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展创新之三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31888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承发展创新之三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继承发展创新之三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继承发展创新之三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继承发展创新之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承发展创新之三课件.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继承 发展 创新 ( 之三),地理必修2章节框架分析,-地理必修2的体系结构 -地理必修2的设计特色,地理必修2目录,第一章 人口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 城市化,地理必修2的体系结构,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2、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对于传统的人文地理 内容 “削枝强干”,原教材中的人文地理内容(十一个核心概念)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工业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聚落、城市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交通、通信、商业、贸易、金融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新教材中的人文地理内容(六个核心概念)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人与环境,人口,人的生活空间,人的生产活动,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地域

3、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册教材的逻辑结构,课标模块2和地理2相对应,地理必修2的设计特色,第一部分: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成因 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内容标准”要点,教科书对课标要求的落实:第一、二章,第一章的内容逻辑结构,人口的变化,数量变化,空间变化,自然增长,增长模式,现象,原因,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与人口的关系,围绕“变化”做文章,要把握住时间尺

4、度,使“空间”和“时间”很好结合。 适应案例分析模式,善于挖掘案例中隐含的“道理”。 正确人口观的培养一定要落在实处。,备课提示,怎么理解世界人口增长模式?(6页) 学术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教材采用比较粗线条的“三种模式”。(原教材中的“过渡型”合并到“传统型”中。但在曲线的表征上仍然有“过渡”的含义;总体上符合“传统型”的特点。) 尽管在模式划分上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人们对以下两种观点是完全相同的:第一,都客承认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人口增长模式;第二,人口增长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沿着一定方向演变的。,点析,为什么选择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案例? (6页),为什么选择芬兰?三种增长模式都经历了,具有

5、典型性,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抓住生产力水平对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影响这条线索;第二,关注地域文化、观念对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定义如何表述?(8页),教材中的表述: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时间?距离?),人文地理学中的表述:对人口迁移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虽然在迁移概念中,时间和距离因素非常重要,但因时间和距离不易确定,许多学者倾向于采用内涵更为广泛的人口移动概念。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非暂时性的人口移动,前者可称为人口流动,后者可称为人口迁

6、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如何设计? (案例分析的运用),内容设计步骤: 1. 提出问题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 概括性地给出原因:环境/个人(两个角度);经济/社会/政治(三个因素) 3. 中外两个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运用) 4. 总结提高,怎样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的内涵?,环境承载力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环境容量/人口容量) 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荷载能力 人口合理容量(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研究者们旨在寻求一种出于“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状态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

7、,资料:德国的彭克根据单位面积平均粮食产量、陆地面积、每人平均粮食需求,计算了世界人口容量: Z=LP/n Z为人口总量,P为单位面积平均粮食产量,L为全球陆地面积,n为每人的粮食平均消费量。据此,他推算出世界最大人口容量为159.04亿,理想人口容量为76.89亿., 如何落实人口观的培养?,人口过程,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的合理容量),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动态分析),综合多要素分析,活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 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 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文章选自中科院综考会“中国土

8、地资源 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活动目的:第一,感受我国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第二,尝试用数字分析问题,第二章的内容逻辑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城市与城市化,城市个体,城市群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市的不同等级,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中心地理论的应用),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备课提示,把握内容的深度(尤其是部分内容与原高中地理选修一相近),注意要求的变化。 例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只为“阅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重点分析“经济因素”,其他因素用图说的形式表达;正文中不出现“

9、中心地理论”;,把握分析问题的地理视角 例如:增加“城市形态”内容,因为城市形态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深刻;城市功能分区从城市土地利用角度切入;主要讲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怎样突出地理视角?,突出地理视角 城市外部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城市土地利用看城市功能分区(重点内容) 是什么?(空间集聚) 为什么?(以商业区的形成为例) 会判断(读图思考),两个密切相连的概念,城市功能区,分布和组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成因的详写和略写,地价因素 收入 历史文化 种族宗教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渗透地域文化的影响,对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如何把握?,为什么选择这一内容?对某地域城

10、市布局的知识启蒙,城市的规模(大小/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的布局(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格局),案例:德国南部城市体系,拓展案例:荷兰圩田居民点,对城市化内容应如何把握?,重点:1. 城市化不同阶段的重要特征 初期阶段发展较慢 中期阶段发展很快,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 逆城市化 英国经历了典型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正面影响(应强调) 负面影响,第二部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

11、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内容标准”要点,第三章的内容逻辑结构,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因素(基础知识),农业地域的形成(基础知识),案例分析,种植业(季风水田/商品谷物),畜牧业(大牧场/乳畜业),教科书对课标要求的落实:第三、四、五章,农业的区位选择,备课提示, 认真分析每一个案例的作用,用活用好。,“活动”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案例配合,构成完成的学习单元。,教材在处理案例陈述与原理分析的关系时,并非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更多地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设计。,农业地域类型需掌握的关键点是区位和特点。,点析,农业一章中大小案例很多,怎样梳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景观:两幅照片,两种农业

12、景观 农业区位因素:千烟洲等小案例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农业地域的形成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和特点 四个案例,“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活动化处理的?,原教材 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分要素介绍(面面俱到): 气候 地形 土壤 市场 交通运输 政策 主要回答“是什么”,新教材 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活动(有重点):通过活动的设计,有选择的分析若干区位因素的影响 1 气候 以水稻为例 2 地形 以千烟洲为例(科学院实验区) 3 政策/市场 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化为例 主要回答“为什么”,第三章第二、三节的案例是如何设计的?,两节

13、共有四个案例,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一对;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为一对。从设计的角度看,教材对内容的描述和分析由细到粗,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由小到大。体现了分析能力的迁移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之一。,第四章的内容逻辑结构,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区位因素(因素),区位选择(变化),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案例分析,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强调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重大影响。,把握一些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如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用案例来加深理解。,辩证看待工业集聚与分散

14、的趋势,用工业的地域联系落实课标第四条要求。,工业区需掌握的关键点是区位和发展。,备课提示,农业与工业两章关于区位和地域形成内容,在结构上有什么差异?,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地域的形成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工业类型) 工业区位的选择(区位因素的变化),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点析,第五章的内容逻辑结构,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五种),交通运输布局(形式/层次),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对聚落空

15、间形态的影响,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只用交通运输表述“地域联系”。,交通运输方式为讲交通运输布局作铺垫,不是重点内容,与初中地理有重叠的部分,可把重心放在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上。,备课提示,第三部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内容标准”要点,教科书对课标要求的落实:第六章,第六章的内容逻辑结构,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直面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时间线索,侧重历史发展,侧重当代的环境问题,侧重当代和未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时间线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然性,途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备课提示,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价值(注意用事实说话,不“贴标签”)。,把握内容的“虚”和“实”,既有对全书内容主题(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提炼,又有新内容的补充。要把内容讲“实”。,要讲出时代感。,,010-58758007 (高俊昌 地理室主任) (覃燕飞 地理室副主任),谢谢大家,联系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