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影像解剖.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15169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影像解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七章影像解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七章影像解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七章影像解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七章影像解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影像解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影像解剖.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影像解剖第一节 神经系统影像解剖一、颅脑影像解剖(一)颅脑X线解剖1、颅骨组成颅骨由23块骨组成,分为脑颅骨及面颅骨。脑颅骨围成颅腔,容纳、支持和保护脑。面颅骨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2、头颅外形和大小 头颅的大小与年龄有关,也与性别、种族有关。3、颅内生理性钙化(1)松果体钙化:钙化斑成人平片显影率高达3040,多呈点状或几点聚集,形成类圆形致密影,少数呈环状。(2)脉络丛钙化:脑室内的脉络丛钙化平片显影率不到0.5,最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3)大脑镰钙化,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镰前部,其平片显影率近l0。4、颅盖骨X线解剖(1)颅壁厚度、密度与结构。儿童颅盖骨较薄,成人较厚,老年人则厚

2、而平坦。(2)颅缝与囟,冠状缝自颅穹窿前中13交界处下行至前、中颅凹交界处;人字缝自枕内粗隆上方数厘米处向前下方延伸。冠状缝前为额骨,人字缝后为枕骨,两缝之间为顶骨。顶骨稍下方较透亮区为颞骨鳞部。(3)压迹主要有脑回压迹,血管压迹和蛛网膜粒。5、颅底X线解剖整个颅底影呈类圆形,最前凸出部分为鼻部及上牙槽,稍后为颏部及额面部结构的重叠影像,其两旁为颧骨弓。鼻中隔与筛骨垂直板相续并位于中线前部,两旁结构对称。中部的透亮影为蝶窦及鼻后孔,其后为蝶骨体部。蝶窦的透亮影明显,窦壁清晰,蝶窦的两侧壁旁紧邻磨牙呈“人”形的致密影为翼突内、外板。翼突板的后方有卵圆孔,后外方较小呈圆形者为棘孔。颞骨岩部呈“八”

3、字形致密影,位于枕骨大孔的前外方,左右对称呈轴位影像。岩骨前缘颈内动脉管外口呈圆形透亮影,岩尖部不规则透亮影为破裂孔,由岩尖部、蝶骨与枕骨共同围成。6、新生儿颅骨解剖出生时脑颅骨与面颅骨比例悬殊,约为8:1,18岁时为2:1面颅骨无鼻窦影像,无牙齿,颅缝宽,有颅囟。7、眼眶X线解剖 后前位:眶口近似圆形,左右对称,眶腔密度较正常上颌窦密度稍高。在眶内,上内侧可见眶下裂影,为一斜行倒逗点形透亮区。眶上裂上界为蝶骨小翼,下界为蝶骨大翼阴影,内侧为蝶骨体。眶上裂分开眶顶与外侧壁。眼眶外上缘有新月形稍高密度区,其上缘为泪腺窝顶,下缘为眶上缘。在眼眶外侧可见颧弓。侧位:眼眶呈锥体形,底朝前,尖朝后。在眼

4、眶前部,鼻骨部分显影,在鼻骨后下方的眶内缘,可见上颌骨额突。眶的中部有一弧形致密影,为左右颧骨的额突。眶的后部一较细的前凸弧形致密线,为颅中窝前壁的投影。8、鼻腔和鼻窦X线解剖顶颏位:即Water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两侧颞骨岩部投影于上颌窦腔下方,可清晰显示额窦、筛窦及上颌窦。窦腔气房透亮度高于眼眶。上颌窦呈尖朝下的三角形透亮影,窦壁呈致密线状影,内侧壁薄,外侧壁厚,为前后壁移行部的切线影,顶壁微上凸,位于眶下缘之下,顶壁中部有扁圆形眶下孔。圆孔和眶上裂影重叠于上颌窦腔内,窦腔内上方有后组筛窦气房。额窦位于额骨内,眼眶内上方,正常人额窦气化发育差异较大。额窦大多呈扇形透亮区,顶部有许多

5、分隔切迹。筛窦位于两侧眼眶之间的筛骨内,呈蜂窝状气房。鼻颌位:即Caldwell位(听眦线与胶片呈37),两侧颞骨岩部投影于上颌窦腔的中部。额窦呈扇形透明区,边缘呈花瓣状。两侧筛窦位于两眼眶内侧,呈蜂窝状,其内可见数条纵横交错的致密线状骨性间隔,前后组筛窦相互重叠。9、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X线解剖正位:下颌骨呈马蹄状,分下颌体和下颌支。中间联合部为下颌体,两侧后方为下颌支。体部两侧有圆形小孔为颏孔,自颏孔向外上行走之细管状阴影为下颌管。下颌体与下颌支交界处为下颌角。下颌支髁突与冠突部分重叠。侧位:可完整显示一侧下颌体和下颌支。下颌体上有牙槽突,下颌体前部为颏部,其后方可见颏孔,相当于第2前磨牙下

6、方,颏孔向后上方弧形管状影为下颌管,连于下颌支内面的下颌孔。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交界处为下颌角,呈钝角。下颌支上有两个突出,前方为冠突,后方为髁状突,两突间有下颌切迹。髁状突与颞骨形成关节。(二)颅脑断层解剖1.横断面解剖通过眼球平面:前方为锥形眼窝,眼球边缘呈圆环状,称眼环;眼球生面有束状软组织条索通向眶尖,为视神经。两侧眼眶之间为筛窦,后连蝶窦。岩部前方颅中窝内为大脑颞叶。蝶鞍层面:颅中窝前面是蝶骨小翼的后缘,由此向内后方延伸出尖突的前床突,鞍结节前邻视交叉沟,后方和鞍背之间是垂体窝。颅后窝内显示四脑室、小脑。鞍上池层面:前部两侧为额叶,其间被大脑纵裂分开。鞍上池呈星形,其前角通大脑纵裂池,

