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10839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针 灸 学,南京医科大学 针灸学教研室,第一章 绪 论,针灸发展简史,绪论 - 针灸学的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学的内容与特点,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与临床治疗等。 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针Acupuncture,针灸的起源与变迁,新石器时代:“砭(bin)石”-针法的萌芽阶段。,旧石器时代:距今400多万年前,粗糙的尖状器,刮削器.,旧石器:出土于非洲埃塞俄比亚,针具的变迁:骨针-竹针-

2、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战国时期, 玉戈,与砭石同一墓葬出土,工艺精湛.,战国时期: 扁鹊针:针体直径约3毫米,长约13厘米,针头粗钝,针尾铸成喜鹊形象,工艺精美。,各种针具,灸的起源与变迁,灸法的变化:八木之灸-艾叶-直接灸-间接灸-雷火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等。,灸Moxibustion,各种灸法,针和灸互相补充:“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上古至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为迄今有关经络与灸法的最早著作。该书有经无穴、有灸无针,对研究经络学说的形成有重大意义。,陽明脈:于骭骨外廉,循骭而上,穿臏,出魚股

3、,穿,穿頰,廉,環。是動則病:洒洒病寒,喜龍,數欠,顏木音則惕然驚,心惕,欲獨閉戶牖而處,則欲衣骭厥,是陽明脈主治。其所產病:顏痛,鼻鼽,頷心與脅痛,腹外腫,腸痛,膝跳,跗,十。,伟大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针经)与素问。该书记述了针灸的理论和治疗经验,详细记载了经脉、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还记载了九种针具的形状和用途。被公认为是内容全面、详细、丰富的中医经典著作。,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4、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5、战国时期伟大医家-扁鹊,医术高超,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治未病思想,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医疗道德思想,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

6、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德。,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403-公元前222年:难经81条问答称为“八十一难”,论述了经络、腧穴、刺法、生理、病理、解剖等。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确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对全身腧穴分布进行梳理,将头面、躯干腧穴分区划线排列,四肢分经排列,确定了349个穴名,并对针灸手法、宜忌以及常见

7、病的治疗予以介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唐代:设立“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列为一门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等编制,担任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医学教学模型的先河宋代,宋金元时期,102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北宋王惟一所著,考订了354个穴位。用三年时间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作为教学与观赏使用。,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项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宋代医学针灸铜人的出现就是铁的佐证。,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

8、和压痛点取穴。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提出“八脉交会穴”。 元代公元1341年: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三卷。首次将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穴”。发展了经络腧穴的理论。,针灸发展的昌盛时期明朝,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 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收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灸医学的文献资料,并有大量个人经验,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针灸专著,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针灸发展的低潮-清代,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道光皇帝禁止太医院使用针灸.,针灸的衰落期- 1840年-民国,近代承淡安先生:中国

9、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传播者。,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各省中医学院与针灸系:大量的针灸教材、针灸杂志,大批的针灸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针灸人才的培养。,光荣与耻辱-针麻,50年代:针刺麻醉的兴起,新病种如针刺戒烟、戒酒、戒毒、美容、减肥美体等的开拓。,毛主席语录:你们不要以为针灸是土东西。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是科学的,将来各国都要用它。 (1955年) 在毛泽东的鼓励和支持下,朱琏著的新针灸学被译成数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新疗法的发明与推广:三棱针、皮内针、皮肤针、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背针、腹针、刺

10、络、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1979年6月,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研讨会召开。 1987年月11月,第一届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民间学术团体,并由我国卫生部门和针灸学术团体的领导人担任主席和秘书长。 每年,中国针灸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各省分会均召开各种学术交流会。,针灸医学向世界传播,公元六世纪,针灸被传到东方和西方国家; 公元541年,针灸医学被传入朝鲜和日本; 公元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等); 1971向全世界公布针麻成功。73年尼克松访华掀起“针灸热”。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业人员达到20余万。 针灸医生

11、培训:巳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针灸医生,并有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针灸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针灸热在全世界兴起,从发展中国家传播到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现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美国保险公司从1998年起,把针灸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支付的范围。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年约为1.5亿到3亿欧元。,第 二 章,经 络 总 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体表循行、表里属络及交接规律。 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概念与生理功能。 熟悉任脉与督脉的循行特点与生理功能。 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第一

