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贯彻实施.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00929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江县贯彻实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江县贯彻实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江县贯彻实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江县贯彻实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江县贯彻实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江县贯彻实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江县贯彻实施.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江县贯彻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 加速破解二元结构以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为重点,以轴线乡镇、重点乡镇城镇建设为突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依托和载体,拉动消费增长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中江县“一心、两极、促统筹”发展战略的核心所在,也是贯彻市委“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打造“一心”,即突出县城中心城区建设,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抢抓区位变化机遇,充分利用自然禀赋,拓宽城市空间骨架,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发展提升县城产业,提升城市品位内涵,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引领中江加快发展的发动机、助推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按照“科学规划、产城一体、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的思路,进一步

2、完善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按照“一纵、两横、两环、十放射”的城市骨架,全力加快一二环路、城市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凯江一桥、东江一桥、西江一桥进展顺利,一二环路、凯江五桥、九桥、十桥、继光大道凯江东路二段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进一步拓宽了城市空间和规模。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完善城区学校、医院、办公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县医院、集中办公区、体育中心、文化馆、魁山公园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即将竣工,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按照“疏解旧城、建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思路,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把城东南玄武片区打造成以行政办公和公共服务为主的城市副中心,把城北飞乌片区打造成为以产业发展、居民生活

3、和休闲娱乐为主的“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城市分区不断优化。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实行城管进社区;强化城市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市民文明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加快“三江”改造,全力打造“三江六岸”新景观,深入开发南北塔、火神庙、玄武观等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构建宜业、宜商、宜居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发展“两极”,即将辑庆兴隆和仓山作为引领全县经济发展的两个增长极。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措施,推动辑庆兴隆和仓山“两个极点”加快发展。辑庆兴隆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全力打造“中江辑庆兴隆工业走廊”

4、,积极争创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同时按照“产城一体”的模式,加快城镇建设与开发,把辑庆、兴隆作为中心城区的新组团来规划建设,在空间布局上充分融入中心城区,在园区建设和新区开发上与中心城区统筹协调、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产城一体、一心两翼、互促互带”的空间发展格局。仓山镇走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之路,按照“一心二轴五片区”空间布局和“改造旧城、开发新区”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仓山历史厚重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目前仓山古镇打造基本完成,新区建设进展顺利,承载力、辐射力不断增强;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以食品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5、实现产城互动发展,仓山工业集中区已经集聚规模以上企业9家。同时,全力加快区域重镇、轴线乡镇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建设,逐步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城镇集中,为工业加快发展提供载体,促进“两化”互动,逐步形成县城引领发展、极点带动发展、轴线加快发展、非轴线特色发展的新格局。关注民生改善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江县力求“在做实民生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民生项目建设。中江始终把灾后重建作为一项夯基础、惠民生的工作来抓,确保竣工项目发挥最大效益。目前,中江灾后重建完工项目1236个、占计划的93%,完成投资180.8亿元,占计划的95.3%。积极做好

6、中江大道开工前期准备工作,中江大道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配合做好成德南高速公路建设,协助做好遂阿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中金快速通道兴隆段顺利推进。以全省全域灌溉试点县为契机,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019万元,涉及水利、交通、电灌站项目458处,切实为民办实事。加快电网改造,龙台110KV、辑庆110KV变电站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城镇“一户一表”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坚持实施惠民行动。大力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和“十件为民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投资4625万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启动了1344套廉租房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00户。按照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优先

7、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坚持每年由县财政拨出50万元专款奖励优秀教师,激励引导优秀师资扎根中江、奉献基层;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今年高考本科上线达2028人,再创历史新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参合率达95.4%。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县城乡“低保”、“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参加社会保险33.2万人。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切实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构建“和谐美好新中江”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596”工程,努力开创“社会充满活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强化保障机制,

8、成立了县、乡镇、村(社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考评办法。坚持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并重,从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抓社会管理,切实解决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就业保障等问题。认真落实“守土有责、一岗双责”等制度,巩固和完善“大调解”、“大接访”机制,有效化解了各种矛盾纠纷。积极推动基层民主自治,完善民主议事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努力把矛盾和不和谐因素解决在基层。李向志等出席“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推进会6月29日下午,全市“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推进会举行。市委书记李向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主持会议,市政协主席刘哲,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

