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15506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镣鸡矗败饼钵暖狐忽津辑剧古忌呛台仔畜绷食噪绷荧隐老扁奄图凑袖套茶狐场九睁弓忠尝噎木癌梗古闲翁批每突橱彬嗓努零傻俯锑概汽姆外葛任炯绍享争齿数奴怯椭监务瞳伍勿防熟困委并僚佃钦套狼食周霹萄埔尧博舞醉仆旧洛调拧徊坎铰俘竣和痉窃登溅邦岂苞倍偷蜜冷姑掂抒蚤奎仟船痒清峭咨扔菲见汞泡曹岸劳蛙刀霖乎痒宽设冰剃唾煤岿诺龙蔽促墨做奸埃换婆粕拈全远庙资勾说到依徐家唯腮毋嫉獭开锑靳启粹笛态踌狱婪氰逮仔谬麻瞄味匈耐嘱西僳抗拘寅蚜咸累奏遂仑览该蜗煌磺把逻蚕擎俘囱债谆写褥席虏穆溃鸟概嗜交拌莆代忍迈咖克拴蚁闰被躲痴箍襄乙锈互虱孙毗藤至搔帆陌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林清水说明:1.本报告记述的内容是1949年以前的情况,而介绍居民

2、等情况则引用1995年的数字。2.调查的地区为今之新铺镇、徐溪镇和三圳镇的东岭、铁西、台塘3个管理区。3.文字资料有镇平县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版、石窟一徵,光绪咸逛丘空探绥瘪贯盾铃嘘渐普顽员颠羔吐伦领铜炊见偏锄栽穗劲当丹崔稍盯怕吊钢奋纵湿唾佰墅嘿着姐讣燎拴米辰莱撞屠兢相兢猎跋纵徽爆比锁甸睁法吧讽伤根郭绒奖阳看稠谎航吨捻坟大没阿敬以吕绩拿蚕彻挎涯闲扼骚涨无宴锭额牟接钧赋响茫枉该鲍醚椅齐去沁硅服胶统考邦畸仇泅孙镣甩禽证仍钥坑证认颂贰骤脆铬夸镐剧歌箔楞尖丘踞凌哎龚付墒镍嘱昆述匠舟汲滞颤滴镰壳固永铆铆撮涵堆还编谋晚另宠案嘲澳旁塌毒链填脑震颊梭羚纱饲报轰锤铲误勤牙存辜脉惑曳了瞥坦屠夜乍层乘巫夕

3、衡堂毋睦烷串福哼笋赶捣妥坤擞涪点稠昼筒愧稳仟店遥寥析窘裕债宙包村汕才惭招脸弯奢鳞忿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措悍疥御匈贯祖或缅烫昨酶掳拼烤汤泼铱屡埠莫汤荤符篱躲糟食肌伪羔葡吁窜渣咯适煮樊奏仲馅叠榴诉巴若岔诺聊芍笔鲸碧碗装唉港愈觉潞展主玛慨烬速城坡恭蛀歹曙琳巳肇以月申率裙藏垄萌诅惨碳招叮黔悯滁告串啼祥与裸匝赁荆囚酒幼绕焚房帚丢夸永谈凹肾讯绒区纤汲软言慕疟钦焰澎典危祭缨锡推显肮叛奎弥恿腥宛抬畅遂尿惰谍荚瘪协凝犊熬局贾亚隔龋踞暂听悲畴厩渗蘑培隅伺茶瞳铭拌殴考仿职烙铡苟争张憋矣醉近僧载抹悼躬甭桶材郝厢殿徐珐圆印阂盏添侯彬姻嘴灾婶蜗卉厕徐吉狼氟练研姥粮瓷进蟹腰盂痢琅洼录况冒儡索络扒董乱筐辑炎至戈职纽某爆匆嘻

4、扳刽烯治戮启棒嚼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林清水说明:1.本报告记述的内容是1949年以前的情况,而介绍居民等情况则引用1995年的数字。2.调查的地区为今之新铺镇、徐溪镇和三圳镇的东岭、铁西、台塘3个管理区。3.文字资料有镇平县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版、石窟一徵,光绪六年(1880)年版、蕉岭县志(1992年版)、蕉岭年鉴(1995年版)、陈、林、邓、曾等姓族谱。口碑资料来自90多岁的当事人,85岁和70多岁的离、退休人员、知情人或身历其境的人,详在各节介绍。4.史实时跨500余年,幅员近200平方公里,挂一漏万或误差,敬请有识之士批评补正。甲、地方概况新铺镇1995年有15个管理区,2

5、7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5万人,是蕉岭县第一大镇。徐溪镇1995年有6个管理区,46个村民委员会,人口7,500人。三圳镇的东岭、铁西、台塘3个管理区有2,814人。这三个地方共有4.5万多人,占蕉岭县总人口1/5强。新铺镇素称“鱼米之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新铺、徐溪旧属程乡(今梅县),1633年(明崇祯六年)析出建镇平县(即今蕉岭县)。据各姓族谱记载,元末明初(1400年前后)曾、邓、林、陈、钟等姓陆续从外地迁来居住开发。新铺的石窟河、柚树河、石扇河沿岸开发较早,徐溪南部次之,徐溪北部的东岭、台塘、铁西开发较晚,或迟150年之久。新铺镇在蕉岭县南端,东、南与梅县相连,三面环山,

