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感觉器官Convertor.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24723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感觉器官Convertor.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五章感觉器官Convertor.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五章感觉器官Convertor.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五章感觉器官Convertor.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五章感觉器官Convertor.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感觉器官Convertor.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感觉器官Convertor.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感觉器官第一节 概述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与感受器的分类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和装置(如图)。它能将刺激能量转化为传入神经冲动,也可视为能量转换器。感觉器官:特殊感受器+附属结构简称感官,例如视器、前庭蜗器。感受器的分类按分布分类:1)外感受器可引起迅速而精确的反应,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清晰的意识感 一般感受器-位于皮肤和粘膜内,感受触、压、痛、温觉的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 特殊感受器-位于头面部,感受声、光、嗅、味觉,他们还有非神经性的附属结构。2)内感受器位于内脏器官内,如颈A窦、颈A球。引起内脏反射和躯体反射,主观上没有清晰的特定的

2、感觉。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感觉阈值感觉阈: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适宜刺激感觉阈低。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刺激能量转变成感受神经未梢上的神经冲动,这种作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细胞产生的局部电位 发生器电位(启动电位):感受神经未梢上的局部电位。(三)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1)快适应感受器:利于接受新的刺激(2)慢适应感受器:利于机体

3、对某些功 能进行持久的监测和调节 适应并非疲劳第二节 视觉器官人脑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因此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眼是由眼球及其辅助装置组成的复杂的感觉器官(如图)。一、眼球的结构 近似球形,位于眶内,前-睑裂与外界相通;后-通过视N与脑相连。 眼球由眼球壁+内容物组成(如图)。(一)眼球壁的结构1、外膜(纤维膜)致密结缔组织 保护眼球外形和内容物的作用(1)角膜:占前1/6,坚实透明,屈度稍大,有折光作用,无血管,N未梢丰富感觉灵敏。(2)巩膜:占后5/6,乳白色,厚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与角腊交界处的深面有一环形的巩膜V窦。2、中膜(血管膜)(1)虹膜:环形,中央

4、有孔-瞳孔,周围有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光线强、物体近-瞳孔缩小,光线弱、物体远-瞳孔开大。虹膜颜色有人种差异。与角膜交界处有虹膜角膜角。(2)睫状体:切面上呈三角形,整体呈环形,分睫状突和睫状环,睫状突有丝状的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有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屈度。(3)脉络膜:后2/3,由血管+色素C,具有营养和遮光的作用。3、内膜(视网膜) 视网膜盲部:贴附于虹膜和睫状体内面无感光机能 视网膜视部:贴脉络膜的内面,可见视神经盘和黄斑(如图)。色素上皮层 由单层细胞组成,内含色素颗粒,细胞的突起能伸入到视觉细胞的周围。神经细胞层 视觉细胞层: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紧贴在色素细胞层的内面。有

5、感觉物质,光刺激时,引起化学变化和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都有外节,内节,胞体和终足(内突起)四部分组成。 双极细胞层:双极神经元,连接视细胞和节细胞。将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最内层的神经节细胞。节细胞层:多极神经元,节细胞轴突汇合为视神经,汇合处为视神经盘,又称盲点,在盲点颞侧3.5mm处呈黄色为黄斑,其中央有一凹陷,为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二)眼球的内容物1、房水:填充于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液体。由睫状体分泌产生后房瞳孔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 2、晶状体: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浑浊白内障),无血管,无神经,外面包有一层被膜叫晶状体囊,富有弹性,

6、周围有晶状体悬韧带,连于睫状突上。3玻璃体:位于晶状体的后方,透明的胶状物质。具有折光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二、眼的辅助装置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如图)、眼球外肌、眶脂体和眶筋膜等结构。有保护、运动和支持眼球的作用。 (一)眼睑 眼分上睑和下睑,位于眼球的前方,是保护眼球的屏障。睑的游离缘称睑缘。睑缘的前缘有睫毛,睫毛约有23行,上下睫毛均弯曲向前,有防止灰尘进入眼内和减弱强光照射作用。如果睫毛长向角膜,则为倒睫,严重的可引起角膜溃疡、瘢痕、失明。 上、下睑之间的裂隙称睑裂。睑裂两侧上、下眼睑结合处分别称为睑内侧、外侧连合。睑裂两端成锐角分别称内眦和外眦。 内眦较圆钝,附近有微凹陷的空隙,称泪

