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高阳—华夏文明的摇篮.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16838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3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都高阳—华夏文明的摇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古都高阳—华夏文明的摇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古都高阳—华夏文明的摇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古都高阳—华夏文明的摇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古都高阳—华夏文明的摇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都高阳—华夏文明的摇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都高阳—华夏文明的摇篮.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古都高阳华夏文明的摇篮 (讨论稿) 王 泽 璞宋 书 修 冯 继 兰二零一四年十月 1 目 录 一 高阳地域是华夏最早期人类繁衍的摇篮.2 二 颛顼帝高阳部族最早实现了原始人类向文明人类的跨 越.4 三 颛顼帝初国高阳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7 四 高阳是纺织的摇篮. .16 五 华夏文明铸造了中华民族之魂.21 六 华夏文明孕育了高阳历代英烈.23 古都高阳,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及其曾孙颛顼帝最早开发的地域,为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撰写此段历史让今人学习,传承三皇五帝的开创精神。以更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实现华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阳地域是华夏最早期人类繁衍的摇篮 上古时

2、代,黄河流经高阳入海。高阳平地是早期黄河及太行山(我国最早出现的山脉),东流诸水,经历日久迁徙 、冲积沉淀而成的平地。它是由畦地和湖泊组成,北有白洋淀 、东有文安洼。 古代“河”为黄河专称,其他独流入海的河称水。如易水、滱水、濡水等。据史料记载,早在七千五百年前,古黄河一直取道河北平原,经高阳、白洋淀地域入海。公元二百零六年黄河在河北平原的地上河道崩溃,从此黄河改道南移,但黄河派生支流仍经高阳平地入海。如: 泒河-东流经任丘、天津入海。滱水(高河)-东流河间、交河入海。猪龙河-经高阳旧城流入白洋淀。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向东流入渤海,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

3、万平方公里。以上是黄土高原,河流在黄土高原冲刷了大量的黄土,水呈黄色,这就是黄河名称的由来。黄河中段,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省,河水大都在高山峡谷中流动,水流湍急。过三门峡(河南三门峡)以后,河流进入坡度极小的平原,从此河面宽阔,水速变慢,河中夹带的大量泥沙百分之六十开始沉淀,使太行山东麓至渤海边大片地域,成了沉积平原。这块平原,西起太行山脚下的徐水、保定、清苑、定州等县,东至渤海的文安、沧州等市。中部有高阳、任丘(今任丘市)、河间、肃宁等县。 高阳平地,位于地球北纬三十八度,是地球北温带的中部,地理环境非常好具有一定的特点:1、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四季温差变化不大。2、土地肥沃,由于高阳

4、地域是沉积平地,所以土质松软肥沃,适合万物生长。3、水源丰富,北有白洋淀、东有文安洼、中有泒河、滱水、猪龙河等河流。4、食物丰足,地面有果树成林,果蔬遍地,地上有成群走兽,空中有大雁、天鹅等飞禽,水中有鱼虾龟蟹,还有很多的可食植物,如莲子、芒子、鸡头、菱角、扎菜等。 时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质肥沃、食物丰足,给上古人类生活繁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据白洋淀考古发现,白洋淀有古人类遗址,这说明了高阳平原地是华夏早期人类生息繁衍的摇篮。 二、颛顼帝高阳部族最早实现了原始人类向文明人类的跨 越上溯五千年,华夏历史进入了传说时代。本时代起自纪元前二十三世纪,终于纪元前二十七世纪。此时期是氏族社会,部落很多

5、,北方住着狄人,西方住着羌人,南方住着苗人,东方住着夷人,黄帝轩辕住黄河流域。部族间通过长时间拼杀、兼并,最后形成两个强大的部族以炎帝为首的神农氏族和以黄帝为首的轩辕氏族,炎帝、黄帝为了免除族人的拼杀之苦,从而使两个氏族融合到了一起,从此两个部族和睦相处,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共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现在中国大地,不分地域,不分民族,所有人民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裔后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传说时代,起于三皇(指炎帝、黄帝、伏義),终于五帝(指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约五百年。因该段历史无史料可查证,所以称“传说时代”,史称三皇五帝时代。在此阶段,华夏民族实现了从原始人

