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五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07771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翻译史五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翻译史五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翻译史五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翻译史五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翻译史五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翻译史五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翻译史五讲.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建国以后的翻译,我国的翻译事业,从以先辈玄奘为代表的佛经翻译开始,到明末清初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科技翻译,清朝末年以严复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和以林纾为代表的文学翻译,到五四时期以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导师鲁迅为旗帜的新文学翻译,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翻译事业也走向了日益繁荣的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翻译工作自然是其中之一。有关翻译理论的建设工作,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而最初在这方面发表议论较多、较深刻的,当推董秋斯。,董秋斯(1899-1969),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在上海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外围刊

2、物世界月刊,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曾主编国际月刊。30年代初,出版了与蔡泳裳合作翻译的苏联小说士敏土,该书被鲁迅称誉为“新俄文学的永久的碑碣”。抗战期间,他扶病开始翻译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此外,还翻译过不少外国文学作品。 董秋斯在50年代译学界的突出贡献,是最早明确地强调了翻译理论的建设问题,并大力提倡开展翻译批评。他在翻译通报上发表略谈翻译工作的缺点,怎样建立翻译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等文章,指出以往翻译中存在的缺点,翻译批评中的不良现象等,提倡健康的翻译批评,指出必须在收集、整理、发展前辈翻译言论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翻译理论体系。,19

3、51年,董秋斯在翻译通报上发表论翻译的理论建设一文。文中明确论述了“翻译是一种科学”的观点,明确提出建立翻译学的主张。 其核心观点包括: (1)翻译是一种科学,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并不完全依靠所谓天才和灵感。 (2)强调把翻译科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来加以建设; (3)阐述了建构翻译理论的意义; (4)提出要首先完成中国翻译史和中国翻译学两部大书,来实现翻译是一种科学的命题。 这些观点在当时国内外均属创新,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由于中国翻译界长期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并没有引起译界的足够重视。,焦菊隐 50年代初,率先响应董秋斯提出建立翻译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的是焦菊隐(1905-1975)。焦菊

4、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还是一位精通英、法文的文学翻译家。 1950年,他在翻译通报上发表论翻译批评一文,提倡具体建立翻译批评的共同纲领。1951年,发表论直译一位,是一篇精彩的译论文章。 在论直译中,焦菊隐提出了他对翻译方法的见解。实际上是此文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或全局的翻译思想,也即语篇或篇章翻译思想的核心一种段本位和篇本位的翻译思想。 首先他提倡字和词的“相对价值说。”即,字词虽有其本身的“绝对价值”,但是必须和其它的符号联系在一起形成“相对价值”。实际上就是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上下文思想。 进而提出“意念联立”的概念。即“字词的价值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是为字群(句子)服务的,而字群的联立是

5、为整体思想与感情服务的”。,如果“不把原文的思想与情感整体作为中心去总括地思索,去求得深入一步的概念与理解,进而化在你自己的血与肉里,成为你的思想与感情,然后再去处理每一句的字群联立关系与个别的字的相对价值,你便会把原文译的支离破碎,弄得毫无意义。” 文章的最后,他提出有益的忠告: “等到你把全篇句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要深深抓住原文的主题,思想与情绪,根据你所消化了的意念联立关系的整体精神,去修正每一句的译法和句群的译法,使每一句,每一句群,都能为这个思想与情感的整体服务。”,茅盾(1896-1981) 文学家、翻译家、 新文学运动的先驱 译著:契诃夫的在家里、 他的仆、日落、 万卡、高尔基

6、情人、莫泊桑一段弦线、易卜生社会柱石等 大量的苏联和欧洲文学 翻译的作品涉及23个国家的40位作家。 一. 神韵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初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理论的人。,形貌与神韵的关系: 在神韵与形貌未能两全的时候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神韵。文学的功用在感人,而感人的力量恐怕还是寓于神韵的多而寄在形貌的少;译本如不能保留原本的神韵难免要失了许多的感人力量。(王秉钦,2005:219) 二. 艺术创造性翻译(意境论):建国以后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王秉钦,2

7、005:221) “好的翻译者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语汇特殊性的拘束,使译文即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陈福康, 2005:377),三. 翻译与创作并重 “翻译的困难,实在不下于创作。第一,要翻译一部作品,先须明了作者的思想;还不够,更须真能领会到原作上的美妙;还不够,自己走入原作中,和书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已经这样彻底咀嚼了原作了,于是第二,尚须译者自己具有表达原作风格的一副笔墨。” (ibid),傅雷(19081966) 翻译家、作家、艺术家、教育家 把法国文坛巨匠罗曼 罗兰、巴尔

