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参加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重要指示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心得体会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要推动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要突出发展重点。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要持续深化新兴领域改革。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是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主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使命担当,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深邃洞察世界大势,敏锐把握时代先机,对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作出全面部
2、署,具有很强的政治引领性、思想开创性和战略指导性,为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要推动科技的创新和应用。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把新兴领域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当今时代,新一轮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不断兴起,一大批新兴科技成果正在向军事领域迁移,推动战争形态与作战方式加速演变。“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我们只有下定决心、只争朝夕,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才能赢得军事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
3、新兴领域战略能力,要突出发展重点。善于统筹全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是我党我军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重要方法论。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范围广、内容多、军民共用性强。这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系统抓建的思维、统筹兼顾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既要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又要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发展重点,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带动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要持续深化新兴领域改革。深化改革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
4、推进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的关键一招。新兴领域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活动范围拓展而出现的新型战略空间和关键技术领域,学科门类众多、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前沿性、复杂性、交叉性等特点。在这一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出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更迭,唯有用改革的思路办法和创新举措才能有效应对和适应。改革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要依靠改革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以时不我待的劲头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新兴领域改革各项举措落地落实。全军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习主席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强化使命担当,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力攻坚,坚决完成
5、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发表重要讲话的研讨发言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高度,对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作出全面布局,明确要求强化使命担当、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为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结合自身思想工作实际,浅谈以下几点认识体会。一、要突出发展重点。善于统筹全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是我党我军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重要
6、方法论。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范围广、内容多、军民共用性强。这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系统抓建的思维、统筹兼顾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既要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又要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发展重点,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带动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整体推进、全面发展。二、要突出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的关键一招。要健全完善需求对接、规划衔接、资源共享等方面制度机制,走好标准通用化路子,提高新兴领域发展整体效益。要以加快新质战斗力供给为牵引,深化国防科
7、技工业体制改革,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健全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快速转化机制,构建同新兴领域发展相适应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要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三、要突出科技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只有下定决心、只争朝夕,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才能赢得军事发展新优势。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军队建设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我军建设模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要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我
8、为主,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要把握新兴领域交叉融合发展特征,加强集成创新和综合应用,推动形成多点突破、群体迸发的生动局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理论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运用并重,聚力攻克新兴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理论问题,提升创新水平,加快赶超步伐,不断推动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性。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
9、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尤其是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此机会下,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愿意谈几点体会。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互动互促中形成的,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构筑起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几次工业
10、革命都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的,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颠覆式变革,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带来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引领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引领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如今,我们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依然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新质生
11、产力的生成逻辑是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在互动互促中形成的。生产要素包括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实体性要素涵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而渗透性要素则包括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渗透性要素不断呈现新特征、新形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生产要素的聚集、交汇、互动,往往会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从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看,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而新技术、新工艺则推动形成了新产业。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率大幅
12、提高,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最后,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争相抢占战略制高点。国家竞争、区域竞争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与水平的竞争,这也是世界各国争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先机的原因。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国家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为探索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之路,我们应根据
13、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特点和区域特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畅通新要素的聚集、新技术的创造以及新产业的形成,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我们要重点解决“基础研究一技术研发一小试中试一孵化和商业化一产业集群”链条中的断链问题,以推动科技创新催生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我们要优化配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通过财政科技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全链条全方位的提升。畅通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的链条,放大科技创新的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重大科技创新不
14、仅创造新技术,还带来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共同激发和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涌现和发展壮大,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我们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仅要创造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还要积极推进管理、模式、业态、体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此,我们需要畅通战略研究、政策支持和强化落实的政策推进链,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的合力。创新活动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我们应着力打造“研究一制定一落实一评估一优化”一体化的政策推进链,解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难点和阻碍。同时,我们要强化相关部门和省市县的协同联动,优化办
15、事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精准度,采取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破解发展瓶颈,我们要畅通与国内外创新合作的开放链。推进高水平、多领域的创新合作是弥补我省创新资源,尤其是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我们还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平高效、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新要素、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涌入。此外,我们要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河北流动。在关键领域,我们要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的高端创新资源。三、深
16、入运用新质生产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在实践中,我们要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突出特征,正确处理以下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等实体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渗透性要素则在产业发展的具体环节和领域发挥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推动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深度融合,产生更大的组合效应,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处理好包容性与规范性的关系。科技创新和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包容与支持。对于一些在认识和前景不明的新
17、技术、新产业,我们应按照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其性质和特点分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既留足发展空间,又推动其规范发展和健康发展,确保质量和安全。三是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路径来看,通过技术创新并推进产业化、形成新产业是一般规律。同时,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化工、钢铁、煤炭等产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产业形态,在化工新材料、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现突破。因此,我们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加大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规模。四是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从创新路径来看,一般是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例如,苹果等公司改变了单向模式,产品的技术升级与完善过程是在与消费者互动中完成的,既推动产品实现了技术与工艺的升级,也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多模式、多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