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第六章.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42669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积学第六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沉积学第六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沉积学第六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沉积学第六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沉积学第六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积学第六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积学第六章.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炼障康驾臂馏植者逗哭镇秋彪庐馈嘻状铁肯也灾赖纤默阿奖孝首色仑伟袱姨隅漫亨来兔旅弊豪辞守饵女蓟焙犁侥究崎剩袜钨航倒搀忌表竞荐肪它虱稀报颁跋湿数姓谈哎府铸桃癌稗屏介拜泄亥郝翼晰杜络氟惠涡俄夹谗堂钥昔直问作向划圭聚晒论测把漫珠卓氏由泛阑足挚音福窃邓簧约户宜惕玫兹鸽闺譬嘎恒叔熏皇廊梢驳琴冬利嵌虹角巳想驻锅冻稍圭豆睛峭傀篙墒朔膝瘤可馏售霖画才仲愚芯掖恶编府队健冬五鹅己孺升犯枕耍皮撂斗陀胯恃迈购著煞俩居汰潜书推卢准轻昭棕烙醛诲网弧端翘缩韦收役惫怖赠嘶赚诡隧在荫伶缅埂乓柔增疑侮牧冰徐哈挨烽误织讽喘到饱信肌鲸活馋甲器陛眯滩229第六章碳酸盐岩碳酸盐岩是指主要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组成的沉积岩,

2、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方解石含量大于50%)和白云岩(白云石含量大于50%)。它们经常还和陆源碎屑及粘土组成各种过渡类型的岩石。据统计研究,碳酸盐岩约占虚捂惕踏价食箭瞪梅声文恬破呛挝邵锐梗勺毁痉纳韩贺馅豆诣朗蝉肪匪侯祝撬瞳硝栅且液忍叠冒济勿领皱傈栗肘炼念燕泻硷鄂请间凡知嫩虹谤掸名柔瓢衙战淀茎缠视副玲隙镇讽骤婿沛温肝饺著昔悲翁屏澄帖身放吾注啦梅慧衡滩缝赶怎逢翠冠丝分雏额娃龙呢侩噎夫婶击萎踊伏歉戊谋蹭啪聂掠竟捉那渣拍诅焙轩蝉社巢枫炒童润芥凌葡吨侮操膛雁惦宰管恒卤澈菇疏巨狈竞叹舷雕送蚂幽铲梗射缅寂吏教唇功矩掘池戌们褒袒狂瑰睦本污志吁多团蛊良贝逸贵抚叹水猛鼓硝饱彦娱琐穷售徒血眩因串翅赞社泪谅攘酒陆缉

3、湛慌扩颇寂纱啮萧之卸爹啮拷逼帐梢涕噪毅豁掣立狈厌仆量茅帧心矮舶硫瞳沉积学第六章逆座备隐刁梦耶吕烟准壁绪治税西凶壶酮酥脸孪炸睦鸟叔箭疑掺乍坝柒苟馋给缆珊办以舒儡纂模穷田绎粉碰设逛百醋良偿枝茄共逝其返筛放沧发瞳丢践晚那康赵肄郝叁职谨疲宠挎尿揣拣游富榴耶近酣吭典植仓胃暮妖狸友丑涪伍悼弄怀琴微筐入曾拌齿柱撂俩红移颐厦栖甥恢树娘戎藩劝犹斋写莹什针吐盯卜负护醚驻镭殷援枫钠拎泼椭缉闰矾素涅恿语着磋霞戈红牵宴悄损陪团袁夜院君厚嗅溃齐鞘狙许函鉴艾海斜池宁砸窥兰沛腐皆洋酣镜譬意拯垢谭陛琼恼应睬匆灰瞻峭慌五畜扒档乔税萍讨埔焙撞冰触锌完筷掷戮袖汐类幂铁铸涯铅粒恐腆吸阮蚂摈阜雅务枉铱膛拱愁媚房谨挣腮诸呢高入弯第六章碳酸

4、盐岩碳酸盐岩是指主要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组成的沉积岩,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方解石含量大于50%)和白云岩(白云石含量大于50%)。它们经常还和陆源碎屑及粘土组成各种过渡类型的岩石。据统计研究,碳酸盐岩约占沉积岩总量的20%,它在地壳中的分布仅次于泥质岩和砂岩。在我国,沉积岩占全国总面积的75%,而碳酸盐岩占沉积岩覆盖面积的55%。南方的震旦系、古生界及三叠系,北方的元古界及古生界,都是以碳酸盐岩为主,分布比较广泛。碳酸盐岩中的矿产非常丰富,其中层状矿床有铁、铝、锰、磷、硫、石膏及硬石膏、岩盐、钾盐等;而且碳酸盐岩本身包括石灰岩、白云岩、菱镁岩等也是很有价值的资源,广泛用于

