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矛与盾教学设计交教研网精品教育.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686359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矛与盾教学设计交教研网精品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年矛与盾教学设计交教研网精品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年矛与盾教学设计交教研网精品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矛与盾教学设计交教研网精品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矛与盾教学设计交教研网精品教育.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矛与盾教学设计海淀区万泉小学 曾萍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结合译文和插图读懂文本,体会故事中人物语言的冲突。2、感受古文的韵味,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续写故事。3、懂得说话和办事不要言过其实,避免自相矛盾。教学重点:读懂文本,明白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体会故事中人物语言的冲突。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题目是:看图猜寓言。出示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等图片。这些寓言都出自一部书韩非子。【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还有 “讳疾忌医”、“老马识途”等等。】。【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2、,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2、韩非子的寓言寥寥数语,却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魅力,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矛与盾也是出自韩非子,请同学们读题(生读)。矛是什么?盾又是什么?确切地说,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出示矛、盾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二、指导自学,了解矛盾1、回顾我们自学古文的方法:先读准字音,要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词典和看译文等方式去理解。现在开始自学。2、你能把这篇寓言读给大家听吗?【出示全文】(选代表读书)。3、古文朗读,不仅要读通顺,而且要读出韵味。开始吧!(教师

3、巡视:00同学读得真好,不仅流畅,而且注意了停顿。)【出示全文】【课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生评。4、通过初读课文,结合译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预设生答: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与盾,因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最终没有卖出。)过渡:那这是为什么呢?好,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这个故事。三、品读课文,感悟矛盾 1、默读课文,看看这位楚国人是怎样卖他的矛和盾的?你从他的语言中听出了矛与盾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抓重点词语做批注。【出示课件: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4、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1)学生汇报预设:生1“誉”是夸耀,楚人是在夸耀他的矛与盾。【出示课件: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楚人是如何誉盾的?加上描写动作词和神态词,读一读,读出体会。(3人带着体会读。预设:得意、骄傲、大声、举起盾、手舞足蹈等)教师引导学生从朗读中体会盾是什么样的?生2:“坚”是“坚固”的意思,我从“坚”看出了这面盾的坚固无比。我还从“物莫能陷”中体会到这面盾的坚固,莫:没有。陷:穿透。任何东西都无法穿透,可以看出这面盾坚固到了什么程度。【板书:盾 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楚国人又是怎样夸耀他的矛的?【课件出示:又 誉之曰:“吾矛之

5、利,于物无不陷也。”】(2)学生交流预设:生1:“利”是“锋利”,我从“利”这个词中体会到矛锋利极了。我还从“于物无不陷也”体会到这支矛很锋利,因为任何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板书:矛 利】(生朗读誉矛句)教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体会: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读中体会【“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的表达作用】2、过渡:真可谓用心良苦呀!这位楚国人这样的夸耀他的矛和盾,有人买吗?为什么? 预设:生:没人买。因为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他哑口无言。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学习:书上是怎么说的?(生答

6、)【课件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你能结合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吗?【生: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样?】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他的矛无比锋利,有可能刺穿他的盾;那他的盾就不是“物莫能陷也”。如果他的盾坚固无比,当矛刺向盾的时候,矛的尖就有可能弯了。】过渡:也难怪韩非子说: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是说,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课件出示】四、挖掘内涵,揭示矛盾1、那么,这个楚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去夸耀呢?【生答:因为他很想卖出自己的矛和盾。】但是,他却错了,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生答

7、:言过其实,夸大其词,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2、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老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生答道理: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避免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就是来自于这个寓言故事。】想一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呢?3、【出示图片】此时,集市上还是人来人往,如果你也在其中,你觉得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你写下来。4、汇报。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1、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认识了一位可笑的楚人,了解了韩非子,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2.、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课件出示:(1)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2)将这则寓言故事编排成课本剧。(3)自读文言寓言鹬蚌相争。板书设计:矛与盾矛 利 盾 坚言过其实,自相矛盾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