7、两前外侧角通大脑侧裂池,两后外侧角连环池,如后方为桥脑则呈“五角”形,如后方为脚间池则呈“六角”形。鞍上池有六条边,前面是两侧额叶后缘,外侧边为颞叶钩回,后两条边为大脑脚。鞍上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垂体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第三脑室一四叠体池层面:前部额叶为纵裂池隔开,第三脑室两侧邻接丘脑,连接左右丘脑的中间块位于第三脑室中部。第三脑室后端常见松果体钙化影,后邻四叠体池。松果体层面:在该层面中部可见两侧基底神经节和丘脑,由外向内依次为最外囊、屏状核、外囊、豆状核和内囊。内囊呈“”形,分为前肢和后肢,前肢内侧是尾状核从大脑半球表面延伸至岛叶后端。新生儿左侧的侧裂常较宽大,并且左侧的颞平面(颞横

8、回尾侧的三角形区域)亦大于右侧。侧脑室体部层面:两侧侧脑室体部呈凹缘向外侧的镰刀状影,居中线两旁,中间由透明隔相隔,向后延续为三角区,继之向后外侧伸人枕叶形成后角。两侧侧脑室的大小可不对称,以后角部多见。在左、右前角问为胼胝体膝,后角间则为胼胝体压部,中线见有大脑纵裂池和大脑镰。中央沟位于大脑半球凸面、两侧侧脑室体前端连线水平。侧脑室体部上方层面:此层面两侧脑室呈“)(”型,中间部分为胼胝体和扣带回。胼胝体的后方为大脑镰。老年人大脑镰常钙化,呈条状或点状高密度影。大脑镰、大脑纵裂,分隔左、右大脑半球,纵裂后部可有轻度弯曲,这是大脑半球不对称的标志之一。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

9、在脑镰旁可显示扣带回、中央旁小叶、楔前叶、顶枕沟、楔叶。2、矢状面解剖重点介绍中线层面,在此层面上大脑半球断面分上下两缘,上缘自前向后依次为额上回、旁中央小叶、楔前叶和楔叶;下缘前部为直回,后部为舌回。上缘的脑回借扣带沟与扣带回相邻。扣带回下方是胼胝体断面,胼胝体下方稍偏前为侧脑室体部。下方的第三脑室借穹窿与前上方的侧脑室体部分开。第三脑室中央可见卵圆形的中问块,其前下方为孟氏孔和视交叉,第三脑室底为中脑顶盖,其后为中脑导水管,导水管上方为松果体及松果体隐窝。脑干的正中矢状断面自第三脑室底向下稍向后斜行移行于颈髓。第四脑室上方与中脑导水管相连,下方与脊髓中央管相连。3、冠状面解剖重点介绍垂体层

10、面,在此层面上中线结构从上向下主要为大脑镰、胼胝体、穹窿柱、第三脑室、垂体及垂体柄、蝶窦。侧脑室的外上方为尾状核和内囊膝部。第三脑室两侧为丘脑,丘脑向外依次为内囊后肢、豆状核、外囊、屏状核、岛叶、外侧裂及岛盖。外侧裂的上、下方分别为额叶和颞叶。二、脊柱区影像解剖(一)脊柱区X线解剖1、颈椎X线解剖正位:寰枢椎以下椎体形态相似,呈扁长方形。椎体上缘两侧斜向外上方的致密小突起为钩突,与相邻椎体后外下缘构成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弓根呈环形致密影,位于椎体阴影内两侧,其上、下、外侧方致密性突起分别为上、下关节突及横突。横突两侧对称,棘突呈倒“人”字形致密影投影于中线上。侧位:各椎体顺序排列

11、呈稍前凸的自然曲度颈曲。椎体前后缘连线光滑,椎体呈四方形,相邻椎体上、下缘之间透亮间隙为椎间隙。椎体后上缘向后延续为椎弓根及上、下关节突,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椎间关节,关节间隙表现为关节突稍下方的短条状透亮影。两侧椎板汇成棘突,其周围致密,中央较透亮,第2颈椎棘突粗大,向下呈钩突状,第7颈椎棘突最长。椎间孔由相邻椎体的后缘、上位椎体椎弓根下缘、下位椎体椎弓根上缘及上下关节突的前缘围成,呈纵向长卵圆形透光区。2、胸椎X线解剖正位:胸椎椎体呈四方形,椎体上下面平坦,椎间隙宽度均匀,椎弓根投影于椎体阴影内两侧,呈环形致密影。棘突呈叠瓦状投影于中线上,呈水滴状致密影。椎弓根与棘突问斜方形稍致密影

