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史课件07B.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06741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文化史课件07B.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外文化史课件07B.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外文化史课件07B.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外文化史课件07B.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外文化史课件07B.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文化史课件07B.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文化史课件07B.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秦汉帝国,秦汉帝国,秦楚文化的整合 儒家独尊地位的建立 经今古文学 道教的兴起 与外族的交通 佛教的传入,经今古文学,两汉之际、今文经学的空疏荒诞走至极端,发展出谶纬神学,神秘主义盛极一时。 谶,即符谶、符命,是巫师、方士所造的隐语、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有图者称图谶。 纬,相对于“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伪造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如七经皆有纬书,称之“七纬”。两汉之际王莽、刘秀和农民起义军都曾利用谶纬。,秦汉帝国,经今古文学,谶纬: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

2、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早期的谶语 季氏亡,鲁不昌 资治通鉴:“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秦汉帝国,经今古文学,谶语举例:(始皇)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cf. Oracles from Delphi. 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后汉书光武帝纪) 光武览纬书,见“孙咸征狄”,遂以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后因孙咸战功平平,改以吴汉任之。 光武使尹敏校

3、定图谶,敏造“君无口,为汉辅”杂于其中。光武识之,不复任敏。,秦汉帝国,经今古文学,后世的谶语 千里草,何青春;十日卜,不得生。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 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蜀地谯周对“刘备”、“刘禅”的解读 (三国志蜀书杜琼传) 古在左,月在右。让去言,或入口。 谓石勒当都襄国。 (太平御览卷161),秦汉帝国,经今古文学,后世的谶语 十八子,主神器。 (宋献策献此谶于李自成,李以之为军师) 张家长,李家短。 (张献忠入蜀闻此语,甚喜。然仅比李长一年。)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地不纳粮。 水浒传中的谶语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

4、水工。 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秦汉帝国,经今古文学,诗纬以“天地之心”解诗,提出“三基”、“四始”、“五际”、“六情”、“十二律”等阐释范畴,对应阴阳五行的变化,作为王政变革的依据。以“三基”、“四始”、“五际”说雅,“六情”、“十二律”说风 诗纬是形成于汉代的纬书的一种,其论诗的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 诗纬:“十周参聚,气生神明,戊午革运,辛酉革命,甲子革政。”,秦汉帝国,经今古文学,谶纬为儒学的神学化,是西汉成哀年间开始流行,到东汉时大兴的一种文化现象。 谶,是以诡语托为天命的预言,有时又附有图,称图谶。纬,与经相对而言,是托名孔子以诡语解经。 谶纬,有的解经,有的述史,有的

5、论说天文、历数、地理等,更多的则侧重于宣扬神灵怪异,阴阳五行思想混杂于其中,绝大部分均荒诞不经。王莽、刘秀称帝,都曾经利用了谶纬中被理解为政治预言的若干内容。,秦汉帝国,经今古文学,刘秀格外崇信谶纬,发布诏书,颁行政令,任免官员,往往都要引用谶纬。谶纬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经书。汉章帝时,召群儒集会白虎观,讨论经义,由班固撰成白虎通德论一书,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的系统内容与今文经学融为一体,成为董仲舒以来儒学神秘主义哲学的总结。,秦汉帝国,经今古文学,曹魏代汉,造作谶言“代汉者,魏公子”,“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上”。 张衡指出谶纬之说自身“互异”之处,以为“殆必虚伪之徒,以要世取资”。 在反谶纬思潮

6、的影响下,许多儒生专攻或兼攻古文经。古文经学者许慎、郑玄的学术成就除了抑制今文经或谶纬发展的作用外,对于古史、古文字、古文献的研究,也有突出的贡献。 曹魏曾经正式禁止谶纬之学,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十二月又正式宣布禁星气谶纬之学。,秦汉帝国,经今古文学,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相互论难,仅两汉期间大的论争就达四次,皇帝常常亲自仲裁经学问题。 今文派指责古文派为“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古文派指责今文派“拘守一经”,“专己守残”。不同时代和不同学派对二者各有偏重。 宋代重今文,不拘训话旧说,长于义理阐发(形成“宋学”传统。不过朱熹也做了大量的训诂工作,与陆象山“心学”不同);清代前期重古文,推崇“汉学

7、”;清代后期学士为挽救天下“陆沉”,又转而阐发“公羊三世”论,借今文经的托古改制之说宣扬变法图强。,秦汉帝国,道教的兴起,汉初的黄老之术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 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汉初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与民休息”政策的理论基础。,秦汉帝国,道教的兴起,中国“敬天法祖”的传统宗教有教而无学,儒学有学而无教,二者又相对分离,于是,专制帝国对宗教神学的渴求只得另觅补充。这便是外来宗教的引入和本土宗教的创立。 形成于汉代的道教(religious Taoism; vs.

