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讨论稿)106P.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82640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5.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讨论稿)106P.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2019年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讨论稿)106P.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2019年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讨论稿)106P.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2019年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讨论稿)106P.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2019年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讨论稿)106P.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讨论稿)106P.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讨论稿)106P.doc(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讨论稿)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编制组二OO六年十一月前言 辽宁中部,一个充满辉煌与荣耀的地方。在这里,弥漫过华夏历史变换的风云;在这里,拉启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序幕;在这里,展开了新世纪经济振兴的蓝图. 这里有摩登发达的现代都会沈阳,她那盛极一时的雄风,今日宏图再展; 这里有誉满全球的中国钢都鞍山,她那神州钢铁的摇篮,成长自强不断; 这里有满清朝族的发祥之地抚顺,她那走向世界的雷锋,精神历久弥坚; 这里有天下闻名的煤铁之城本溪,她那妖娆多姿的风景,花园神采初现; 这里有声名卓著的华夏镁都营口,她那奔腾交汇的河海,绘就港口新颜; 这里有古老厚重的文化名城辽阳,她那叱诧历史的荣光

2、,烟云久久未散; 这里有富庶丰饶的辽北粮仓铁岭,她那渐露峥嵘的宝藏,开启能源诗篇。 当我们来到这里,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郁郁葱葱的生态植被、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坚实雄厚的经济基础,无一不让我们惊叹这片土地的神奇与活力,感受到其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然而,我们也看到,这里的河水不再那么清澈,污染日重;这里的矿产不再唾手可得,日渐减少;这里的经济仍然强弱失衡,发展不均;这里的城市仍然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奔流不息的辽河水在呼唤,激情洋溢的辽中人在呐喊,抓住机遇,施展身手,为共和国的发展再作贡献。 然而,辽中城市群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如何构建应对全球化和国家和谐社会新构想的区域政策模式,

3、如何发挥综合优势变潜力为实力,如何加强内外协作和一体化发展,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于是,我们苦苦思索、探寻、研究辽中城市群研究它的发展条件与机遇,发展目标与战略,产业布局与转移,空间发展与协调,土地利用与管制,设施布局与共享,保护生态与环境,规划统筹与实施.等等,我们力图把握辽中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剖析辽中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问题,明确辽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战略,揭示辽中城市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重振雄风,时不我待!我们坚信辽中这个共和国工业长子,必将很快以焕然一新、和谐发展、活力四射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编写说明根据国家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精神指导,在辽宁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辽宁省建

4、设厅、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编制服务中心、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等各市规划院联合组成辽中城市群发展规划(20052020)工作组。编制工作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并担任组长单位;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副组长单位;各市规划院为成员单位;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编制服务中心负责工作协调。本次规划建基于理想与现实的磨合之上,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力求既高瞻远瞩,把握区域发展方向,构筑宏观框架,又脚踏实地,熟谙城市现状,探索可操作的预案。在近半年的工作时间里,编制组在省建设

5、厅的精心组织下,实地走访了辽中城市群的有关城市,深入进行调研踏勘、讨论座谈。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规划内容,除了广泛征求各市政府和部门意见外,还吸收了各种专题讨论会的成果和项目方案讨论会的修改建议。也许,仍然有一些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在本次规划中找不到答案,但希望这份报告可以提供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平台。规划成果包括总报告、文本和专题三部分。总报告和文本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图件由各专题负责制作,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汇总。项目的九个专题研究中,“辽中城市群发展条件分析”专题由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辽中城市群发展与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专题由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其

6、他专题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总报告由顾朝林总体设计。编写人员有:前言()、编写说明()、内容提要()、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报告最终由顾朝林统稿定稿。本次规划的编制工作得到辽宁省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与指导,得到省建设厅等省直部门、辽中城市群各城市政府及部门、省内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规划编制组2006-11-6内容提要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

7、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国家四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开发最早,城镇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地区。这里城市高度密集,重化工业发达,汇集了特大城市沈阳、鞍山、抚顺,大城市本溪、辽阳、营口,以及中等城市铁岭等七个城市,土地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占辽宁全省近44%;人口2146万,约占全省人口的51%。2004年GDP4399.7亿元,占全省64%以上。辽中城市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较高,具备生产要素集聚和扩散