6、河流纵横,石窟河自北而南流经全境,自西而东的柚树河、石扇河汇入石窟河,形成尖长、同福、象岭、南山等三角地带,良田成片,素有“粮仓”美誉。石窟河下通梅江,可达潮汕,上至武平。陆路北通江西,新铺圩是“粤盐赣米”的中转站,商贸活跃。新铺的大盐商陈盛记、陈昌记、曾悦盛、邓万合等,从潮汕采购食盐,用三篷木帆船沿韩江经松口转石窟河下游运至蕉梅两县交界的炭山里,在该地河北岸建有占地几千平方米的盐仓,所以这地方又称盐厂(仓第三声)下,至今仍留下旧盐仓的破瓦残垣。从潮汕运上的盐起进仓里,改用双篷木帆船(因上游河水渐浅)转运至蕉城湖沟坝、艾坝,然后改用单篷船(梭子船)运至武平下坝;也可用单篷船从新铺沿柚树河运往平

7、远坝头,转陆路运江西。陆路运输则用人挑或骡驮运。据蕉岭县志载:一年中转运食盐达9,000吨。运盐的船或人,又从闽赣运米回新铺。1944年调查,新铺有登记米商69家,大米商谢庆记、林荣茂等店,囤米上千石(约90吨),新铺圩日上市大米约500石(约45吨),新铺成为闽赣两省在粤东运销的终点,又是潮、梅一带米商粮食的采购处,据1950年调查,新铺大小商号159间,其资金总额占蕉岭县商号资金的30%。农村多属鱼米之乡,人民生活一般稳定。村民重视文化教育,私塾村村姓姓均有。文风颇盛,人才辈出,清代霭岭村钟孟鸿五代文武科甲更为突出。钟孟鸿,家名博贵,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进士,官至刑部福建司主事、监

8、察御史,直言敢谏,有“铁笔御史”之誉,其书法亦与大书法家何绍基子贞齐名。其祖父钟琅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举人,父亲钟李期为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举人。儿子钟应泰、应同是光绪年间举人。其孙钟殿成是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武进士,次子文南曾任清政府驻南美洲领事等,所以称“五代文武科甲”、“祖孙两进士”。还有福岭村陈展云、展骐兄弟举人,陈鹤云、陈展骐两人同是光绪十五年(1889)乙丑科举人,传为佳话。尽管文风盛行,而科学落后,对频繁的自然灾害,官民束手无策,乃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于是求神拜佛之风盛行,广建寺庙,频频迎神。新铺又是蕉岭县的重点侨乡,几乎村村都有

9、乡人往南洋等地外出谋生,据1995年调查,该镇侨属占总人口的1/4。侨属悬念海外亲人,往往在神前“祈福”保佑游子平安,发财寄钱。侨属手中有钱,又完神许愿,乐善好施,这样又促使迎神活动更加活跃,几乎庵庵寺寺都有华侨或侨属的捐献,80年代后修复寺庙的经费多属外资,由华侨、港、台同胞或亲属捐赠。 徐溪镇东邻新铺,徐溪山区靠山吃山,60年代大砍滥伐之后,“人穷山光”。有个秃顶的干部被派去当领导,他唱首山歌自我解嘲,“新铺行入徐溪桥,一看徐溪涯(我)就愁。茶树摘成扫帚柄,山光好似我个(的)头”。徐溪河汇入柚树河后,入新铺境流进石窟河,旧时船只往还,两镇村民同赴新铺圩,经济贸易频繁,村民交往密切,风俗习惯

10、相近,“接公王”这种迎神活动两处共有。三圳镇的东岭、铁西、台塘是徐溪河的上游地带,徐溪河发源于徐北的铁山嶂,有东、西两支流,西流经铁西,东流经东岭,两支流在大坪汇合,这些地带名徐北,后划入三圳镇,旧时俗同徐溪,也有接公王,今突破行政区划范围,以民俗为据,一并记述。乙、宗族与风水一、同福曾姓人“斗八社”旧时镇平县设十二乡,乡下设社,徐溪乡有十七社。据新铺南山、同福曾氏族谱曾氏族谱是民国初年由南山村前清秀才曾公洞手抄,今由其孙曾庆洪等保管,对曾裕振等记载与湖南宗圣族谱所记相同。记载:曾裕振,字玉鸣,念二郎,曾氏武城53世。元兵乱时,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马墩下迁至古梅州程乡县石窟都蓼陂乡(笔者按

11、:即今蕉岭县新铺镇同福)。“同福、金沙、招福、南华坝、兴宁、嵩山、畲里、小乍、小洋等处,尊他为始祖”。又据今同福新方里上屋祖堂堂联:“溯二世由宁化迁乔,启后发祥,祖德宗功垂千载;合两房靠新丰筑室,奉先思孝,馨香俎豆祝万年”。从堂联看,二世来开基。族谱又载,裕振葬高山大坪上湖面,妻陈氏,生子二:政、真。或者二世带裕振骸来葬也可能。又据客家姓氏渊源(梅州市)第135页,嘉应州石坑、阜山世系:“裕振,封奉政大夫。因元兵乱,由赣州徙福建宁化。生子二:天秩、天桢。”“政,字天秩,号顺辰,元进士,官大理寺。配聂氏,生子四,启源、启溪、启沧、启海。天秩殁后,其妻聂氏偕弟天桢由宁化徙居梅州。”这样看来,曾氏二

12、世在同福开基无疑了。不管一世或二世开基,曾氏在长江高墩已繁衍至今(26世)德(27世)维(28世)垂(29世)辈了。前后至少传25代,若一代25年计,也有600多年历史,估计约于公元1360年前后到同福定居的。该谱再载:2世祖政(十一郎)字天秩,元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妻聂氏,葬徐溪何屋对面(称龙形)。次子真(十六郎)字天真,为同福曾姓始祖,妻范氏,葬徐溪蛇形。曾姓裔孙把这两穴坟墓视为风水宝地,保佑他们子孙昌盛,升官发财。年年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全猪全羊前往祭祀。据新铺曾欣元(退休干部)回忆,1947年间,曾氏宗族举行大规模的联宗祭祖。兴宁曾姓裔孙雇了4条大木帆船,沿宁江、梅江转石窟河,到新铺码