6、类向初步文明人类的大步跨越。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阶段出现了很多的发明创造。如房屋。衣裳、车船、兵器、农桑、器具等等。 伏義:华胥之后,史上传说伏義画过八卦,用各种符号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风、泽。教人们用符号记载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伏義发明了结网捕鱼。伏義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取火方法,从此人类把猎物生食变成了烧烤熟食。 炎帝:又称神农氏。当时人类身体无衣服保护,腹内又猎物生食,所以疾病很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息繁衍。炎帝为了给人们治病亲尝百草,教人们知道了百草药性,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尝百草中还找到了可食谷物,发明了农耕工具,教人们学会了种庄稼。在以后尝百草的时候,因吃了有剧毒的“断

7、肠草”而终。后人为纪念他,称他为“药王菩萨”,还给他修了“药王庙”。黄帝:其意是“皇天大帝”,名轩辕。在部落斗争中,他以聪明才智,德行善待、得到了很多氏族的归顺,于是结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联盟的领袖,很快统一了大片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县)山下建立了都域。制订了典章礼制,建立了国家制度的雏形,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使华夏民族从野蛮时代,步入了初期的文明时代,揭开了华夏民族文明历史的第一页,黄帝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 黄帝一生是开拓的一生,他四处奔波,不得一日清闲,向东到了大海边,登了丸山和泰山,往西过达崆峒,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了长江,登了熊山

8、和湘山,向北驱逐了荤粥,开拓了中华诺大疆域。黄帝击败九黎族之后,在釜山(今河北徐水西的釜山镇),召集四方诸侯开庆功大会。会中,忽见一位美丽的仙女,身粘马皮,飘然从天而降,送给黄帝黄白两束蚕丝。会后,嫘祖(黄帝的正妃)把丝线织成绢,绢轻柔软,非常漂亮。嫘祖受天女赠丝的启示,发明了插桑养蚕、抽丝织绢。后人把赠丝的天女叫“蚕神”,把嫘祖称纺织始祖。一日嫘祖从釜山(今徐水釜山镇),经葛乡(今安州)到黄河东岸(今白洋淀南边)见东边的小平原上,有一高高的大土丘名龟背蟾州(今高阳旧城),土阜日照无影,方圆十几里地面,土丘周围长满了枣树桑树。北望白洋淀水域浩大,天水相接,水中的鱼儿成群追逐相戏,水面有各色荷花

9、相映,空中有成群的大雁飞翔。南望土丘平地,桑果树木成林,鲜花禾苗遍地。嫘祖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于是她在土阜上住了下来,让她的卫士教男人们种麻打绳、结网捕鱼种庄稼。让她的侍女教女人们插桑养蚕、抽丝织布。嫘祖和他的随从们还把建屋、取火的技能传给了原始的高阳人,从此高阳人逐渐过上了身上有衣服、腹中吃熟食、安栖有屋住的生活。可见高阳人是最早实现原始人类向文明人类跨越的人群。注:1、黄帝:黄帝在涿鹿山下建立了都城。史记载:黄帝邑干逐鹿之阿。史记载:黄帝都涿鹿,相传皇帝在位一百年,寿终一百五十二岁。葬于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县,桥山黄帝陵高三点六米,周长四十八米。周有砖墙围护,南面有明代“桥山龙驭”石碑,西南

10、有祭亭一座,亭内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刻”桥山脚下有皇帝庙,占地约八千平米。门额高悬“轩辕庙”三个金字横匾。祭殿是庙内的主体建筑,面阔七间,中门上悬“人文初祖”匾额。庙内古柏参天,最大一棵高达十九米,下围十余米,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为“轩辕柏”。2、嫘祖:嫘祖是黄帝正妃。黄帝有四个妃子,嫘祖是正妃,他和黄帝一样,一生奔波开拓,在从龟背蟾州(今高阳旧城),去河南新郑开拓的路上,累死在途中。 三、 颛顼帝初国高阳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黄帝、嫘祖在白洋淀南边看到的土阜即龟背蟾州(古人把水中高出的地称州)、也叫龟背蟾州。土阜地形是中间高起,四周坡下,形若卧在地面的乌龟,故名龟背蟾州(今高阳旧城)。至今

