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RTK测量细则初稿2007-2zzg.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09628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36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PSRTK测量细则初稿2007-2zzg.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GPSRTK测量细则初稿2007-2zzg.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GPSRTK测量细则初稿2007-2zzg.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GPSRTK测量细则初稿2007-2zzg.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GPSRTK测量细则初稿2007-2zzg.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PSRTK测量细则初稿2007-2zzg.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PSRTK测量细则初稿2007-2zzg.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铁路勘测细则(GPS RTK铁路测量细则)(送审稿)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单位名称和时间?2006年12月 天津目 录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53.1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53.2测量精度及基本技术要求63.3仪器设备73.4出工准备103.5作业测区的划分及求解转换参数103.6参考站(基准站)的系统设置123.7流动站的设置143.8 RTK系统的检查143.9 RTK数据采集163.10数据处理173.11 RTK成果验收及应交资料184新建铁路初测RTK测量194.1图根导线、图根水准194.2地形点等数据采集195 新建铁路定测RTK测量205.1放样道路设计205.2交

2、点、中线控制桩测量205.3中线、中平测量225.4成果检验及输出236 附录246.1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及内容246.2技术总结报告编写要求及内容256.3 GPS RTK仪器常规检校266.4外业观测记录格式27 1 总则1.1 为了在铁路勘测及其它相关领域内推广应用改为“规范”GPS RTK技术,统一作业方法、精度控制、数据处理方法等,特制定本细则。1.2本细则参照及引用的标准:1.2.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1.2.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1.2.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1.2.4全球定位系统

3、(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1.2.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8016-1995);1.2.6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1.2.7铁路勘测细则第三篇(线路)(QJ/SSY034-2000);1.2.8铁路勘测细则第二十四篇(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QJ/SSY034-2000)。1.3 本细则适用于新建铁路初、定测中控制测量精度以下的其它测量工作。如初测图根导线、图根水准、放样测量、地形测量、断面测量等,定测中线测量、中平测量、断面测量、水文勘测等。既有铁路改建中相关的测量可参照本细则执行。本细则中

4、的有关技术标准也适用于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市政、公路、管道等相应测量工作。1.4除应按本细则的要求作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2.1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以人造卫星组网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利用设置在地面或运动载体上的专用接收机,接收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实现导航定位。是根据美国国防部1973年12月批准的国防导航卫星计划而建设的。2.2 实时动态测量(RTK) Real Time Kinematic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

5、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接收卫星信号,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2.3 1954年北京坐标系 Beijing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l954 1954年我国采用的国家大地坐标系,实质上是由原苏联普尔科沃为原点的1942年坐标系的延伸。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又称北京坐标系。2.4 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 National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1980 采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第十六

6、届大会推荐的椭球参数,大地坐标原点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的大地坐标系,又称西安坐标系。2.5 世界大地坐标系1984(WGS-84坐标系)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采用1980大地参考系和BIH (国际时间)1984O系统定向所建立的一种地球参考系和地心坐标系。坐标原点为地球质心,其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的Z轴指向BIH (国际时间)1984O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 1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Z轴、X轴垂直构成右手坐标系,称为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统。2.5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

7、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2.6 参考站(基准站) Reference Station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参考站。2.7 流动站 Roving Station在参考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2.8 天线相位中心(APC)Antenna Phase Center指微波天线的电气?中心,其理论设计值应与天线几何中心一致。2.9 天线高 Antenna Height观测时接收机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2.10 截止高度角 Elevat

8、ion Mask Angle为了屏蔽遮挡物(如建筑物、树木等)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所设定的角度阀值,低于此角度视野域内的卫星不予跟踪。2.11 PDOP值(位置精度因子) 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 指空间三维坐标精度因子,PDOP值考虑了测站、各观测卫星的空间几何构形对测站定位精度的影响。2.12 GDOP值(几何精度因子) Geometric Dilution of Precision 指四维几何精度因子,GDOP值综合考虑了测站、各观测卫星的空间几何构形及钟差测定对测站定位精度的影响。2.13 整周模糊度(整周未知数)Integer Ambiguity未知