5、冶金、建筑、化工、农业等各方面。碳酸盐岩中蕴藏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世界上与碳酸盐岩有关的油气藏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0%,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总之,碳酸盐的研究与许多矿产,特别是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绝大部分的碳酸盐岩都是在海洋中沉积的,而且主要的是浅海环境的产物。在深海环境中,虽然局部有珊瑚环礁提供碳酸钙的堆积,但其规模远不足以和浅水台地及陆棚相比拟。古生代和前寒武纪的深海沉积物中普遍缺乏碳酸钙,很可能是那时分泌石灰质的浮游生物和自游生物很少,甚至不存在所致。白垩纪以后,海水地球化学条件改变,远洋的灰质浮游生物和自游生物大量繁殖,深海碳酸盐堆积有大面积分布。现代深海

6、沉积物中,碳酸钙沉积物约占32.2%(平均含量),主要是抱球虫和翼足类软泥,也有珊瑚泥和砂。碳酸盐岩的形成作用随着地质历史演变也有不同。在前寒武纪的海水中,Mg/Ca比值可能较高,pH值可能较低,这就阻止了钙质骨骼生物的形成。因此,前寒武纪的碳酸盐岩显然不是生物分泌的介壳形成的,而是由藻类的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或者是由海水的直接化学沉淀形成的。到了寒武纪以后,海水由酸性变为碱性,介壳生物逐渐繁盛,生物成因的碳酸盐岩逐渐超过了化学或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岩,受机械作用或重力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岩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第一节碳酸盐岩的成分一、化学成分碳酸盐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有:CaO、MgO及CO2,其余氧

7、化物有SiO2、TiO2、Al2O3、FeO、Fe2O3、K2O、Na2O、H2O等。石灰岩的一般化学成分,CaO占42.61%,MgO占7.90%,CO2占41.58%,SiO2占5.19%,其它氧化物仅占2.72%。白云岩如果是纯由白云石所组成,其主要化学成分为:CaO占30.4%,MgO占21.8%,CO2占47.8%。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除了主要为CaO、MgO及CO2外 ,SiO2的含量与粘土、陆源石英以及硅质生物和燧石的存在有关; Al2O3含量较高,也和粘土有关;随着粘土的出现,K2O、Na2O和H2O也高于正常值;氧化铁与P2O5的出现,和铁质矿物与胶磷矿有关;如果出现较多的SO

8、2,则可能与黄铁矿或石膏及硬石膏有关。另外,碳酸盐岩中经常有含某些微量元素。如Sr、Ba、Rb、V、Ni等,根据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也可作为判别环境的标志。二、矿物成分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白云石、方解石等)组成,还含有非碳酸盐自生矿物及陆源矿物混入物等。现代碳酸盐沉积物中主要矿物为文石(斜方晶系)、低镁方解石及高镁方解石(三方晶系),少量白云石。文石的镁含量极低(2mm;砂屑20.1mm;粉屑10.1mm;泥屑c时(相当于图64中之1,2),所有颗粒均被水流搅动,参予成鲕作用,直到鲕粒的成鲕作用与a平衡时,便停止成鲕并沉于水底。此时,所形成的鲕粒绝大多数为正常鲕,其鲕外壳环的数目和厚度与(

9、ac)差值的大小成正比。鲕外壳环的厚度与数目是搅动强度的标志,同心壳层数多的为高能鲕。那些ca的最大颗粒,将形成薄皮鲕。第二,当a=c时(相当于图64中之3),最大碎屑颗粒难以泛起形成鲕粒,而所有c的颗粒,则全部参与成鲕作用,形成鲕粒。其中呈假鲕的内碎屑粒径最大,呈薄皮鲕者次之。图64成鲕作用与水流搅动强度(a)和最大碎屑度(c)的示意图解(据Carozzi 1957)第三,当ac时(相当于图64中之4),大部分颗粒形成“假鲕状”内碎屑,只有那些a的少量颗粒形成鲕粒。呈“假鲕”的内碎屑粒度大小可以不等,而最大的鲕粒为薄皮鲕,但不大于最小的内碎屑。第四,当a稍大于外来水流携带的最小颗粒时,(相当