12、为椎板,两侧椎板上缘共同形成一凹面向上的弧形阴影,上关节突在此弧形两侧外上缘于椎弓根上方形成致密影。下关节突在椎板下方椎体下角处形成突出的致密影。椎体两侧水平伸出的圆钝状阴影为横突。上8个椎体两侧与两对肋骨构成关节,下4个椎体两侧仅与一对肋骨构成关节;上10个胸椎的每一个横突均与肋骨构成关节,分别称为肋椎关节与肋横突关节。侧位:胸椎顺列稍后突,椎体呈长方形,第12胸椎略呈楔形,椎体后缘略凹。椎体附件除横突外均可显示。3、腰椎X线解剖正位:腰椎椎体呈长方形,椎弓根投影于椎体阴影内两侧,呈纵向卵圆形环状致密影。椎板上缘于椎弓根上方形成的致密突起阴影为上关节突,椎板向外下方形成的致密突起阴影为下关节

13、突。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形成椎间关节,由于椎间关节面呈矢状位,所以关节间隙表现为垂直透亮影。由椎体两侧向外水平伸出的圆钝状致密影为横突,棘突呈水滴状致密阴影。侧位:腰椎顺列稍前突。椎体呈四方形。第5腰椎与骶骨间隙稍窄,第4椎间隙略宽,其余各椎间隙大小相等。椎间孔大而清晰,椎弓根向上方突起的致密阴影为下关节突,横突呈轴位投影于上下关节突问的椎板阴影中,椎板后方向后下延伸的斜方形略致密阴影为棘突。4、骶、尾椎X线解剖骶椎共5个,从1825岁,自下而上逐渐骨性融合形成骶骨。骶骨呈倒置的三角形,由中间部分及两侧翼部组成。中间部分可见纵行致密阴影为椎骶棘突愈合后形成的骶中嵴,两侧翼部可见4条成对横行致

14、密线影及4对透亮的骶孔影。翼部的耳状关节面与髂骨构成骶髂关节。骶骨下端连接尾骨,18岁后尾骨由4个尾椎组成,各尾椎间由软骨连接,约40岁后才消失,除第l尾椎由椎体、尾骨角及外侧突组成外,余尾椎仅留椎体部分。(二)脊柱区断层解剖1、横断面解剖寰枢关节层面:可见寰椎呈环状,分为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前弓的后方有枢椎的齿状突。齿状突呈圆柱形,其前缘稍平,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构成寰枢正中关节;齿状突后方为寰椎横韧带;两侧为翼状韧带。侧块上下方的关节面分别与枕骨和枢椎相关节,侧块外侧方的骨结构为横突。第1颈椎的横突较其他颈椎的横突长且粗,内有横突孔,孔内有椎动脉、椎静脉等通过。颈5椎弓层面:可显示颈5完

15、整的椎管。椎管由前方的椎体、侧方的椎弓根和后方的椎板围成,呈尖端向后的三角形。关节块由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构成,连接椎弓根与椎板。两侧椎板在中线处呈钝角相连接。从连接处可见颈5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分叉状。椎体与关节块的外侧为横突,其根部有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颈5椎间孔上部层面:显示颈5至颈6椎间孔的上部。椎体形态及硬脊膜囊、硬膜外腔及脊髓的形态与上一层相同。骨|生椎管不完整,前方为椎体,侧后方为椎板。椎板的前端与第5颈椎下关节突相连,关节突关节与椎体后外缘之间的间隙为椎间孔的上部。脊神经根经椎间孔向前外方行走。胸8椎体层面:可显示第8胸椎完整的椎管。椎体呈心形,其前缘凸出与纵隔相邻,后缘呈

16、凹陷状,椎体横径与前后径相似。椎体内见“Y”形的椎基静脉影。椎弓根自椎体上部垂直向后伸出,与椎板相连。椎板短而宽,向内后方斜行,于中线处汇合,汇合向后伸出第8胸椎棘突。横突自关节块向后外方伸出,与第9肋骨并行,横突末端的前外侧面有肋凹,与肋骨的肋结节形成肋横突关节。胸椎椎管近似圆形,胸髓断面呈圆形,位于蛛网膜下腔正中稍偏前。脊髓两侧可见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硬膜囊前方有椎内静脉丛。腰1椎体层面:该层面通过腰1椎体的中部及椎弓根。椎管呈完整的环状骨结构。椎体外形较大,前缘圆隆,后缘平滑微凹,椎体内见“Y,形椎基静脉影。椎体侧后方与椎弓根相连,在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见横突伸向外方,两椎板汇合处见棘突伸

17、向后方。腰椎45椎间孔上部层面:该层面显示第4、5腰椎椎间孔的上部。椎管呈不完全的环状结构。椎体呈椭圆形,后缘平滑微凹。椎体后外侧与第4腰椎下关节突之间为椎间孔,内见腰4脊神经的后根神经节,神经节的内侧为硬膜外静脉。第4腰椎下关节突前方有黄韧带附着,后方与椎板相延续。两侧椎板在中线汇合处后方见棘突。硬膜囊前缘平直,囊内见散在点状的马尾神经根位于终丝周围。硬膜外脂肪在椎间孔处和硬膜囊前、后方最为丰富。椎体前方见下腔静脉和髂总动脉,两侧有粗大的腰大肌。腰45椎间盘层面:椎间盘的形态与相邻椎体一致,后缘微凹。椎问盘侧后方为椎间孔,孔内见硬膜外静脉和脂肪,孔的外侧见第4腰神经斜向前外侧行走。椎间孔后方