9、主任张法祥,市委副书记张金明等出席。 李向志指出,在4月29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暨中心组学习会上,我们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冷静分析德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过去发展经验,听取各方面意见,既纵向看进步又横向比差距,既看到困难问题又看到独特优势,既看到现实挑战又看到机遇条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德阳发展的定位、目标和路径,概括起来就是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实现富民强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形成推进德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

10、是贯彻落实省委“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工作基调的重大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灾区发展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李向志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工作举措,加快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当前,我市发展的目标既定,方向已明,关键在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为抓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强化举措,加快推进“一城三区五基地”建设,确保实现“八大突破”,努力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要坚持以规划引领“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坚持以项目支撑“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坚持以投入保障“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坚持以

11、创新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 李向志强调,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快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环境。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涉及面广,任务重,是对我们工作能力水平的一次大检验,是干部工作作风的一次大比拼。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要认真践行“四个特别”,大力倡导“四个一流”,坚持重大事情、重大问题靠前指挥,带头干,带领干,带动干,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强化目标考核,督促检查,对工作完成好的要予以表彰,对工作完成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落实的力度和水平,反映我们的执

12、政能力和工作作风,决定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的效果。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宣传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发展前景、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形成发展共识,凝聚发展合力,为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李向志最后强调,加快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事关德阳跨越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任务光荣艰巨。全市上下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扎实苦干,勇于创新,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 陈新有指出,实施“一三五八”

13、发展战略对德阳“十二五”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领会李向志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读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作为当前和今后最重要的工作抓好抓实。各级各部门要将这次会议的精神迅速传达下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上来,全面安排部署工作,积极投身到“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工作中。要根据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制定细化措施。 陈新有强调,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和配合。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集中人力、物力、财

14、力打好这场攻坚战。 张金明在会上就加快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实施方案作了说明。 出席会议的还有市领导邓国建、丁成明、郝跃南、张述芬、兰开驰、江兆兵、陈行祝、王远辉、蒋子林、王学军、宋玉华、李思清、肖龙溪、杨恩林、何明俊、曾庆扬、陈晓慈、王玉华、赵晓平、吴忠金、余存贵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陆广平、市政府秘书长胡宗林、市政协秘书长高隆峰,各县(市、区)、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等。(记者 肖盛雄 摄影程果)李向志在市委常委(扩大)会暨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4月29日) 这次市委常委(扩大)会暨中心组学习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

15、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推动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突出推进德阳“十二五”发展这个主题,采取分散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研读中央、省委有关重要文件和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各县(市、区)、市经开区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了学习交流发言,新有、刘哲、法祥、金明、国建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通过学习交流,达到了开阔思路、启迪思维、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目的。 综观一个地方的发展,道路无疑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德阳必须紧紧抓住、应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委六

16、届七次全会和前不久召开的市“两会”,对全市“十二五”发展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我们要肩负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德阳实际,用更加宽广的眼界把握大势,进一步开拓发展思路,明晰发展路径,增添发展举措,努力开创我市“十二五”跨越发展新局面。下面,我结合近段时间的工作调研和学习体会,联系市人代会期间人大代表的建议,讲四点意见,与同志们交流。 一、冷静审视市情,进一步增强推进德阳发展新跨越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时期,德阳走过了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17、,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拼搏实干、穿越灾难,胜利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谱写了气壮山河、坚韧奋进的历史篇章。这5年,英雄的德阳人民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定性胜利,必将以创造人类抗击特大灾难的伟大奇迹而载入史册。这5年,全市经济社会在攻坚克难中实现跨越发展,经济总量超过9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多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必将以化危为机、崛起危难的巨大发展成就而载入史册。这5年,全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加速聚集,必将以奠基德阳长远发展而载入史册。成绩来之不易,

18、奋斗伴随艰辛。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推动发展的严峻考验中,全市党员干部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精神,投身大局、勇于担当、超常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实践充分证明,我市的党员干部队伍是一支政治坚定、作风务实、善打硬仗、敢于胜利的队伍。总结“十一五”,我们要倍加珍惜发展成果,把过去的经验做法总结好、坚持好、完善好,信心满怀地书写德阳发展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面对“十二五”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德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敏锐把握历史机遇,充分认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进一步增强推进德阳跨越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清醒认识、理性把握德阳发展的阶