8、的良好条件。目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给该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及体制制度制约等问题,使其在国家的地位受到挑战。纵观辽中城市群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中心,到近代殖民地工业地、再到现代的国家重工业基地的转变。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辽中城市群要实现经济的再次腾飞,率先完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任务,必须准确把握辽中城市群未来的功能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五个统筹为指导,以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引擎,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创新型国家高加工度

9、原材料工业基地,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东北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积极实施强化中心、培育新核、功能互补、空间优化、环境友好和五大战略,把辽中城市群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巨型城市区,适宜人居的环境友好型城市群。基于辽中城市群现状雄厚的重化工业基础,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未来城市群产业发展应总体定位为国家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亚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和原材料基地及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产业发展方向为坚持中心城市“三二一”、其他城市“二三一”为主的产业发展方针,通过国际化、集群化、生态化等战略重点培育八大主导产业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

10、业。同时积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并通过区域内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城市群新产业布局的构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主要通过构建“一带一环,两区六核,网状廊道”可持续的生态格局来营造。“一带”指主要水库构成的水源地保育带;“一环”指半环状森林环;“两区”指东部生态保育区和西部镇聚集区;“六核”是指六个生态战略点;“网状廊道”是河流与自然山体、城市绿环、交通走廊沿线绿地构成的生态廊道网络系统。分别对坡度、高程、植被、水体及灾害进行分析,划分出生态敏感区,并结合人口密度、地均GDP的分析,对主体功能区的范围进行界定,并提出管制要求。辽中城市群的总体空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可划分为巨型城市区、都市区、网络城市和边缘

11、城市四个空间层次;前二者属于基本空间结构,后二者属于特征空间结构。宏观层次的辽中城市群巨型城市区呈现多中心、大规模、高密度、重功能、强联系的特点,并根据中心极化发展战略,构建强中心空间构架;城市群空间划分为沈抚、鞍辽本、营鲅大盖、铁开调等四个都市区;中观层次上,构建以鞍(山)辽(阳)本(溪)为代表的网络城市特征空间;微观层次上,提出正在兴起和未来可能的边缘城市。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辽中城市群可持续地发展的前提条件。通过编制辽中城市群主要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框架,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合理确定辽中城市群人口和用的发展规模,构建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对城市

12、群土地利用的重点问题及可能对策进行探讨,以期缓解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开敞生态空间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针对辽中城市群空间发展和土地开发中城市缺乏协调的问题,对重点空间进行协调。区域协调跨越行政边界,旨在承接功能,融合城乡。空间协调分为城市之间和县市间两个层次:前者包括沈抚一体化、鞍辽辽空间协调发展、本溪的发展方向选择;后者包括开(原)清(河)一体化、沈阳市区与灯塔的空间协调、鞍山市区与海城的空间协调、县市同城问题等。此外,在城乡一体化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城乡一体化的促进策略。依照城市群空间布局,制定区域交通规划的发展战略,突出高效便捷、有机网络、无缝衔接和生态环保的交通理念。构筑以轨道交通(铁路及

13、城际铁路)为动脉、公路交通为骨架,港口(航空港及海港)为门户的,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现代化、区域一体化、生态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布局区域性市政基础设施,着重探讨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污水处理与流域综合整治问题及开展电力、通信、燃气、集中供热、环卫、防灾等工程规划。辽中城市群由于城市分布密集,环境污染形成迭加效应,因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将成为今后环境整治的重点。根据“重点治理水气环境、区域协同整治环境和建设循环经济系统”的指导思想,针对辽河、浑河、太子河流域治理问题,提出共同编制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湿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14、等措施。另外针对大气环境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分别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城市群生态足迹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经济活动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构建安全的生态体系、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水资源集约利用、整治日益恶化的水环境是保证城市群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途径。依据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和污染治理等标准确定城市群生态功能区划方案。针对矿区、湿地、采煤沉陷区和污灌区的生态建设和修复制定了人地和谐、因地制宜、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等规划原则,并论述了实现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遵循战略性、协调性、重点性及操作性等原则,规划了基于城市功能提升、新农村建设、区域交通与物流发展、区域能源保障、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重大项