18、可见腰45椎间关节,关节面呈浅弧形,从前内斜向后外方。关节前部为腰5上关节突,后为腰4下关节突。下关节突与椎板相延续,椎板前方见条状的黄韧带附着。2、矢状面解剖重点介绍正中矢状面,在此层面上可见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椎体呈矩形,在椎体后缘中部有条状凹陷,为正常椎基静脉所在。第1颈椎前弓和后弓的断面均呈圆形,前弓的后方为枢椎齿状突。从枢椎至骶骨,相邻椎体问夹有椎间盘的断面。椎体前后覆有前纵、后纵韧带。椎体的后方为椎管,各段椎管的大小不尽相同。脊髓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为脊髓圆锥,终止于第1腰椎的下缘。脊髓颈膨大位于颈5胸1脊髓节段,腰膨大位于腰2骶3脊髓节段。蛛网

19、膜下腔环绕在脊髓周围。3、冠状面解剖重点介绍以下二层面:椎体正中冠状面:胸、腰椎椎体呈矩形,左右径大于上下径。椎体由上而下逐渐增大,椎体上、下缘及左、右缘稍凹陷。在椎体左右缘的凹陷内,胸椎体两侧有肋间动脉的断面,腰椎两侧有腰动脉的断面。两相邻椎体之间为椎问盘,椎间盘中央为髓核,外围为纤维环。脊髓中央冠状面:显示脊髓位于椎管中央,两侧方的蛛网膜下腔等宽,横径约10mm。于胸9胸11椎体平面,脊髓增粗,其横径达l2mm左右,此处为腰膨大。腰膨大向下脊髓变细为脊髓圆锥,其周围见马尾神经根。硬脊膜外侧为横突断面。胸椎横突断面的外侧可见圆形的肋骨断面。第二节 骨骼影像解剖一、骨、关节X线解剖1、骨的数目

20、、外形和分类成人骨共有206块,内含人体最大的子骨髌骨,而不包含其他子骨和副骨。骨按其所在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骨按外形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2、肩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组成。关节盂小浅,肱骨头大呈半球状,外下方为解剖颈。正位上,关节盂皮质呈纵向环状线影,前缘在内,后缘在外。后缘与肱骨头内侧部分重叠。3、肘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由肱桡、肱尺、桡尺近侧三组关节组成。在伸肘前后位上,肱骨内上髁较突出,而外上髁则为平坦。鹰嘴窝和冠状窝相互重叠形成一个滑车上方的卵圆形或圆形的相对透亮区,鹰嘴重迭于肱骨下端。4、腕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在近侧由桡骨远端关节面与

21、腕舟骨、月骨及三角骨构成桡腕关节,或称腕关节。由第25掌底骨与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构成腕掌关节。两列腕骨之间形成横“S”形腕骨间关节。【腕关节各骨化中心出现顺序】5、髋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髋关节由髋臼、股骨头及关节囊构成。髋臼口朝外下方,直径约35cm,窝内有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髋臼中心对着小骨盆的髂耻线。髋臼后缘投影成一条致密线,横过股骨头。股骨头大部分套在髋臼之内,股骨头表面光滑,股骨颈的大部在髋关节囊内,股骨颈外上方为大粗隆,内下方偏后为小粗隆。6、膝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和关节囊、韧带等结构组成。前后位上,关节间隙较宽,髁问隆起使局部间隙稍窄,关节

22、间隙应该是双侧等宽、对称、光滑。髌骨与殷骨下端重叠。侧位上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均显影,股骨两髁重叠。在股骨下端的前面,清晰显示髌骨呈四边形阴影。膝关节的关节囊极为宽大和松弛,和髌骨上方的髌上滑液囊均表现为低密度影。7、踝关节的构成和X线解剖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关节面与距骨上关节面构成。前后位上,踝关节间隙呈八字形,顶部横行,中部微凹,两侧呈斜形,分别为内、外踝关节间隙。呈倒“U”形,均匀等宽。腓骨部分重叠在胫骨上,腓骨与距骨之间的间隙不清楚,外踝与距骨重叠。侧位上,关节间隙呈前后走行并向上凸的弧形线,轮廓清楚平整,内外踝部分重叠,整个关节间隙相连不中断,对应关节面相互平行。二、骨、关节断层解

23、剖1、横断面解剖肩关节层面:此平面通过第2胸椎、肱骨头和关节盂的肩关节间隙。喙突在内侧,喙突和肱骨头问有肱二头肌腱。肱骨头的前外方有宽大的三角肌。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后方有冈上肌、冈下肌,肩胛骨前方有肩胛下肌。冈上肌、肩胛下肌、冈上肌及其下方的小圆肌,分别经过肩关节的前、上、后方,紧贴肩关节囊形成“旋转肌袖”,也称肩袖。肘关节层面:在肱骨髁问层面肱骨下端向两侧增宽、前后变扁。肱骨滑车后关节面和其后的鹰嘴前面的关节面构成关节间隙。肱骨前方覆以肱肌。肱肌的外侧为肱桡肌,两肌间有桡神经。肱肌前为肱二头肌、前内侧为旋前圆肌,三肌间有肱动脉、静脉和正中神经。肱骨下端外侧有桡侧腕长、短伸肌,在肱骨下端、鹰嘴的

24、后缘有肱三头肌腱和尺侧腕伸肌。腕关节层面:在远侧列腕骨层面手腕背侧面由桡侧至尺侧依次可见大、小多角骨、头状骨及钩骨,连成一凹向掌侧的弧形。大多角骨和钩骨之间前面的空隙为腕管,腕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浅、深屈肌腱,正中神经在诸腱的前方。大多角骨和腕管的前面是拇指对掌肌和拇短展肌。钩骨的外侧是小指短展肌,腕管和钩骨钩的前面是尺动脉、尺神经掌支。腕背侧,钩骨的背侧是尺侧腕伸肌腱、小指伸肌,头、钩骨的背侧有5条指总伸肌腱,小多角骨背侧有桡侧腕长、短深肌腱,大多角骨背侧是拇长伸肌腱,其外侧为拇短伸肌腱,其间有桡动脉、桡神经浅支。髋关节层面:此层面通过髋臼中心,股骨头呈球形,与髋臼形成月牙形的关节间隙。股骨