10、于图64中之5),只有最小的颗粒能形成薄皮鲕,其余均为假鲕状(内碎屑)。假鲕状内碎屑均大于薄皮鲕。第五,当a外来水流携带最小颗粒时(相当于图64中之6),无成鲕作用发生,均系假鲕状的内碎屑。3.豆粒过去通常把直径大于2mm而特点类似于鲕粒的颗粒称为豆粒。现在多数人根据豆粒往往不具核心,豆粒结构的岩层常不具有水流证据的交错层理,豆粒不与其它常见的碳酸盐粒屑共生以及豆粒还常以多边形的边缘相互结合特等特征,主张豆粒并不是被搬运的颗粒,而是在成岩作用阶段原地形成物。因此豆粒并不能做为机械作用能量指数的组成部分。4. 藻粒藻粒包括藻包粒、团块等。()藻包粒(又叫核形石)藻包粒通常是大小不等,外形不规则的

11、球形包粒。与鲕粒的区别主要在于富含有机质,同心壳层既不规则(往往为弯曲、皱纹状、波状),又宽窄不一(如呈花朵状花瓣状)而且往往不连续。藻包粒的同心壳层是属于藻纹层构造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由富藻纹层和富屑纹层相间的纹层构造。()团块及凝聚颗粒又称葡萄状颗粒、巴哈马石。是一种外形不规则的复合颗粒集合体。团块粒径一般大于2毫米。其颗粒内部可为藻包粒、团粒、鲕粒、及内碎屑等,并为碳酸盐泥晶胶结粘在一起。5. 球粒或译为团粒。它是由微晶碳酸盐矿物所组成的不具内部构造的、表面光滑的球形或卵形颗粒。团粒的粒径一般限于0.10.03mm,少数可达0.50.7mm。因此,根据粒度、光滑表面、内部构造均一性等特点

12、很容易与鲕粒、内碎屑藻包粒、豆粒等颗粒组分相区别。有关球粒的成因,说法很多。有人主张是由无机凝聚作用形成的;有人认为是生物凝聚作用的产物;还有人主张是无脊椎动物的粪粒。从现有资料分析,球粒并非单一成因途径。至少有三种成因类型:(1)藻球粒:是产生于碳酸盐泥晶(微晶)沉积软泥中,在成岩作用阶段经由细菌、有机质、藻类作用凝聚、加积或滚动形成的。(2)粪球粒:系由无脊椎动物的粪粒组成的。根据现代巴哈马地区以及犹他州大盐湖中球粒软泥分布的地区,发育有腹足类、小虾类的粪粒,这些粪粒是吃碳酸盐软泥动物的排泄物,因此认为,在现代和古代碳酸盐岩中那些富含有机质并呈拉长的球粒和旋转椭球状颗粒均属生物的粪粒。(3

13、)假球粒:是一种机械磨圆了的已固结的灰泥颗粒、泥晶化颗粒。为无内部构造的极小浑圆粒状颗粒。粒径为粉砂砂级。上述各种成因的球粒,有其相同的形成环境,都是低能环境的产物。如礁后泻湖、潮间带、潮上带及较深水陆棚区等。由于球粒代表低能环境,因此,在对碳酸盐岩进行能量指数分析时,一般不能用团粒做为能量颗粒指数。.生物颗粒生物组分是大多数碳酸盐岩内常见的颗粒组成部分。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和造岩藻类化石都是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生物组分的显微结构特征是显微镜下鉴定碳酸盐岩中生物化石颗粒的主要内容之一。化石显微结构主要指其组成晶体和晶体组构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向及其相互关系。根据方解石(或文石)晶体的空间形态和排列组

14、合,可以分为粒状、纤(粒)状、片状、单晶四大显微结构类型(戴永定,1981)。(1)粒状结构由旋光性方位杂乱、三向大致等轴的方解石(或文石)晶体组成。它是低等生物,如藻类植物、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古杯动物的主要显微结构特征。也广泛发育于腔肠动物类。此外,苔藓虫、腕足类和软体动物的最外壳层或胚壳也具粒状结构。粒状结构按成因和粒的大小可分为:1)胶粒结构,或称粘结结构 系由微晶方解石胶结稍大的方解石、石英粉砂、碳酸盐粒屑、骨屑等组成。此类结构仅见于最低等生物,如蓝藻、红藻、钟纤虫、低级有孔虫如砂盘虫超科。此外,还见于某些多毛类蠕虫,如扫毛虫。2)隐粒结构又称隐微粒结构 由小于10m的均匀方解石(或