15、目150余项。提出建立“辽中城市群管理委员会”以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围绕财政、就业、人口等软环境以及交通与物流等硬环境方面进行区域合作。近期建设主要集中在做强做大沈阳中心城市、培育重要增长极、区域一体化、产业集群和生态环境等领域。98目 录(讨论稿)1第一章 发展条件分析1一、相关规划回顾1(一)辽宁中部城市群专题规划11、编制背景12、规划内容13、实施评价2(二)沈阳经济区暨沈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对策31、编制背景32、规划内容33、实施评价4二、区域概况4三、发展历程7四、发展优势8(一)区位优势明显8(二)自然资源丰富8(三)经济基础雄厚9(四)劳动力资源丰富11(五)投资环境优良1

16、1(六)生态基础较好12五、存在问题13(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13(二)区域就业压力比较大13(三)水资源供给压力凸现14(四)水气环境问题较突出14(五)制度和体制的制约大15六、发展机遇15(一)经济全球化促进城市群发展15(二)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环境引导16(三)东北亚经济圈给予积极推动16(四)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契机17七、主要挑战18(一)在国家级城市群排序下滑18(二)产业受到外向型经济挑战18(三)经济同构弱化城市群优势19(四)中心沈阳与大连竞争激烈20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22一、发展目标22(一)总体发展目标22(二)经济发展目标23(三)社会发展目标23二、指导思想与发

17、展思路24(一)指导思想241、坚持科学发展观242、坚持以人为本243、坚持五个统筹254、构建和谐社会25(二)发展思路251、强化中心252、二产优先263、区域一体化264、可持续发展27三、发展战略27(一)强化中心,龙头带动战略281、强化生产功能282、强化集聚功能293、强化扩散功能294、强化创新功能305、强化服务功能30(二)分散发展,培育新核战略30(三)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战略32(四)空间优化,分工有序战略33(五)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战略341、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34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353、做好环境污染防治354、重视生态保护与治理35第三章 产业重构与布局36

18、一、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36(一)产业发展阶段36(二)产业结构演变371、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372、各城市产业结构演变37(二)产业现状特征381、第一产业382、第二产业383、第三产业41(三)存在主要问题421、中心城市产业层次不高422、装备制造业地位下降433、资源型城市结构单一434、产业发展内循环为主445、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446、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45三、产业定位与发展模式45(一)城市群产业总体定位451、国家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452、东北亚生产性服务业中心463、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和原材料基地464、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47(二)产业发展模式选择471、国际化战略

19、472、集群化战略483、信息化战略484、一体化战略485、生态化战略49四、产业发展方向49(一)城市群优势产业分析491、区位熵法492、行业比重513、需求收入弹性514、综合评价53(二)城市群产业发展方向531、城市群产业总体发展方向532、各城市产业发展方向54(三)装备制造业581、汽车及零部件582、飞机制造59(四)原材料工业591、石化工业592、钢铁工业613、建筑材料62(五)高技术产业631、医药632、电子信息64(六)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651、大农业652、农产品深加工66(七)服务业661、金融业662、物流业673、交通服务业674、旅游业68五、产业空间布

20、局68(一)制造业集群组织691、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692、石油化工产业集群703、钢铁工业产业集群704、新材料业产业集群715、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726、电子信息业产业集群73(二)能源工业布局741、煤炭742、电力74(三)生产性服务业布局751、金融业752、现代物流业753、交通服务业76(四)旅游区布局761、沈阳旅游集散中心762、南北观光度假旅游带763、“沈抚铁”历史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774、“鞍本辽营”宗教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区77(五)农副产品加工布局77(六)产业空间转移781、全球产业承接地782、城市群产业转移783、城市群产业空间承接80第四章 城市群功能定位8

