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昆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96878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昆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文化昆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文化昆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文化昆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传统文化昆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昆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昆曲.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昆曲艺术,昆曲历史沿革,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

2、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历史上有名的陈圆圆就会唱昆曲。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

3、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

4、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 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昆曲表现形式,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

5、,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

6、囊弹山亭等。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昆曲使用乐器,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昆曲在今天1,一、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昆曲艺术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

7、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经历代文人艺术家的精雕细琢与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艺术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具有国际性的问题。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建立“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致函各国,正式启动了该组织发起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函后,文化部认真研究和部署了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确定中国昆曲为首批申报项目。昆曲艺术的申报单位是中国艺术

8、研究院。作为我国最高等级的艺术研究机构,50年来,一直从事我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此次申报工作中,该院在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积累的基础上,系统翔实地说明了我国昆曲艺术的珍贵价值,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影响程度,以及目前这一艺术形式的濒危程度。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学忠大使代表中国领取了证书。宣布的代表作共有19个,中国昆曲艺术荣登榜首。获得这一称号的亚洲国家最多,共有6个。欧洲5个,美洲4个。中国昆曲艺术是4个唯一被国际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

9、并授予代表作荣誉称号的项目之一。 “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宣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世界遗产名录后的又一重要举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昆曲艺术是我国最宝贵的古老戏剧遗产之一,此次首批入选“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对于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昆曲在今天2,二、党和政府对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工作的重视 昆曲从元末明初的昆山腔发韧,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时期的200余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迎来了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清中叶以后,昆曲每况愈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班社解体,艺人星散,已濒临绝境

10、。新中国的成立给昆曲带来了新生。鉴于昆曲的宝贵价值,对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是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1949年,周总理委托文化部派人将散落在北方各地的韩世昌、白云山、侯永奎、马祥麟等昆曲艺人邀集到当时的综合性艺术团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教;1954年,上海招收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昆曲学员;1956年,浙江国风苏昆剧团编演了昆曲十五贯,毛主席看了两遍,周总理观看后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了座谈会。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社论。随之浙江苏昆剧团、江苏省苏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湖南昆剧团相继成立。当时北方昆曲剧院隶属文化部,是在周总理亲自领导下组建起来的

11、。这些昆曲院团大力培养人才,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编导、音乐和表演艺术人才。他们既具备昆曲传统的深厚功底又富有创新意识,同时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已成为保护和振兴昆曲的中坚力量。另外,各院团以饱满的热情,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大量的整理、改编、加工,使昆曲拥有像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一批堪称精品的保留剧目;拥有像游园、痴梦、琴挑、偷诗、断桥、思凡、挡马等堪称典范的传统折子戏,使昆曲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可喜景象。 “文革”中,昆曲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遭受摧残,所有昆剧院团都被迫解散。粉碎“四人帮”后又重获新生,但元气俱伤,步履维艰。为此,文化部于1982年在苏州举办了江

12、苏、浙江、上海二省一市昆剧汇演,并提出了“抢救、继承、革新、发展”的昆曲工作八字方针。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就昆曲问题于1984年上书胡耀邦总书记,直陈昆曲艰难困境。文化部根据胡耀邦同志批示精神,于1985年颁发了关于保护和振兴昆剧的通知。1986年成立了文化部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在抢救继承传统剧目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四期培训班采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手段,共抢救传统剧目133出。1987年,文化部再次发出关于对昆剧艺术采取特殊保护政策的通知,并于1987年12月17日至25日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昆剧抢救继承剧目汇报演出”,共演出折子戏33台、大戏2台。随后,在1989年,

13、以俞振飞为顾问、集中了当时全国6个昆剧院团主要演员的中国昆剧艺术团赴香港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昆曲在今天3,三、近年昆曲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1995年,文化部调整了昆指委,充实了人员,加强了老专家对昆指委工作的指导,一批在一线工作的院团长和有关文化厅局负责此项工作的成员进入了昆指委,使昆指委更加精干务实,工作更具实效。根据原有的对昆曲的保护政策,文化部提出了昆曲工作八字方针: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昆曲的保护和振兴工作。 1. 1996年8月,昆指委拨出专项经费,抽调专人对全国6个昆曲院团进行了调研,提交了关于全国昆剧院团的调查报告,报告分4个部分:(1)新中国成立前后昆曲的历史