19、段性特征。当前,德阳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发展爬坡上坎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发展不足、发展不快的问题仍较突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总量虽居全省第三位,但年均增速列全省倒数第二位。去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虽然达到了5%,但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二是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但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经过多年积累和嬗变,我市形成了机械、食品、化工等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5:57.8:25.7。从第一产业看,传统农业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

20、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还不高;从第二产业看,工业占GDP的比重虽然超过了50%,但内部结构不够合理,龙头企业偏少,发展动力仍显不足;从第三产业看,发展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去年我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就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7.3和8.9个百分点。三是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但与先进县区差距拉大。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之间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加快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与成都、绵阳部分县区相比,发展差距在逐渐拉大。去年,我市只有旌阳区进入了全省县域经济“二十强”,列第12位,与排名第一的成都市金牛区经济总量相差214亿元,与近邻绵阳市涪城区也有73亿元的差距。四是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但借力发展的动力不足

21、,区位交通产业优势没有形成应有的经济竞争优势。德阳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但我们借势发展的力度仍不够大,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够多,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五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从全省18个地级中心城市的情况看,其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平均达到了50%以上,而德阳只有30%左右,呈现“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六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科教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旅游、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缺乏扩张效应,文化软实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七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部分群众的生活仍较困难,促进灾区

22、发展振兴的任务艰巨。八是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防灾减灾任务十分繁重。以上八个方面的特征,是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体现的差距,也是我们的潜力所在。我们要从德阳所处的历史方位出发,树立更高目标,追求更好质量,谋求更快发展。 (二)清醒认识、理性把握德阳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当前,德阳已迈入承接“十一五”辉煌、开创“十二五”伟业的崭新起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未来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的压力和挑战。一是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西部发达市相比,我们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省委、省政府对德阳发展寄予厚望。奇葆书记、巨峰省长多

23、次指示我们,要从全国、西部大格局中定位德阳发展,对照柳州等工业城市找差距,努力在工业经济、城镇化、县域经济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西部前列。但从现实情况看,“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年均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均有所下降。2010年,我市GDP在西部地级城市中居第21位,比2000年下降了9位。与柳州相比,2000年柳州的经济总量仅为德阳的73%,而去年已比我市高出340亿元。这些都表明,德阳发展不是快了,而是相对慢了;在全省以及西部的优势不是在加强,而是有所削弱。“十二五”期间,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德阳发展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二是后高铁时代“虹吸效应”的负面影响不可

24、低估,我们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随着成绵乐城际铁路、成绵高速复线等交通干线加快建设,成德绵同城化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这有利于我市加强与成都、绵阳的经济联系和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借力发展。但另一方面,在“虹吸效应”的负面影响下,也极易造成资金、人才、信息向发展环境优越、行政效能更高的区域聚集,使得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地区面临人才、企业等流失的困境。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们面临巨大的要素保障压力。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能源、环境容量、资金、劳动力等供求矛盾必然会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我们的发展形成瓶颈制约。但是我们

25、要看到,压力和动力,挑战和机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统一体,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大胆开拓,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开创德阳跨越发展新局面。 (三)清醒认识、理性把握德阳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查找差距、正视挑战,有利于保持清醒;看到机遇、抢抓机遇,是为了乘势而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一是政策机遇。中央提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的战略方针,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我们抓住利好的政策条件,继续扩大投资,推进项目建设,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二是

26、战略机遇。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涵盖面更宽、含金量更高、针对性更强,有利于我们争取支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三是现实机遇。国家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有利于我市持续放大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效应,解决全市发展的瓶颈制约难题。随着“外资西进、内资西移”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市场人才等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大对外开放。同时我们要看到,经过近年来的加速发展,全市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我们迈入下一个持续高速增长阶段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

27、有坚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保障,有坚韧坚定的全市人民作后盾,德阳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综合各方面分析,“十二五”时期,德阳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与困难同在,但希望多于困难。我们一定要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开阔的视野、更扎实的工作,在攻坚克难中把德阳跨越发展事业推向前进。 二,进一步明晰德阳跨越发展定位: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 面向“十二五”,我们要冷静审视市情特点,科学定位区位功能,着眼转化现实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形成发展强势,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努力把德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文

