B选项错误。2为aaXBXb,8可能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所以C选项正确。若4为AaXBXb,5为1/3AAXbY、2/3AaXbY, 若4与5结婚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5/6,患乙病的概率为1/2,两种都患的概率为5/12,所以D选项正确6.(2011天津卷)某致病基因h位于X

7、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I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1,bp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庭病的遗传系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 1酶切位点的小事是碱基序列改变的结果B II-1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bp片段,其致病基因来自母亲C II-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其基因型为XHXhD II-3的丈夫表现型正常,其儿子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片段的概率为1/2.【答案】D【解析】限制酶能识别DNA上的特定序列,H突变成h或,限制酶Bcl的切点减少,说明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A正确。由系谱图可以推

8、出,-1和-2的基因组成分别为XHY和XHXh,-1的隐性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B正确。142bp代表h,99bp和43bp代表H,-2基因组成一定是XHXh,C正确。-3基因组成为1/2XHXh、1/2XHXH,与其表现型正常的丈夫(XHY)生的儿子的基因组成为XhY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7、(2011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少【答案】C【解析】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所以A选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

9、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B选项错误;种群基因库在世代之间传递,所以C选项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加,所以D选项错误。8.(2011广东卷)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A.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 C. 金属-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它细菌获得耐药基因【答案】BC【解析】结合社会热点,考察了对超级细菌的认识,A错,变异是不定向的;B正确,从进化的原理分析,抗生素滥用对细菌起选择作用;C正确,有题中信息可知,可能是超级细菌体内的金属-内酰胺

10、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D错误,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9.(2011重庆卷) 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答案】C【解析】变异(基因突变)在前,(黑暗是环境)选择在后。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密度不是生态因素而是种群的特征。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K值)制约的主因素是水中的溶解氧。间接使用价值是生物的生态功能,科研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10(2011

11、广东卷)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 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 、 和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

12、邻位置(如图11),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 ,原因是 。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减少。11.(2011浙江卷)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B、b)和乙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请回答:(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甲病的遗传方式 ,乙病的遗传方式为 。I1的基因型是 。(2)在仅考虑乙病的情况下,2 与一男性为双亲,生育了一个患乙病的女孩。若这对夫妇再生育,请推测子女的可能情况,用遗传图解表示。(3)B基因可编码瘦素蛋白。转录时,首先与B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醇是 。B基因刚转录出来的RNA全长有4500个碱基,而翻

13、译成的瘦素蛋白仅由167个氨基酸组成,说明 。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子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瘦素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 。若B基因中编码第105位精氨酸的G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由此推断,mRNA上的 为终止密码子。【答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bXDXD或BbXDXdRNA聚合酶 转录出来的RNA需要加工才能翻译 一条mRNA上有多个楼体同时翻译 UAG【解析】本题考查有关遗传基本定律相关知识和对遗传图解的理解判断能力。对于甲病而言,由于代3、4个体无病而生出了一个有病的代5号女性,所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对于乙病而言,

14、代1、2个体无病生出了1、3两个有病的男孩,所以是隐性遗传病,而其中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所以不可能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只能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2患甲病所以1对于甲病为为携带者,对于乙病,由于2、3均无乙病,所以可以是携带者,也可以完全正常所以1的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由于2 与一男性为双亲,生育了一个患乙病的女孩,所以对于乙病而言,2是携带者,而男性双亲为患者。遗传图解见答案。基因转录时启动子中有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转录的RNA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成成熟的mRNA后地,才可以进行翻译,而在翻译时通常一条mRNA上可以连多个核糖体,使翻译高效进行,ACT转录对应的密码子

15、是UGA。【2010高考真题之变异、育种及进化】1.(2010海南卷)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物种是神创的 B物种是不变的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答案】C【解析】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有如下三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A、B均属于神创论的内容,D选项属于拉马克进化理论,只有C符合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 (2010海南卷)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A基因发生突变而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B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C

16、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DAa杂合体发生染色体缺失后,可表现出a基因的性状【答案】A【解析】考查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B、C选项是教材中解释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实例,D选项中当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缺失时,个体可以表现出a基因的性状,该实例也可以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选项陈述中基因与染色体行为不存在平行关系。3.(2010山东卷)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D【解析】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

17、过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B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所决定,因此C错误;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D正确。4. (2010山东卷)下列实例与基因的作用无关的是( )A.细胞分裂素延迟植物衰老B.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C.过量紫外线辐射导致皮肤癌D.细菌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效应B(浆)细胞【答案】B【解析】细胞分裂素的合成过程是受基因控制合成的相关酶作用调控,因此与基因作用有关;过量紫外线的辐射,可能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效应细胞