11、旧城的街道依然呈现中间高起、四周坡下的地貌。土阜日照无影,名曰“无影山”。至今旧城村仍有无影山遗址。一九八四年红山文化考古时发现了颛顼部落的图腾“玉猪龙”,与“龟背蟾州”、“猪龙河”、“高阳”、“无影山”等遗址考古相符。颛顼是黄帝的曾孙,史传: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山海经)。继黄帝、嫘祖之后,颛顼到了龟背蟾州,见龟背蟾州气候温和,食物丰足,于是就率族打着龙旗来到龟背蟾州建都称帝,名高阳帝。这便是高阳地名的来历,后世各朝皇帝都自称是“真龙天子”,王帅都打龙旗,华夏子孙也自称是“龙的传人”,可见龙对华夏民族影响之深。据古志索引载:“颛顼名高阳,有天下号也”。精编二十四载“颛顼帝故都-

12、河北高阳旧城”。后因洪水于洪武年间初故都“旧城”迁往高阳现址,把龟背蟾州高阳改为旧城。颛顼聪慧过人、宁静深沉智谋旷远,遇事必求通达,明晓事理。他按照四时季节,顺应自然规律,养才育物,发展农桑。他用礼仪法度教化人民,得到四方归服。疆域北到幽陵;南到交趾;西到流沙;东到蟠木都归属颛顼之下。颛顼时代是氏族社会,当时在高阳、任丘、文安一带,有个百花娘,百花娘是氏族首领。她聪明贤惠,归顺颛顼族后,颛顼召她入宫管理丝织。颛顼由于顺应天时重农桑,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人口出生率大大提升。在解决了人民的吃穿问题之后,颛顼把精力转向了精神文明开拓1、教文字 三黄时仓颉看到鸟兽走过留下的爪印、蹄印而生灵感,发明了

13、人类最早的文字蝌蚪文。颛顼教导人们学习文字,让人们用文字记事写诗。蝌蚪文字经过长期演化,成了现在中国特有的文字。日本、韩国也使用的方块汉字。2、除巫术当时人们对天时、气象无知,遇事就请巫师占卜,对巫术人人信奉,非常迷信。对此颛顼就教化人们认识天时、顺应自然,从事农桑。他还用鬼神说教人自律。就这样用温和说服的办法扫除了巫术。史记载,颛顼“养才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专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3、树伦理颛顼定婚姻,制嫁娶,教人民知道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伦理观念。颛顼有八个很有才干的儿子。人称“八元”。让他八个儿子分别到全国各地,教化文字和礼仪伦理观念。人民受

14、益很大,后人称高阳为“八元故里”。在颛顼父子的共同治理下,全国出现了生产发展、伦理礼仪之风盛行,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盛世,使华夏民族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是华夏人民从原始人类进化到了文明人类。颛顼帝确实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他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明天启高阳志序云:“夫地以人重人,以地重地,两相为重,所以来矣”。“功半千名世,无不为高阳首指屈之”清雍正高阳县志序云:“高阳乃故地封丘,八才旧里,明允笃诚,苞孕道脉,由来久矣,人文之盛,保郡之冠”。颛顼盖世之功,受到后人敬仰,不少诗人骚客到高阳(旧城)赋诗怀古,摘录如下: 过高阳旧城有感 王荔 颓垣曲曲高河滨,王气萧条感

15、慨频。 芳草有情皇帝老,故宫无迹也棠春。 荒村民在询遗俗,才子名传愧古人。 总为春风不可复,烟山云树几伤神。 咏高阳城诗 王荔 楼台踪迹想重门,十里颓垣几处村。 上世荒凉余粉堞寒鸦无木落黄昏。 居民凋敝堪垂涕,景物凄凉欲断魂。 千古兴亡多感慨,也烟秋草半乾坤。 注 :王荔 ,字子岩。乡贡,后为官司,诗人。 咏高阳城诗 韩旦 荒城高下断秋蓬,王气消沉帝业空。 败壁鸟栖苔藓碧,重闉狐窟土花红。 樵苏远近斜阳外,村坞荒凉野草中。 自上崇岗遥纵目,云山烟柳锁空蒙。注:韩旦,字东谷,明嘉靖举人。 咏高阳城诗 吴中 畿甸巡行揽缰忙,偶逢胜慨驻高阳。 东来紫气通瀛海,西映青岚迎太行。 邑属圣朝原设郡,民居颛