25、头表面光滑,骨小梁粗大分散呈星芒状称星芒征。髋臼中部表面凹陷为髋臼窝,其与小骨盆腔问以薄层骨壁相隔。膝关节层面:在髁问隆起层面上,最前部是髌韧带的断面影。髌韧带的深面为髌下脂肪垫影。在两半月板问,靠近内侧半月板的是前、后髁间结节,靠近外侧半月板的是髁间隆起的断面影。内侧半月板包绕着股骨内侧髁关节面的断面。内侧半月板的内侧见胫侧副韧带,外侧半月板的外侧为腓侧副韧带及股二头肌腱。内侧半月板的后方有半膜肌腱及缝匠肌,外侧半月板后方为跖肌。后方为腓肠肌内、外侧头。2、冠状面解剖重点介绍以下二层面:肩关节层面:冈上肌腱的上内方分别为肩峰、肩锁关节和远侧锁骨。冈上肌和肩峰间可见潜在的肩峰下一三角肌滑囊,肱

26、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关节囊面附着于盂上结节,关节囊滑液层随肌腱延伸,在肱骨上端的结节间沟内形成双层的滑液鞘。冈上肌的外下方为冈下肌,其下面为小圆肌。肩关节外侧有三角肌附着,三角肌包绕肱骨头的上方和外侧。肩胛下肌在肩胛盂下方的肩胛窝内。膝关节层面:通过胫骨髁间隆起断面可见股骨内、外侧髁及其两侧股骨、胫骨髁之问的股内、外侧肌。股骨、胫骨髁之间可见内、外侧半月板,半月板外缘较厚,附着于关节囊。胫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内侧。腓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外侧。在髁间隆起处可见前后交叉韧带。膝关节髁间隆起前方断面可见股骨内、外侧髁及其两侧的股内、外侧肌,股中间肌紧贴骨面。在股骨和胫骨两髁关节面之间有外、内半月板,在外侧半

27、月板上、下方可见关节腔。在内侧半月板内侧缘有胫侧副韧带、关节囊和内侧半月板紧密相连。在两半月板中间可见前交叉韧带(在外侧)和后交叉韧带(在内侧)的断面。3、矢状面解剖重点介绍膝关节层面,在此层面上股四头肌位于股骨的前方。髌骨位于膝关节的前方。髌韧带位于髌骨的下方。髌上囊突出于髌底上方67cm,囊前壁与股四头肌腱相贴,囊后壁借脂肪组织与股骨前面相对。膝关节腔中部可见与髁间窝前缘相连的髌下滑膜襞、髌韧带深侧的髌下脂体和突向关节腔的翼状襞。前后交叉韧带皆被切断。在附近层面上可见前交叉韧带起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向后上外行,呈扇形止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较后交叉韧带略薄,由两束独立的纤维构成,有时可分

28、别显示。后交叉韧带起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后方,向前上内往往止于股骨内侧髁外侧面后部。第三节 胸部影像解剖一、胸壁大体解剖1、骨骼肋骨:12对,呈弓状。第17对肋骨略向上与胸骨相连。第810对肋骨依次相连形成肋弓,为一重要的体表标志。从2530岁始肋软骨开始钙化,最早是第l肋骨,然后依次由下向上,最后是第2肋软骨。胸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胸骨柄是胸骨的上部,上缘的正中是颈静脉切迹。胸骨柄和胸骨体的接合部稍向前突形成胸骨角,胸骨角两侧通常与第2肋骨相连接。平静呼吸时,胸骨角后方正对第4、5胸椎的椎间盘正位胸片胸骨影像与纵隔和脊柱阴影重叠。胸椎:正位影像与纵隔重叠,通过气管透明气柱可显示第

29、14胸椎体和间隙的影像。2、软组织胸锁乳突肌:其阴影由颈部外上方斜行向下,经肺尖止于锁骨头。其下端与锁骨上缘皮肤皱襞影相连。锁骨上皮肤皱襞:锁骨上窝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成紧贴锁骨上缘的横行条状阴影。胸大肌:投影于两肺中野外带,呈扇形致密影,外缘清楚,斜向外上方与腋前皮肤皱褶影相连续。乳房与乳头:女性乳房多投影于两下肺野,密度由下而上逐渐变淡,下界清晰。乳头一般投影于第5、6前肋间。二、胸膜、膈影像解剖1、胸膜腔x线解剖胸膜可分壁层和脏层。脏层紧贴肺的表面。并伸人斜裂和右肺的水平裂。壁层衬于胸壁的内面、膈的上面及纵隔的两侧,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四部:肋胸膜衬贴于肋及肋间肌的内面;膈胸膜贴在膈肌的上面