14、进程和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昆曲的重视;(2)当前振兴昆曲的积极因素和希望;(3)当前昆曲面临的主要问题;(4)对振兴昆曲的建议。调查报告为文化部制定具体的保护、继承、革新、发展昆曲艺术的各项政策和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 1996年9月,为展示昆曲优秀剧目和优秀人才,总结探索昆曲繁荣发展的经验和方向,培养和争取更多的昆曲新观众,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6个昆曲院团9台戏参加了演出。它们是:上海昆剧团的司马相如、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昆剧团的少年游、湖南省昆剧团的雾失楼台、北方昆曲剧院的偶人记、江苏省昆剧院的桃花扇、绣襦记、江苏省苏昆剧团的都市寻梦。 3. 1997年2月

15、,由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组成的中国昆曲艺术团赴香港进行了演出。演出的剧目有牡丹亭、酒楼、佳期、芦林、吃糠、游街、琴挑、跪池、扫松、痴梦等,精彩的演出,受到了香港观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昆曲先后赴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俄罗斯、泰国等十几个国家演出,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喝彩,为宣传昆曲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4. 2000年4月,在苏州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暨优秀古典名剧展演”,全国6个昆曲院团和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参加了演出,同时还有海内外昆曲民间社团和昆曲爱好者的祝贺交流演出。参演的剧目有牡丹亭(一、二、三本

16、)、桃花扇、看钱奴、琵琶记、荆钗记、西园记、钗钏记、长生殿、张协状元等优秀古典名著和传统折子戏专场共14台。 5.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6月8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座谈会。同时,文化部以及各昆曲院团相继举办了一系列宣传和展演活动,扩大了昆曲的影响。2001年12月,文化部制定了文化部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契机,以现有的昆曲院团为基础,以目

17、前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昆曲艺术家为骨干,以切实可行的政策为保障,以一定的经费投入为支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有利条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昆曲艺术保护的有效机制;积极抢救一批濒危的经典剧目;挖掘和整理珍贵的昆曲文物和历史资料;改变艺术人才匮乏的局面;使昆曲艺术的生存状态与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匹配,扭转昆曲艺术目前的困境。 6. 2002年11月,文化部在苏州举办了“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不仅评出了21位优秀中青年昆曲演员,而且还表彰奖励了32位长期潜心昆曲艺术、成就显著的老艺术家,并且给每位艺术家颁发了1万元奖金。为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起到了激励作用。 7. 中国昆曲

18、艺术博物馆已在苏州兴建,一期工程已经竣工。 随着十年规划的逐步实施,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工作正在进一步加强。去年以来,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文化部昆指委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的“昆曲系列研究丛书”(共十种)已交付出版社,将在近期正式出版发行。在人才培养方面,已有4名昆曲演员进入全国优秀青年戏曲演员研究生班学习,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首次招收了昆曲演员本科生;昆曲的发祥地苏州正在积极筹建昆曲学校。在剧目建设方面,最突出的成绩是上海昆剧团演出的牡丹亭进入了2002至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得到了国家财政支持。,昆曲今日发展困难,直接担负保护和振兴昆曲这一使命的7个院团所,即:北

19、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浙江省昆剧团、苏州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虽然近年来昆曲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昆曲院团面临的一些困境有所缓解,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昆曲界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昆曲保护振兴工作的正常进行。 1. 编剧人才严重缺乏 剧本乃一剧之本。目前昆曲院团在职的编剧人才寥寥无几,无力直接担负起剧院团一度创作重任,而导致的结果是剧院团上演新剧目没米下炊,上演传统剧没人整理改编的窘境。尽管昆曲界不乏文化素养较高的演职员,但他们所整理改编的剧目大抵是质量不高,与昆曲的格调相差甚远,严重阻碍了昆曲的发展和普及。 2. 传统剧目严重流失 昆曲