8、扎克、 伏尔泰、梅里美的名著介绍给了广大 的中国读者。法国文学尤其是 巴尔扎克权威翻译家 高老头、欧也妮 葛朗台(巴尔扎克),约翰 克里斯朵夫(罗曼 罗兰) ,幸福之路(罗素) 傅雷的翻译思想: 在论文学翻译书中他说: 事先阅读原著,不厌求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译。平日除钻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视充实词汇,熟悉吾国固有,句法及行文习惯总之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为能

9、深切领悟。” (陈福康:2005:389) 化为我有,吃透原文方能进行再创作 蚕吐丝 继承了中国近代自鲁迅、茅盾、郭沫若、闻一多、以至林语堂、朱生豪等人关于艺术作品翻译须“传神”的观点,又结合自己对于艺术的深湛修养,反复强调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观:,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像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扞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陈福康:2005:391) 理想的译文 “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

10、意,或以译害辞的弊病了 ” 。(王秉钦,2005:237) 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文脉贯通”: (翻译上)普通总犯两个毛病,不是流利而失之于太自由(即不忠实),即是忠实而文章没有气息。,倘使下一句跟上一句气息不贯,则每节既无气息可言,通篇就变成了一杯清水。一般的译文,除开生硬、不通的大毛病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最大的缺点)是句句断,节节断,连形象都不完整,如何叫人家欣赏原作。原作风格之保持决非句法结构之抄袭。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我敢保险译文必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成功。( 王秉钦,2005:237-238) 傅雷认为,如果意脉不贯,“句句断,节节断,”支离破碎,全篇真的就会变成一个徒

11、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王秉钦,2005:237),钱钟书 (19101998), 文学家、文论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文化昆仑”,名震国际的大智者。 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 西等国文字与学术,其最著名的 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篇、 七缀集等。 他的治学特点是:涵盖古今, 横跨中外广征博引,通而化之。 钱钟书发表一系列关于翻译的文章,在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是关于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媒”和“诱”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

12、了文学因缘。,提出化境说: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王秉钦,2005: 243-244) 这种造诣高的翻译,就像原作的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他又指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进而指出,好的译本消灭自己,把我们向原作过渡,倒是坏的译本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这类翻译是离间,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同时也破坏了原作的名

13、誉。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还谈到了两种翻译方法: “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方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他还论述了 “翻译这门艺业”的特点”: “我们研究一部文学作品,事实上往往不能够而且不需要一字一句都透彻了解的翻译可就不同了原作里没有一个字可以滑溜过,没有一处困难可以支吾扯淡。一部作品读起来很顺利容易,译起来马上出现料想不到的疑难,而这种疑难并非翻翻字典、问问人就能解决。不能解决而回避,那就是任意删节的讹;不敢或不肯躲闪而强作解人,

14、那更是胡猜乱测的讹。”,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日益频繁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了翻译事业的新繁荣。在这次翻译大潮中,占主流地位的仍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主要是世界文学名著的翻译。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珍藏本”为龙头,各地方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有组织地大量出版世界文学名著。这次翻译大潮中还有一个明显特点是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 面对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时期,学术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借助翻译来全面系统地介绍外国新思想,促进我国学术文化思想建设。当时最为出名的三套大型译文丛书是“美学译文丛书”,“走向未来丛书”和“文化:中

15、国与世界丛书”。 王佐良的翻译思想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主流。,王佐良 (1916-1995),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英美文学研究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成为牛津大学茂登学院研究生,主修英国文学。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翻译协会副会长等,主持外语教材的编写和审订,创办外国文学杂志等。 王佐良的重要贡献是向中国读者系统介绍了英国文学的大量优秀著作,特别是诗歌和散文。同时他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探索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一位先行者。作为新中国英语界的杰出人物,王佐良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英

16、国文学、翻译理论、中西诗学、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造诣精湛。纵观他的学术生涯,他很重视开拓创新,最早从文体学角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研究和论述翻译问题,从而对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不大活跃的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气象。 代表性译著:彭斯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苏格兰诗选、英国诗选、雷雨(合译)等。,王佐良的翻译思想: 翻译的作用和功能。认为翻译对于任何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的益处是无法估量的;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将另一种文化的精华吸收过来,给自己民族的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如果没有翻译,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将大为贫乏,整个世界也将失去光泽;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是翻译家给新生代的文学家带来了生机。他还指