18、,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的产生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极端低温由于结冰导致细胞膜破裂,与基因无关,因此B选项正确。5. (2010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檀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答案】D【解析】A项中人工培育的新品种要看具体情况,有的也可以生活在野外中如杂交水稻等;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故B项叙述错。C项中冬季来临时,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内溶

19、液的浓度,降低了凝固点,有利于适应寒冷环境,而不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在进化理论叙述中不可以说生物具备某种特征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这种“目的论”的观点,故C项叙述错。农药处理后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因此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产生子代的机会大大增加,故D项叙述正确。6. (2010江苏卷)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 )A.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B.用被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C.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

20、形成新个体D.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方法操作。抑制第一次卵裂导致染色体加倍,培育而成的个体为四倍体,A项错误。用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形成的新个体为单倍体,B项错误。C项利用核移植方法获得的个体为二倍体,C项错误。极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含有极体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D项正确。7. (2010江苏卷)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方法不包括A.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B.对该城市出生的双胞胎进

21、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C.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D.对兔唇畸形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答案】D【解析】A项中是对基因组进行研究,紧扣了遗传因素这一要点,故其叙述符合研究要求;双胞胎有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两种,一般同卵双生的双胞胎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同的部分是由相同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表现型不同部分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故B项中通过研究双胞胎是否共同发病,来判断该病的发病是否与遗传因素相关;C项中调查患者的血型,血型直接取决于红细胞表面凝集原的种类,因此调查血型不能推知患者相应的遗传因素,故答案为C;D项中通过对患者家族的调查,了解其发病情况,再与整个人群中发病情况作比较,

22、可以判断该病是否由遗传物质引起的。8. (2010江苏卷)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该植株基因突变之后当代性状就改变了,由此推出该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该植株为杂合子,故A项叙述错;该植株为杂合子自交后产生的后代中有1/4的变异纯合子,故B项叙述正确;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是两种不同的

23、变异,其中基因突变不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也不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来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故C项叙述错;D项中仅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而没有诱导染色体加倍,故得到的仅仅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9. (2010福建卷)下图为人 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A处插入碱基对G-C B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C处缺失碱基对A-T D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答案】B【解析】由甘氨酸密码子为GGG,可推得模板为WNK4基因第二条链,mRNA上碱基序列为GGG AAG CAG,A选项插入

24、碱基后,mRNA上碱基序列为GGG GAA GCA G,氨基酸序列为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虽然赖氨酸替换为谷氨酸但谷氨酰胺替换为丙氨酸,与题目不符;B选项替换碱基后,mRNA上碱基序列为GGG GAG CAG, 氨基酸序列为甘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与题目相符;C选项缺失碱基后,mRNA上碱基序列为GGG AGC AG, 氨基酸序列为甘氨酸丝氨酸,与题目不符;D选项替换碱基后,mRNA上碱基序列为GGG AAA CAG, 氨基酸序列为甘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与题目不符。10. (2010福建卷)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B

25、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C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D观察:显徽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原理: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的着丝点能分裂但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卡诺氏液是固定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并非解离液;观察到的大多数细胞都处在分裂间期,看不到染色体的数目变化,要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才能观察到染色体的形态数目。11. (2010天津卷)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

26、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A. B. C. D.【答案】A【解析】据题,TS在男性为显性,男性为短食指的基因型可能为TSTS或TSTL,TL在女性为显性,女性为短食指的基因型为TSTS。由于该夫妇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可确定该夫妇的基因型为:丈夫TSTL,妻子TSTS,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只能是女儿为长食指,生女儿概率为1/2,女儿的基因型为TSTL的概率为1/2,整体考虑,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1/4。12. (2010湖南卷)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

27、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测该红花表现型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了确定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A、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 B、花色基因的DNA序列C、细胞的DNA含量 D、细胞的RNA含量【答案】B【解析】如果要检测是否是基因突变,那么就应该检测DNA的碱基序列是否发生了增添、缺失或者是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13. (2010全国1卷)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持续选择条件下

28、,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当A、a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特定环境的适应力相同时,其基因频率可以相等,A正确。在自然界中,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外,还有突变、基因重组等,B错误。一般情况下,适应环境的性状容易被保留下来,具有该性状的个体较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频率也会较高,C正确。含有不适应环境性状的个体会被逐渐淘汰,相应基因频率可以降为零,D正确。14. (2010海南卷)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2)如果该种群满足

29、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不发生、不发生、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不会)发生改变。(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尊,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和;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会、不会)发生改变。【答案】(1)0.5 (2)足够大基因突变(或突变)选择0.25不会(3)0.40.20.4会【解析】考查了种群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以及哈迪温伯格定律。