8、 philosophical Taoism),其源头可溯至老庄哲学和民间方仙迷信,老庄哲学的南方色彩自不用说,而秦汉方仙迷信的前身,除了北方燕齐滨海地带的一系之外,还与南方楚文化中的巫祀和神话系统(昆仑系统)有直接牵连,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有很多直接来源于南方楚地。,秦汉帝国,道教的兴起,张角、张梁兄弟倡“大公平”,创立“太平道”,以之发动黄巾起义。 后汉书皇甫嵩传说:“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 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曰:“太平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病或自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不信道。”

9、 后汉书襄楷传说:“初,顺帝时,琅琊宫崇旨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后称太平经),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秦汉帝国,道教的兴起,张陵(道徒或称之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据太平经造作道书24 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参酌巴蜀少数民族的信仰,创立道教。因入道须交纳五斗米,称“五斗米道”,教人悔过奉道,又以符水咒语治病。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其孙张鲁相继据守汉中,以道法治民垂三十年,后为曹操所灭。西晋时张氏后裔移居于江西龙虎山,成为道教正宗天

10、师道的本源。,秦汉帝国,道教的兴起,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 张衡(?179)东汉末年道教派系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第二代天师(称嗣师)。字灵真,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张良之后。汉永寿二年(156年)袭教。张道陵长子,张鲁、张卫、张愧之父。,秦汉帝国,道教的兴起,道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是“得道成仙”,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成为灵魂常在,肉体永生的神仙。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却又不放弃人生享乐 道教对中国文化有多侧面影响。其炼丹术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其长生

11、术中的吐纳导引对医学颇有进益。道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借以生长的大本营。此外,对文学艺术乃至民俗,道教都提供一种底蕴。 鲁迅:“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秦汉帝国,与外族的交通,秦长城,在今见砖石垒砌的明长城以北很远的地方,说明农耕游牧的边界线,在秦汉时代要较宋明以后靠北几百里。,秦汉帝国,与外族的交通,明长城,秦汉帝国,与外族的交通,一世纪时的丝路,秦汉帝国,与外族的交通,一世纪时的丝路,秦汉帝国,与外族的交通,茶马古道 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

12、、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帝国,与外族的交通,茶马古道 茶马互市:中国古代以官茶换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少

13、数民族马匹的政策和贸易制度。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行茶马法,于成都置都大提举茶马司主其政。明洪武四年(1371),户部确定以陕西、四川茶叶易番马,于是在各产茶地设置茶课司,定有课额。明代的茶马政策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由于茶是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明统治者严格控制茶叶的生产和运销,并严禁私贩。以茶易马,在满足国家军事需求的同时,也以此作为加强控制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和巩固边防、安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后来随着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流的发展,民间往往突破明朝政府的禁令进行贸易。后茶马贸易制度崩坏日甚,虽时下禁私茶之令,但民间茶马贸易愈益兴盛。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内地与青海、

14、甘肃、四川、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秦汉帝国,与外族的交通,秦汉帝国,与外族的交通,秦汉帝国,茶马古道,与外族的交通,秦汉帝国,茶马古道,与外族的交通,秦汉帝国,茶马古道,与外族的交通,秦汉帝国,茶马古道,与外族的交通,秦汉帝国,茶马古道,与外族的交通,秦汉帝国,茶马古道,与外族的交通,秦汉帝国,茶马古道,与外族的交通,秦汉帝国,茶马古道,与外族的交通,抗战期间,除了空中的驼峰航线、滇缅的史迪威公路,茶马古道也是一条重要的对外交通通道,特别是从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军阻断到抗战胜利这三年中,茶马古道几乎是唯一的陆上商道。内地物资匮乏造成

15、的商业机遇使茶马古道迅速繁忙起来。当时丽江的大商号纷纷崛起,有名的有仁和昌、达记、裕春和、春和祥等,昆明、中甸、喜州、腾冲等众多外地商号也云集丽江。 马帮在拉萨卸下茶叶后,再驮带西藏的羊毛到印度噶伦堡,回程带上来自加尔各达等地的货品,主要是些日用百货,像毛呢、咔叽布、香烟、牙膏等等,都是战时物资匮乏的内地所急需的,赚头就更可观了。 马帮是茶马古道上唯一的运送方式,各家商号有自己的马帮,驮货物多用耐负重的骡子,一个马帮一般拥有百匹以上,多的达二百匹以上。,秦汉帝国,佛教的传入,乔达摩悉达多约与孔子同时,原为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他不满维护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又对人世生、老、病、死

16、诸种苦恼深感不安,遂出家修行,领悟到苦、集、灭、道“四谛”。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故称中国佛教“祖庭”。近年,在上自四川、下到江苏的长江流域东汉墓葬中,都有早期佛像或佛教图案出土,其年代比东汉明帝略晚,种种迹象表明,在南方长江流域可能存在着另外一条佛教传入的线路。 Q:由南方传入的佛教属大乘系还是小乘系?,秦汉帝国,佛教的传入,东汉间,佛教翻译日多,形成“安译”和“支译”两系列安译指桓帝时安息(波斯)人安世高系所译的小乘佛经,支译指灵帝时大月氏人支娄迦谶所译的大乘佛经。 安世高(约二世纪),本名为清,字世高,以字行,出家前是安息国(亚洲西部的古国,领土有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的王太子。自

17、小聪明仁孝,刻苦好学,博览国内外典籍,通晓天文、地理、占卜、推步等术,尤精于医学,名声远播。安世高是小乘佛经的首译者。 推步:古人谓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可推算而知。,秦汉帝国,佛教的传入,支娄迦谶,简称支谶,贵霜帝国佛教僧人,本为月氏国人。后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前后)从月支来到洛阳的佛经译师,最早将大乘、小乘佛教典籍翻译成中文(167年-186年)。他通晓汉语,除了独自翻译而外,有时还和早来的竺朔佛(一称竺佛朔)合作。他译经的年代是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比安世高稍迟,译籍基本上属于大乘,内容广泛,后来“般若”学说不但为统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间,成为汉晋南北朝时的显学,可见他的学问广博,思想细致,但他后来不知所终。 Q:早期西域佛僧具体如何译经?,秦汉帝国,佛教的传入,佛教本土化的滥觞 当时学者常将佛教中的“空”与老庄思想中的“无”相比附,一度曾经把“涅槃”译作“无为”。早在汉明帝永平八年(65)时,楚王刘英便“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秦汉帝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