16、顼旧封疆。 乘高北向平原望,锦绣相连是帝乡。 过高阳颛顼古城 高桥 夐绝高阳氏,城犹滱水边 残墉花饮露,老树乌啼烟。 一帝尊千古,三黄世后先。 驱车生旷想,元气喜绵绵。 咏高阳古池诗 李俨(颛顼洗马池) 源派分渥洼,曾此浴天骥。 气射屋垣柘,形蘸清波里。 自从逢伯乐。逐电追风云。 池水自年年,古今清澈地。 注:李俨,字仲威,明城化进士。 咏高阳古池诗 韩旦 地城荒漠几春秋,城下寒塘碧不流。 洗马名悬云锦散,唯余明月照芳洲。 注:古志云,古池有二,一曰洗马池在旧城东北二十里;凤池在旧城西五里。二零零六年辛立庄王迷在猪龙河底挖土时发现一陶器,内装一陶马,陶器底下有汉砖座,此处离旧城五华里正是凤池所

17、在地,相传为颛顼帝浴天马下凤凰之地。 旧城因是颛顼帝都,所以周边古迹甚多,留下的景物诗也很多,传颛顼帝陵在旧城东部有诗云: 天子宫陵 古帝拓疆宇,人风播熙皞。 黄土盖梓宫,功业徒浩浩。 断碑萎荒郊,石麟没秋草。 府仰陈亦间,富贵何足道。 将军鞋冢 三箭定天山,俦能俪仁勇。 勇奔驰王命,雷震山岳动。 仁恩不可忘,遗鞋瘗青冢。 一赌一兴思,愿言保光宠。 民乐涝淀 今西演村东,古淀名,现已干涸。古人有诗云: 大壑谁凿成,丰功夺元造。 光逐水底天,鱼跃波心藻。 夷犹流朝昏,一叶扁舟小。 民食信有资,于焉快怀抱。 龙化源流 古猪龙河,传颛顼时猪化成龙而成名。古人诗云: 一壑龙幻开,湛然清见底。 斯道同其

18、源,昼夜恒不止。 羁怀耿无寐,静言堪化理。 往者过复读,宣尼亦斯旨。 坎里断桥 今坎苇村古高河河道,古称“刘青桥”古人诗云: 设险限南北,陆梁离肆力。 纵有贲育能,付焉长太息。 波涛怒掀腾,四顾浩无极。 不有公孙侨,孰能施惠德。 虛粮遗迹今高阳旧城北,传为古代军队储粮处,上有土丘,下有地道,诗云: 荷彼依天戈,长驱入土中。 不资智与谋,孰能知胜负。 军饷扬自足,坚壁持险阻。 量沙夜唱筹,余光照千古。 空壕雁迹 今高阳旧城城壕,常有燕至,诗云: 烟光浮夕阳,瞑色敛壕白。 雁来列宾序,雁去留遗迹。 皇仁绝缯矫,物情尚有适。 窘我世外怀,魏巍仰人极。 古堞鸦声 今高阳旧城,城上有矮墙为堞,又称女墙。

19、诗云: 牛羊下夕阳,废堞平如掌。 归鸦背落照,敛翼低草莽。 哑哑啼不住,返哺互来往。 感兹定省委,令人发深想。颛顼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它推动华夏民族从母系为主体的氏族社会,转入了以家庭为单位、以男性为主体的父系的转化。为华夏民族从原始社会转入奴隶制社会创造了社会条件。颛顼二十岁登帝位,初国高阳(今高阳旧城)、后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为了传承中华和中华孝道观,后人为宗祖修墓立碑、建祠堂,已成为中华习俗。以黄帝陵为例,除陕西省黄帝陵外其它还有多处,黄帝墓葬准确地址至今无定论。颛顼墓也是如此,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有颛顼墓。二零零零年河南省政府把颛顼墓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

20、位。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五年连续三年,每年三月二十八日,都举行了盛大祭祀活动,参祭群众达十万人之多。高阳县旧城颛顼墓,据考古证实为汉朝所建,发掘时出土的石碑和碑座石龟,现存旧城镇石家庄村委会院内。颛顼墓葬何处,历来说法不一,至今无定论。 四、高阳是纺织的摇篮中国是世界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从黄帝在釜山庆功会中,天女披着马皮从天而降,給黄帝送丝的传说判断,黄帝时代天女尚披马皮而降,普通人类还处于兽皮树叶护肤的原始人类阶段。嫘祖到龟背蟾州,向当地族众传授采桑、抽丝织帛技能外,还把随从侍女留在龟背蟾州继续传授。从此,蟾州原住族群开始养蚕、抽丝、织帛 . 颛顼帝高阳称帝后,召任丘百花族首领,百花娘入宫中