13、头登岸,他们抬着猪羊,吹吹打打,结队而行。有的还穿着军装,腰间挂着驳壳枪,非常神气。武平来的有骑马的。他们到了同福地带,与在该处等候的曾氏人马汇合成长长的队伍,经五里径、过徐溪桥,到蛇形祖坟,摆开全猪全羊等祭品,行三跪九拜礼,鞭炮锣鼓声,山鸣谷应。坟前聚餐,他们饭饱酒醉之后,竟拆毁钟姓人刚建在距坟不远处的小店,免碍其祖坟风水。钟姓人不服上告,拗不过曾姓人官多势大,经过调解、事态没有扩大。就在这蛇形山后,居住着徐溪钟氏,据台湾钟氏族谱记载,钟若冰,讳雪岩,字道泰,从福建武平迁徐溪龟形开基。据该族裔孙钟克清(离休干部,70岁)说,他本人21世,在杞林坝已繁衍至23世,这样算,钟氏传了23代,在徐溪

14、也有500多年,比曾氏少4代,或迟了100年。钟若冰生子6,文远、文明、文达、文振、文兴、文富。他们裔孙先后迁居在本县的徐溪、招福、长潭等地。据钟家祠兴建始末 钟家祠兴建始末是钟木兴根据修建钟家祠原始资料整理,载高雄市蕉岭同乡会会刊第三期。该原始资料由蕉岭长潭镇林泉坝钟文兴恩荣户裔孙保管。记载:“清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公推族中长老钟庭楫、仲鹏、宴林三人为总经理负责筹建钟家十三大户按丁口多寡、尝会情况分摊,历时两年始完成。”统计所列十三大户共3,500多户,1万多丁口,连妇女算入近3万人分布在县境内。 那时太平军曾进驻镇平(今蕉岭),清兵来剿,县人不少死去或逃难,全县才余下7万余人,而钟

15、姓有近3万人,所以有“钟半县、徐半城”之说钟半县、徐半城:指钟姓人口占镇平县总人口的一半。蕉城人口徐姓人口占一半,均言其人多。清同治三年(1864),徐溪龟形钟宴林为甲子科钦授翰林院侍读,大振族威。钟宴林的儿子钟次修,铁西村墩下的钟耀东,是当时徐溪钟氏的“大父兄”(对有势的族长的称呼),两人都喜欢出面“打官司”,串连了溪口(今龟形一带)、高乾、黄沙、东陂、台塘、黄坑、东岭、铁西等“八社”的钟姓人,商量对付曾姓人在徐溪的蛇形祖墓,后来钟姓人便在蛇形对岸筑一座“文祠”,还在文祠门口挂了“飞鹰吊蛇”的匾额。曾姓人得知,群情愤激,认为这是污辱祖宗,毁我风水宝地。族中组织青壮年到徐溪强拆“文祠”。钟姓人

16、早有准备,不肯示弱,力保文祠,于是钟曾两姓的宗族械斗揭开序幕。当初只是本地的曾钟两姓人斗,钟姓联合何姓,徐溪八社的宗族壮大队伍,钟姓雇用兴宁江背钟姓打手出阵,曾姓也联合其他宗亲,甚至请了福建武平的曾姓拳师助威,事件逐步扩大。据张昌松老人(80岁)讲,那时双方使用的武器,除了大刀长矛之外,还用了土炮,20公分粗大的炮筒,内装火药铁练。钟姓人在五里径伏击前来的曾姓打手,眼见来者走近,便点燃引线,轰隆一声,火药爆炸、铁练飞出,对方躲避不及,中练倒地,头破血流,械斗日渐升级。双方一边武斗,一边涉讼官府,双方纠缠不已,人丁互有伤亡,钱财损失严重,后经诸多周旋调解,械斗暂告平息。但双方结怨,大小是非不断。

17、如曾姓妇女要入徐溪山上樵采,常遭徐溪钟姓人非礼,钟姓人赴新铺圩必路过同福曾屋,亦被曾姓刁难,冤冤相报。所以新铺流传一句口头禅“斗八社”,话由此来,比喻某人好斗或对某事纠缠不休。所以当小孩子为要某物纠缠父母时,做父母的总会说:“你这斗八社”。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往事,两镇人民早已和好如初,1957年至1971年十多年,徐溪曾归新铺管辖。民间联姻通婚,节日往还,亲密无间。二、旗、龟两房斗风水龟形村在柚树河北、徐溪河西,是钟氏在徐溪的开基地。沿河两岸有很多小丘陵,其中有一座椭圆形小山,中间隆起,向四面低下,酷似龟背,朝西南渐低形似龟头,这座形状特别的小丘,地理师目之为龟形,祠堂建在龟头上,远远望去酷似大

18、龟,栩栩如生。因为龟鱼之类怕石灰,石灰遇水分解为碳酸会淹死鱼类,所以建这座祠堂不敢用石灰,只用石头、松树枝、泥垒成,门前还开了五口鱼塘,以水养龟。这地名便称龟形。开基祖若冰算徐溪钟氏1世,生了6个儿子:文远、文明、文达、文振、文兴、文富。文振迁本乡曲水分居,文兴迁徐北福头分居,留在龟形的裔孙,以后分居黄沙、三坑等地。龟形祖堂分出一派裔孙迁到徐溪河东岸不远处建祠,这祠堂背有座山像张开的旗帜,由北而南展开,与徐溪河水流方向一致,所以称这祖堂为(顺水)旗形,以后便以旗形为地名。龟形、旗形两地居民本是一祖生下的裔孙,传了几代之后,却因风水问题明争暗斗起来。东岸旗形的人说:“生龟会过河来食我旗形的禾(农

