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章节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61035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3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历史章节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义务教育历史章节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义务教育历史章节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义务教育历史章节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义务教育历史章节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历史章节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历史章节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保亭中学 王秀英,2011版课标的基本概貌,1、从文本形式来看,2011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旧课标第三部分叫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四个部分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新旧课标顺序有所调整。 2、新旧课标印张一样(页码均为47页)。但旧课标是7.3万字,新课标只有4.2万字。 3、封面上,新课标用教育部制定,旧课标用制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制订是创制拟定,制定是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 “订”有“拟”的意思,未必形成最终结果,多强调行为的过程。,一、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思路,1、背

2、景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其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与社会总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对基础教育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全民素质得以进一步提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对教育的要求。,2、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1)明确课程性质 (2)转变课程功能 (3)改革课程内容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6)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3、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特点,(1)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 (2)较为全面地阐释课程目标 (3)强调适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4)探索对新的历史教学体系的建构 (5)在精选历史教学内容方面作了努力 (6)提倡转变学

3、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7)对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进行了探索,二、新历史课程实验的过程、成就和问题,1、过程:2000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取代了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2001年9月,初中历史新课程开始实验,首先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至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区基本上都加入了新课程的实验。,2、课程标准十年的成就,10年来,实验稿课标给中学历史教育带来的积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三维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突出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现在,历史课程

4、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2、课程标准十年的成就,二是遵循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方式得到改变。,2、课程标准的十年成就,三是在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方面作出尝试,力图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此,实验稿课标采用了学习主题的方式整合课程内容,删减了一些知识内容。 四是历史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并初步建立起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三、修订前的调研工作和问题的提出,(一)

5、前期调研 2003年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调研。2007年4月教育部成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并于上半年发文要求29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42个国家级实验区就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参加调查的教师达11万余人;下半年,课标修订组收到了这些调研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另外,历史课标修订组也直接向各地区索要意见报告,得到省市报告19份,实验区报告5份。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在北京、天津、太原、无锡等地多次召开资深专家和一线教师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二)问题: 问题一 编排的体例 把通史改为专题与时序相结合,是2001年来的课改的一个创新,但其缺点也不可避免。主

6、题编排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影响,也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初中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教学,因此,其对于这种专题化的教学不是很适应。学生首次接受系统的历史,因此坚持时序性对于其历史学习有更多的帮助。 六大板块下,采用“学习主题”的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1.造成某些重要史事的缺失和历史的链条断裂。在中国对外抗击侵略时,只讲洋枪队,不讲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再比如,讲完汉武帝大一统后,直接就讲三国鼎立。东汉的历史没有提,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2、为了形成所谓的学习主题,存在生拼硬凑之嫌。 如中古亚欧文明,讲“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基本活动”。这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7、3、学生缺乏基本史实的铺垫,很难准确理解主题的内涵和外延。 问题二 个别地方的难繁偏旧 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未能根本解决“难、繁、偏、旧”问题。 问题三 对实验稿的前言和目标进行修订。认为其前言和目标首先没有谈到历史课程的性质,只谈了作用。 目标不具体、文字表达不清楚等。,(三)修订组对调研意见的分析,1.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2.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

8、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3、一定要在解决“难、繁、偏、旧”的问题上继续下功夫,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这就要突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和发展性,精选教学内容。 4、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特别是根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参考各省市的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四、修订工作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1.与时俱进。 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修订稿强化中国优秀传

9、统文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内容,合理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08年北京奥运会、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使历史课程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以增强学生对国情和世情的了解,增强对祖国日益强大的自豪感和对世界发展大势的认识。,2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使修订稿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此次修订工作坚持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3减轻学生负担。 修订稿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和基础性特点以

10、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五、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1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理念。修订稿坚持、发展和完善这些基本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和认识,注重教学信息的多重传递和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教师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成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五、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

11、改革方向,2.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修订稿完全认同并尊重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从“三维目标”方面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强调学生在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同时,养成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情感和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从而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五、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3.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

12、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在此次修订工作中,修订组对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以及大学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了认真全面梳理和深入研讨,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也在研读相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五、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4.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就是确立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

13、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修订稿继续坚持这一方向,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所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修订稿进一步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即: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六、标准(2011)突出特点和最大变化 标准(2011)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

14、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突出时序性、凸显历史发展主线、降低难度,为什么要强调历史的时序性和系统性?,1.历史学是记录我们人类成长的学问,它所反映的是人类是何以经过这样的成长而达到今天的高度的。因此,历史学科的基础是时间,正是时间这条线,串起了人类从古至今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正由于此,当我们在学习、考察、研究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就一定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去作具体地、动态地