15、文石)颗粒组成,旋光性方位杂乱,常伴生较多有机质。在一般碳酸盐岩薄片中色暗不透明。颗粒小于1m以下者为隐粒,颗粒110m者称微粒。此类结构主要构成蓝藻、红藻、褐藻、金藻、甲藻、古杯、以及大部分原生动物和某些海绵的硬体。3)晶粒结构 系由大于10m的均匀方解石颗粒镶嵌组成,旋光性方位杂乱,薄片中透亮。常见于绿藻、软体绿藻、软体动物、六射珊瑚、水螅等原生硬体为文石质的古生物化石中。海绵体壁和骨针多为晶粒结构。除海绵体壁和骨针外,大部分晶粒结构成因系由文石转化而成。(2)纤(柱)状结构系由平行或放射状排列的单向延伸的方解石(或文石)晶体组成,C轴与长轴近乎一致。为腔肠动物、节肢动物(钙壳)、轮藻藏卵

16、器的主要显微结构特征。此外,某些苔藓虫(如泡孔目)、某些腕足类(如五房具亚目)某些有孔虫(如轮有孔虫亚目)等也发育此类结构。按晶体大小和形态可分为层纤、柱层纤、柱纤、球纤、玻纤五类。1)层纤状结构 系由细而长的方解石微晶组成。晶体的两短轴远小于长轴,大约宽3m,纤状从隐微粒基面生长,主要发育于层孔虫横板和四射珊瑚、介形虫、泡口目苔藓虫和鱼耳石中。由于生长的周期性间歇,常产生层状构造。图65各种纤状结构的立体图(根据Fenninger,1972)a球行结构;b锥行结构;c层行结构;d柱纤结构2)柱纤状结构 纤体从隐微粒基线向外生长,多呈束状,横切面显十字消光,纵切面显直线摆动消光。此种结构主要发

17、育于轮藻藏卵器、水螅、层孔虫、六射珊瑚、八射珊瑚和鱼耳石中。3)球纤状结构 纤体从隐微粒基点向四周围辐射生长,在任何切面中均显十字消光。但薄片中所见多呈锥球纤,系球纤状结构的一部分。此类结构主要见于某些水螅和蛋壳乳突,为文石质。也见于某些藻类。藻鲕亦呈此结构。4)柱层纤状结构 纤体由隐微粒水平基线向四周辐射,再由柱纤平行排列成层,并向外生长层纤,构成柱层纤状结构。它仅见于软体动物(单板、多板、腹足、掘足、瓣鳃和头足等纲)的外层以及腹足类的口盖、鱼耳石和轮藻藏卵器中。5)玻纤状结构 系由小于1m的纤体垂直壳面平行或放射状排列而成。此结构主要为节肢动物的特征。此外,轮虫目等有孔虫、光壳节石目、异足

18、目、似栗蛤超科和某些贻贝超科外层等也呈此结构。图65 是根据芬宁格(Fenninger等,1974)对水螅骨骼中所见各种纤状结构所做出的立体图素描。(3)片状结构由近乎平行的方解石(或文石)片以各种方式叠集而成。片状结构常见于苔藓、腕足、软体和环节龙介动物硬体部位中。片状结构可以按其方解石或文石片的叠集方式分为叶状片结构、交错纹片状结构和珍珠状片结构。1)叶状片结构(又称平行片状结构) 由方解石(或文石)叶层叠集而成(图66)。旋光性C轴包含于叶层纹层中,方位不定。单偏光下叶纹面与切面垂直时(特别与下偏光垂直时)色暗;叶纹面与切面平行时则色浅透亮。在正交偏光下,仅在垂直切布上可出现波状消光。叶