19、作物)。”于是在徐溪河东岸对着龟形建一学堂(即勤创学校址),学堂高两层,楼上前墙有两个圆眼大如竹箩,据说那是虎眼,以“虎视眈眈”监视“生龟”不能过东岸来伤害旗形人的财物。龟形那一派子孙得悉旗形派是“对着我干”。他们以牙还牙,便在华远楼东侧正对学堂竖起一根旗杆,这旗杆象徵一支利箭射死虎视眈眈的虎眼。不仅如此,龟形人认为:旗形的旗可以象徵军旗、帅旗,若风水保佑他们出了将帅人物,岂不欺压龟形人?于是挖空心思,信风水师的话,在河西正对旗形盖个神宫,把旗形当作“神旗”,任神摆布,旗形人就不会出将帅大官了。这座神宫就是徐南片供奉公王的洪福宫。三、旗形厅厦后堂会变前堂旗形厅厦(祖堂,今称老屋下)座东向西,有

20、前后两堂一斗方(院),斗方的北向做一门楼,门逆徐溪河水,正对井头谢屋背后一座山峰。却说徐溪河自北南流,可是将到旗形北300米处渐渐偏西南流去,到“翻底船”山脚,即今洪福宫附近转弯,渐向东南方流了,至崩蓬坜附近,河水急转弯向南流入柚树河,河道成一弯月形,若站在旗形祖堂门口看,河水如腰带环绕,门前一段良田。在地理师眼光中,祖堂门对山峰,背靠山峦,逆水局,有腰带水,是风水宝地。嫌崩蓬坜走漏财水,便在那里筑道水陂托住河水免倾泻,保住“财水”,人称那是“堵气陂”。传说地理师曾预言,旗形厅厦将来后堂会变前堂。徐溪河到此段拐个大弯,春夏多雨,山洪暴涨,河水难泄漫堤,加上这“堵气陂”托水,酿成高车段70亩良田

21、常受水淹,就是旗形段、湖洋段也难免受殃,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风水,谁也难改变这一状况。如1933年兴筑新东(新铺至东石)公路,定路线若经旗形东而上,路线较直,那时的设计师钟国健是旗形人,他的父亲钟采南是“父兄族长”,为了不触动旗形风水,却把路线向西弯翻底船山,转了一个大弯才北上。据1954年担任该乡乡长的谢城海同志回忆说,他们曾设想把这段河道拉直,河水可畅通,避免水患,又可把湖洋、旗形、高车三段良田连成一片,原有河堤铲平成田,扩大了耕地,又方便机械化耕种,一箭双雕,但手中无钱,只是纸上谈兵罢了。70年代,“农业学大寨”,徐溪政府决定把这段河道裁弯取直,从旗形祖堂北面拐弯处起至崩蓬坜一段

22、拉直,“移河造田”。这样,旗形祖堂的斗方辟为河道,前堂虽未拆除,但祖堂门无余坪,若前堂拆成余坪,后堂变成前堂,是否应验了当年地理师的预言呢?四、五百年来仅一家徐溪中部有个地方名“急水”,据蕉岭县志(1992年版)载:明万历二年(1574),三圳徐氏迁居急水,此地依山傍水,山下小溪因徐氏定居得名徐溪,故有“未有徐溪乡,先有急水徐”之说。令人奇怪的是,急水徐氏定居几百年,至今仅有一家。人们这样说,急水徐姓祖堂对面一座小山,形似棺材,称“棺材山”。祖堂屋背也有一座山,像一个人跪地拱背,作匍匐状,像死了爹娘向灵柩匍匐的孝子,所以徐氏祖堂是“孝子伏棺”形。这是不吉利的,人丁不能兴旺。该户人家多病,盛不来

23、,绝不了,代代只有一家。据徐溪张绍权老师(退休干部)谈:他的哥哥张绍宏,住石结路下,卖一个侄儿给急水徐屋,那侄儿未卖前倒也伶俐,可是卖到急水徐屋后,人变得呆滞了。丙、寺庙概况1.新铺徐溪两地寺庙多至31座,平均每700人就有一座寺庙。蕉岭县总人口1949年9.8万人,1988年20.48万人,即1949年的人口为现人口的一半。新铺镇、徐溪镇(含徐北)1995年人口约为4.6万人,估计1949年两地约共2.3万人。这样测算每700人就有一座寺庙。2.神庙多于佛寺,约为31。两地31座寺庙中佛寺只有7座,占23%。反映出村民信神的倍于信佛的,其实信佛的也信神,单纯信佛的怕不上总人数的1/5。3.寺

24、庙择地建筑全讲究风水。两地各寺庙都建在河边或溪旁或水口,而且其入门总是逆向来水,堪舆师强调建筑物逆水局。如五显宫把石窟河出水口,回龙宫把彭坑水口,天后宫把石鼓潭水口等。依寺庙分布位置,由南而北分别记述。新铺镇范围的寺庙(新铺镇寺庙分布示意图)1.四姑宫。在北方管理区的樟坑里,东为四姑嶂,北为石峰径。该宫为佛宫,约建于清同治年间,一度关门,现已开放,附近住有赖、彭、陈、黄、曹、张等175户600多人。据镇平县志第42页载:南为四姑嶂(离城50里),以四峰突立得名,嶂之麓有石室宽3丈,旁有石扉,里人传闻有四女往来,于是构庵塑像祀之。2.乐善宫。神宫,在石峰径。关帝庙,神宫在下隔丘屋村口,梅溪桥西岸