21、3一、辽中城市群功能定位83(一)辽中城市群功能定位回顾831、国家发改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关表述832、辽宁省“十一五”规划相关表述833、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相关表述844、政府文件相关表述84(二)辽中城市群功能定位851、国家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引擎852、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863、国家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874、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区875、东北现代商贸物流中心88二、城市功能定位90(一)城市功能定位回顾901、辽宁省城镇体系规划相关表述902、各城市总体规划相关表述91(二)城市功能定位911、沈阳城市性质912、鞍山城市性质923、抚顺城市性质924、本

22、溪城市性质935、营口城市性质936、辽阳城市性质947、铁岭城市性质94第一章 发展条件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国家四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开发最早,城镇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地区。这里城市高度密集,重化工业发达,汇集了特大城市沈阳、鞍山、抚顺,大城市本溪、辽阳、营口,以及中等城市铁岭等七个城市。辽中城市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较高,具备生产要素集聚和扩散的良好条件。目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给该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及体制制度制约等问题,使其在国家的地位受到挑战。一、相关规划回顾辽宁中部城

23、市群是辽宁省城镇发育较早的地区,相关部门对该地区发展一直比较重视。90年代以来对该地区曾做过两次区域规划,分别是1996年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专题规划及2002年的沈阳经济区暨沈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对策国际研讨会。(一)辽宁中部城市群专题规划1、编制背景该规划于1996年受建设厅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六市政府委托,由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抚顺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溪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阳市规划设计院、铁岭市规划设计院等七个单位共同承担规划编制。规划范围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六市及其所辖的各市、县、镇构成的广大地域。规划期限为近期至2000

24、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2、规划内容本次规划侧重研究各市、县、镇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在全地区范围协调解决的六个专题,包括:(1)城镇体系布局与各城市发展形态规划;(2)内外交通网络规划;(3)城市用水及水资源开发规划;(4)能源构成及发展方向规划;(5)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6)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规划。3、实施评价(1)实施效果确立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整体概念,提出以都市连绵区为单元的发展构想。针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已经形成城市连绵区,且中心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规划提出了以“都市连绵区”为单元的发展构想,并且对都市连绵区、主要城市、县级市、县城及重点镇在城镇体系

25、中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推动了全地区各市、镇的合理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及资源开发方面的协调发展。对引导和协调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布局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此次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为相关规划所采纳。目前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主要交通路网、高速公路网、大型调水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就是在该规划的协调规划下形成的。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制定总体规划提供参考依据。该规划完成后,辽宁中部城市群六城市在制定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会有意识的从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将城市群规划确定的发展策略和实施政策落实到本市的城市总体规

26、划中。主要体现在交通设施的建设及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工程的建设等。(2)不足之处城镇空间布局有待协调发展。本次规划只是针对六个专题进行了相关规划,并未对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协调进行研究,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及节点城市的空间对接和协调发展缺乏有效的组织。城市群产业发展有待协调和合理布局。此次规划未对城市群内产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未对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详细规划。此次规划除了内容有待完善和调整外,对政府决策管理行为与规划内容的衔接关系研究的也不够深入,未建立起承担规划实施的长期稳定的机构,也未采取立法和投资等保障措施。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缺乏规划实施和监控的主体。实施辽中城市群专题规划是一项长期性的、经

27、常性的工作,牵涉到各市、县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的协调。由于未能建立超越区内各市、县且在城市群行政范围内的规划协调机构,此次规划缺乏实施和监控的主体,从而阻碍了规划的实施进程。对规划标准和准则执行不力。辽宁中部城市群专题规划对各专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划,针对当时的经济情况适当提高了标准,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对城镇发展、水资源、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风景旅游等方面均做了规定,但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各市情况不同,执行效果不甚理想。(二)沈阳经济区暨沈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对策1、编制背景该规划以2002年以辽宁省政府统一确定的经济区划分方案为背景展开工作,由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进行编制研究

28、。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市为中心、通过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地区形成的区域经济共同体。由辽宁中部城市群八城市即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辽阳市、铁岭市、营口市和丹东市内部分城市的主要区域组成,包括沈阳市、抚顺市(不含清原满族自治县和新宾满族自治县)、本溪市(不含桓仁满族自治县)、鞍山市(不含岫岩满族自治县)、辽阳、铁岭市(不含西丰县和昌图县)。2、规划内容基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功能和布局形态,扩展城市发展空间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分析了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动因、过程和趋势,围绕交通、通讯、