17、出,翻译天生是比较的,跨语言的,跨学科的,他必须联系文化、社会和历史来进行,所以翻译最具有理论发展前途。 关于“忠实”。译文应忠实于原作的“灵魂”,“风貌和精神”,是“整个概念”,“整片情感”,“整个作品的意境、气氛和效果”,“通篇的神似”,“全局在胸”,最终的目的“应使整个译文在总体效果上与原文一致”。同时,他认为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但译者的创造性不同于作者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思想应该是受原作制约的再创造。 文体学与翻译。王佐良的英语文体学论文集(1980)开我国英语文体学研究之先河; 提倡将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指出译者不仅应传达字面意义,还要传达内涵情感等方面的意义;翻译必须注意

18、语言与社会场合的关系;译者不仅要识别原文中的语言变异,还要在译文中再现这种语言变异。,语言变异: But you is all right. You gwyne to have considerable trouble in yolife, en considerable joy. Sometimes you gwyne to git hurt, en sometimes you gwyne to git sick; but every time yous gwyne to git well agin. (M.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9、) South American dialect 可是你的命还不赖。命中有不少凶险,也有不少吉利,有时候你会受伤,有时候会得病;可是回回都能逢凶化吉。,翻译与文化。王佐良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翻译不仅是语言问题,还是文化问题,如果一个译者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他也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译者首先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还得了解外国文化,并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词应该是真正的对等,即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和感情色彩都大体相当。 关于译诗。以诗译诗,诗人译诗;尽量求似,不拘细节;就形式而言,原文押韵,译文也尽量保持韵脚;原文讲究节奏,译文要保持大体相同的

20、节奏。 为读者着想。“吸引心目中预定的读者,这是任何译者所不能忽视的大事”,译者应该为读者着想,读者对译文的要求是可靠、可读,“可靠”指译文要忠于原作,没有歪曲和遗漏;“可读”是指译文流利、上口、顺耳,即使直译也要使人大体读得下去。 其他:为了保持原作的新鲜或气势,反对在译文中滥用成语。原作中特别是诗歌里,某一比喻或形象很新鲜生动,但如果译文中用意思相近的成语去套译,那么很可能失去原作的新鲜感而变成了陈词滥调。,叶君健(1914-1999),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作为翻译家,特别以翻译安徒生的童话而享誉世界文坛。早年留学剑桥大学,用英文创作多部英文小说,同时翻译茅盾春

21、蚕、秋收、残冬等名篇合集出版,书名为三季。回国后参加毛泽东诗词英译。叶君健通晓多种语言,一生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著作,尤以翻译安徒生的童话而闻名于世。他从20世纪30年代初学英文时开始接触安徒生童话野天鹅,1947年去丹麦学习丹麦文,并有丹麦文直接翻译安徒生童话,1958年出版安徒生童话全集。 叶君健的翻译思想 强调译者的介入 叶君健不同意传统翻译思想为忠实原作否定译者艺术个性的发挥,尽量缩小译者主体性的观念,即译者应充当隐形人,彻底隐身,做到感觉不到译者存在的观念,强调译者的介入。他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基于原作的再创造过程中,“信”的程度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密切相关。而这种理解又往往与译者各方面的

22、修养分不开,他的译本所能达到的水平,就是由他的理解程度来决定的。”,“文学艺术作品毕竟不是科学,而是触及”灵魂“的东西,这里面有朦胧和似与不似的成分,要用像数学那样的形式表达出来时不可能的。这里有一个再解释过程。译者在揣度的过程中,就受到他本人的人生修养、文化和政治水平、艺术欣赏趣味以及他对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的知识等因素的限制。因此,译者的个人因素在翻译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决不能忽视的。” 1997年,叶君健发表翻译也要出精品一文,系统论述了他的“精品”理论,并特别强调译者的个性作用和创造个性的译作的思想: “译者的所谓精品,是译者的学识、思想感情和文学修养与原作相结合的结晶。这种结合本身是一种

23、再创造,是通过对原作的彻底消化而再创造成为本国文字中的精品。这种精品说是译者的创作我想也不为过。它是译者的心血、思想感情、文字和艺术修养的总和。” “单凭信达雅恐怕还不够,我们需要具有个性的译作。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在另一种文字中具有特色,要看它的译文是否有个性。有些译文,如果它们真的具有独特的优点,也可以作为一定历史时期或一个文学时代的成就而永垂不朽,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创造“精品”思想 叶君健认为,把一部外国作品移植到本国文中来,如果功夫到家,就使其转化成本国文学作品。他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就是精品,也正是由于这部精品奠定了叶君健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同时,他的精品翻译思想也受到了整个翻译界的重视