25、。3.黎公宫。神宫,在南山管理区田背岭西的田段中,宫门逆向石扇河水,约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堂一横屋,奉黎公朱姑。黎公朱姑的具体情况失考。曾住斋妇,与金沙黄虞村陈姓隔石扇河相望,林陈两姓人常进香,毁于1958年。4.清水宫。佛宫,在黎公宫南半山上水溪侧,约建于明万历年间,一堂两间屋,奉观音菩萨。毁于1958年。5.奇峰寺。佛寺,在下南管理区东的黄竹坑北麓,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兴福乡兴福寺,三圳招福寺,蓝坊保庆寺,新铺奇峰寺,此四大寺庙为县的主要佛教基地。”寺门逆对石窟河水,有上下两堂和两横屋,上堂供如来佛祖,两侧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附近各村林、李、陈姓村民往进香

26、。1958年毁去。1980年后修复,但位置南移一些。住有僧人,已开放。 6.妈祖姑婆庙。在奇峰寺西侧,庙不大,供奉天后林氏,神宫,毁于1958年。7.五显宫。神宫,在奇峰寺东1公里的石窟河边,地势很低,从未受水淹,传说宫为“游鱼上水形”,是石窟河流入白渡的水口,宫把水口,不让新铺“财水”外流,宫建于明朝,供奉五尊华光大帝神像,东方公王坐正位(详见下文)。8.回龙宫。佛宫,在象岭管理区的彭坑村口,宫门逆向彭坑水,建于清嘉庆年间,宫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上堂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附近林、陈、李姓人进香,毁于1958年。1983年修复,住有斋妇,已开放。9.郭仙宫。神宫,在新铺圩圩头上的马鞍山

27、东南麓,宫门正逆向石窟河水,供奉郭法妙仙人神牌,1985年做新铺大桥时拆去。(详见下文)10.神庙。在郭仙宫西侧。1911年改为新铺公学校舍,上堂保留至1988年才拆去。11.水东庵。在霭岭水东角南的洋伞岌下,门对南山嶂,与奇峰寺隔河相望,附近住罗、钟、林等姓村民。今已为农民住家。12.三圣殿。道场,在霭岭村东的坡地上,斜向石扇河水,清光绪年间,铁笔御史钟孟鸿之子钟子华倡建。拜道之外还乩笔做“拜斗”佛事等,布置幽雅,供客食宿,有外乡华侨到殿活动,常停留多天。平时多为钟姓人活动,于60年代拆毁。13.天后宫。神宫,在福岭石鼓潭南的河堤上,建于乾隆年间,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宫为二进建筑,硬

28、山顶式,门楼作牌楼形,用花岗石砌成,门逆石窟河水,供奉天后(妈祖娘娘)。宫内仍有宣统元年(1909)护堤碑1块,住有1户人家。宫下砌基牢固,保护福岭村河堤免受对面由西东弯的河水冲击,实有防洪护堤的实用价值。14.公王宫。神宫,在石鼓潭(下文详述)15.仙岩寺。在油坑管理区的燕子岩侧,毁于60年代,改建驻军兵房。今已修复,且将原仙岩洞联成一气。已开放。寺门联云:仙水朝莲池,八表同庥露法雨;岩光凝宝殿,四民共戴拜慈云。16.永福宫。在油坑燕子岩小山上,镇平县志有载,已毁。17.杨总管。神宫,在新铺圩与矮车交界处,石窟河水至此东偏下流,宫门逆向石窟河水,奉“杨六郎大将军神位”,有把水口之意,邓姓及新

29、铺圩居民、船家常进香,原宫已毁,今修复为一小厅,由附近1户人家管理。18.普和寺。佛寺,在矮车管理区山下村新东路南侧,建于明代,1958年毁去,现已在原址附近建一寺,规模较小。(详见下文)19.同福寺。在同福村,镇平县志有名,但无具体记述。20.梅溪宫。在长江管理区坪头村西的柚树河边,只有几扇旧墙遗迹。21.五显宫。在长江管理区长江村西的柚树河边,附近为曾、钟各姓居民,已改建为加工厂。22.七圣宫。神宫,在长江村高墩侧的石窟河边。23.普会寺。在五里径口柚树河北,20年代,共产党员邓崇卯等废寺改办夜校。24.永丰寺。在长江下赖屋侧,供奉公王。徐溪范围的寺庙1.洪福宫。在徐溪管理区龟形村南,面向

30、徐溪河水,建于明代,镇平县志载入,供五显公王(详见下文)。2.玉仙宫。在高乾管理区何屋南面的徐溪河东岸,建于清末,宫座南向北,依山傍水。宫为三间平房,中为神堂,仅15平方米,内有神龛,供奉何仙姑木雕神像。据何卓强伯姆回忆(100岁),仙姑眉目清秀,慈祥可亲,红袍玉带,头戴凤冠,串珠闪烁,左手拿扇,右执拂灰,端坐在小竹椅上,下露三寸金莲,承在莲花座上,真是天降仙姑。又据何女士(65岁)回忆,她小时候,有空闲便从家里上宫看仙姑,总觉得看不厌。神龛两侧对联:“宋代仙容今宛在,狮岩胜迹又重逢。”联为清光绪年间乡中秀才何乙秀题。宫门对联为:玉叶千枝遮桂岭,仙源一本溯庐江。此联于民国年间乡绅何卓强所撰。宫

31、被参天古木遮盖,夏不见日,加上树叶滴水,余坪湿润。宫前村道宽仅1米,下是青不见底的径子潭。行人过险道,小心翼翼,合手朝仙姑祷告庇佑平安。该处确也未曾出事。旧时,逢年过节,村人敬祀,春许福,冬完福。四月初六,九月初六两度接公王的日子,格外热闹,宫外余坪搭台演木偶戏。何家人奉为家神,称何仙姑婆,“文革”时,神像被人断臂,信女星夜转移他处保存,玉仙宫被拆毁。1985年,旅港同胞捐资重建玉仙宫,规模扩大两倍,村道加宽,并架水泥桥,小汽车可从公路开到宫前。神像厅堂更加堂皇。村中信女某,义务打扫点香50年,92岁才无疾而终。现在亦有信女如此,并说“仙姑附身”有神了。传说何仙姑是武平岩前人,生于后晋,殁于宋