29、能源、生态环境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了经济区基础设施发展的对策和建议。3、实施评价(1)实施效果提出以经济区的形式进行区域一体化。根据辽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在空间上的邻近性和性质上的统一,结合多种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融和,提出辽宁中部城市群以经济区为载体发展区域一体化的构想。依据城市的经济辐射和吸引能力、周边城市的紧密度、基础设施等因素,本着完善经济区各项功能,强化中心城市地位的原则,提出沈阳经济区发展阶段性目标。强化中心城市沈阳的地位,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强化沈阳中心城市功能的构想,突出沈阳优势,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区中的龙头作用,强化中心城市在经济区中的综合功能。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统一

30、建设,借助国家、省的政策与关注,完善中心城市对区域的服务功能,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中心城市沈阳的基础实施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并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布局规划和投资估算,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明确资金来源。(2)不足之处区域内主要组成要素有待进一步研究。此次规划属建设性研究内容,提出将城市群作为经济区进行发展,分析了经济区的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但对整个区域内的组成要素未进行细致规划,如城镇的协调组织与合理定位、产业的分工合作与布局、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等。缺乏实施规划的机构部门。经济区发展是区域一体化进行的任务,需要相应的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工作。此次规划方案是沈阳市城

31、市建设委员会提出的建设性研究,缺乏经济区内各城市相关部门的协调,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挥部门。二、区域概况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处东经1221112546,北纬40014329之间。全区地势自北向南,由东向西倾斜。东部为辽东山地丘陵区,多为中低山和丘陵,桓仁境内的老秃顶子山为最高,海拔在1300米以上;中西部为辽河冲积平原区。辽宁中部城市群,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毗邻渤海,与京津唐都市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共同构成环渤海经济圈。图1-1 辽中城市群区位图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1个副省级城市沈阳和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6个地级市和7个县级市及400多个小城镇,是以沈阳为中心,以哈大铁路

32、沿线的鞍山、辽阳、铁岭、本溪、抚顺、营口等城市为主体构成的城镇密集区。200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54.2%。图1-2 辽宁中部城市群行政区划图表1-1 2004年辽中城市群行政区划辽中城市群市辖区辖县(县级市)沈阳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东陵、苏家屯、新城子、于洪新民市、康平县、法库县、辽中县鞍山铁西、铁东、立山、千山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海城市抚顺新抚、东洲、望花、顺城清原县、新宾县、抚顺县本溪平山、溪湖、明山、南芬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辽阳白塔、文圣、宏伟、弓长岭、太子河辽阳县、灯塔市铁岭银州、清河调兵山市、开原市、铁岭县、昌图县、西丰县营口站前、西市、老边、鲅鱼圈盖州市、

33、大石桥市三、发展历程辽宁中部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开发最早,城镇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根据沈阳新乐文化遗址、鞍山战国遗址以及本地区发掘的其它遗迹分析,早在新旧石器时代,辽宁中部地区已有人类居住。战国和西汉时期,本地区出现了城镇或城镇雏形,后多毁于战祸。其中,襄平(今辽阳)形成于战国时期,曾是燕国辽东郡的治所,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城镇之一,临河面海,自然条件优越,从战国至公元1625年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将国都从东京陵(辽阳)迁到沈阳。为止,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中心。侯城(今沈阳),公元前206年汉王朝在此设侯城县(辽、金时期称“沈州”)得名而来,是中部都尉的治所,驻有汉军。西汉

34、时已初具规模,是西汉王朝设在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两晋时期,高句丽、辽和金少数民族占据辽中南地区,建立封建割据政权。这时期除辽阳和沈阳等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外,赫图阿拉(今新宾县)成为民族特色的新城镇。辽代鞍山和辽阳的冶炼业已经达到鼎盛时期,号称铁州。1625年努尔哈赤将京城迁至沈阳(盛京),沈阳逐步取代辽阳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明疆域内,抚顺、铁岭、海州(今海城)、开原、清原、昌图和新民等由于地处边疆,也得到快速发展,在东、西鞍山之间还建有“鞍山驿堡”。清末,日、俄帝国主义侵入,为了掠夺本区丰富的农林矿产资源,殖民者先后兴建了苹果、柞蚕、粮食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及煤、铁、铜、菱镁矿、滑

