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观后心得体会4篇.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25650 上传时间:2025-07-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观后心得体会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观后心得体会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观后心得体会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观后心得体会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观后心得体会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观后心得体会近日,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第一集过“五关”有多难播出,讲述了1969年15岁的习近平同志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经由时间沉淀和实践磨砺而不断成长的故事。青春的力量在迎难而上中彰显,青春的本领在经受考验中练就,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经历坎坷曲折、会面对现实考验,但这些挑战和经历都是推动青年成长的“加速器”。职业的价值、岗位的责任、不变的初心都在“奋进的道路”上体现,作为时代青年,我们要在新征程上留下“坚实的足迹”,在不懈拼搏和奋斗中开启青春“满电模式”,越是艰险越是向前,越是曲折越是勇进,提升能力本领、暖心为民服务。经受磨砺、攻坚克难,保持理想信念“满电模式”。

2、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说明了理想信念对于青年成长的重要意义。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以“改变梁家河”为志向,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奋斗,矢志不渝地前行,在探索中找“突破口”,在实践中蓄“大能量”,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了梁家河的改变,也让自己从最初的稚嫩与迷茫转变为经受磨砺后的坚定与成熟。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的发展变化和青年干部个人的成长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乡村愈加美丽的风貌中凝结着心血与汗水,乡村的多姿多彩离不开躬身实践、开拓进取的“作用力”。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继续投身乡村、扎根基层,在实践中攻坚克难、厚积薄发,把成长的基础打牢,踏出“使命必践,征途

3、必达”的脚步。敏而好学、孜孜以求,保持学习状态“满电模式”。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要通过读书沉浸于“书香味”,也要通过深入基层深浸“泥土味”,对书本中丰富的知识孜孜以求,对基层群众的智慧善于汲取和提炼,转化为解决问题、提升成效的力量,把干事创业的本领练强。党员干部在学习上要有求实之心、务实之姿,要有恒心、有毅力,在“勤耕不辍”中汲取书中的养分,善于利用零碎的实践充分消化和吸收知识,通过思考的“转化”加强领悟,通过不间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智库”。青年干部要在新征程上迈出笃学的脚步,主动投身基层一线,把学习、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边学边干、缺啥补啥,在“大课堂”里开拓眼界、积极创新,以群众为“师”谦虚

4、好问、敏而好学,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本领。着眼于小、扛责在肩,保持为民服务“满电模式”。为民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拳拳初心,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自觉,是“让我来”“我先上”的争先姿态,是“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初心的底色,每一句关切之语、每一桩民生工程都是利民之举、惠民之效,青年干部要着眼于一件件为民小事,从小处做起、在细处落实,把一项项好政策、好举措落实到位,提亮民生幸福的成色。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心中装着广大群众,行动的航向以群众的所需所盼来决定,凡事都能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周全,从群众的现实利益去考量把事情办成办好,把使命担当扛

5、起来,在为民奉献的道路上步行不辍。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观后心得体会近日,足迹播出第一集过“五关”有多难,讲述习近平同志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五关”,在梁家河的艰难生活磨练中不断成长成才。“才从苦中来、功从苦中建”,能吃苦才能有出路。党员干部也要涵养“吃苦”精神,勇于吃苦、以苦为乐,不怕苦、能吃苦,迈好千里之路的“苦行”第一步。刻下“肯吃苦”的印迹,迈开“不惧辛苦”的足迹。“嚼得菜根香,百事皆可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党员干部应该坚持的政治本色。干事创业首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摆正心态、端正态度,不惧怕饮食、起卧等“物质之苦”,始终崇尚朴素勤俭,生活

6、上“过紧日子”。要乐于到基层沾点“泥”,走最险的路、驻最偏的村、爬最高的山,在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磨练自己。要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多些忧国忧民,少些私心杂念,多些精神追求,少些物质欲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刻下“担苦任”的印迹,迈开“不畏艰苦”的足迹。“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越是艰苦处,越发见精神,越不能畏惧“事业之苦”。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要不畏难、战艰难,不推诿、不逃避,做改革发展的“冲击钻”,以敢于担当和斗争的勇气奋勇向前。要把苦难当成是人生的老师,不怕失误、敢想敢干,能吃“别人不愿吃的苦”,更能吃“别人不敢吃的苦”,善于从困难挫折中汲取“养分”。要保持奋进

7、前列的豪气,与强的比、跟快的赛、向高的攀,对“躺平式”干部说不,坚决不做不愿作为的“太平官员”、得过且过的“撞钟和尚”、固步自封的“井底之蛙”。刻下“能苦干”的印迹,迈开“不辞劳苦”的足迹。“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只有埋头苦干、笃定钻研,不怕“劳动之苦”,才能干出一番事业。要树立“善于吃苦不怕吃亏”的情操,以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精神扎根一线,摒弃安逸享乐、拒绝急功近利,在平凡岗位上绽放芳华。要牢记干部“吃苦”、百姓才能“享福”,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履职尽责,在实践中干实事、解难事、办好事。要拿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潜心做事,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大地,在“苦干”中不断淬炼,用一场场“寒