21、主管抽丝织帛后,蟾州的织帛有了很快的发展。至今任丘百姓传说:“高阳出了颛顼王,任丘出了百花娘”。百花娘聪慧博学、多才多艺,又勤于实践,她不仅教人们插桑养蚕抽丝织帛,还教人们用花朵、草叶汁液,涂染帛布,把白帛染成五颜六色的百花布,用百花布做成百花衣。把白洋淀畔装扮成了江山如画的景象,使白洋淀地域呈现了渔猎、庄稼、养蚕、织帛的一派繁荣。 自从野蚕改成家蚕饲养之后,蚕种繁衍越来越多,渐渐遍及到我们先祖居住的所有地方。采桑、养蚕、抽丝、织帛就成了古代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从此男耕女织的生活结构,就一代代流传下来。由于织帛的发展,人类从以兽皮树叶护肤转为帛布制衣护肤,实现了原始人类向初步文明发展转化,这也

22、是华夏纺织印染的开端。这段历史因为没有考古文物佐证,所以称这段历史为传说时代。传说时代结束,半信息时代开始。半信息时代的历史,事实部分大大增多,且有考古文物佐证,但神话传说的史迹依然不少。由于考古文物和神话传说相杂,所以叫半信息时代。 传说时代的后期,(颛顼时代)由于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结构出现,推动了氏族社会的解体。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使社会出现了不分男女、互相帮扶、共同劳做、世无闲人的兴旺景象,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劳动成果产生了剩余价值,为奴隶制社会创建创造了经济基础。在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都具备条件下,奴隶制社会诞生了。半信息时代始于公元前二十世纪,终于公元前八世纪,约一千五百年在

23、漫长的岁月中,黄河中下游和渭河下游地区先后兴起三个王朝:夏王朝公元前二十三世纪,由颛顼之孙禹之子启建立,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共传十四世,十七帝,历时四百七十余年。商王朝公元前十八世纪建立,建都于河南商丘南。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历时六百余年周王朝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建立,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经过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历时约八百年。高阳纺织与夏、商、周三个王朝都有很深的渊源,夏王朝为颛顼之孙、禹之子启建立。颛顼称帝在高阳、大禹治水在高阳,禹死后传位于启,启建夏朝。商王朝发祥地,李亚农认为:“殷(商)人发祥地在易水流域和渤海湾”。丁山认为:“商人发祥地在永定河与滱水之间”据任丘县志载:“滱

24、水从高阳关下流经任丘入文安洼”。可见商人起源于白洋淀、高阳、任丘、文安一带地域。高阳纺织技能是从高阳传到了中原广大地域。给那里的人民带去了织绸印花的技术。夏、商、周三代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和织布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夏代起,纺织品已成为交易物品,出现了纺织生产发达的中心城镇,还有了以纺织生产为业的家族。从夏朝至周朝纺织生产、产品数量大有发展,纺织工具也出现了綶车、纺车、织机等原始工具,大大促进了纺织生产。考古工作者在商朝贵族墓葬中发现了玉蚕、金蚕。商朝甲骨文还有了“蚕”“桑”“丝”“帛”等文字。周王朝纺织有了更大的发展,周王室四时八节的礼服、依仗、旌旗、帷幕、巾布等都用丝绸制作。周王朝政府还设

25、立了负责丝织生产的管理机耕:“百工”-各级负责管理纺织的官吏。“典丝”-主管纺织质量检验及原料,储存发放等事务。“筐人”和“荒人”负责煮练丝帛“染人”负责纺织品的染色。 “画”“负责纺织品的画画绣花。 “典妇工”负责生产管理(因生产者都是妇女,所以把纺织生产称妇女工。 “载师”负责管理民间丝织生产。 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有很多描绘妇女养蚕织帛的诗篇,如:豳风 七月中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益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桑月条桑,取彼斧腔,以伐远扬,七月鸣决,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译文:“春天里好太阳,黄莺儿叫的忙。姑娘们拿起高筐筐,走在小路上,去采鲜嫩的桑叶。三月里修桑