24、。其要点是: “精品是一部作品被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后,也能在该文字中成为文化财富,成为该文字所属国的文学的组成部分,丰富该国的文学宝藏。从这个意义上将,翻译就不单是一个移植的问题了,它是再创造,是文学的再创造。” “只有文学性强的作品才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因为这类作品起作用于人的感情、人的心灵、掀动人的喜怒哀乐,最终给人提供艺术的享受。 翻译一部外国名著也就意味着本国文字中原没有这样的佳作,把它译过来,意味着给本国文学增添了一份财富。一部外国名著就“归化”到了译者本国文学领域之中,而不是“外国作品”了。” 他还强调指出,“创造一个新的安徒生版本”并不意味着在语言上吧安徒生“

25、中国化”了。既然是翻译安徒生的童话,就应该保留一点“安徒生气味”、“丹麦味”。既然是翻译洋人的作品,译文中总还该表现出一点“洋味”,一点“外国味”。这是一切“精品”所要求的整体效果。,许渊冲(1921-)当代著名学者,翻译家。通晓英法两种外语,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和法文,同时也从事文学作品的英译汉和法译汉工作。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已出版文学作品的译著六十多部,自称“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既是翻译家,也是翻译理论家,在以诗歌翻译为主的文学翻译理论上建树颇多,产生广泛影响。其译学思想的核心是重实践、重创造,重艺术。许渊冲为中国文

26、学走向世界作出了较大贡献,是20世纪中国译坛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之一。 主要译著有中国不朽诗三百首、中国古诗词六百首、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西厢记等。其中,楚辞和西厢记被国外学者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汉译世界文学名著有红与黑、包法利夫人、人间喜剧、追忆似水年华、等。,他以古稀之年参与翻译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独自翻译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到78岁时还出版了罗曼罗兰篇幅浩繁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托夫。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诗经、宋词三百首、楚辞、中国古诗词六百首、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唐诗三百首和新编千家诗)等。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托夫。,说过

27、:“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他正是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并且在翻译的艺术(1984)、文学翻译谈(1998)、文学与翻译(2003)等著作中,对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成语“,中西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论“(深化、

28、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许渊冲翻译思想: 三美三化三之论 三美:意美、音美、形美。意美不仅表达原作的表层意思,还要展示其深层含义,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在翻译中应选择跟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借用英美诗人喜闻乐见的词汇;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借用译入语诗人喜闻乐见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多种手法来再现原文的音美;形美就是要再现原

29、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要传达原文的形美主要是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 三化:即浅化、等化、深化。 浅化: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梨园弟子: actors 椒房阿监: eunuchs 等化: 六宫粉黛无颜色:she outshone in the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 把六宫粉黛变成六宫中最美丽的女子 深化: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Of fathers and mothers who would rather give birth To a fair maiden than to any son on earth. 不是

30、would rather give birth to a girl. 翻译深层含义。,三之:知之、好之、乐之。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指译者对文学翻译事业应抱有正确的态度,其次努力使读者也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译作。 译诗八论。译者一也: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层次上和原文统一。译者依也:译文如不能和原文统一,可以只以原文字句为依据。译者异也,译文以原文为依据时,可以创新立异,以上三论是翻译的方法论。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译者艺也:文艺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译者益也,翻译也要开卷有益,使人知之。译者怡也,文学翻译

31、要能怡性说情,使人好之、乐之;最后两论是翻译的目的。 直译与意译新论。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无论直译和意译,都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他还指出直译与硬译、意译与滥译的区别,指出硬译就是翻译中的形式主义,滥译就是翻译中的自由主义 。指出当译文能以相同的形式表达跟原文相同内容时,可以直译;当译文不能以相同的形式表达跟原文相同的内容时,一般意译。 优势竞赛论。认为中西文字距离很大,各有优势,对等的译文往往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32、,这时就要发挥译语的优势; “只谈忠实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我翻译文学名著的经验我才提出要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文学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时求美,甚至不妨失真;为了高标准,提倡美化之艺术,创优势竞赛。,思考题 学了中国翻译史,你对翻译有了哪些认识或新认识?,思考题:,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分哪几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 玄奘对我国的翻译事业有什么贡献? 徐光启在翻译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 你认为我国历史上哪些翻译家最值得你学习? 明末清初有那些著名翻译家? 清末有那些翻译家? 你从前辈翻译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