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81680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1 地球的基础知识,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宙 太阳 八大行星 月球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1.2 地球的形状,1、大地水准面:在海洋上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在大陆上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眼神的假想“海面”。两者总称为大地水准面。 2、地球形状不规则 等位势面的形状,即全球静止海面的形状。理想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真实形状为梨型,北凸14m,南凹24m。 尺度:地表5.1亿km2,赤道半径6378km,两极6357km,平均6371km。,1.3 地球圈层结构,、结构: 外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内圈:地壳、地幔、地核

2、。 地壳:平均厚度15km,陆地较厚,平均33km,主要硅铝质(花岗岩);海洋很薄,平均6km,为硅镁质(玄武岩)。 地幔:质量和体积分别占67.6%和83%,由铁、镁、硅酸盐物质组成 地核:相当于铁陨石;液体外核;固体内核 软流层:该层地震波明显降低,成为一个低速层。,2 海与洋,2.1海陆分布: 对庶分布: 南极为陆,北极为水;南半球海水连一体,北半球陆地连成一体;南半球水多,北半球陆多;三大洋似伸向大陆的三个大湾,成鼎状分布。 海陆分布不均衡: 北半球,陆地占其总面积的67.5%,南半球占32.5%;北半球海洋和陆地比例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为80.9%和19.1%。

3、海洋是相互连通的,陆地是分隔的 以海平面为基准线,海洋深度超过陆地高度,海和洋的划分,洋: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90.3%;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水较深(平均23千米);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底质为软泥、红粘土。 洋的划分及其形态特征 地理位置划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研究角度划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1)、太平洋:面积最大,占地表总面积1/3,海洋表面积的1/2;平均深度4028m,东西最宽达半个赤道。海底地形以东部洋脊为主;东北部为洋盆,上有断裂带;中部海山集中,群岛很多;北部和西部多岛弧、海沟和边缘海。 2)、大西洋:面积占世界大洋面积

4、1/4,平均深度3627m。海沟4个,最深9218m。洋脊横贯南北。赤道窄,分南北大西洋,海岸形态:南:平直无附属海;北:迂回曲折,多岛屿、港湾和附属海。 3)、印度洋:面积占世界洋面积的1/5,平均深度超过大西洋,平均3897m。最深7450m。“入”字型洋脊:由南而北扩张速度减小。 4)、北冰洋:面积最小,水深最浅,平均1200m。有人称其为北极地中海。具有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1000km。 5)、南大洋:南纬45度至南大陆间的广阔水域;具有独特的潮波系统和环流系统。,2 海:面积小,占总面积9.7%;深度较浅水色低,透明度小,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水体。靠近陆地

5、,受陆地影响大;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 海的分类:所处的位置 陆间海: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3海湾: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钱塘潮 4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直布罗陀海峡,渤海海啸,中国海形态,1、渤海:内陆海,从老铁山角(老铁山头)至蓬莱角(登州头)联线与黄海为界。面积7.7万km,平均深度18m,最深83

6、m。 2、黄海:半封闭浅海,南界为启东嘴至济州岛连线与东海相接。面积38万km,平均深度44m,最深超过100m。地形中央凹地。 3、东海:太平洋边缘海,水域辽阔,面积77万km,平均深度370m,最深2719m。 4、南海:面积350万km,平均深度1212m,最深5377m。,3 海底地貌形态,3.1海岸带 定义: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 海岸:潮上带 海滩:潮间带 水下岸坡:潮下带 3.2大陆边缘 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组成 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可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稳定型大陆边缘,1、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

7、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平均坡度0.1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2、大陆坡:陆架外缘较陡倾斜的地区,平均坡度4.3度,宽度1590km,平均28km,深度2002500m。地形:深切陡峭的V型海底峡谷,水下冲积锥 3、大陆基(裙):坡外与洋盆间较平坦地区;面积大,平坦,深度20005000m,平均3700m。,活动性大陆边缘,(二)、洋中脊 1、洋中脊是大洋的主体,大洋中的山脉或隆起,成因相同、特征相似。具有全球规模(如图)。北端在各大洋分别延伸上陆,南端互相连接。顶部水深大多在23km,高出盆底13k

8、m,宽数百至数千千米不等。面积占洋底面积32.8%。全长7万余公里。 2、轴部都发育有延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称为中央裂谷(riftvalley),向下切入12km,宽数十至一百多千米。是一个全球性地震活动带,震源浅、强度小,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5%。是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扩张速度平均115cm年。其上有横向断裂(transformfault),如罗曼奇断裂带,大西洋脊错移1000km以上。,、海底中存在大洋中脊(mid-ocean ridge),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既海底扩张的中心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

9、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海底扩展移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洋底生成运动潜没的周期不超过2亿年,驱使洋底周期性扩张运动的原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证据:沉积岩年龄、厚度:越靠近大洋中脊,沉积物年龄越轻、厚度越薄;磁异常条带;大洋钻探。 海底扩张说能够解释海洋地质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大部分问题,其机制符合物理学理论,并与许多地质、地球物理观测结果一致。自从海底扩张理论系统提出以来,已使人们对洋盆及其边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新资料几乎总是与这个统一的概念相一致。,(三)、洋盆(OceanBasins) 、定义(definition):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水深400050

10、00m的开阔水域,占海洋总面积的45%。 、其上分布正地形和负地形(topography) )正地形:海底山,海峰,海底平顶山;海隆;海台;海岭;海丘等。 海底山:孤立或比较孤立的坡度较陡的海底高地,高度在1000m以上。 海峰;海底平顶山。 海隆:海底上宽广、和缓的隆起区。 海台(海底高原):具有比较平坦、宽阔顶面的海底高地,高出邻近海底1000m以上。 海岭:带状分布、轴状分布。无震海岭,活动海岭(大洋中脊)。 海丘:高度小于1000m,圆形或椭圆形。 )负地形:海盆,海槽 海盆:面积大而形状多少带盆状的洼地。 海槽:长而宽,两侧坡度平缓的海底洼地。,4 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说: 1

11、912,德气象学家魏格纳(Wegener)提出。 1、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证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又缺乏占地表71的海洋底的地质资料,魏格纳未能合理解决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大陆漂移说盛行一时后便衰落下去了。直到50年代,古地磁学研究的进展又使大陆漂移说重新复兴,60年代海底扩张

12、-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再赋于大陆漂移说以新的认识。,(二)、海底扩张说: 60年代初形成的海底扩张说受到下列学术思想的影响:(1)联合古陆(Pangaea)的重建、拼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其他证据;(2)大洋中脊体系及其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3)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依次变厚的事实;(4)海洋地壳的年轻性;(5)某些大陆边缘沟弧体系的发现及其突出的地震、火山活动特点;等等。 Hess(1960,1962)和Dietz(1961)几乎同时提出了“海底扩张“这一概念,以阐明主要与海底生成和消亡过程有关的理论。,(三)、板块构造说: 、“板块”一词是Wilson(1965)在论述转换

13、断层时首先提出的,后经Morgan、McKenzie、Parker、LePichon等人的不断综合和完善,于1968年正式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LePichon(1968)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也称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或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后来又把美洲板块划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成为七个板块。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十二板块的划分方案,除七大板块外,还有纳兹卡板块,科科斯板块、加勒比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阿拉伯板块。,、板块边缘为大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岛弧和海沟等,是地震和火山多发带。板块相遇,形成岛弧、海沟(大洋和大陆板块相遇),或高大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遇)、地震带、火山。 、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很少发生形变;而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带,全球地震能量的95%是通过板块边界释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