12、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一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络者,网络。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在生理上起着联络、营养、上下内外,沟通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人体经穴(前面),人体经穴(后面),人体经穴(侧面),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针刺等感传现象的观察:针感的循经传导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体表相应部位的压痛、结节与皮疹、色泽的改变。 腧穴功效的总结:腧穴的远治作用与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 解剖、生理

13、知识的启发。 形成途径的多方面,各种认识的相互启发、相互佐证与补充。,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十二经别 经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十 二 经 脉,十二经脉的命名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十二经脉的命名和组成,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足 足阳明胃经 阴阳 十二经脉:足三阳经 足太阳膀胱经 脏腑 足

14、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足三阴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的表现特点,有固定的流注次序 循行走向有规律 交接传递有规律 体表分布有规律 与脏腑有属络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脏(阴经,里) 腑(阳经,表) 肺 大肠 脾 胃 心 小肠 肾 膀胱 心包 三焦 肝 胆,手足同名经,手足同名经,手足同名经,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胸内手; 手之三阳,手外头; 足之三阳,头外足; 足之三阴,足内腹(胸)。,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一、互为表里的阴阳经脉交接于四肢末端,上肢为阴经交阳经,下肢为阳经交阴经。 二、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均为手经交足经。 三、异

15、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腹部,均为手经交足经。,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十二经脉的循行,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凡属六腑的经脉的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及枕项部;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厥阴经分布于巅顶部。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巅顶。,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膊部;手三阴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阳明经

16、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太阴经在前缘,厥阴经居中线,少阴经在后缘。阳经分布 在四肢的外侧面,阳明经在前缘,少阳经在中线,太阳经在后缘。,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腑为经络的根本,经络为脏腑的标线。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与腑表里相合。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循行分布,概念: 十二经

17、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 循行分布: 别道奇行 任、督、冲同起胞中 任行胸腹正中 督行脊背正中 一源三歧 冲与足少阴肾经相并 带脉环腰一周 维脉与跷脉均分阴阳,左右对称分布,起于下肢,通过躯干,至于头部,阴脉循内侧,阳脉循外侧。,奇经八脉的特点与作用,生理特点: 1、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遍布全身。 2、络属。与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与奇恒之腑联系。 3、相互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作用: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18、节作用。,络 脉,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以及孙络、浮络。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络脉的作用,十六络脉: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濡养全身组织。 孙络与浮络: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十 二 经 别,概念: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

19、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循行特点:离、入、出、合。十二经别以表里两两相合为六对,称之为“六合”。 作用:加强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补充了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经别与络脉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不同点:经别主内,主要是加强躯干部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和表里经脉在头面部的联系;而络脉主外,主要是加强肘膝关节以下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十 二 经 筋,概念: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关节的部分。 循行:从四肢末端向上联系一定的部位,上达头身而不入脏腑。

20、无脏腑络属关系。 作用:具有联结筋肉,约束骨骼,保持人体的正常运动功能。,十 二 皮 部,概念:经络系统在体表的分布,也是经络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分布: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作用:机体的外部屏障,保卫机体,防御外邪。诊察与治疗疾病。,经络在生理上的作用,1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血主濡之;气主煦之。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营卫之气温润肌肤,濡养腠理,启闭汗孔,抗御外邪。 4平衡阴阳,调整虚实:正常时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病理情况下则可调气、治神、扶正祛邪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经络在病理中的体现,1 由表入里,传导病邪。体表受到病邪侵

21、袭时,可以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 由里达表,反映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组织器官。 3 脏腑之间的传变。,经络在诊断中的作用,1依经络分布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在人体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故临床上可以根据症状出现的部位判断病属何经。 2依经络病候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系统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及体表各个组织器官,内在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 。,经络在诊断中的作用,3 经络穴位诊察 当脏腑或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常在有关的经脉循行通路上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压痛、结节、条索、凹陷等阳性反应,或皮肤温度、电阻的改变,依此可用来诊断病属于何经或何脏腑。临床

22、上较为常用的是经穴压诊、经络电测定、知热感度测定等。,经络在治疗中的应用,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主要是“循经取穴”。其理论依据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即经脉循行到什么部位或与什么部位发生联系,那么该条经脉上的腧穴就能治疗什么部位的疾病。 针灸治疗中取皮部、取络脉,取阿是穴等治疗方法也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的现代研究简介,经络存在的证明 : 循经感传现象 当患者或正常人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常会出现一种异常的感觉,表现为酸、麻、胀、蚁走感,或流水感,这些感觉沿着一定的线路扩散,甚至引起内脏的反应。将这些线路描绘下来,发现与古代文献所载的经络图是一致的,这种现象就叫经络感传现象,或循经感传