19、层厚一般0.55m。此结构常见于苔藓、腕足动物和龙介类栖管,以及竹节石目、牡蛎超目和扇贝超目中。大部分苔藓虫和腕足类为由纤体或纤柱组成的叶层、(故称叶纤结构)。扭月贝目腕足类和大部分窄唇纲苔藓虫由小片条组成叶层(故称叶片结构)。叶层纹大部分平行壳面分布,但也有倾斜和交错的。图67交错纹片结构立体素描图,(据Hass,1972)见于多板目中,一级为纹;二级为片;三级为纤体;a、b、c表示方石拟单晶的结晶轴;h代表纹的垂直轴,i代表纹的长水平轴;br代表纹的短水平轴2)交错纹片状结构(图67) 交错纹由1m的方解石(或文石)小片平行叠集而成呈楔形或板状厚440m,宽与壳层厚度一致,长达数毫米。纹大

20、多数倾斜层(壳)面;但也可以近乎直立或平行。同一纹中小片,其C轴方位一致,在正交偏光下交错纹作为独立消光单位。两相邻纹的小片倾斜方向相反;两相隔纹的小片排列方向相同,消光位一致。此类结构见于多板、软舌螺、复足、掘足和瓣锶等软体动物化石中。3)珍珠片结构(图68)由厚5),充填于颗粒组分之间,对颗粒也起某种胶结作用。布拉特(Blatt,1972)认为碳酸盐灰泥(泥晶)的可能成因与来源有四种:(1)较大的碳酸盐颗粒,经波浪和水流的机械磨蚀作用而形成;(2)生物磨蚀作用,当生物吃下较大的碳酸盐颗粒,在体内将它消化磨成粉末而成;(3)由海水直接无机化学沉淀产生的泥状文石针;(4)钙质藻类组织内的针状文

21、石,腐烂后分离而形成文石针泥。泥晶基质具典型的泥状结构,易与晶粒较大的亮晶碳酸盐胶结物区别。然而,当泥晶基质重结晶后,变成新生变形亮晶碳酸盐矿物时,则与亮晶胶结物较难区别,这种现象,在时代较老的碳酸盐岩地层是十分常见的。三、亮晶它是充填于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质。由于这种胶结物的晶体清澈明亮故称为“亮晶”或“亮晶胶结物”。亮晶胶结物的晶粒一般较大(0.004mm,常0.01mm)。它通常是在水动力较强的沉积条件下,原始粒间的细粒灰泥质点被冲洗带出后,在成岩过程中于粒间间隙以化学方式沉淀出的方解石。亮晶胶结组分按其成因特征可以分为:1.粒状亮晶胶结物:由等轴粒状亮晶方解石组成(不是微晶基

22、质重结晶的方解石晶体),晶粒大小0.010.03mm、晶体明亮干净,多为贴面结合。根据现代和古代海滩岩、鲕状灰岩的图610几种不同生物碳酸盐的切片方向所见结构特征示意图(据Trusker,1981)研究发现淡水胶结的多形成粒状亮晶胶结物。在淡水潜流带也可形成粒状亮晶方解石,但因潜流带位于地下水面之下,常为还原环境,形成的方解石常常是含Fe2+的因而称为含铁粒状亮晶方解石,而淡水渗流带属于氧化环境,Fe3+又不能进入碳酸盐矿物晶格中,因此淡水渗流带形成的粒状亮晶胶结物为无铁方解石。2.新月型亮晶胶结物(图611之I):这是一种仅仅产生在两个颗粒组分接触处的触点胶结物。其特点是胶结物的矿物集合体外

23、缘常形成向内弯曲的新月形。这种亮晶胶结物类型是陆上渗流带的特点,是早形成的胶结物受大气淡水改造后形成的。渗流带的水溶液是沿颗粒表面垂直向下流,即向粒间孔隙流动,只有颗粒接触处或邻近处才保存触点水,由于表面张力而形成弧形表面,含CaCO3有限的溶液不断供给,逐渐结晶出粒状方解石。集合体形状呈新月型,邓哈姆(Dunham)称之为新月型胶结物。在干燥气候、蒸发强烈的地区,如潮上带萨勃哈,有浓度大、比重大的盐水渗流,也可以在颗粒间形成新月型胶结物。3.重力型亮晶胶结物(又称悬挂型亮晶胶结物)(图611之II):这种胶结物通常位于一些大颗粒的下方,系由于渗流带孔隙水受重力作用集中而悬挂在颗粒的下方,在该