28、化强市。 我市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突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着力重点,把“巩固扩大优势、领先四川发展、走在西部前列”作为努力方向,自加压力,跳起摸高,追赶跨越,努力创造和发展德阳在四川、在西部的优势和领先地位。具体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更快,确保GDP、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四川领先,位居西部前列;二是产业实力更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先

29、人一步,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形成,对全省、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三是投资环境更优,创造更强的发展优势,使德阳成为内外资投资西部、投资四川的首选地和窗口;四是体制机制更活,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转化能力显著增强,成为西部、四川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五是文化软实力更强,围绕“三基地一窗口”建设,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协调发展,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得到提升,抢占未来城市竞争制高点。 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我市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要着力打造“一城、三区、五基地”。 一城:就是把中心城市加快建成区域中心大城市。到2015年,我们的城市发展目标按照“建成区

30、面积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万人”来安排,但工作上要按照“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万人”来努力,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四川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 三区:一是加快建设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要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的契机,树立“城乡兼容”的发展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构建“城市率先崛起、农村整体推进、城乡协调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加快建设四川特色文化旅游区。要挖掘三国文化、古蜀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依托三星堆、地震遗址等精品景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东气精神等时代精神,实现文化旅游互动发展,促进形成

31、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努力把德阳建成旅游市场兴旺、文化产业繁荣的特色文化旅游区。三是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要利用德阳被列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的机遇,把试点建成示范,在全省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推动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五基地:一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要按照加强研发、分工协作、促进集聚、提升水平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突出优势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努力把德阳建成集中度更高、聚集力更强、配套性更优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

32、业基地。二是打造国内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要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三是打造西部新型化工基地。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大企业带动、上下游互动,提升工艺设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传统化工产业向清洁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四是打造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要按照原料基地化、加工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拓展延伸优质白酒、软饮料、烟草、肉食品、粮油制品和果蔬六大重点产业链条,加快建设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五是打造四川现代服务业基地。要利用区位交通优势,突破发展短板,改

33、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把德阳建成四川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 三,进一步明晰德阳跨越发展路径:突出工业主导,推进三化进程,实现八大突破 抓发展,路径不能有偏差。推进我市跨越发展,要坚持“突出工业主导、推进三化进程、实现八大突破”的发展路径,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良性互动、联动推进,确保实现八大突破。 (一)在做强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经济强市,必须首先是产业强市,把产业做强是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要按照“一产增效、二产升级、三产突破”的要求,推动产

34、业发展上水平上台阶。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产业、企业、产品三个关键,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打造知名品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为方向,力争在最具优势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要把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要着力做强旅游经济,围绕文化体验游、生态休闲游、特色工业游、地震遗址游等重点,打造精品线路,培育旅游品牌。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迅速掀起新上项目、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热潮,

35、抓紧谋划引进建设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产业关联度大的重大产业项目。要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城市发展的新组团。 (二)在做大城市上实现新突破。我国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要把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我市“十二五”发展的重大任务,拓展我市持续发展空间。要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大手笔、管理严标准”的要求,加大建设投入,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加快把中心城市建成区域中心大城市。要加快推进东山片区、北城新区开发,抓紧实施东一环路建设、国道108线市区过境段改线等重点工程,争取启动成绵高速公路城区段改线工作,尽快构建大城市框架。要

36、按城市标准规划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要认真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三)在做牢基础上实现新突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仍然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持重点。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着力把基础做牢,以交通、水利为重点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要加快推进成兰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和成什绵、遂德阿、成德南、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等过境段建设。要加快推进旌江大道、天星大道建设,力争开工中(江)金(堂)快速干线,与成都共同打造组合型主枢纽城市,进一步提升德阳在四川的交通区位

37、和地位。要加快推进华强沟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要加大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重大输变电设施建设。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物联网、通信等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发展。 (四)在做富县域上实现新突破。县域经济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县域经济活则全市活,县域经济强则全市强。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齐心协力抓发展、和衷共济谋跨越的良好局面。市上要加强领导、指导和服务力度,尊重基层创新创造,鼓励县乡干部大胆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各县市区要树立背水一战、