9、量,是从卫星到接收机间测量的载波相位的整周期数。2.14大地高 Ellipsoidal Height 空间点沿椭球面法线方向至椭球面的距离。3 基本规定3.1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3.1.1 GPS RTK测量采用WGS84坐标系统。3.1.2 铁路工程测量大多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自定义的任意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GPS RTK测量应进行坐标、高程转换。3.1.3 当采用任意坐标系时,应确定下列技术参数:1坐标系采用的参考椭球体基本参数。2 起始点坐标和起始方位角。3 中央子午线经度值及纵、横坐标加常数。4 投影面高程及测区平均高程异常。3.1.4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

10、和参考椭球基本参数,见表3-1。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 表3-1项目地球椭球参考椭球坐标系参数名称WGS-841980西安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长半轴a(m)637813763781406378245短半轴b(m)6356752.31426356755.28826356863.0188扁 率1/298.2572235631/298.2571/298.3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06694379990130.006694384999590.006693421622966第二偏心率平方e20.0067394967422270.006739501819470.00673852541468

11、33.1.5 RTK测量时间系统采用协调世界时UTC。当采用北京标准时间时,应考虑时区差加以换算,北京时间为+8时区。3.2测量精度及基本技术要求3.2.1 RTK测量精度:平面 10mm+2ppm;高程 20mm+2ppm。流动站至参考站点间精度用下式表示:s = 式中: s 标准差 (mm) a 固定误差 (mm) b 比例误差系数 (mm/km) d 流动站至参考站点间距离 (km)3.2.2 RTK测量距离RTK测量距离根据RTK数据链的传播限制和定位精度要求确定,根据测区具体情况,可设置不同的发射天线高度和架设中继站增长传播距离,但RTK测量距离一般不宜超过10km。数据传输距离和测

12、站天线高度理论上的关系式为:D=4.24( +) 式中D为数据链覆盖范围的半径,单位为公里(Km);h1和h2 分别是基准站和流动站电台的天线高,单位为米(m)。3.2.3 GPS RTK测量一般规定:GPS RTK测量精度表 表3-2等级精度要求测量方式距离(km)等外控制点平面:最弱点位误差5cm高程:满足30对中架置平5地形测量中桩测量断面测量平面: 最弱点位误差10cm高程: 最弱高程误差10cm手扶对中杆103.2.4 GPS RTK测量具体技术质量要求:GPS RTK测量具体技术质量要求表 表3-3内容限差内容限差卫星高度角15PDOP值 6有效卫星总数5RMS0.02m控制桩测量

13、时间15-30s中桩、地形点测量时间5-10s测量控制桩时QC平面限差15mm测量控制桩时QC高程限差20mm测量中桩、地形点时QC平面限差25mm测量中桩、地形点时QC高程限差30mm控制桩放样平面误差10mm中桩测设平面偏差5cm控制桩里程取位0.01m中桩里程取位0.1m3.3仪器设备3.3.1 参考站的基本配置GPS双频RTK接收机,天线和天线电缆,电源,手持计算机控制或数据采集器(含各种加“满足测量需要的”实用软件),脚架、基座和连接器,仪器运输箱等。3.3.2 流动站的基本配置GPS双频RTK接收机,天线和天线电缆, 流动站数据链电台套件,手持计算机控制或数据采集器(含各种实用软件

14、)去掉,手簿托架,流动杆,流动站背包(分体机需要),仪器运输箱等。3.3.3 无线电数据链的基本配置:1基准站发射电台:一般为外置的独立电台。2 流动站接收电台:一般为内置在GPS接收机内部。3 中继站电台:可以转发接收站信号,既接收基准站发送的信号,又将接收信号发送出去,一般为外置的独立电台。3.3.4对GPS接收设备应精心爱护和使用,做到定期检修、及时检验与校正,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状态。GPS接收设备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 新购置的或经维修的接收机必须进行全面检验,使用的接收机应定期检验。2 每次开工前进行常规检验。RTK仪器常规检校包括:一般检视、通电检验、对中器、水准器的检校。检验内容