30、;纵隔胸膜,贴在纵隔的两侧;胸膜顶,在肺尖之上,与肺尖一起突入颈根部。胸膜的壁层和脏层在肺根处互相延续,形成两个封闭的胸膜腔。在壁层胸膜各部互相转折处形成胸膜窦,窦内无肺组织。由肋胸膜和膈胸膜返折形成者称肋膈窦,是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分。左侧肋胸膜与纵隔胸膜返折处有肋纵隔窦。在胸膜腔中还可见下列结构:肋骨伴随阴影:第1、2后肋下缘,由胸膜反折形成的细条状阴影。横裂为右肺上、中叶之间的脏层胸膜反折形成。内端指向肺门角外端抵于侧胸壁。左、右斜裂呈斜条状致密影左斜裂后端位于第34胸椎水平,向前下走行抵于前肋膈角。右斜裂后端位于第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止于距前胸壁约35cm处。纵隔两侧轮廓凹凸不平,可见

31、壁层胸膜线条状投影。2、横膈x线解剖横膈高度一般位于第5或第6前肋间水平,左膈由于心脏偏左而低于右膈。后前位胸片显示两膈上缘为膈胸膜影,呈清晰锐利凸面向上的弧形影。横膈的顶部呈圆形,其最高点即为膈顶,后前位时最高点稍偏外。肋膈角是锐角,即使在深吸气时也是锐角。侧位上横膈的前端与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圆顶的后部与后胸壁构成后肋膈角,后肋膈角是全膈的最低点。三、肺影像解剖1、肺大体解剖肺分为尖、底、肋面和纵隔面。肺尖在锁骨内侧1/3段的后方,伸入颈根部。肺底凹,位于膈肌顶部上方。肋面外凸与肋和肋软 骨相适应。纵隔面可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与纵隔相邻,后部与胸椎相邻。右肺分三叶,左肺分两叶。右上叶分为尖段

32、、前段、后段,中叶分为内、外侧段,下叶分为背段、前基底段、后基底段、内基底段和外基底段。左上叶分为尖后段、前段、上舌段和下舌段左下叶分为背段、前内基底段、外基底段、后基底段。2、肺X线解剖气管由颈部正中向下延伸至第5、6胸椎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与体轴成2030角;左主支气管与体轴线成4055角。右上叶支气管呈直角从右主支气管发出。分出尖、后、前三支。尖段支气管垂直向上走行,后段支气管向后上方走行,前段支气管,呈水平方向走行。右中间支气管,为右主支气管的直接延续,向外后下方走行于右下肺动脉干的内侧。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于中间支气管下端前壁,分出内、外两支段支气管。内支向前、内下走行:

33、外支向外下延伸。右下叶支气管是中间支气管的延续。下叶支气管在发出背支后发出内、前、外、后4支基底段支气管。内基底段支气管,向内下方走行。前基底段支气管,分布于右下叶的前外侧部分。外基底段支气管分布于下叶的外侧部分。后基底段支气管为下叶支气管干的延续,是下叶最大分支,分布于下叶后部。在支气管造影正位相上,4个基底支自外向内的顺序是前、外、后、内;侧位相上,从前向后是前、内、外、后。左主支气管分出上、下叶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分尖后段和前段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分出背段、前内基底段、外基底段和后基底段。胸廓内及纵隔两旁含气肺组织在x线上显示的透亮区域称为肺野。临床上将一侧肺野纵向分为三等分,即内、中、外

34、带。又分别以第2、4前肋端下缘作水平线将一侧肺野分为上、中、下三个肺野。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下三叶。每个肺叶含有25个肺段,其问无胸膜分隔。每个肺段与相应的段支气管同名。肺段的形态多呈楔形,尖段指向肺门,底朝向肺外围。肺段是由许多肺小叶组成。肺血管包括肺循环系的肺动、静脉和体循环系的支气管动、静脉。肺动脉主干起自右心室出口,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干较短分出后即向外上行至左主支气管上缘急转向后、外、下行走。形成弓状,即左肺动脉弓,于弓顶直接发出左上肺动脉尖后支和前支。舌段肺动脉自左下肺动脉前壁发出靠近左舌段支气管下方由后向前向内行走。左下肺动脉是左肺动脉弓的延续,在左

35、下叶支气管后外侧行走于舌段肺动脉开口水平对侧壁发出下叶背段肺动脉接着分支伴随下叶各基底段支气管的外侧,并分布于相应的基底段。右肺动脉干,略向右下穿行于升主动脉后、右主支气管前在纵隔内即发出右上及右下肺动脉。右上肺动脉在右上叶支气管前分出尖、前支肺动脉。右下肺动脉自发出后回归动脉后,超过中问支气管到中叶支气管水平分出中叶内、外两支肺动脉。然后,右下肺动脉转向下叶支气管后外侧分出背段肺动脉,接着在各基底段支气管外侧发出同名的动脉支,分布于各基底段。支气管动脉大多发自胸主动脉侧壁通常右侧多为1支;左侧2支。两侧支气管动脉出纵隔后沿各支气管分支进入肺。3、肺门X线解剖肺门是指肺动脉穿出纵隔后至肺段动脉

36、分叉处的整个行径,以及与其伴行的支气管和上肺静脉干的投影。两侧肺门均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右肺门上部由上肺动、静脉和后回归动脉构成。其外缘多数情况下是上肺的下后静脉干,少数是后回归动脉。右肺门下部主要是右下肺动脉干构成。上下两部分相交形成一钝角,即肺门角。左肺门上部为左肺动脉弓,下部为左下肺动脉及分支构成。侧位上,双侧肺门不完全重叠。在气管影下端前方的椭圆形致密阴影,为右上肺静脉干侧位投影。右下肺动脉干投影于气管影之下,左肺动脉弓呈逗点状投影于左支气管轴位投影的椭圆形透亮影之上,左下肺动脉的分支居于相应右肺动脉的后上方。4、肺横断解剖颈静脉切迹层面:可显示右肺为上叶尖段左肺为尖后段。胸锁关节层面可