38、提速升位的决心和斗志,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扬长避短、各展所长,找准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走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要通过努力,使我市更多的县市区进入西部、四川强县行列。 (五)在做美农村上实现新突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按照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以县为单位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连片推进新村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清洁能源

39、,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要总结灾区重建新村建设成功经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形成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六)在做活开放上实现新突破。扩大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活力所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充分的开放合作战略,树立更加开明开放的理念,努力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更大突破。要按照“融入成都、面向沿海、辐射西部”的思路,继续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特别要按照功能对接、资源共享、产业互

40、补、协调发展的原则,竞争性融入成都发展,拓展我市发展空间。要继续加大招大引强力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引导全民创业。要坚持“三外”联动,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要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德阳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前沿和高地。 (七)在做优科教上实现新突破。未来几年,我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有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坚持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导向,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强化提高自主创新能

41、力的人才基础。特别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引进和使用“塔尖”人才,以科教和人才优势提升我市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 (八)在做实民生上实现新突破。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把民生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灾区就业工作,重视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要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

42、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加快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推进灾区发展振兴,做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和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要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维稳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切实转变维稳工作的思路,实现从“保稳定”向“创稳定、促和谐”的转变。 四、大力倡导“四个一流”,为开创德阳跨越发展新局面营造良好氛围 推进德阳“十二五”跨越发展,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决策者、组织者,又是推动者、实践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我

43、们要以“四个一流”为导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促跨越的良好氛围。 第一,强化一流的发展理念。理念是发展之魂、跨越之本。我们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置于万事之先,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能力,着力用新思维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坚决破除小富即安的自满情绪,树立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坚决破除死搬教条的陈旧观念,勇闯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坚决破除瞻前顾后的畏难情绪,激发敢为人先的超人胆识;坚决破除畏缩不前的消极思想,提高攻坚克难的过硬能力。 第二,保持一流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推进发展的不竭动力

44、。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满怀忧患谋事业、满怀信心抓事业、满怀激情干事业,以跨越发展的宏伟事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激发跨越发展的活力;大力弘扬抢抓机遇、勇于竞争的进取精神,抢占跨越发展的先机;大力弘扬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营造跨越发展的优势;大力弘扬不负重托、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勇担跨越发展的重任。 第三,锤炼一流的工作作风。作风问题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要深入践行“四个特别”,保持抗震救灾以来各级干部焕发出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要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之风,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使我们的工作更富创造性、前瞻性;

45、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责任制度、督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督促;大力倡导亲民为民之风,始终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多办顺民意、解民忧、谋民利的好事实事,让我们的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大力倡导艰苦奋斗之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勤俭节约,廉洁奉公,努力弘扬为政清简、政治清明、作风清新、为官清廉的良好风气。 第四,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我们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强化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意识,竭力创造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市

46、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以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着力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要通过换届把干部选好、把班子配强,换出干劲,换出活力,更好地推动发展。要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让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真正把那些对事业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推动发展魄力大、有办法、能打开局面的干部用起来、用到重要岗位上。要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和关心关爱干部两手并重,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德阳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踏上了“十二五”发展的新征程。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

47、众一心,奋发图强,共同创造全市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努力开创德阳更加美好的明天!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建设四川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政府、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努力实现巩固扩大优势、领先四川发展、走在西部前列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一城、三区、五基地、八大突破”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四川现代服务业基地,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 基本原则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相结合;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坚持繁荣活跃和规范秩序

48、相结合;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二、 主要目标抓住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和成德同城化进程加速的机遇,强化分工与合作,坚持差异化和错位式发展战略,实现与两化联动,即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在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并以此提升制造业附加值;与新型城市化联动,按照建设百万人口城市规模的要求,加快发展满足新兴消费需求的服务业,并以服务业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实现生产性服务专业化集聚式发展和生活性服务多元化均衡式发展。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我市物流园区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工业设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各具特色的核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努力把德阳建成四川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40亿元,年均增速达12%以上。三、工作举措(一)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发展1现代物流业。大力推进德阳现代物流业集群式发展,以大件物流为特色,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装备先进、节能环保的高效率、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和成都经济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一是加快全市物流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