15、和表式见附录6.2.1 GPS RTK仪器常规检校记录表、6.2.2光学对点器的检验与校正。3 接收设备的全面检验应包括以下内容:1) 一般检视。2) 通电测试。3) 试测实测?检验。4 一般检视应包括下列内容:1) 接收机及天线应匹配; 2) 接收机及天线外观必须良好,各部件和附件应齐全、完好,须紧固的部件不得有松动和脱落;3) 设备使用手册、后处理软件手册应齐全,软件必须有效。5 GPS接收机与电源正确连接后,测试有关信号灯、按键、显示系统、仪器等工作状态必须正常;利用自测试命令检测仪器工作必须正常;接收机锁定卫星的时间快慢、信噪比及信号失锁情况应符合厂方指标。6 测试检验应进行下列内容(

16、由有检定资质的部门检验):1) 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的测试;2) 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检验;3) 接收机作业性能及不同测程精度指标测试。7 接收机附件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天线连接件(含天线与基座连接、天线与单杆连接)、各种电缆的型号及接头必须配套完好;2) 天线基座或单杆的圆水准器、天线高量尺的长度应经常进行检验和校正;3) 基座光学对点器在作业中应经常进行检验,应确保对中的准确性。4) 电池、充电器功能必须完好;5) 接收机数据传输接口配件及软件必须齐全,数据传输功能应正常。8 接收设备检验项目和检验周期应符合表3-4的规定。 接收设备检验规定 表3-4 检 验 项 目类 别接收机

17、一般检视+接收机通电测试+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测试+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检验+-接收机作业性能及不同测程精度指标测试+-接收机附件的检验与校正+注: 1、代表新购置的和修理后的GPS接收机的检定; 2、代表使用中的GPS接收机的定期检定; 3、“+”代表必须检验项目; 4、“-”代表可检可不检项目; 5、类各项目检定周期一般不超过1年。3.3.5接收设备维护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接收机应由专人保管。严禁任意拆卸接收机部件,如发生故障,应认真记录有关情况,交专业人员维修或更换部件。2 接收机较长时间不使用时,应用软布、毛刷清洁仪器各部分,放在有软垫的仪器箱内,箱内应有干燥物质。仪器应放置于干燥、通

18、风良好、温度稳定的房间内,不得靠近火炉或暖气片等热源。3 接收机在室内存放期间应每个月进行一次保养,并应保证至少通电一小时。电池应在充满电的状态下保存,保存期应注意检查剩余电量,当放电快结束时,应及时充电。4 雨中作业后,应及时对接收机及附件进行风干。5 接收机及电缆线接头应保持清洁。3.4出工准备3.4.1踏勘与技术设计接受任务后,首先对测区进行踏勘。对测区的地理地形、控制点保存和分布情况、交通、食宿、治安等情况进行调查。根据RTK测量目的、精度、接收机类型、测区已有控制点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技术设计。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及内容见附录6.1。3.4.2资料收集1 地形图:线

19、路平面图或测区地形图、交通图。2 控制点:线路GPS其他控制点呢?控制点(平面坐标、高程、WGS84坐标)、水准点。3 线路中线资料、其它放样点、线、面资料。4 其它和测量相关的资料。3.4.3人员、仪器设备等的准备1 测量人员及分工。2 GPS接收机及配套设备。3 计算机及其软件。4 车辆、通讯及其它工具。5 办公及消耗材料。6 费用预算及测量工期计划。3.5作业测区的划分及求解转换参数3.5.1作业测区的划分:将整个线路测区划分为若干个作业测区,以连续35对首级GPS控制点之间的线路段落作为一个作业测区,每个作业测区的长度不宜超过30Km。测区划分见图1。3.5.2求解转换参数:1每个作业