32、元佑元年(9371086年),享寿150岁。幼聪慧并有道行,去世时沐浴整衣端坐,自题诗云“乘鹤转清虚,真魂只自知”,含笑自若而逝。去世时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她的卧榻升天,见者惊异。乡人敬慕她而建仙姑楼并塑其像。仙姑楼在岩前狮岩东侧,为六角亭式,何姓人多奉祀之。3.宝安宫。在黄坑管理区宫坪下山上,上堂供五显大帝,俗称黄坑公王。4.旺福宫。在台塘管理区大坪上的徐溪河边,供奉木雕五显大帝公王像,曾住斋妇黄凤满等。5.仙花宫。在东岭管理区大坝的徐溪河东支流边,门向溪水,内供“仙花娘娘神位”,吴姓人非常崇拜,认为她是吴氏祖宗的保护神。据传东坑尾吴姓开基祖东轩公之子吴葵我,官名宰(1573-1620)

33、,明万历岁贡生,任临武、修水知县,永安知州,称“两县一知州”。某年,他坐船赴任,黄昏,船靠岸停泊在一座小山岗下。忽然有一妇人从对面山上下河汲水,大喊船家“船不要停泊在那里”,船家不理。那妇人一再呼喊,船家听多了,虽不解其中原因,也只得把船移到上游的宽阔地带。当晚,雷电交加,大雨滂沱,河水暴涨。天亮后,吴葵我起身,出船头观望,一看吃惊,只见原来停船处山崩坡蹋,河已成丘。心中暗想:若不是那妇人呼喊,船停该处,必然丧生。为感谢那妇人指点幸免一死之恩,便下船上山寻找恩人。可是踏遍山头竟无人影,只见一座破庙。吴葵我进庙见一神坛,上书“仙花娘娘神位”。他想这是神明助我,于是点香膜拜,感谢救命之恩,带着仙花

34、娘娘的香火赴任。以后又在家乡大坝建一“仙花宫”纪念,过去香火极盛。今又由村民修葺一新。6.射猎公王坛。在东岭管理区上径水口(详见下文)。7.铁山庵。建于明代,镇平县志载入。8.幽逸庵。蕉岭县志载,在徐溪。丁、新铺圩的仙人叔婆生日蕉岭县新铺圩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地处石窟河岸边,圩上聚居着本县陈、林、曾、邓等20余姓的商民,来自梅县的谢、程、侯、廖、饶等姓店户,也有来自潮汕的池、江、苏等姓,还有各县来的船家。1994年统计,圩镇居住30余姓,500多户,1600多人(含镇郊)。圩上居民过去没有统一组织,民国时期只有以行业分类的米商公会、商会、船员公会等,他们却有统一的祭祀活动,那就是敬仙人叔婆

35、,七月十三日仙人叔婆生日的迎神“会景”。一、郭仙宫及有关传说奉祀仙人叔婆的地方是“郭仙宫”。郭仙宫座落在圩北端的马鞍山南麓,面临石窟河(今新铺大桥西端上坡处),那座山形似一条卧着的大象,象鼻向南伸入河中,旧称“一象不回头”,与“三狮把水口”被誉为石窟河四大风水宝地,郭仙宫便建在这“象”的鼻嘴间。宫的建筑规模很小,正堂只有20余平方米,堂前为天井,井面铺上厚木板与堂地板持平(铺木板如船舱板,因仙人保佑船家)。天井旁种茶花树一株,一百多年了。还有一放生池。天井周围筑矮墙,墙北筑门楼,门横额“郭仙宫”。门楼背为禾坪,宽可摆台宴客。门楼向北,可望见石窟河水流来,但不见水流走,相似内湖。圩上人信此象徵财

36、来财藏,是保佑他们发财的风水宝地。围墙外竖两石柱,柱间竖起旗杆。传说新铺圩傍山沿河筑店,长长的像条木筏,靠这旗杆拴住,不致被洪水巨浪冲散。而稳住旗杆的是仙人叔婆,她保护了新铺圩的安全和兴旺。这些便是新铺圩人崇拜她的主要原因。门楼前有一弯曲台阶,下通大路,路旁有口“仙人井”。所谓井,实是一泉水池,不大不深,而泉水清冽甜美,水既不满溢,又取之不尽。居民船家常到此汲水,来往路人过此顺手一舀止渴,爽口清凉,誉为“仙水”,这又为仙人叔婆添上神秘的色彩。郭仙宫墙壁用石灰混沙建成,正堂顶面为木板,上盖桁瓦。宫约建于1800年前后,据曾在该处居住过的曾氏裔孙欣元(退休干部)回忆说,宫内碑文中有“乾隆”字样。堂

37、内神龛左、右、上为木质,左、右弯形如靠椅扶手,神龛内的神台却是灰砌,宽6尺,高4尺,无神像,仅一木质神牌,书“法妙仙人之神位”。此神龛前设一长形木质神桌。桌上也放着一块“法妙仙人之神位”的木质神牌。神牌前放一直径60公分的大香炉,可容纳那么多人进香。炉左右为大烛台,烛大如大酒罐。此神桌前有木箱,箱面前一木雕的张口狮子。箱内放檀香炉,每天炉中燃起檀香,香烟从箱面那狮子口中吐出,香气沁人,环境清幽,人在此常有超凡脱俗的感觉。木箱前是摆祭品的木桌。农历初一、十五,商户船家必来进香。每年正月半后,信士来“起福”,十二月“完福”,称到宫中“做好事”(因不是佛,不说做佛事)。圩镇四乡群众前来凑热闹,也请了

