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89862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史上的改革,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课标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一、古代雅典的贵族政治 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1、雅典贵族政治的确立,年代:公元前7世纪城邦时代希腊君主制瓦解 贵族制确立:雅典的贵族制也在此时确立起来,2、雅典贵族政治的特点,权力机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有9名(从贵族中选出,任期1年);战神山议事会的集体决策 政治特点:选举制,任期制;贵族集体当政;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3、雅典贵族政治的进步性及局

2、限性,进步性: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在民众中树立了一种新的观念,对于谋求主权者,人人得而诛之,从而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局限性:是少数贵族集体统治,普通民众没权力参与;缺少民众监督和有效制约,雅典贵族侵吞平民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贵族制危机,二、梭伦改革,1、改革的背景,(1)雅典贵族的统治激化社会矛盾,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主要原因。,(3)公元前594年, 梭伦当选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2)贵族与平民矛盾的尖锐,导致社会动荡,严重阻碍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二、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开始,经济领域: 颁布

3、“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田间的记债碑全部拔掉,土地回到平民手里) 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 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政治领域: 创立财产等级制.(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享受不同等级的权力分配。) 政治机构民主化。(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两个新的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2.改革的内容:,3.改革的特点:中庸的原则,二、梭伦改革,4、如何评价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课标要求) 积极: (1)经济方面 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

4、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政治方面: 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局限: (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3)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小结:走向民主政治,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 梭伦改革 (奠定基础) 克里斯提尼改革( 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促进完善),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机构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法庭 制度体现: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 比例代表制、陶片放逐法,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或评价),积极:促进经济的发展

5、(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 科学文化的繁荣(民主政治下形成的自由宽松的学术条件和允许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地发展的氛围); 公民表现出极高的爱国主义热情. 消极: 民主范围狭小,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奴隶、外邦移民,女性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 一切公职抽签与选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的特点并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极有可能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导致民主制的最终衰落与夭折。,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标要求: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 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 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

6、用。,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课标内容),1、大转折: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直接原因: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直接原因:铁器牛耕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 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2、大动荡:大国争霸,以求发展壮大. 3、大变革:各国改革变法(法家学说),以求富国强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4 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时期.,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动力:

7、 称霸天下的欲望. 目的: 富国强兵.,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生产关系),时代背景,比较管仲改革(春秋时期)与李悝变法(战国时期)异同,战国初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广纳贤士,重用商鞅 商鞅积极宣传变法的意义,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 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变法的历史背景,二、变法的主要内容(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

8、,奖励军功,建立什伍制 2、经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分封制,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4、法律:实行什伍连坐法;规定轻罪重罚 5、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三、评价商鞅变法(课标:)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消极 影响,积极 作用,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壮大了军事力量;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

9、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获得成功原因有哪些?,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根本原因) 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商鞅的正确决策,推行新法的坚强决心。 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他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 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四、商君虽死,秦法未亡,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

10、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居农耕;建立政权定都平城)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歧视政策;贵族的巧取豪夺) 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北魏均田制,发展: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唐朝中后期逐渐瓦解。 核心内容:政府将国家控制的荒地授给农民,农民向政

11、府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意义:均田制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2、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四、改革成功的原因:,1 、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2 、孝文帝胆略和卓识。,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积贫积弱导致北

12、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政府低息贷款,设市易务稳定市场,以钱代役,鼓励兴修水利,按土地多少收税,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抑制兼并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就近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等,精减军队,废诗赋取士旧制 重经义策论考试,农户十家一保 闲时练兵战时入军,官马由农户保养,由固定将官带军队,贯彻择优录用原则,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及结局,1、历史作用: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政府的财

13、政收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提高),2、最终结局:失败 原因: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新法变质,徽宗时蔡京以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商鞅被杀;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

14、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 这主要是因为: 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 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 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 在维护封建制度的

15、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改革的成败原因: 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者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3)改革者具有坚定意志,采取强硬手段; (4)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改革和改革者本身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反对势力的强大。,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改革是革除社会弊端、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改革必然会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

16、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关于改革的评价: (1)标准: 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标准只有一个,即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 (2)基本思路: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 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巩固练习(南京12年模拟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侠上书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力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两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丈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宋史卷三二七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

17、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抵于神宗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安石在变法中遇到了哪些困难。(6分) (2)材料二中赵翼认为王安石“新法害天下”,你认为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4分),( 1)守旧势力阻挠;宋神宗变法决心动摇;用人不当;自然灾害。(任3点给6分),(2)观点:片面的(2分) 理由,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2分),巩固练习(11年江苏高考)公平与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原则,失去了公平与公正往往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的动荡。中外历史上

18、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该项措施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9分) (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王安石最后被罢官,梭伦最后被迫离开国家到国外游历,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1分),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1分)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途径。(2分) 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改革恩荫制(1分)有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 扩大了选拔人才的途径和灵活度(2分) 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1分)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2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分),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