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党课讲稿:牢牢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党课: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民至上的深层意蕴专题党课:坚守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党课: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价值理念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党课讲稿:牢牢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同志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第一条,在其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深刻领悟、准确把握这一重要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一、
2、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一边,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领导人民依靠自身力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同时,在把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拥有了更为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镌刻在自己旗帜上,逐渐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一百多年来,尽管党的工作重心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人民至
4、上、造福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没有变,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始终没有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奋斗目标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的出发点落脚点,依然是一切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生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同时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历史主动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共同富裕。二、
5、人民至上是贯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一条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进程中,人民至上的理念充分体现到党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体现在根本执政理念上。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深厚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的根本执政理念”,“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
6、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们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改善民生,不断增进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体现在深化改革开放上。深化改革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而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主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要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
7、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改革是一场由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社会变革,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检验。我们必须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站在人民立场上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坚持人民至上最终要体现在为人民谋利、为人民造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J“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
8、本目的”,“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主体观。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惠民生、保稳定,使广大人民生活福祉得到极大改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显著提升。体现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
9、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J我们必须着眼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织密公民权利保障的严密法网,让法治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广泛汇聚群众智慧,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真正让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光明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J我们党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
10、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更加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中国贡献。三、答好新征程“人民至上”考题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凝聚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立场。我们必须增强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把屁股端端坐在人民一边,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必须
11、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们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的着的实惠。心系人民期盼。“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J我们必须顺应人民期盼,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锐意开拓、顽强拼搏,不断创造出人民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新的更大实绩。依靠人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12、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J我们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接受人民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J我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自觉接受人民批评监督,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我们党永葆先进纯洁。同志们,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
13、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党课: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民至上的深层意蕴同志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摆在“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人民立场是习近
14、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我们必须深刻学习领会,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民至上的深层意蕴。一、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为人类谋求自身解放的普遍真理。人民至上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群众路线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百年不变的初心与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人类的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以人民群众为
15、实践主体的思想和活动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鲜明价值底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我们要善于汲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肯定人民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断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动力、新智慧。坚持人民至上是
16、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以贯之地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伟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求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让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带领人民奔小康,都是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的生动写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
17、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二、人民至上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民本思想的继承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来强调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引用“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来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秉持的重要政治思想,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晏子春秋中的“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
18、正者,以民为本也”,刘勰新论中的“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等等,这些都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朴素道理,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人民至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一以贯之的思想精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做出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民主,更好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和强大根基,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进程中展现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在复
19、杂环境和艰苦条件下彰显出的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人民至上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价值底色。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价值内核,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守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最新表达。三、以人民
20、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J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利益实现的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J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开启世界历史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新征程。“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首先要坚持人民
21、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我们坚持尽锐出战、精准扶贫,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新时代新征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意气风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J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也是不断夯实我们党长期执政基础的需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儿女几千年来共同富裕的千年梦想。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务必”的谆谆教导,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斗争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醒,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3、上共同富裕的共同体根基。专题党课:坚守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同志们: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价值品格,在“六个必须坚持“中一以贯之。学深悟
24、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刻领悟、准确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贯穿其中的人民至上这一重要立场观点方法,把人民至上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一、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与价值底色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时代表达。人民至上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科学揭示了人民是实践的
25、主体;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科学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科学揭示了人民是价值的主体。可以说,人民至上这一重要论述坚持了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直接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当今中国的时代表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理论升华,是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实践展开。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不是“个人的偶然凑合”,而是靠科学理论、性质宗旨、严明纪律凝聚在一起的马克
26、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诠释、雄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由党的这一性质宗旨所决定的。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性质宗旨,始终把为中国人民
27、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始终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保证长期执政的根本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到让人民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尽管各个领域的使命任务、内外形势与环境条件有着巨大差异,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始终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相统一,始终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相统一,是一脉相