26、条,拿起砍柴刀,太长旳枝儿都砍掉,拉着嫩枝儿梆梆牢,七月里伯劳鸟叫得欢,八月里织布要忙。染出丝来有黑有黄,米红色儿更漂亮,得给那阔少做衣裳”。诗经里诗句很多,不能一一引述。中国丝绸在世界纺织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前一一九年,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把中国的丝绸经新疆、波斯、伊朗、伊拉克带到欧洲罗马。同时张骞还把中国插桑、养蚕、抽丝、织绸的技术带到了西方。从此,西方有了抽丝织綢的丝绸纺织业。据国外考古发现,汉朝丝绸实物在蒙古、朝鲜、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的帕米拉,等地都有出土,足见中国是世界丝绸纺织业的源头。誉称中国是“丝绸之国”。十九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苏把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以后“

27、丝绸之路”的名称被世界公认。从上述可见,中国丝绸比西方国家早了两千年。追溯纺织业的源头,高阳古都是纺织业的摇篮。五 华夏文明铸造了中华民族之魂魂是什么?魂就是人类的最高精神境界,人没灵魂不行,没有灵魂的人就是行尸走肉。一个民族,没有民族魂不行,一个没有民族魂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最高追求的群体。一个国家没有国魂不行,没有国魂的国家,就是一个不能凝聚奋斗、没有方向的散软国家。国魂是由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组成。道德观是人行为的准则,他以国家法律作保障。价值观是民族的最高追求目标,它是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来实现。纵观中华历史,五千年前,人文初祖三皇五帝就用“定典章、制婚嫁、父慈、母仪、子孝、兄友、

28、弟恭”育华夏儿女。使华夏民族树立了初始的道德观。夏、商、周三代时期,周王朝制订了“周礼”,使人们道德行为更加规范化。至圣先师孔子,对先人的教诲进行了归纳细化,提出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修身养德的标准。华夏民族最重视民德旳育化。从古至今,选人用人的标准都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忠、孝、仁、义、礼、智、信”七字中,“忠、孝、仁三字是核心,认真学习,领会精神非常重要。 “忠”就是忠君爱国。吧“忠”字放在首位,就是说明爱国对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家国的统一性。孔子时代储侯国很多。储侯国之间的吞并战争,常年不断,每次战争都有国破家亡、民家被毁,人遭惨杀的悲惨血剧发生。

29、这一社会事实,古今中外历史都是如此,这更突出了爱国精神的重要性。华夏民族长期培植起来的忠于国家的爱国意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孝”:孔子把“孝”字放在了修身养徳的前位,是因为“孝”是人性的本源 。人身来源于父母,子以孝心回报是天经地义的天道。正是“父慈”“子孝”才维系了人类的繁衍,不仅人类其他动物也是如此,如:“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因此,孝是为人之本,人无孝心,何异于禽兽。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百善孝为先”、“贤臣名将出孝门”的俗语乡谚。孔子在论语中说:“以孝事君则忠”。这就说明了孝心与爱国的关系。仁:什

30、么是仁?论语中说:“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仁就是友爱、同情、尊重。可见”仁“就是教人树立对别人要尊重、要同情,在爱心的支配下去爱人、爱众,自觉的去为别人服务,为别人造福的思想。人有爱人的思想。为民的思想就会自觉的做到”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好汉护三村、一个好狗护三邻”的俗语。为官的就会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史书上为官名言很多,如:“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群”。毛泽东主席把爱国思想提高了最高境界。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国、孝亲、为民的观念铸造我中华民族之魂、国家之魂。六 华夏文明孕育高

31、阳历代英烈清康熙八年高阳县志跋中载:“高阳,故颛顼。燕南赵北之区,佛人辈出、忠义节孝、文廉武侠、薪法相承、由来远矣”。在华夏文明孕育中高阳英烈代代辈出。(1)诛暴禁邪的西汉刺史王尊 王尊,字子赣。西汉时高阳县城(今旧城镇人)生卒年无考。幼年顽强自学,通晓经史,十三岁求为獄小吏。初元五年(公元前四十四年)升仁安定太守。上任伊始,即发公文,要求郡内官吏、奉法守职、以身作则、明慎己任,不要以身试法。并告诫属下各自奋发图治,无才能自行辞职,莫久居妨贤。时有掾吏张辅依仗权势、贪赃枉法。王尊以“孔子治鲁,七日诛少正卯”为榜样,将张辅下狱治罪,此举威震郡中,连盗贼也纷纷亡散异域,不敢滋扰。永光二年(公元前四