20、艺术在长达200年的辉煌期间,剧目纷繁,精品迭出,尽管至清末昆曲已处于衰落状态,但经常上演的剧目仍有800余出折子戏,到解放前,“传”字辈演员经常上演的折子戏也还有400余出,解放后党和国家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继承了近200余出折了戏,改革开放后培养的昆曲演员继承的折子戏只有近百出,目前青年演员真正经常性上演的剧目只达十余出。传统剧目流失速度之快,令人触目惊心。 3. 院团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昆曲演出市场狭窄、票房收入微薄诸多因素,各昆曲院团经费大多是入不敷出,办公设施陈旧,排练经费紧缺,演出器材落后,居住环境简陋,演职员工资收入低下,医药费用不堪重负,人才流失严重。 4. 昆曲生源严重匮乏

21、近年来,由于每年举办一次昆曲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昆曲节,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得到了锤炼,使昆曲接班人问题得到了缓解,但各院团还是存在着行当不齐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日益显现的问题,各昆曲院团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相继招收昆曲学员。但是,由于昆曲从业人员待遇较低,年轻人不愿从事昆曲行业。另外,由于戏曲学校的学费较高,一学年学费、食宿费等要超过1万元,对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偏远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负担,而且学习时间又长(演员班8年,音乐班6年),毕业后又没有好的待遇,没有回报。再者,城市里许多家长不愿自己的子女报考戏曲学校,尤其是昆曲,迫使学校只好去农村地区,甚至是边远地区去招生,而高

22、额的学杂费又成了这些地区学生家庭的“拦路虎”。昆曲学生的来源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昆曲艺术继承发展的十分严重的现实问题。 5. 缺乏昆曲演出剧场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昆曲,具有非常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应该经常性地演出。经常性地昆曲演出,不仅能对昆曲传统剧目起到保护和继承,而且能磨练出一支技艺卓越,实力超群的演员队伍。时至今日,全国7个现存昆曲院团所没有一个拥有比较理想的昆曲演出剧场。目前的剧场实行承包经营,场租昂贵,加上昆曲的市场又小,演出越多赔得越多,各昆曲院团只能减少演出场次,结果形成越不演观众越不熟悉,越不熟悉越没人看的恶性循环。,昆曲发展新形式,1、昆曲在意大利,公元17、18世纪曾在这里生

23、活过的意大利王后们可能从未曾想过,2010年的今天,一出来自东方的名剧在这里上演。演出大厅里四周及顶部全是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文化特色的壁画,两盏典型的中国宫灯摆在其中,随着婉转的长笛声和轻柔的琴声,厅堂版牡丹亭演员粉末登场,游园、惊梦、写真、离魂、幽媾、冥誓、还魂一出紧扣一出,演员们的表演出神入化,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相融合,相映成辉,上百名来自意大利各界的观众被来自遥远的东方的爱情故事深深地吸引着。 厅堂版牡丹亭出品方新华普罗国际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翔告诉记者,此次应意大利三所孔子学院的邀请来意演出,尽管时间紧,日程安排紧张,短短的十天时间里,他们演出了七场,可以看出意大利观众十分

24、喜欢中国的传统戏剧,牡丹亭由此也登上了“洋厅堂”,国粹昆曲走进欧洲艺术之都,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2、昆曲在红楼,最新版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昆曲的表演形式,如穿着的服饰、手势、配乐、以及是不是出现的昆式小调,在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来说,新红楼开了一个好头。,3、昆曲在世博,世博会上,中国昆曲出尽风头,大放异彩。一部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有数个版本,尽展“百戏之祖”的迷人魅力! 三山会馆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晚清会馆建筑,位于世博园区东大门入口处,也是世博园规划范围内仅存的历史文化遗迹。会馆中保留着百年古戏台。在着名电影导演黄蜀芹之子郑大圣的改编下,牡丹亭被“精简”为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春梦和情幻