8、彻骨”迎来阵阵“扑鼻香”。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观后心得体会日前,足迹第一集:过“五关”有多难播出,以微视频的形式讲述了1969年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经历艰难生活的磨炼,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五关”的故事。过“五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的7年青春岁月,成为与百姓同甘共苦的有志青年的最好见证。广大年轻干部追寻足迹、坚守初心,就是要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步伐,努力做与百姓同“甘”共“苦”的有志青年。吃得环境之“苦”,共享相互支持之“甘”。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在梁家河的岁月里,无论是跳蚤关,还是饮食关,或是生活关,都不是习近平自己面临的挑战,是

9、知青们需要共同闯过的关、适应的环境。在跳蚤关面前,知青们共同想办法,通过保持窑洞内清洁、进入窑洞前多多抖动裤腿等方式,破解这个问题;在饮食关面前,大家共同适应没有肉的生活,有什么吃什么,逐步适应这些都是吃得环境之“苦”的表现,也在心手相连、并肩前行的过程中培养了深厚的情谊,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彼此成就,共同适应了陕北的环境。广大年轻干部应如他们一般,加强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多互相补台、少相互拆台,多相互支持、少各自为营,碰到事情商量着办、遇到难题商量着解,共享相互支持之“甘”。吃得劳动之“苦”,尽享本领过硬之“甘”。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没有人是天生就会劳动,就具备在基层工作、劳动、生活的经验与

10、方法的。回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时光,他也是从起初爬山费劲,只赚得6个工分的时候过来的。正因他吃得劳动之“苦”,闯过劳动之“关”,才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了基层一线的“行家里手”,在实践锻炼中锤炼了真本事、硬本领,进而什么都会干,轻松获得10个工分,尽享本领过硬之“甘”。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就是要如他一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把双脚放在泥土里去成长,不怕苦累、不辞辛劳、不舍昼夜,沉下心、落于行,不因不会就不做、不因事苦就不为,在基层大课堂、大熔炉里壮筋骨、长才干,不断修炼过硬本领,尽享强大自身后的无尽甘甜。吃得为民之“苦”,乐享群众满意之“甘”。把为民的事办好办实办

11、到群众心坎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以贯之的长期坚持,一如既往的热心热忱,用真心真情真辛苦,换取群众满意。初到梁家河格格不入,甚至因为误会,习近平还遭遇过不信任的目光,与群众有距离感。慢慢地,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只有吃得为民之“苦”,才能乐享群众满意之“甘”。年轻干部必须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吃得为民之“苦”,当乡亲不理解时,倾尽全力耐心讲解;当乡亲不认可时,用心用情做好服务;当群众不支持时,尽己所能排忧解难,真正深入到群众身边,多与群众坐同一条板凳、同坐热炕头,听民声、知民情、解民难,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的事。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观后心得体会追寻足迹、坚守初心。近日,50集系列微视频

12、足迹第一集过“五关”有多难讲述了1969年15岁的习近平同志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历经7年磨砺,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等“五关”的成长故事。“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新时代党员干部当在困难面前“昂起头”“高抬脚”“勇跨越”,从足迹中解密“过关密码”,汲取赶考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过“艰苦奋斗”关,扎根基层“不怕苦”,汲取“俭以养德”的智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出入延安,从城市到乡下,从楼房到窑洞,吃苦在所难免。“我一去最受不了

13、的就是跳蚤,我这个皮肤很过敏,一咬就是成片的红包,最后红包变成水泡了。”从习近平同志的回忆当中,不难看出知青生活的艰苦。但是,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没有抱怨,而是变苦为乐,战跳蚤、吃玉米团、小米、水煮白菜等粗粮,即使每顿饭只能往碗里滴一滴油,但是他仍然乐观向上,最终适应了陕北的生活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广大青年和党员干部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足见其良苦用心。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作为人生信条,敢挑重担、敢啃硬骨头,在吃苦中磨炼成长、蜕掉娇气,成为可塑之才。过“周期惰性”关,苦修本领“勤上进”,汲取“厚积薄发”的智慧。“天下学问,多因自

14、学。”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从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依靠别人,到什么都学,捻毛线、缝衣服被褥,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慢慢变强。据他回忆:“我几乎365天没有歇着,除了生病,下雨刮风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儿都干。”正是因为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让他的本领有了质的飞跃:刚开始上山爬坡气喘吁吁,每天才挣到6个工分,一年下来,五套全活都掌握了,体力也上来了,而且每天可以挣到10个工分。这启示我们党员干部,能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去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

15、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领导重任。”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学习始终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驰而不息地学习,才能克服本领恐慌,真正成长为独当一面、攻坚克难、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过“浮躁虚夸”关,善解民忧“聚合力”,汲取“服务为民”的智慧。“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叮嘱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帮助群众解决就业、收入、就学、社保、医保、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在梁家河的岁月里,虽然几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但他最期待的事情却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自己则把酸菜当成“美味佳肴”。初入陕北,面对群众不信任的眼光,他主动俯下身子,与乡亲们打成一片,乡亲们也对他坦诚相待、信赖有加,后来主动来串门、聊天。“困难面前有我,我们面前无困难”,七年时光,习近平同志由城市少年成长为一名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有志青年和共产党员,并担任大队支部书记。这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当亲人,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就能赢得广泛支持和拥护,就能凝心聚力战胜一切困难挑战,成为人民信赖的好公仆,交出人生的精彩答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