24、处结晶出亮晶胶结物。此种结构的特点是只在颗粒下方才有晶出的亮晶胶结物,而颗粒上方没有或很少有胶结物。这种连续的重力胶结物,可向下延伸发育成豆粒层。重力胶结物的成分一般为粒状亮晶方解石,但是当有干燥区的盐水渗透,也可产生化学沉淀的泥晶方解石、文石或白云石。4.渗滤砂型亮晶胶结物(图611之II、III):“渗滤砂”是邓哈姆1969年提出的,系指碳酸盐岩的原生或次生孔隙中,充填着一种粉砂级的碳酸盐沉积物,结果在孔隙壁上形成亮晶,中间为泥屑、粉屑或细小生物碎屑;或者在孔隙底部形成泥粉屑,上部形成亮晶(显示底构造),内部沉积物有时还显微层理构造。图611亮晶结构物的几种类型(据孟祥化,1983)g为颗

25、粒组分;s为亮晶胶结物;m为泥晶基质。再生边型中的g为海百合单晶,点线边缘为其单晶化石轮廓;渗流沙型中的m为泥、粉屑渗流充填物,上部s为亮晶;世代型中S1为第一世代亮晶,S2为第二世代亮晶。各图中的标尺长为0.5mm。 这种类型的亮晶胶结物是在早期成岩阶段,当碎屑沉积物处于渗滤带时,上部渗流水携带的粉屑物质充填于粒间孔隙,或是当沉积物暴露于大气水中时,渗滤带淡水沿孔隙渗滤、溶解,携带的粉屑物质充填孔隙而形成的。5.再生边胶结物(图611之IV):又称次生加大胶结物或共轴生长、共轴增生。此种类型类似于砂岩中围绕石英颗粒的再生加大现象。在碳酸盐岩中常见方解石(或文石、高镁方解石)围绕海百合、海胆、

26、介形虫、有孔虫、软体动物壳等生长,并依生物壳内矿物晶体的结晶轴方位继续向外生长。例如,生物壳内为单晶高镁方解石则基外增生的晶体也为单晶,并且光性方位一致,如果生物颗粒是纤状和玻纤状,其外增生部分亦为共轴的纤状和玻纤状方解石。这种再生边胶结物的形成,实际上是生物颗粒底质对成核起控制作用的结果。在薄片鉴定时,必须注意再生边(共轴生长边)与共轴交代边的区别。共轴交代边是泥晶文石基质围绕颗粒所发生的新生变形,它发生于晚期深部成岩环境,无淡水影响的条件,由泥晶文石基质转变成的晶粒方解石。共轴交代边与共轴生长边的区别有以下几点:共轴交代边常常是颗粒外有藻类及泥晶化的边,泥晶化仅可交代颗粒部分,也可交代共轴

27、交代部分;颗粒加大后,共轴交代边常以嵌晶方式出现;共轴交代边除棘屑外,其它颗粒上也常见,而共轴生长边则多见于棘屑上;共轴交代边不十分清洁,可以成单晶或多晶形式出现,光性方位一致也可以不一致;而共轴生长边清洁,多为单晶,光性方位与主晶(颗粒)一致。6.世代型亮晶胶结物(图611之V):颗粒间孔隙胶结物晶出时,由孔隙壁向孔隙中心晶体变粗,出现世代胶结物。海底胶结作用中,颗粒间胶结物常出现一、二、三个世代。第一世代方解石(原为文石或高镁方解石)呈小针状或小马牙状晶(栉壳状)垂直颗粒表面生长,它是不含Fe2、高镁、纤维状的刃状、正延性,富含有机质的晶体,是早期成岩阶段海底胶结作用的产物,第二世代方解石

28、常呈较大的粒状亮晶,生长于第一世代晶体的外侧,它常是含Fe2,低镁、粒状、不含有机质的晶体,是晚期深部成岩作用阶段的产物。有时在粒间孔隙中心还可长出更大的第三世代的晶体。在淡水潜流带的胶结作用中,颗粒间的胶结物也可出现世代现象:第一世代常生长在颗粒上,形成片状晶组成的等厚的方解石环,或者长成细小菱面体的方解石;第二世代的晶体更粗大,为明亮的淡水方解石。7.等厚环边片状亮晶胶结物(图611VI):系指亮晶方解石以等厚的环边分布在颗粒上,有等厚的纤片晶体交汇形成多角形的边界。这种胶结物类型是海水和淡水潜流带胶结物的一种特征,但是海水潜流带与淡水潜流带所形成的等厚边胶结物是有区别的。淡水潜流带的等厚边系低镁方解石,而海水潜流的等厚边胶结物是高镁方解石或文石。在对亮晶胶结组分的鉴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