20、测区分别进行求解转换参数。2平面坐标转换应用七参数或三参、四参数法,高程转换应用拟合法。使用随机软件进行求解。3转换参数可根据测区控制点的两套坐标求得。控制点精度平面应在D级及以上,高程应在四等水准及以上,两套坐标分别是WGS84大地坐标(B,L,H)或(X,Y,Z),和平面坐标、正常高(x,y,h)。4宜运用一个测区中的4-8个已知的GPS点进行平面和高程点进行求解,平面点不得少于3个,高程点不得少于4个,应包围作业测区并均匀分布(见图2)。5相邻测区求解转换参数所用控制点应将相邻区域内的控制点做为共用点使用。 6转换参数求解可分内业求解和外业实测求解。在已知控制点两套坐标不全时,可在现场采

21、集数据后计算转换参数。在采集地形点时可先测后求转换参数。放样平面或高程点时必须对应先求解转换参数,残差合格后方可进行放样。7转换参数残差:平面坐标应小于15mm,高程应小于25mm。3.6参考站(基准站)的系统设置3.6.1参考站点位选择:参考站设置在作业测区内任一个GPS控制点上,外业实测求解时可在测区内任选新点。在地形比较困难的测区,且不测设控制点时可将基准站设在带有高程的导线点上,或者可用RTK进行一次转点,转点测量时须用支撑架设置流动站天线,测量时间应大于3分钟或者采集三次数据取均值做为转点的成果,不宜连续转点。3.6.2点位要求:1 对用作参考站的控制点应根据技术和生产计划在图上进行

22、设计。2 参考站应尽量设置于相对制高点上,以方便电台信号发送。3 要便于安置仪器,周围视野开阔,对天通视情况良好,高度角15以上无障碍物阻挡卫星信号;4 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等大型电磁发射源200米外,要远离高压输电线路、通讯线路50米外。及大面积水域去掉,避免电磁场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5 周围无信号反射物(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物等),以减少多路径效应干扰改为“效应”。6 点位布设于交通方便,基础稳定,易于保存的地方,但要尽量避开交通要道、铁路路基,避免过往车辆、行人的干扰。3.6.3参考站设置要求:1 参考站上仪器架设要严格对中、整平,对中误差不大于3mm。2严格量取参考站接收机天线高

23、,量取二次以上,互差小于3mm时记录均值。3 GPS天线、信号发射天线、主机、电源等应连接正确。4 建立项目或作业,选择测区的坐标系统及转换参数,输入用于参考站控制点的已知坐标。5 选择RTK测量方式启动参考站接收机,一般不记录静态数据,在进行地形点测量时,可选择记录静态数据,便于RTK无电台信号时的测量后处理。6 电台连接正确,确保供电,频率调节同流动站一致。7 参考站工作期间,工作人员不能远离,要间隔一定时间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对不正常情况及时作出处理。不允许关机又重新启动,不允许关闭或删除文件,不允许改变天线位置,不允许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或天线高、天线类型、测站名等。3.7流动站的设置3.

24、7.1检查流动站记录器内存或PC卡容量能否满足工作需要,检查是否备足电源。3.7.2 GPS天线、主机、电台接收天线、电源等应连接正确。3.7.3流动站一般采用2m对中杆作业,当高度不同时,应实测修正。3.7.4建立项目或作业,选择测区的坐标系统及转换参数(同所用参考站一致),输入或传入控制点的已知坐标及其它测设的点、线、面等资料。3.7.5选择RTK测量方式,频率调节同参考站电台一致后启动流动站接收机。3.7.6流动站的内置软件应有下列功能:坐标转换参数求解、测量结果的实时显示、失锁后自动重新初始化、线路测设等工程应用软件。3.8 RTK系统的检查3.8.1检查过程应留有原始记录,并进行资料