15、分析和把握,既要弄清楚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的存在状态,又要展现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对现在及未来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脱离了特定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也就难以理解和认识历史对我们今天以致未来的影响。,为什么要强调历史的时序性和系统性?,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从纵向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尽管并不是所有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按照这个序列向前发展,而是先后不一、形式各异,但是这个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

16、意义。 从横向看,人类的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过程。,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马克思在1859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

17、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88页。,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关系,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纵向的重大历史现象会对横向发展形成制约

18、,横向发展也会对纵向发展产生反作用。所以时序性和系统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为什么要强调历史的时序性和系统性?,正是基于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此次修订工作坚持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力图使修订后的标准能够帮助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正确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也都遵循历史时序性原则,强调以历史发展时序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进程。,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标准应该以年代学为基础,因为这种组织方式有

19、助于学生明了历史上的发展模式和因果关系。” “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肯定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年代学是组织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 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对时序的理解能力”。 日本的标准强调历史线索的重要性。,七、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的重要调整,在保持(实验稿)的总体框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划分的同时,适当弱化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并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以基本的

20、史实为主,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时空线索。,确定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 中国现代史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确定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世界史: 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在欧、亚、非洲之间不断进行的交

21、往。 世界近代史注重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诞生和殖民地人民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反抗,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 世界现代史注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发展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八、修订标准的变化与发展,(一)前言部分的变化 1、发展与完善“前言”涉及的课程总目标。 变化: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分析:这一提法,是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做出的最新论述,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

22、程的目标价值取向。,2、对“课程性质”做了较大的 修改与完善。,变化:增加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旧版没有。 分析:对课程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才能在此指导下更好地确立课程理念和进行课程设计 。,3、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相同:都强调了历史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都强调了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都强调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3、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1)不同: 旧版更强调历史学科的实用功能和基础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基础;新版更强调

23、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 分析:从素质教育出发,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课程基本理念的主要变化,旧版强调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新版没有此项内容。 分析: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即使在新课改下也不能忽视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和整体地把握历史。,3、课程基本理念的主要变化,旧版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新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分析: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共性或集体性的发展。 旧版强调了

24、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新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分析:合作精神是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素质。,4、课程设计思路的主要变化,不同:新版增加了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旧版没有。 分析:有了对历史课程设计的总体引导,有利于在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教学的实施等方面保证新课改的总体方向,同时又不乏弹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发挥各地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促进新课改的发展。,(二)课程目标的变化,1、知识与能力 相同:都强调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学会用

25、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不同: (1)新版增加了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等具体详细的方式。 分析: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更具体地、更好地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1、知识与能力,(2)新版增加了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 分析: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历史研究以及历史学习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历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即注重还原历史场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知识与能力,(3)新版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4)新版增加了初步学会分

26、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分析: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逻辑论证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相同:都强调了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注重探究式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 不同: (1)旧版强调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新版没有。 分析:没有强调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是新版的一大不足,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过程与方法,(2)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强调了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新版没有。 分析:没有强调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也是新版的一

27、大不足,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性和个性的发展。 (3)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新版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分析:新版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角度出发,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比旧版单纯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更科学合理。,2、过程与方法,(4)新版增加了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分析: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较为专业的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方法和素养。,2、过程与方法,(5)新版增加

28、了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标的方法等等。 分析:新版指出了多种具体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更清晰、更强的指导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同:都强调了要认识中国国情,认同祖国历史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加强法制意识;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不同: (1)新版强调了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 分析: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更具客观性、历史性和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9、,(2)新版增加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分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举足轻重。 (3)新版增加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分析: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 (4)新版增加了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分析: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也是当今我国尚未完全统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尚存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新版增加了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分析: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

30、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以及和平发展意识。 (6)新版强调了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分析:强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具体国情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旧版强调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新版则强调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 分析:科学技术并非只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物质进步,还有精神文化层面的进步,二者缺一不可,易让学生忽视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化发展的作用,旧版表述欠妥。,3、

3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8)新版增加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分析:强调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峻形势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逐步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新版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 分析: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在历史中的作用的正确定位,有利于促进

32、学生的个性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发展。,(三)课程内容的变化,1、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的目的有三个: A.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史事,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B.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 C.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提出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三)课程内容的变化,2、在课程内容的具体选择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

33、出发,总的目标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降低难度,减轻负担。 为此,增加了一些知识点,也减少了一些知识点。 为了合理增、减知识点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新课标按照时序,重新排列每一个板块中的史实。,(1)增加知识点的具体选择标准,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性要求,为了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适当增加一些知识点。例如,中国古代史增加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等内容;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等内容。 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也能够理解的新事物。例如,中国现代史增加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内容;世界现