25、两阕。上半场只有杜丽娘一人,抒发怀春幽梦;下半场则是柳梦梅一人,演绎一往情深。在凉风习习、古色古香的庭院中,欣赏古戏台上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浅吟低唱,好不雅致! 作为世博园区外的文化展演剧目,由音乐家谭盾、昆曲王子张军联袂打造的实景园林版 牡丹亭,5日晚在朱家角有百年历史的马家花园课植园首次公演。演员的舞台就是自然的亭园,左边是竹林和石桥,正对观众的是一座“牡丹亭”,往右是柳梦梅“拾画叫画”的柳树林,最右边一座假山犹如“游园惊梦”中那片“太湖石”。观众与舞台仅隔着一片并不宽的水面。箫笛幽远宁静的演奏,曲家曼妙动听的演唱,与大自然的风吹竹声、嘤啼鸟声等浑然一体。观众们临水听曲,昔日水榭歌台

26、栩栩如生地再现眼前。 年过花甲的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10日晚将再次登台历史久远的兰心大戏院,与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院的艺术家们联合演出 牡丹亭。去年底,这位不会中文的日本男旦曾来沪献演他向中国昆曲名家张继青学习的杜丽娘一角,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引起轰动。专家们称赞,在玉三郎的身上融合了昆曲之美、梅兰芳之美、程砚秋之美和他自己特有的日本美。今年,这位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日本老人专程来沪,在世博会中日戏剧大师会演上将用吴侬软语再度吟唱牡丹亭的“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4、昆曲在生活,随着科技的长足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享受性消费逐渐成为人们消费层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昆曲艺术照在人们

27、的日常生活中也日铺展开来。,昆曲发展建议,1. 努力争取设立“京昆保护和发展专项资金” 加大对昆曲艺术的扶持力度,为昆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努力争取设立“京昆保护和发展专项资金”,是实施十年规划的重要保证。尽可能落实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的专项资金,力争使昆曲院团的基础设施、剧目的继承与发掘、表演艺术的传承、人才的培养和保护、从业人员待遇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 2. 继续做好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承工作 昆曲艺术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做好对表演艺术精粹的传承工作,昆曲艺术才能得以延绵不断。前辈艺术家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经典剧目,也将昆曲的表演艺术推向了高峰。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好昆曲艺术家

28、优秀剧目的声像资料。在昆曲的艺术建设上,一方面要对优秀传统剧目抢救和继承,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重视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很多传奇、杂剧、南戏中的剧目,非常适合昆曲的演出,我们将从中吸取营养,丰富昆曲剧目。自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成功改编演出南戏张协状元后,新近,北方昆曲剧院根据南戏改编的宦门子弟错立身,也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3. 下大力气培养出类拔萃的昆曲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部昆曲艺术发展史,便是一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昆曲表演艺术家的系列人物传记。正是一代代昆曲艺术表演大师演绎了中国昆曲艺术的历史今年年初,文化部昆指委已对全国各昆曲院团所的剧目传承情况做了摸底调查,将在明年适时举办为期一月的

29、昆曲传承讲习班,目的就是为了调动老一代艺术家的积极性,为青年演员营造一个传艺多师、刻苦求学的良好环境。 4. 大力培养昆曲观众 昆曲观众的培养,是关乎昆曲生存发展的大计。历史上,中国昆曲曾经创造了长达200多年的辉煌,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举办了各种昆曲艺术普及知识讲座、演出,走出剧院、深入大学,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昆曲艺术教育,争取昆曲新一代的观众. 5. 大力提倡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昆曲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昆曲的经费不足问题,可以通过特殊的政策加以解决,但昆曲的保护和振兴不仅靠政府的支持,更要靠昆曲艺术的自身魅力去感染和吸引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敬业爱业、乐于奉献、不计名利、自甘淡泊、德艺双馨、充满活力的昆曲队伍。昆曲不应仅仅作为一种前辈的遗产而被尊重和保留,而应将它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全面、最精美、最形象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这样一份伟大的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和振兴,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作为从事昆曲艺术的专业人员,应该以更执著的追求,更强烈的使命感,更奋发的精神状态,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艺术而努力奋斗。,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