25、整理,检查结果可作为质量检查以及验收是否合格的依据。3.8.2每次作业前必须对已知GPS点进行检核,对比坐标、高程应符合表3-5限差要求,确保系统正常。如检查结果超限,必须及时查找原因,直到校核无误方可开始作业。检核点实测坐标、高程与已知值互差限差(单位:mm) 表3-5检核点X坐标Y坐标高程已知GPS点202030已知水准点303.8.3作业过程中,应对测区线路附近的导线点、水准点进行坐标、高程采集测量,随时检查RTK系统,确保其工作状态正常。在改变作业测区、基准站迁站、基准站重新启动时,应通过已知点对系统进行粗差检核,粗差检核的限差参考值见表3-6: 粗差检核限差参考值(单位:cm) 表3

26、-6检核点实测值与理论值互差平面点位高程最强导线点(测段起始点)33.5最弱导线点(测段中间点)73.5其它导线点373.5控制桩(方桩)2.53.5中桩(板桩)7101对已知点检核值超过表3-6规定的参考值时,需查找分析原因,确认系统无误后,方可继续进行测量,检核过程应留有原始记录,并进行资料整理,检核结果作为验收是否合格的依据。2检核中桩(板桩)按中桩测量要求进行,检核其它桩按控制桩测量要求进行。检核测量点点名在原点名前加前缀JH,如对一个点进行两次以上检核时,点名在原点名前加前缀JH1、JH23改变作业测区时的检核要求: 1)应在作业测区内某一已知GPS控制点上进行初始化取得固定解,并确

27、认实时坐标和高程正确、系统正常; 2)应对相邻作业测区的至少一个GPS控制点进行检核; 3)应对相邻作业测区已完成的至少一个控制桩、一个中桩进行检核。4基准站迁站重新设置时的检核要求: 1)应在作业测区内某一已知GPS控制点上进行初始化取得固定解,并确认实时坐标和高程正确、系统正常; 2) 应对已完成的至少一个控制桩、一个中桩进行检核。5 基准站重新启动时的检核(间隙检核)要求: 应对已完成的至少一个控制桩、一个中桩进行检核。3.9 RTK数据采集3.9.1 RTK作业前要编制星历预报,预报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时间、DOP值等内容。3.9.2流动站启动后,测量人员可G

28、PS接收机掌上电脑或手簿,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卫星状况、各卫星信噪比、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的结果、存储介质记录和电源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或未预料情况,并及时作出相应处理。3.9.3 RTK测量必须在初始化完成取得固定解后进行。在测量过程中,流动站应保持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跟踪,一旦失锁,需重新初始化后再进行测量。3.9.4对初始化时间较长(超过5-10分钟)的地方不宜进行RTK测量。3.9.5流动站作业时,天线姿态要尽量保持垂直。进行控制测量时,应采用三脚架或支撑架设置天线。天线对中、整平误差不大于3mm,在作业过程中要仔细检查并确认天线类型、量高方式、天线高正确。3.9

29、.6 RTK观测中流动站10米内禁止不宜使用对讲机、手机等有电磁波干扰的设备。3.9.7 RTK作业应尽量在天气良好的状况下作业,要尽量避免雷雨天气。在云层较厚的阴雨天气、大风天气会对卫星信号及电台信号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致使RTK测量不稳定,不应进行作业。3.9.8注意信号遮挡、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流动站作业时不要有高度角大于15的卫星信号遮挡,要避开强反射物,如水面、平坦光滑的地面、平整的建筑物,防止引起RTK不能初始化或产生粗差。在深沟、渠、树木密集、建筑物附近等信号不好的地方不应不宜进行RTK测量。3.9.9禁止在超出求解转换参数控制的作业测区范围以外进行测量。3.10数据处理3.10.