37、显示:可见右肺上叶尖段,后方有少量后段,左肺仍为尖后段。主动脉弓上层面可显示:右肺野前23为尖段后13为后段。左肺野大部分仍为尖后段。主动脉弓上部层面:右肺野前外部狭窄弓状区为前段后部为后段两者在外侧部相连。前、后段的内方为尖段。左肺野前13为前段中后部大部分为尖后段,尖后段后方边缘已出现少许下叶背段。主动脉弓层面:右肺野前后部分别为前、后段占据,尖段占内侧中部很小区域。左肺野前段及背段范围扩大,尖后段所占据范围缩小。主肺动脉窗层面:右肺前部为前段,中为后段,后为背段,而尖段已无。左肺前为前段,中为尖后段,后为背段。右肺动脉层面:右肺野后方背段范围扩大,约占前后径的25。中部后段范围变小,而前

38、段范围扩大。左肺野的中部为上舌段,前方为前段,后方为背段。尖后段已无。左心房上部层面:右肺野后方大部为背段,中部为中叶外侧段,前外部为前段,前内部为中叶内侧段。左肺后部为背段,前外侧为上舌段,前内部为前段,靠近肺门前方的为下舌段。左心房层面(中部偏上):右肺野前半部为中叶,中叶前内部分为内侧段,中叶的后外部分为外侧段。右肺后部偏内侧为背段。右肺中部可见前、外基底段,前基底段位于中叶外段后方,外基底段位于背段的前方。此层面上右肺5个肺段的底面全位于肋缘,并由前到后依次排列,其尖部全指向肺门。左肺野前半部为舌叶,下舌叶占据舌叶前内大部分,上舌叶窄小,位于前外侧部。左肺野后13为背段。舌段和背段之间

39、为前内基底段。左心房中部层面:见双侧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后壁。右肺前部为中叶,分别见内、外侧段。中叶几乎占据右肺的前半部,后部偏内为背段。中部已见前、外基底段。左肺前半部为舌叶,前内大部分为下舌段。左肺后13为背段,它的前方为前内基底段。心室层面:右肺野肺门旁已出现内基底段,其余部分同上一层面。左肺前为下舌段,后为背段,两者之间仍为前内基底段。心脏下部层面:右肺野前部为中叶内侧段,外侧段几乎消失,中叶向后沿肋缘依次为前、外及后基底段,背段已无。肺野中部内侧见内基底段。5、肺门横断解剖气管分叉层面:在此平面可见气管分为两侧主支气管。于右侧肺门上部、右主支气管外侧可见上叶尖段支气管的断面,其内侧可见伴

40、行的尖段动脉,其外后方为后段静脉。左肺门上部可见左上尖后段支气管断面。尖支内侧有尖支动脉伴行外侧为尖支静脉。后支的后内方为后支动脉,外侧为后支静脉。右上叶支气管平面:右肺门可见右主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及其分出的前、后段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前方为右肺动脉。左肺门可见尖后段支气管的断面,其前方为肺动脉分支,其后内方为左肺动脉。四、纵隔影像解剖1、纵隔九分法概念 侧位时,纵隔被分为9个区。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的较透亮的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为前纵隔,其中主要有胸腺和前纵隔淋巴结。食管前壁为中、后纵隔的分界线,食管及食管以后的后纵隔,主要包含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中下段、奇静脉、半奇静脉、交

41、感神经干及后纵隔淋巴结。前、后纵隔之间即为中纵隔,主要为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占据。自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为上、中纵隔分界线,通过第8胸椎下缘的水平线为中、下纵隔之分界线。2、纵隔大体和X线解剖纵隔位于两侧胸腔之间,其范围上起胸廓入口,下至膈,为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骨及胸椎等重叠在一起的高密度影。纵隔右缘自膈面向上,依次为右房、上腔静脉和右头臂干。升主动脉部分地组成右侧纵隔阴影。纵隔左缘自膈面向上依次由左心室、左心耳、肺动脉主干和主动脉结等组成。胸腺位于前纵隔上部,胸骨之后,气管、心脏及大血管之前。奇静脉于气管与右主支气管交界处投影,呈小椭圆形致密影。正常成人宽径为37mm

42、。各类纵隔胸膜线的影像解剖如下:胸椎旁线:为左侧纵隔胸膜反折到降主动脉内侧所形成,位于降主动脉左缘与胸椎左缘之间,平行于脊柱椎体外缘。前纵隔线:为左、右两侧肺壁、脏层胸膜在胸骨后接近所形成。后纵隔线:为两肺脏、壁层胸膜在食管后方相互靠近所形成,可分为主动脉弓上段与下纵隔段。弓上段起于锁骨下方,止于主动脉结上缘,呈凸面向左的弧状细线。下纵隔段重叠于心影内,呈凸面向右的细线,终于膈顶。食管胸膜线:为右肺胸膜与充气的食管右壁形成,呈凸面向左的线条影。右气管旁线:为气管右壁与右肺之间的纵行带状阴影。3、纵隔横断解剖胸骨切迹层面:前方见两侧锁骨的胸骨端,气管居中线,位于胸椎前方。气管前方可见甲状腺下极,