30、(1)a基因频率= (2)如果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子代中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亲本的都相同。(3)如果是自交,则就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了,子代中基因型频率就需要推算 AA基因型频率=(3+1)/10 Aa基因型频率=2/10 aa基因型频率=(3+1)/10。15. (2010江苏卷)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回答(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3)如果II-4、II-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双胞胎(IV-1与IV-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

31、概率是 。双胞胎中男孩(IV-I)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女孩(IV-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慨率是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伴X显性遗传 (3)1/1441/36 0【解析】(1)由-1和-2个体正常,而-2个体有病则判断出甲病为隐性遗传,又由于-2为患病的女性,若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则-1必定患病,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由于乙病出现代代相传的特点,所以其最可能为显性遗传,但是不能排除其为隐性遗传的可能性。若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则由-2个体患病,则-4个体必定患病,而-4个体正常,所以不可能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若为隐性遗传则常隐、X隐性都符合;通

32、过进一步观察可看到乙病的患者均为男性,且代代男性都患病,故乙病最可能为伴Y染色体遗传。(3)由题目要求为“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计算,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由-2,-6均患有甲病,则-1、-2、-3、-4的基因型均为Aa,则-3、-5的基因型为1/3AA、2/3 Aa;又题中给出-4,-6不携带致病基因,即都为AA,所以-1、-2的基因型为1/ Aa,则-1,-2患甲病的概率分别为1/3 1/3 1/4 =1/36,所以-1,-2均患病的概率为1/36 1/4 =1/144-1患有甲病的概率为1/36,而乙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由于-2为乙病患者,则-

33、1也必定为乙病患者,即-1个体同时患有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1/36 1 = 1/36。因为乙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而-2为女性,其不可能出现同时患有甲、乙两种疾病。即同时患病概率为0。16. (2010全国2卷)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如图甲。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A显示一个条带,白化基因a则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上述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表示为图乙。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条带1代表 基因。个体25的基因型分别为 、 、 、 和 。(2)已知系谱图和图乙的实验结果都是正确的,根据遗传定律分析图甲和图乙,发现该家系

34、中有一个体的条带表现与其父母不符,该个体与其父母的编号分别是 、 、和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3)仅根据图乙的个体基因型的信息,若不考虑突变因素,则个体9与一个家系外的白化病患者结婚,生出一个白化病子女的概率为 ,其原因是 。【答案】(1)A Aa AA AA aa(2)10 3 4 基因发生了突变(3)0 个体9的基因型是AA,不可能生出aa个体【解析】(1)由遗传系谱分析结合题意可知:1、2、5的表现型可得基因型分别为Aa、Aa、aa,所以条带1应该代表基因A,条带2应该代表基因a。2-5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2)由图乙可知,3和4的基因型为AA、AA,其子代10

35、应为AA,但从图乙可得10为Aa,所以10个体与父母3、4不符,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结果。(3)由图乙可知9的基因型为AA,所以其与任何人结婚所生的孩子都是正常的,其患病的概率为0。17. (2010广东卷)克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色盲的男孩,该男孩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请回答:(1)画出该家庭的系谱图并注明每个成员的基因型(色盲等位基因以B 和b 表示)。(2)导致上述男孩患克氏综合征的原因是:他的 (填 “父亲”或“母亲”)的生殖细胞在进行 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3)假设上述夫妇的染色体不分离只是发生在体细胞

36、中,他们的孩子中是否会出现克氏综合征患者?他们的孩子患色盲的可能性是多大?(4)基因组信息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少应测 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答案】(1)(2)母亲 减数 (3)不会 0.25 (4)24【解析】由于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色盲的男孩的基因型是XbXbY,并且其双亲的表现型均为正常,因此色盲基因均来自母亲。导致上述男孩患克氏综合征的原因是他的母亲的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导致产生同时含有两个Xb的卵细胞。只发生在体细胞中染色体行为不会通过有性生殖遗传到下一代。人体内每个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性

37、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18. (2010天津理综)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答案】(1)基因突变 (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

38、低(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解析】本小题以曲线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互关系及相关计算,属于考纲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层次。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曲线图各曲线的变化,明确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互关系及相关计算。学生没有正确把握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概念,导致相关计算出错;解题时没有从题干和曲线图中获取有效答题信息,导致无法准确答题。在可遗传的变异中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所以R基因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从题干可知R与S是一对等位基因,已知RS和SS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可算出RR的基因型频率为(1-4%-1%)=95%;计算R的基因型频率可以利用概念法直接计算。假设种群的总个体数为M,则该种群R与S这对等位基因总数为2M,R基因的总数为(295%M+14%M)=1.94M则R的基因型频率=1.94M/2M 100%=97%. (3)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到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不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RR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要低于SS基因型的幼虫。 (4)若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在自然的持续的选择作用下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S基因频率越来越高。在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就是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