30、1 数据传输RTK数据传输一般采用随机商用软件,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应通过正式鉴定或检测。传输原始记录文件,文件中应包括时间、卫星、坐标、高程系统(转换参数)、点名、三维坐标、点属性、坐标残差、放样信息、工程设计等信息。3.10.2数据检查及计算1数据检查原始记录数据传入计算机后,根据精度要求和测量实际情况,通过商用软件或附加软件的功能,对坐标、高程系统、对每一个测量点的RMS、放样差、水平精度、垂直精度进行统计,并进行检查,剔除粗差,查看记录是否齐全、正确、是否满足精度要求。也可将RTK测量成果展到既有地形图上,对比高程是否存在粗差。对于特殊重点交叉、控制重大方案工程的测量成果,还应当采用常规

31、手段对RTK测量成果进行检测。2点信息的编辑修改对测量点信息记录有误的,依据外业观测手簿可对外业时输入的点名、属性代码、天线高、量高方式等编辑修改。禁止对其测量坐标、高程、精度、放样差等测量信息进行修改。对已知点信息输入有误的,可修改其坐标、高程。3改变坐标、高程系统(坐标转换参数)由于坐标、高程系统(坐标转换参数)求解错误的,可进行改变坐标、高程系统(坐标转换参数)进行坐标、高程重算。对于改变坐标系统时,已放样的测量应进行重新放样;对于只改变高程系统而进行平面放样,或只进行数据采集时,重算后再进行外业检核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重算后的成果。4重测或补测当一个点或一组点成果经检查达不到设计要求时,

32、必须进行重测或补测。重、补测应按原设计方法、精度要求进行。3.10.3成果输出 可根据软件及用户需要输出相应格式的坐标、高程成果或图形文件。3.11 RTK成果验收及应交资料3.11.1成果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业观测手簿、测量数据存取介质及其备份内容与数量必须齐全、完整。2接收机设备检验方法和结果应符合规定。3补测、重测及数据删除应符合要求。4原始观测数据检核计算必须正确。5数据处理过程应符合规定。6各项精度应达到规定指标。3.11.2应交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外业观测手簿。2成果文件。3检核点资料。4技术总结。3.12技术总结外业工作和数据处理工作结束后 ,应及时对技术

33、设计和技术标准执行情况,作业方法、新技术应用、成果质量等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技术总结编写要求和内容见附件6.2。4新建铁路初测RTK测量4.1图根导线、图根水准用支撑架对中、整平天线后进行测量,测量时间宜为1030s。每一图根点应进行两次以上数据采集,或转换基准站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量较差小于相应等级图根点点位、高程中误差2倍时取均值作为成果,若超限应分析原因并进行重测。4.2地形点等数据采集手扶对中杆,按地形数字化测图采集数据要求进行三维地形数据采集,测量时间宜为5s。5 新建铁路定测RTK测量5.1放样道路设计5.1.1需要接收上序提供的资料:1线路设计的曲、直线要素表;2起终点坐标;3交

34、点坐标;4断链表;5设计专业特殊的加桩要求等。5.1.2放样道路设计1根据不同GPS接收机的随机软件,可在计算机上或接收机电子手簿上进行放样道路设计。2在放样道路设计中曲线要素输入时,应根据不同软件注意以下几点要正确选择:1)缓和曲线定义类型;2)左、右偏角的输入方式;3)圆曲线及缓和曲线输入方式;4)桩号里程的格式定义;5)其它特殊定义的输入方式等。3输入完成后,输出道路逐桩坐标,并应进行复核检查,检查无误后提交外业进行测量。5.2交点、中线控制桩测量控制桩测量包括交点、中线控制桩(转点桩)、曲线要素桩(ZH、HY、QZ、YH、HZ)、水文控制桩。控制桩橛为方头木桩,规格为顶部边长4-5cm

35、,桩长为30-35cm。在控制桩旁30-50cm处(大里程方向左侧)钉设标志桩(板桩),规格为宽4-5cm,厚1-1.5cm,桩长为30-35cm。交点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测设,对地形困难或测设不方便的地方可不进行测设交点桩根据设计或施工要求决定是否测量。曲线要素桩(ZH、HY、QZ、YH、HZ)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进行测设。中线控制桩(转点桩)间距应小于500m,每一个控制桩应至少与一个相邻控制桩通视。中线水文控制桩在河流两岸、大路一侧、深沟一侧应测设。流动站流动作业时,通过电子手簿(内业人员已将线路设计资料传入或输入)实时进行交点、中线控制桩的放样和测量,对所放样控制桩进行平面和高