43、气管的左后方为食管。气管两旁可见3对血管断面,气管两旁偏前可见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的前外侧为头臂静脉,颈总动脉后外侧为锁骨下动脉。胸锁关节层面:前方是胸骨柄。气管仍居中,气管左后缘邻接食管。气管前方的血管断面为头臂动脉,气管左侧为左颈总动脉,其后外方为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动脉及左颈总动脉的前外方分别为右侧及左侧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层面:主动脉弓自气管前方沿气管左壁向左后斜行,弓部左缘微凸,右缘微凹。小儿血管前间隙内能见到胸腺。主动脉窗层面:气管右前方为升主动脉,气管左后方、椎体左缘为降主动脉,升、降主动脉两者之间到纵隔左缘为一低密度空隙,称主动脉窗。奇静脉弓自椎体前方绕气管右侧壁前行,连于上腔静

44、脉后壁。气管右方为上腔静脉,后方为食管。左肺动脉层面:右主支气管和右上叶支气管可呈水平方向走出纵隔右缘进入右肺。右主支气管的后方为奇静脉食管隐窝。左主支气管的前外侧见左肺动脉。左肺动脉的右前方是升主动脉。升主动脉后方偏右为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层面:肺动脉干位于升主动脉的左前方,分出右肺动脉绕升主动脉的左后壁呈弧形向后再向右行走,穿行于上腔静脉和中间支气管之问,出纵隔到右肺门。中间支气管的后方为奇静脉食管隐窝。右肺动脉前外侧可见右上肺静脉。左主支气管前方为左上肺静脉断面。主动脉根部层面:升主动脉根部已位于纵隔中央,左前方为肺动脉干。右心房构成纵隔右缘前部。主动脉根部的后方是左心房。在左房上部平面的

45、图像上,可见两侧上肺静脉,在右心房、右心室中部平面可见两侧下肺静脉。五、心脏影像解剖1、心脏大体解剖心脏位于中纵隔,为心包所包绕。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底向右后上方。心底即心的附着面朝向后上方,主要由左心房组成,一部分右心房及一小部分出入心脏的大血管也组成心底。心脏的面可分为胸肋面、膈面和肺面,三者汇于心尖。胸肋面在心的前方,含大部右室及一小部分左室;膈面在心的后下方,含大部分左室及一小部分右室;肺面主要为左室,位于底及胸肋面之间。冠状沟环绕心脏并分隔心房及心室,也称房室沟。左右心室之间为前室间沟,它上起自冠状沟,向下绕过锐缘,与后室间沟相接。心包腔为心包浆膜脏、壁二层转折而成,在心底部有许多大血

46、管出入心包,该处浆膜壁层反转到脏层,形成两个心包窦,即心包横窦和心包斜窦。心包横窦在主动脉、肺动脉之后,其下界为左右上肺静脉附着处,上界为心包壁层反转到主、肺动脉处,后壁为左心房及上腔静脉。心包斜窦被四个肺静脉开口和下腔静脉所围绕。正常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2、心脏X线解剖后前位:心脏大血管阴影右缘可分为上、下两个扁平的弓部。上弓起于右锁骨胸骨端的下方,垂直下行,在幼年和青年人中此弓主要为上腔静脉的边缘,成年人则主要由升主动脉右缘构成。下弓由右心房构成。心影左缘由4弓组成,第1弓由主动脉弓远端及降主动脉起始段形成;第2弓由肺动脉干左缘和左肺动脉构成;第3弓为左心耳;第4弓主要由左心室

47、流出道的前壁构成。后前位胸片上心脏各瓣膜的位置标志如下:主动脉瓣位于心影的中央或正中线左侧,平第4前肋或第3前肋间水平;肺动脉瓣在主动脉瓣的上方,约平第3前肋端水平;二尖瓣位于主动脉瓣的左下方,约在第4肋软骨与胸骨左缘连接处;三尖瓣位置最低且在中线右侧,相当于第5肋软骨与胸骨右缘连接处。右前斜位:在此位置上,心脏大血管阴影的后缘轮廓自上而下依次由上腔静脉、降主动脉上部、左心房、右心房、下腔静脉及右膈组成。右心房仅占心后缘下部的一小部分。左心房后缘略后凸。心脏大血管阴影的前缘自下而上依次由左心室前下壁、右心室前壁一部分、右心室漏斗部、肺动脉、主动脉升部和弓部构成。肺动脉参与漏斗部连成微向前凸的弧

48、线。左前斜位:左前斜位片上,心脏大血管阴影前缘的最上部为升主动脉,往下则是右心房段。最下部分为右心室。心前间隙呈不规则四边形。心脏大血管阴影后缘上部为左心房,下部为左心室。左前斜位是显示主动脉弓的最佳位置。主动脉弓下方的透亮区称主动脉窗,下界为左心房上缘,上界为主动脉弓下缘,前界为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后缘,后界为降主动脉前缘。主动脉窗内有气管、左、右主支气管和肺动脉影。左侧位:心影前缘上部为升主动脉前壁,行一短段后折向后,移行到主动脉弓部。下部为右心室流出道。约在第4前肋水平以下的心前缘与胸骨阴影紧密相接,此处心前缘为右心室前壁。心影后缘起于气管隆突下水平,通常为右肺动脉降支的后缘,向下由左心房段和左心室段组成。左心室后下缘呈弧形弯向前部膈顶形成锐利的后心膈角,下腔静脉可显示于此问隙内。3、冠状动脉X线解剖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外侧壁,随后分成前降支和回旋支:(1)前降支:为左冠状动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