35、石矿和铅锌矿等矿业采掘基地,同时兴建冶金、机械、建材、电力、轻纺等现代工业基地。随着中长铁路、沈山铁路和哈大公路的建成,日本帝国主义对矿产资源及农副产品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客观上促进了本区城镇化进程,鞍山、抚顺、本溪和沈阳等城市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具有较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建国后,国家重点建设辽中重工业基地,如沈阳飞机制造工业、鞍山钢铁等。 “一五”计划156项建设项目其中有26项集中在辽中南地区,促使鞍山、抚顺、本溪等工矿城市的人口急剧增长。如鞍山市人口1950-1959年机械增长41万人,平均每年机械增长4万人,到1959年鞍山市区总人口高达87.4万人。在1960年代初,由于自然灾害导致国

36、民经济实行调整方针,下放、关、停、并、转了大批工业企业,一大批城镇职工被精简下放,城市人口大量迁出。据统计,仅沈阳和鞍山两市就迁出城市人口50多万(沈阳减少41.29万人)。“文革”期间,城市人口大量减少,甚至出现机械负增长局面。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中部城市群进入缓慢增长期,较东部沿海地带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相对滞后,各城市在空间上主要体现为面状扩展。进入1990年代以来,城市开发区和新区建设成为市区扩展的主要动力,逐渐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大城市化区。四、发展优势(一)区位优势明显辽宁中部城市群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北缘,在由俄罗斯、韩国、朝鲜和中国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地

37、理空间上分析,东可达韩国、朝鲜和日本;北可到俄罗斯、蒙古;通过大连海港或内陆可南下至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随着辽宁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不断发展壮大,将大大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工业技术改造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二)自然资源丰富辽中城市群范围内营口大部分地区、沈阳南部、鞍山和辽阳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丰富,雨热同季,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寒冷期长,春秋季短,平原风大,具有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特色。全年平均无霜期为160190天,是辽宁省作物生长最长地区,是冬小麦、水果、稻谷和蔬菜主产区。本溪、抚顺及铁岭东部地区属于中温带湿润气候

38、,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局部地区可超过1000毫米,具有多雨、潮湿、冷凉的地方气候特点,加之本区主要为低山、丘陵地貌,既是辽中城市群的主要森林分布区,也是东部河流水源涵养之地。沈阳北部和铁岭西部地区属于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具有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特色,是主要杂粮产区,调兵山市、康平县等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毗邻,春季多风沙及干旱危害,是“三北”防护林重点营造地区之一。辽宁中部地区土地总面积65025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东部山地资源广阔,由长白山支脉和千山山脉构成,土层较厚,水源充沛,森林覆盖良好,平均覆盖率在50%以上。西部辽河平原

39、,耕地资源丰富,是辽宁省主要粮食产地,尤其营口、海城和开原等地区属高产区,铁岭、抚顺市及本溪市为中产区,康平和调兵山部分地区,由于沙漠化、盐渍化及旱涝等自然灾害严重,引起风沙侵蚀,水土流失,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属低产区。辽宁中部地区有大小河流200余条,主要为辽河、鸭绿江水系。水资源总量约170亿立方米,人均水量只有434立方米,是辽宁省缺水地区之一。尤其中部、西部、南部地区水资源较贫乏,沈阳、鞍山是全国水资源最短缺城市。图1-3 辽中城市群矿产资源分布图辽宁中部地区是我国矿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铁、菱镁石、滑石、玉石、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全国重要地位,其中铁矿、菱镁矿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全区