23、现象。 皮肤电阻测定 :良导点 经络发光探测,.经络线路的特征,感传线与古代经络线路的一致性 不同刺激产生不同性质的感传感觉 双向传导 感传的宽度与速度 感传的可阻性、停顿和回流 感传有趋病性,经络实质的研究,人们通过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假说,主要有神经脉管说、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说、经络的整体调节说等.目前持整体调节说观点者逐渐增多,认为经络是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管、体液等以及(或)目前尚未知的结构和因素共同构成的复合功能系统,各部分之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因此,应从整体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经络的实质.,经络实质的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

24、、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把握经络研究方向.经络存在着先天因素,基因决定着经络的表达和循行规律.通过感传现象的现代研究证实,经络具有声、光、电、热、磁、核、体液及化学离子等循经优势扩散的特异性,经气(能量和信息流)运行的通道是以经络环的形式存在,它有效地将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等机体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联动起来,从而产生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第 三 章,腧 穴 总 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能区别“腧”、“俞”和“输”三个字的用法。 2了解腧穴的命名特点。 3掌握腧穴的主治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4了解腧穴的分经主治与分部主治规律。

25、 5了解特定穴的含义和用法。 6掌握腧穴的三种定位方法,熟记常用的骨度分寸法。,腧穴的含义,“腧”同“俞”、“输”。转输之义 “穴”为孔隙 “砭灸处”、“气穴”、“气府”、“孔穴”“穴道”、“穴位”。 “脉气所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的发展与分类,发展:“以痛为腧” 内经的有名有位、有位无名(160穴) 晋针灸甲乙经(349穴) 明堂三人图考证穴 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十四经发挥 清针灸逢源(361) 分类:1.十四经穴:归属于十二经与任督,经穴 2.经外奇穴:有固定穴名和明确位置,未归入十四经中的有效穴。简称“奇穴”,“经外穴” 3. 阿是穴:病痛

26、的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随病而定,无固定位置和穴名。,腧穴的命名,主要以腧穴位置、腧穴性能、中医学基础理论为依据;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解剖名称或相关部位的特点而命名如:腕骨、乳根、脊中、人中 根据腧穴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治疗作用而命名如:听会、风门、肺俞 根据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等基础理论命名如:阳陵泉、少商、志室 根据腧穴的位置如:前顶、承泣、内关,腧穴的作用-功能,1输注气血 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功能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反应病症 既然腧穴、经络、脏腑之间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当内脏有病时,就可以通过经络反应到位于体表的腧穴上来。,腧穴的功能,3协助

27、诊断 由于腧穴能够反应病症的客观现象,通过对相关腧穴进行一定的检查,可以协助作出诊断。 4防治疾病 穴位既是病症反应点,又是治疗病症的刺激点,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腧穴的作用-主治,(一)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能治疗腧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变;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二)远治作用:与经脉的循行密切相关。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以腧穴所归属的经脉确定其主治。 (三)特殊作用:特定穴中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不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作用,还有特殊主治功效.,腧穴的定位与取法,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即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

28、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 活动标志:需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即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2、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将设定的两骨节点或皮肤横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等分,每一个等分为1寸。,3 指寸定位法,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特 定 穴,十四经中

29、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的总称。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经气所出为井,经气所溜为荥,经气所注为输,经气所行为经,经气充盈,深入而汇于脏腑为合。,特 定 穴,原穴:原气之意,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多位于腕踝部附近。 阴经以输为原,阳经另有原穴 络穴:联络之意。十二经加任、督、脾共十五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联络表里两经。,特 定 穴,郄穴:空隙之意。各经经气深聚。十二经加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各一,共十六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俞募穴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为阳,均分布于背腰部膀胱经循行线上,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募为阴,均分布在胸腹部,故又称为腹募穴。每一个脏腑均各有俞穴和募穴.,八会穴:是指人体气、血、脏、腑、筋、脉、骨、髓精气会聚处的8个腧穴。,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合相通的八个腧穴,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均分布于腕、踝关节部位上下。,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