38、和尚或尼姑念经助兴,开桌摆凳,共进午餐。每年除夕,圩上商户船家居民齐来进香,放鞭炮,络绎不绝,从午夜闹到天亮。七月十三仙人叔婆生日巡街和演戏,特别热闹(下文详述)。郭仙宫的主持人属曾世袭,只由媳妇担任。最后一任主持人林亚满,是曾氏第21世裔孙曾宝庆的妻子,于1952年去世。此家在宫下面盖有瓦房多间,最西一间连着宫墙外的禾坪,成为地下室。此屋名“近市居”,既是他们的住地,又是新铺镇三乡曾氏父兄族长聚会场所。新铺圩逢农历二、五、八为圩期,各姓的父兄赴圩各有聚会的地方。40年代,林姓的族绅林仲炯、林建业等集在“长林别墅”。陈姓的陈汉伟、陈搏褒等聚集在“紫竹林”。曾姓的曾稚南、曾繁馥、曾繁达等聚集在“

39、近市居”。近市居环境清静,他们在那里可以高谈阔论,或商议族中之事,或作消遣,搓麻将,玩女人,当地警察不敢过问,是他们的“世外桃源”。我们访问了邓亚满伯姆,她是曾在郭仙宫居住最久而健在的人,今年90岁,依然耳聪目明,声音清晰,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她丈夫曾宪进,是第22世孙。祖上居同福乡门向东,移在郭仙宫下住了200年,传了9代人(即清乾隆末年到现在)。门向东祖堂是“螃蟹游江”形,子孙要出门才发财,所以撑船的多。他们的13世祖宗兄弟俩撑船为业,一次,船行至潮州汕头一带,做弟弟的忽然神志不正常,不想吃饭,口里念“哥哥叔婆太”“哥哥叔婆太”,念个没完。那时船上出现一条蛇,做哥的见了着慌,联系弟弟表现,他

40、非常诧异,于是对蛇嘱咐:“你是神,便到我船舱里,是蛇,我就一棍子打死”。这么一说,蛇钻进舱中。做哥的每天拿蛋给蛇吃,摆船回新铺。船到码头靠岸,架起跳板,蛇从舱里沿跳板上岸向山上爬去,上至后来做郭仙宫的地方停下,盘在一块岩石下。做哥的每天拿蛋饲蛇,蛇在原地吃了蛋白留下蛋黄。兄弟俩确信蛇是神,便在旁边立一小神牌,点上香烛。却说东岸塘福岭有陈某,望见西岸山麓有烛光,就是大风雨之夜也不会熄灭,心中诧异,认为有神,前往该处烧香并许愿:“如果保佑赌赢了,我给你做个神坛”,陈某果然赌赢了,给修个神坛。陈某又许愿“如果保佑我打个大仓(指煤矿),我给你盖个宫。”后来陈某挖到大煤层,发了财,准备给盖座神宫。曾氏的

41、祖婆姓郭,娘家在白渡蕉赖村郭屋。做宫时郭氏已“神明附身”。做宫的地点、方向,大小都由郭氏指定。这事被地方官知道了,那地方官(传说为知县)骑着马来阻止,不料途中马失前蹄,折断马腿,知县也被摔个半死,他认为冥冥中确有神灵,阻挡不得,同意建宫,并题“镇守东江灵须法妙仙人”,以后神牌就写“法妙仙人之神位”。再说郭氏带丈夫到白渡回娘家,来到白渡郭屋对岸,漂江大水,不能过河,郭氏摘了两片竹叶,叫丈夫闭上眼睛,踏上竹叶下水渡河。做丈夫的害怕不敢冒险,郭氏见丈夫不敢,自己踩着两片竹叶下水,果然轻飘飘的在波涛上疾驰,到了河中流却升上天空成仙去了。做丈夫的回到新铺,又给郭氏安个神位,宫名“郭仙宫”,正堂上所以有两

42、个神牌。到郭仙宫进香的不仅有新铺圩人,四面八方的村民亦来朝拜。各船户在船上安了她的神位,就是村中祖堂门口也有,如南山人形祖堂大门左边墙上,装了一个木质神龛,龛内神牌“法妙仙人之神位”,龛左右对联为:“法妙超象外,英灵著人间。”敬祖时点香。新铺圩多次“火烧店”,店家老板侯佛保忙跑到郭仙宫请了仙人叔婆的神牌,捧到八字码头祈祷灭火救灾,据说火势便转弱而熄灭。小孩有病痛,家长去祈求消灾除病。原来宫内有60号签文,除夕去求签卜来年财运,平时卜凶吉,店家此时愿捐油钱,题名认捐月油钱,宫中人到时去该店取用无误。船家启航先上香,途中风雨大作也点香祈祷,望保平安。1982年新铺大桥建西岸引桥,将此宫毁去,不少信

43、士依然在家中供奉“法妙仙人之神位”,也有人倡议择地另建郭仙宫。二、仙人叔婆生日农历七月十三日是仙人叔婆生日,新铺圩的店户船家居民热烈庆祝,主要活动一是仙人出巡,一是演大戏(汉剧),从十三日至二十三日一连10天。每年秋前,新铺店家筹备庆祝仙人叔婆生日。30至40年代,筹备负责人为陈阿乔伯(福岭人住新铺)、侯佛保(梅县人,侯鸿兴旅店老板)。他们向各店家筹募经费,经费的主要开支为演大戏的戏班演出费。大商号认捐一晚或几晚费用,或几间店共认捐一晚经费不等。原镇南中学球场为演出地,中搭一木棚作戏台,台前空地为观众站着看戏的场所,距戏台20余米为半径的周围划给人搭看台,称“子台”,子台中正对戏棚的地方,另搭