36、程三维坐标的自动采集。为便于资料的整理和统一去掉,拟定控制桩代码表,在测量记录时输入各测量点的代码。控制桩测量时用支撑架对中、整平天线,测量时间宜为1530s。根据设计坐标进行放样,与理论坐标的放样误差小于10mm时测量存储数据,并钉设小钉为标志,若超限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放样测量。控 制 桩 代 码 表 表5-1点类型点名代码交点交点顺序号JD转点桩转点顺序号加里程ZD直圆里程(以米为单位)ZY圆直里程YZ直缓里程ZH缓圆里程HY曲中里程QZ圆缓里程YH缓直里程HZ中线水文控制桩里程SW5.3中线、中平测量中桩桩橛为板桩(规格同标志桩)。进行中线、中平测量时,按中线测量加桩要求进行中线测设,手扶

37、对中杆并置平,对中桩进行平面和高程的测量,测量时间宜为510s。根据设计坐标进行放样,与理论坐标的放样误差小于7cm时测量存储数据,若超限应分析原因并重新放样测量。在需加桩位置(如树边、坎下等)但加:“但”不符合改为“满足”GPS-RTK测量点位去掉要求,难以或无法进行初始化取得固定解时,应在其附近测设两通视的中线控制桩,后续采用全站仪进行补充测量。中线上应钉设公里标桩和加标桩,并宜钉设百米标桩。直线上的中桩间距不宜大于50m;曲线上中桩间距不宜大于20m。如地形平坦且曲线半径大于800m时,圆曲线内的中桩间距可不大于40m。圆曲线的中桩里程宜为20m的整倍数。大河两岸、水沟沟底(如水沟有水打

38、桩困难时,应打在两岸,并标注桩位)、电线、地下管线、房屋、铁路中心或公路中心交叉处、纵横向地形变化(需作横断面处)等处均应钉设加桩。断链前后的线路中线资料应分两段输入至电子手簿。断链应设在直线上的百米桩处,困难时可设在10m为单位的桩上,不设在车站、桥梁、隧道和曲线范围内。 中桩测设过程中还要执行各有关专业提出的具体加桩要求。中 桩 代 码 表 表5-2点类型点名代码一般中桩里程Z坎上里程KS坎下里程KX沟边里程GB沟心里程GX水边里程SB果树边里程GSB电线通讯线里程TDX普通电力线里程DX高压线里程GDX电缆里程DL路边里程LB路心里程LX铁路轨心里程TX碴肩里程ZJ1碴脚里程ZJ2路肩里

39、程LJ坡脚里程PJ房边里程FB5.4成果检验及输出5.4.1成果检验将RTK测量中线成果展到1/2000地形图上,对比高程是否存在粗差;或者将RTK测量中线成果绘制成纵断面图,与按设计中线在1/2000地形图截取的纵断面图进行对比检验。按中线设计资料,检查RTK测设各中桩是否存在里程粗差,是否偏离线位,中桩平面坐标和设计坐标偏离值按作业检核要求进行,对存在粗差的点进行分析,不能确定原因的进行外业补测。对于特殊重点交叉、控制重大方案工程的测量成果,还应当采用常规手段对RTK测量成果进行检测。5.4.2成果输出按下序需要格式输出中桩成果表或纵断面图。6 附录6.1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及内容一、任务概述(一)任务名称、测量阶段(二)任务来源、目的、用途(三)任务范围、内容,预计工作量(四)完成期限二、测区概况三、既有资料情况四、主要作业技术依据五、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六、测绘技术方案(一)仪器设备(二)人员组织及测量计划(三)观测方案(四)数据处理七、拟采取的新工艺、新技术八、质量、环境、安全保证措施九、拟提交的测量成果资料6.2技术总结报告编写要求及内容一、概述(一)任务名称、测量阶段(二)任务来源,目的、用途实现情况(三)任务范围、内容,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四)项目执行的起讫时间及主要勘测人员二、测区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