32、十二年)升为益州刺史,后升任东平国(今山东平阳县)傅相。当时东平王至亲依仗权势、不奉法度,王尊均谏而止之。此事遭太后征吏诬告而被削职为民。公元前三十二年王尊复出,任高陵县令,而后任作谏大夫、京辅都尉、代理京兆尹。时南山傰宗作乱,校尉年余不能平,王尊上任后仅旬月肃清。四月,升任光禄大夫、京兆尹在职三年,政绩卓越。建始四年(公元二九年)王尊上书皇帝:“民间不应允许以强凌弱存在,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官府应宽和待民、政令才能畅通,天下可得和平,全国上下就会同心同德”。因言中时弊、刺中权臣弹劾免职。王尊免职。吏民惋惜。湖城县三老(主管教党西乡官)上书皇帝,称王尊守京兆尽节劳心、拨局整乱、诛暴

33、禁邪、功效口著。怎样乍贤乍倭、黑白不明?皇帝迫于舆论,重新任用王尊为徐州刺史。是年秋阴雨余月,水溢全堤,王尊亲率吏民防洪抢险,昼夜守在堤上,吏民数千人叩请撤离,王尊不肯。不日,水盛决堤,王尊先组织吏民撤离以安民心,最后自己才撤离。事后,吏民一致赞誉王尊为民忘我的精神,得到皇帝下诏嘉奖。(2)唐代良臣许远 许远,高阳人。唐安禄山叛乱后,朝廷知许远懂兵法拜为雎阳太守、加防御使,适逢张巡带领三千兵至,许远与其合兵拒贼。由于叛军势众,雎阳被困数月,粮草皆无,以罗雀掘鼠为食,官兵多饿死,外援不至,城陷落,许远和张巡拒不降贼,皆被处死。(3)明朝执法严明的大理寺卿田景旸 田景旸,字时中,高阳县东王草庄人。

34、明景泰四年(公元一四五三年)中举人,景泰五年考取进士,授职山东道监督御使。在职期间谏论时弊,直言不讳,弹劾污罔、不避权要。天顺二年(一四五八年)条陈兵事,详尽有据。是年 ,因病疏请改命刘于代理自己职务。是时山东应事胡鼎 述上奏章 ,说田景旸病愈、请留勿代。左都御使寇深亦疏陈,巡按之职以景旸是任,皇上准奏。 天顺五年(一四六一年)曹钦判明,田景旸评判有功,补大理寺左丞。历任大理寺左卿、右卿。成化十五年(一四七九年)升任大理寺卿。身居要职,执法严明,评审冤假错案,是许多无辜者保全了性命。成化二十年(一四八五年),田景旸上疏陈事建议对案件,有关部门主事者亲自审问决断,不得转委托延。还对灾民赈恤,边民

35、供给等事提出改进意见,都被皇上采纳。因此引起一些朝臣议论。为此,田景旸上书 ,请求辞职还乡。此后隐居二十年。后进阶礼部尚书,正德五年(一五零六年)病卒,谥号文懿。(4)明末英烈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高阳西庄村人,是明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生于一五六三年,卒于一六三八年。他曾两次入阁,督师辽东。在国家危难之时,受命督师御敌。为抗击后金、保卫京师,立下赫赫功绩。由于朝廷腐败,奸倭当道,他两次罢官归里。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年)后金兵犯高阳,他率全家据城抗敌。英勇不屈,最后城破,全家四十余口慷慨殉国,其凛然悲壮之举,永垂青史。孙承宗之父孙麟虽未入仕,但甚有忧国忧

36、民之心。嘉靖年间,高阳一带出现饥荒,孙麟舍家资赈济乡里,使家境半落而无悔。孙承宗在其父教诲下,从小就怀大志,报国抚民。万历二十二(一六零四年),他赴京参加会试,登进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年)奉诏给新皇帝讲学,不久金兵大举犯边,再次紧要关头,明熹宗皇帝拜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负责国家大事,组织御敌。他亲自前往山海关督师。熹宗大悦,加封太子太保,赠蟒袍玉带,为他送行。到边关后,他首先整顿军队。克服了“兵多不练、饷多不实”的多年弊端。又制定军制建营舍,制军储,筑炮台,济难民练兵卒,关上军兵达七万人。孙承宗治理边关四年,修复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建立车营、水