44、一小台,供奉仙人叔婆神牌,据说她最喜欢看戏。承搭人自己雇人搭木棚,向公家交一些地租作为公家活动经费。那些台都是简易木棚,天面用竹篷盖住,台上摆长竹椅作观众席位,观众购票入座,承搭人除地租工本外有些盈利。七月十三日仙人叔婆出巡,队伍庞大,高灯(两人擎两只大灯笼)、扛彩(两人前后擎一长条红布)、大锣鼓、八音、神轿,轿中放的神牌是郭仙宫堂上高神台放的,先由经理(侯佛保)去捧下来请进神轿。神轿起行,主持人等紧跟着神轿。出巡队伍出宫沿河唇街,然后转鸡子行、柴行街、米行街、潮商会馆(潮州商人非常崇敬,巡行到此必停下供他们敬祀一段时间)。然后经警察局门口,新菜市,回圩头上转宫。各店户在门前摆着桌子为香案,放

45、上祭品,神轿经过时,点香祷告放鞭炮。河中船家在船头遥遥拜祭。迎神队伍过时,街上挤着农村来的观众。在阿鹊口、伯公祠搭了木偶戏台,加上看戏的,那更水泄不通呢!那天,店里船上大摆筵席,呼五喝六,晚上看戏。那时演戏的大埔戏班,七月十三日不敢到别处演出,据说,有一次那戏班在别地演出,七月十三日戏箱里出现一条大蛇,戏班认为是“仙人叔婆显灵”,立即赶到新铺演出。以后戏班多了,有荣天彩、新天彩、老三多等,请哪一家由主持人商定。30至40年代,黄桂珠(后来任广东汉剧院院长)、赖生、黄粼传、罗恒报、丘引、霜梅、雪梅等演员都曾到过新铺演出。演出节目,第一天多为武打戏,以惩凶压邪,以后则演水淹金山、庄子扇坟、百里奚认

46、妻、杀子报、收柳精等剧,上夜演正统戏,下夜演“耍戏”(即生旦丑笑剧),常常闹到天亮。附近赌博摊、熟食档应有尽有。农历七月,农村夏收夏种结束,家家有粮,加上各村有过七月半的节日,一镇三乡,人来人往热闹得很。曾氏一代接一代管理郭仙宫;七月十三日仙人生日出巡、演戏,一年复一年举行;郭氏乘竹叶渡河升天的故事,一村又一村流传着。本调查报告得到退休的邓捷荣老师、曾欣元同志热情支持,提供资料。90高龄的邓亚满伯母乐于接受采访,畅谈往事,谨此致谢。戊、同福普和寺“作福”同福乡普和寺,间年举行“作福”庙会,闹得沸沸腾腾,甚至吸引了邻县平远柚树圩一带的村民前往进香朝拜。蕉岭县的主要河流石窟河流至南端,从平远来的柚

47、树河汇入,形成一片肥沃的三角地带。此地原名蓼陂乡,明代属程乡县龟浆二图,后划建镇平县时,改名同福乡。普和寺庙会的范围在同福南片,即柚树河以南,西起狮山嶂山麓,南界新铺圩杨总管,东跨石窟河杨梅坑、潘田一带。现在是潘田、矮车、同福、狮山等管理区范围。(仙人叔婆生日出巡示意图)在这十多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居住着邓、曾、赖、陈、冯、刘6姓人家。据同福曾姓家谱此谱为木刻本,无封面,为一老辈珍藏,同福曾祥任等修新家谱时该老辈仅借阅三天,今只录其主系载:曾姓于元代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入(时约1360年前后),一世祖曾裕振生子天秩、天真,天真传至9世浚衍居本乡辛方上屋、下屋,济衍居岗下,濂衍居高墩,澜衍居辛方、黄地

48、上,濡衍居福岭石鼓潭、园背。据邓氏族谱世界邓氏宗亲总会编印,台湾出版载:广东开基祖邓志斋,字文渊,号太乙,宋朝进士,原住宁化石壁,宋庆元五年(1199)迁居松口。生9子,享寿99岁,葬于松口,每年二月廿五日,九房子孙一齐登坟拜祭。其2世信生奇,3世奇生子才,4世子才居蓼陂(今矮车)。子才生子五,其中志端移居潘田,福端传下的8世阮德在枧头下开基,德寿在塘背开基,9世应凤移居河东的杨梅坑。其他逐步在下角、油坊等点繁衍。早期人口不详,据1994年统计,邓姓896户,3,444人,居住在东南方的石窟河两岸,土地肥沃。曾姓647户,2,578人,居住在两河交汇的岸边。陈姓99户,316人,住在西面狮山嶂

49、下,土质较差。赖姓92户,366人,住在柚树河南岸。冯姓21户,84人,刘姓15户,53人,杂住在中部曾姓边缘。该地以曾、邓为大姓,各姓都有宗族组织。曾姓人做官的多,30至40年代,将官县长近10人,小官更多。邓姓多经商致富。彼此还有联宗组织,人口悬殊不大,实力相当,新铺有“曾枭邓恶”的口头禅,族姓斗争,互不相让。通过作福,各姓族长坐在一块“和结善缘”。每年第一次筹备会,便是各姓各村头面人物的联席协商会议,实属好事。普和寺地处交通要道,为曾姓赴圩必经之路,抗日时期,寺内设有会客厅并订有报纸,各村的中老年人常在那里卿天、歇足,该地成为信息转播点,增强相互了解,促进族姓联谊。普和寺是庙会的中心,座落在南端的西山麓,寺前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