28、承、一以贯之的。新征程上,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则是人民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作为一个逻辑缜密的理论体系,“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价值底色,像一条生命线贯穿
29、于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中。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要义,就要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人民至上这一重要的立场观点方法。二、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人类历史进步的时代解答与中国智慧在党的百年发展史中把握人民至上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多年来,历经革命的炮火与烽烟、建设的热情与执着、改革的激荡与突破、新时代的创新与飞跃,中国共产党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
30、党章,把“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根本目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让每个人都享有尊严、幸福和荣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造了改革
31、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的辉煌历程,就是人民至上理念在百年时空坐标中构建、传承、凝练、绽放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的历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把握人民至上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
32、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出享誉世界的灿烂文化,也塑造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精神品格,成为滋养人民至上理念生成、发展的精神沃土。从其生成来看,人民至上理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中华文明精神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生动体现。周易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珍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
33、要幸福就要奋斗,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珍视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在逆境中奋发、在奋斗中自强。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朴素道理到“五方之民共天下”,伟大团结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珍视人民的伟大团结精神,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形成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喜欢仰望星空、开天辟地的民族,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珍视人民的伟大梦想精神,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可以说,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滋养的人民至上理念,既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历史地位的独特思考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风貌,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
34、化,充满了中华民族救国救民的家国情怀;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麻续传承、创新发展,又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丰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万古长河,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航道,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朽精神丰碑。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把握人民至上的天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的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架下关注人类命运,放眼人的解放,思考人民至上,
35、将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天下情怀。世界历史是人类不断打破地域限制和克服各种局限而获得完全解放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遵循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理论,从共同体的架构关注人类命运、人的解放,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应对国际复杂挑战、着眼人类发展前途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光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世界历史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相结合,饱含着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与独特创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引领划时代变革、解决全球性难题、反映
36、人类普遍性追求的世界意义,推动着各国人民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三、牢牢把握人民至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创新相统一。一切历史都是人民创造的,但人民创造历史绝非盲人摸象、随心所欲,必须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实践告诉我们,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新征程上,应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党的理论武装创
37、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依靠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离不开党的领导。新征程上,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才能切实践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人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
38、保障、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才能实现。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与一切依靠人民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新征程上,应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
39、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切实夯实以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坚持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相统一,物质共同富裕与精神共同富裕相统一,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不断把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日子的向往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新征程上,应全面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充分释放人民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顶层设计
40、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统一、人民智慧与专家意见相统一,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在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中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将基层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的自觉行动,热爱人民、相信人民、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的历史伟业。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党课: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价值理念论世界上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有其执政理念,通过执政理念我们可以清晰地窥探出一个执政党的价值追求。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每一既定社会
41、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J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认识得如此深刻,这是我们党与世界上其他政党最本质最显著的区别。人民群众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之所以能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永不改变。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利益思想人民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项核心命题和
42、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人民利益进行了相应论述,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利益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利益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其一,利益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类要满足生存和发展需求,就必须进行社会生产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创造物
43、质财富。在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人类往往借助并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这促进了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二,利益是形成和发展生产关系的直接因素。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从本质上来看,这种关系是利益需求社会化的具体表现。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关系,利益是形成和发展这一生产关系的最直接的因素。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人无法存在和发展。人的社会性要求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时,结成团结协作的劳动关系来提高生产能力,进而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人们在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结成了一定的群体,不同群体
44、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演进,“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第二,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所进行的阶级斗争是为了追求利益。权力是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取国家政权的实质是为了争取各自的利益。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从这个方面来看,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无产阶级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阶级,没有其他任何特殊私利,其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共产党人为工人
45、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即在保证人民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阶级剥削与压迫,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实现大多数人利益的满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这个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应当得到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保持着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个人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二、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光辉历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党始终秉承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
46、求,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明确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J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将人民利益至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标准,以人民利益为先,关心民生疾苦,设身处地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构建起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终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秉承人民利益至上这一最高价值追求,并把它作为我们党衡量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进而推进党的各项事业。他把适应人民的需要、改善工人的生活,作为资本主义
47、工商业改造的价值标准,并领导人民顺利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样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最高价值追求,明确提出“要防止盲目性,特别要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强调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历史证明,“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二世纪之交,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
48、共产党人提出T“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维护者。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多次强调,检验工作成效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权益得到保障,人民掌握着
49、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评判权与发言权。习近平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得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史上的脱贫奇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舒心、舒适的宜居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也在逐步实现。这些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并将此理念贯穿于一切工作的生动写照和实践阐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高低以及人民生活幸福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同理,一个执政党要想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各项需求、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唯有如此,才会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秉承着人民利益至上的最高价值追求,才得以战胜一切困难而屹立不倒、越发坚强有力。三、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利益至上是其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