34、代史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题等内容。,(1)增加知识点的具体选择标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而必须增加的内容。例如:由于西欧庄园是理解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关键知识点之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识点中增加了西欧庄园,但在教学要求上降低难度;又如,由于手工工场、租地农场是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变化、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问题,因此在世界近代史中也增加了这两项内容,但在难度上也有所降低。,(2)减少知识点的标准,课程内容整合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例如,考虑到在讲述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时会向前追溯到九章算术,而且在数学课中也会涉及这个知识点,因此就不再将九章算术

35、列在标准(2011)之中了。又如,考虑到地理课中也会讲到水经注,物理课中也会讲到阿基米德,故在标准中就不再列入。 从学段角度出发,考虑知识点的难度,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不在初中讲述,而是放到高中课程中再讲,使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有机衔接。如资治通鉴、左宗棠收复新疆、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宪章运动、伏尔泰、绥靖政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等。,(2)减少知识点的标准,从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出发,删减一些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点。如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

36、疗保险、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革、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生物工程技术等等内容。 标准(2011)未列入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可以自我获得的知识。如马可波罗、荷马史诗、巴黎圣母院、德莱赛、毕加索、爵士乐、好莱坞等内容。,(3)六个学习板块的主要增减内容,与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新订课标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31个知识点。,(三)课程内容的变化,3、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除了具体的内容外,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这样

37、做的理由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以代表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给以叙述。,如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合成为一体,容易产生误解;而“交融”则是相互融合,更符合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的民族工作主题。 再如将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因为“全面抗战”是与“片面抗战”相对应,而“全国性抗战”则与“局部抗战”相对应。,(四)对学生学

38、习能力要求的变化,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依次递进的更明确的要求。概括地说: 初一:主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 初二: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阅读、分析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初三:主要培养学生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九、修订课标的基本特点,1.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2.在“课程基本理念”上,

39、更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的“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 3.更新“课程设计思路”,在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弱化学习主题,采用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4.更为清晰明确完整地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横向的课程目标,并与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纵向的目标结合得更为紧密。,九、修订课标的基本特点,5.在课程内容上,根据“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在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重新排列史实,并提出必要的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同时根据上述原则撰写导言。 6.精选最基本、

40、最重要的史事,删除过难、过偏、过多的知识点,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7.“实施建议”清晰具体,切实可行,富有弹性;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教学活动、评价实施、教材编写、资源开发都留有更大的创新空间。,十、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1.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教师在使用标准时能够看到,无论是中国史的课程内容还是世界史的课程内容,我们在排列重要的知识“点”,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时,都是根据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条纵横交错的“线”来安排的。 标准(2011)仍然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各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按照时间顺序列出

41、若干重要的知识点,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是以事系人,重在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涉及到人,一些知识点是以人系事,重在讲人的生平事迹而涉及到事,而以前者居多。,十、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国历史发展及与世界的联系: 纵向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多,但也有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往。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知道佛教的传入”;“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

42、抗倭斗争”;“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教师要注意到这种编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的中外交流,加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十、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中国近代史中的中国历史发展及与世界的联系: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与世界的横向联系更为明显,其开端本身就是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且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师要充分理解近代外部世界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中国的民族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

43、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十、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中国现代史中的中国历史发展及与世界的联系: 在中国现代史中,中国不仅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且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修订稿不仅包括新中国发展的重要史实,而且选择抗美援朝、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美建交、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内容来说明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

44、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十、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世界古代史中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 世界古代史基本按照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出现的顺序编排,选取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来体现古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世界各区域的横向联系方面,主要包括“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方文化交流的作用”;“了解罗马帝国的政府与扩张”;“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等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

45、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十、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世界近代史中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 在世界近代史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不仅要讲清资本主义在欧美日的发展,还要注意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揭示19世纪末所形成的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历史原因。,十、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世界现代史中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

46、: 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在此阶段,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整体,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课标中选取的所有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都与整个世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影响。 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使学生了解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多样性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十、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

47、体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只是讲述历史事实,那么,面对这些事实,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发生历史的错位,无法正确地考察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达不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十、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2贯彻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原则。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国

48、民教育,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应以普及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为主。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所采取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追求过全、过深、过细的历史叙述。一些较深的内容,在初中教学中不必过多涉及,避免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超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十、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3.修订后的课标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进一步强

49、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 适当弱化学习主题,采取编年体“点线”结合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历史的时序发展中,了解和感悟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从根本上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素养;更强调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修订后的课标增加或强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的内容,十、对教师理解并指导教学工作的建议,4.要全面理解并实践标准(2011)对教学工作提出的七点具体建议。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注重对基本事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5)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真正能够通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方的积极有效互动中,将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将“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