40、已探明储量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铀和地热等六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本区的水力能源也较为丰富,现已建成大中小水电站20余座,其中较大的有桓仁、回龙山、大伙房等。辽宁中部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正逐步发展为中外闻名的旅游热点地区。本区历史久远,文物古迹众多,沈阳、辽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三京”、“三陵”、“一宫”等清前史遗迹著称全国,满足风俗旅游极具地方特色。本区山川秀丽,地貌类型多样,千山、辉山、药山、本溪水洞、桓仁五女山、龙山以及萨尔浒风景区、观音阁水库、汤河风景区、汤岗子温泉等远近驰名,且分布集中,已经形成了以“一座名城(沈阳),二大景区(水洞、千山),一条主线(

41、清前史遗迹)”为核心的综合性旅游开发区。(三)经济基础雄厚辽中城市群2004年共创造生产总值合计为4399.7亿元,占辽宁省生产总值的64.02%,其中沈阳、鞍山一直保持主导地位,特别是沈阳的经济增长最快(图1-5)。全区已形成以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等支柱行业为主的全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冶金和矿山设备、起重设备、输变电工程设备、金属切削机床、机车等行业皆居全国首位。图1-4 辽中城市群各城市GDP总量增长及比较表1-2 城市群经济效益分析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实力市场购买力经济外向度A1/亿元A2/元A3/%A4A5/%B1/亿元B2/亿元B3/%C1/亿元C2/元D1/%D2/%城市群

42、4399.720607.4921.8676.7153.535410.973929.7939.301497.457013.8172.230.68辽宁省6872.6516470.1212.8465.4647.7110203.567753.0443.652642.86333.3975.010.79东北区15133.914088.1416.82191.6951.6319311.515347.536.875450.85074.1463.170.47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辽宁省统计年鉴辽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良好,是辽宁省和东北区的龙头地区。2004年,辽中城市群实现的GDP为4399

43、.7亿元,占同期辽宁省GDP的64.02% ,占东北区的29.07%。辽中城市群的人均GDP为20607.49元,是全省人均GDP的1.25倍,是东北区的1.5倍;从GDP的增长率看,辽中城市群为21.8% ,比辽宁省高9个百分点,比东北区高5个百分点,在东北区中的GDP增长最快。辽中城市群经济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76.71万元,是全省的1.45倍,是东北区的3.53倍,土地利用程度很高,单位土地的经济贡献巨大。辽中城市群资本实力雄厚,金融机构存贷款的能力强,数量大。2004年辽中城市群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410.97亿元,占辽宁省的53.03%,占东北区的28.02%。辽中城市群的企业和居民

44、的收入较为丰富,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929.79亿元,占辽宁省的50.69%,占东北区的25.61%。辽中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29.17亿元,占辽宁省的57.64%,占东北区的31%;辽中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地区GDP之比为0.39,即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9.3%,辽宁省为43.65%,东北区为36.87%。从市场购买力看,辽中城市群的购买力旺盛。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收入总额1497.45亿元,占全省的56.67%,占东北区的27.47%;辽中城市群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收入7013.82元,是辽宁省的1.11倍,是东北区的1.38倍。从经济外向度看,辽中城市群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

45、29.77亿美元,占全省的55.06%,占东北区的41.93%;辽中城市群实际利用外资与GDP之比为0.0068,辽宁省之比为0.0079,东北区之比为0.0047,前者是后两者的0.86倍和1.45倍。(四)劳动力资源丰富辽宁中部城市群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4年辽中城市群总人口2135万人,其中18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1462.3万人,占68.5%。青壮年劳动力数量较多。与此同时,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熟练技术人员。(五)投资环境优良根据影响投资环境的多种因素,设计九类指标:基础设施、国内市场的进入/退出壁垒、技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国家融入、税赋负担、金融、企业竞争力、城市环境的吸引力等(表1-3),评价辽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的投资环境如表1-4所示。表1-3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状况基础设施因断电、电力不稳定、运输过程中损失或被盗而造成的损失占企业销售值的比重。市场机制企业过剩能力作为衡量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的近似值。劳动力企业冗员状况。技能和技术禀赋职工素质、研发强度国际融入对外合作。税赋负担税赋负担。金融服务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状况。企业竞争力城市吸引力表1-4 投资环境要素得分城市或地区电力与运输损失进入与退出壁垒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技能与技术禀赋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