37、营、火营、前锋营、后劲营等兵种二十余营,打造甲胄、器械、弓矢、墩石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田五千余顷,每岁收入十五万。从而使边关也得到安宁。孙承宗为明朝立下的这些卓越功勋,清朝官修“明史”也给了高度的评价但腐败的明朝却自毁栋梁,迫使孙承宗辞官还乡。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年)明思宗即位,次年(一六二九年)十月大举入侵大安口,直取遵化逼近京师,诏请孙承宗率师守通州。孙承宗提出:“守城将士饥寒,请整器械、厚犒劳,以固人心”,思宗一一诏准。孙承宗连夜巡视城防工事,察看将士情况。入城后便与保定巡抚解经传,御使方大任、总兵杨国栋等登楼固守。之后,至抚宁督战,先后收复了滦州、永平遵化等成 ,逼使金兵、后退

38、,保卫了京师安全。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年)正月,六十八岁的孙承宗又出关东巡,遍阅三协12路而返。根据巡边情况,他提出了强兵固边的八条建议,皇帝全部采纳。十一月,孙承宗再度遭到朝中奸臣的非议而以疾去职还乡。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年)冬,金兵南犯,深入内地,十一月九日围攻高阳。七十六岁的孙承宗毅然率领家人据城抵抗,坚守三日城陷被俘,他宁死不屈,慷慨长叹面北叩首,三呼万岁,以弓弦自缢。其家人皆英勇抗敌,战死城头。满门就义达三十余人,铮铮铁骨凛然正气,反映了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孙承宗的丰功伟绩和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使后人永记不忘。为了缅怀他,清康熙初年,在高阳西街,用优质木材修建了壮观的“榜眼”牌

39、坊,楹联写着“丹墀云染三千字,春殿雷轟第二声”。为了缅怀他,后人写了书籍歌颂他。如高阳太傅孙文正公年谱、孙恺阳先生殉城记、初学集、燕赵忠魂、孙承宗、督师愤、一代将相孙承宗等。关于孙承宗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至今仍在高阳流传甚至在保定、河北,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流传。孙承宗知识渊博,文武兼备,有大量诗文、奏章、序跋传世。万历年间(一五九零年)他着手辑篡高阳县志,约在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志稿初成。他集几十年的心血编撰的十四卷高阳县志,几十年后经高阳县令唐绍尧付资刊行。这部志书(天启刻本)是现在最早的高阳县志书。在这部志书中凝聚了孙承宗许多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忧国忧民的思想。(5)李鸿藻 李鸿藻,字

40、兰孙,兰荪,号石孙,砚斋。高阳人。(一八二零年一八九七年)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清末清廷的“清流”领导人,晚清重臣,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的重要标志性人物 (6)抗日英雄佟麟阁 佟麟阁,字捷三,高阳边家坞人。一九三七年二月,授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军长,代理军长职务,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以军长名义向全军将士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在惨烈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头冲杀,在敌机轰炸中,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五岁。打响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第一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授予佟麟阁烈士称号。佟麟阁是我国民族抗日战争中第一位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新中

41、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把佟麟阁在北京的故居街道,命名为“佟麟阁路”。2009年9月被评为一百位为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忠心爱国是高阳人民薪火相传的高尚品德,为了求得民族的独立与解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法国,寻求无产阶级革命真理。一九一七年,八月,李石曾等在高阳布里村创办布里留法勤工检学工艺学校,先后招生二百余名。培养大批优秀人物,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维汉、聂荣臻等老一代革命家都从布里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布里留法勤工检学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同年十月高阳县利口村,王锡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高阳第一名入党

42、的共产党员。一九三二年夏,中共保属特委批准,建立高阳县委,翟树功(北尖窝村人)任书记,这是高阳县第一个党组织。八月在河北省委、保定特委的直接领导下,一场震撼华北的武装斗争高蠡暴动打响了北方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治的第一枪。高蠡暴动英雄纪念碑上刻有烈士的名字。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高阳人民也立下了很多不朽功勋,阵亡烈士名字都刻在了高阳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高阳除了很多血洒疆场、浩气共存的烈士之外,还出现了很多的战斗英雄和一生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有志之士,如解秀梅(附照片)、徐振英(附照片)、韩秀荣(妇女干部附照片)等。综合上述可以看出高阳人民不愧为炎黄赤子。我们自信,欣逢圆梦盛世的高阳人民,会写出更多壮丽多彩的华章,为高阳县志增添更加多彩的一页! 解秀梅 徐振英 韩秀荣 2014 9 30夜完稿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