7、湖。泪湖的底部有蔷薇色隆起,称泪阜。在上、下睑缘近内侧端各有一小隆起称泪乳头,其顶部有一小孔称泪,是泪小管的开口。开口朝向后方,正对泪湖,便于吸入泪液。 (二)结膜 结膜是富有血管的薄而透明的粘膜,分睑结膜、球结膜,它们相互移行形成结膜上穹、结膜下穹。结膜囊:睑结膜、球结膜、结膜上穹、结膜下穹、加上眼球的前面形成囊状间隙,为眼的给药处。(三)泪器(如图)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泪腺:位于眼球的外上方,眶上壁的泪腺窝内,有1520个排泄小管开口于结膜上穹眨眼冲洗眼球泪点吸收。 泪道:泪点吸收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四)眼外肌 眼外肌共7块,都是骨骼肌,统称为视器

8、的运动装置(如图)。除下斜肌外,它们起于总腱环,止于上眼睑和眼球。下直肌-使眼球向下内内直肌-使眼球向内外直肌-使眼球向外上斜肌-使眼球向下外下斜肌-使眼球向上外上直肌-使眼球向上内三、眼的功能 人眼能看清物体是由于物体所发出的光线眼内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发生折射成像于视网膜上。 (一)眼的折光功能1.眼的折光和成像眼的折光原理与凸透镜的折光原理相同。 凸透镜的凸度越大,折光的能力越大;凸度小,折光能力也小(如图) 。 光线眼内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发生折射成像于视网膜上感光细胞将光刺激所包含的视觉信息转变成神经信息视神经 至大脑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根

9、据眼的实际光学特征设计出假象的人工模型,称为简化眼(如图)。设想眼球由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构成,折光指数为1.333,角膜的前表面为单一球面透镜,曲率中心为节点(n,总光心)。视网膜物象大小:2.眼的调节远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视网膜上所以能形成清晰的物像,是依靠眼的调节作用,其中主要是晶状体的调节和瞳孔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 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能够改变折光度的主要是晶状体,所以晶状体在眼的调节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说来,在眼前56m以外的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正常的眼对于平行光不需要调节作用,就可以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时候睫状肌是舒张的,晶状体悬

10、韧带(也叫睫状小带)被拉紧,晶状体凸度小,平行光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56m以内的物体,如果眼不调节,物像将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就看不清楚。因此,需要晶状体的调节,睫状肌收缩,睫状体就向前方移动,于是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自身的弹性而凸度加大(主要是晶状体前面的凸度加大,厚度增加),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如图)。人眼的调节功能主要是由晶状体前面的凸度变化来实现的。晶状体的调节能力是由一定先限度的。并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人眼能看清楚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的弹性逐渐降低,近点逐渐远移,形成老视。瞳孔的调节:看远物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看近物时瞳孔缩小,以限

11、制进入眼内的光量,使成像清楚。瞳孔的大小还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在光亮处瞳孔缩小,光暗处扩大,这种瞳孔大小随视网膜光照度而变化称之为瞳孔对光反射。通过瞳孔的放大和缩小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和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来调节成像的清晰度。眼球会聚:双眼注视一个向眼前移近的物体时,会发生双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 可使双眼在看近物时,物像仍能落在两侧视网膜的对称点上而形成单一的清晰视觉,避免复视。 3.眼的折光异常正常人眼的折光系统无需进行任何调节,就可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因而可以看清6m以外的物体,只要物距不小于近点,经过调节也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称为正视眼 。如果眼的折光系

12、统与眼球前后径不匹配,在眼处于静息状态时平行光线就不能聚焦于视网膜上,则称为折光异常,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的曲度增加(眼球折光功能过强)导致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前造成的视物模糊 。目前一般认为是由于长时间看近物或细小物体情况下,睫状肌持续紧张以致萎缩所致。近视可在眼前加一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角膜曲度减小(眼球折光功能太弱)导致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后造成的视物模糊。可在眼前加一凸透镜提高折光度以矫正。 散光:由于眼球折光面的曲率半径不均一,导致光线在眼内不能同时聚焦而造成的视物模糊。需用尺寸适当的圆柱形透镜加以矫正。 (二)眼的感光功能

13、1.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觉二元学说:人类视网膜感光细胞有视杆和视锥细胞两种,组成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或暗光觉系统,对光的敏感性较高,介导暗光觉,只能区别明暗、而无色觉。视锥或明光觉系统,对光的敏感性较差,介导昼光觉。但能辨别颜色,且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境界都能看得清楚,有很高的分辨力。证明: 1.视锥细胞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凹明视;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缘部暗视觉。 2.昼活动动物视网膜中几乎全为视锥细胞,夜活动动物视网膜中只含视杆细胞; 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视网膜上兼有两类细胞。 3.视网膜中央凹处为视锥细胞,在中央凹以外的地方,越到边缘部分视杆细胞逐渐增多,视锥细胞逐渐减少。2.视网

14、膜的感光换能作用 在光线作用下,感光细胞中的感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称光化学反应。 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称为视紫红质,它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结合而成。视黄醛由维生素A转变而来。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与此同时,可看到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再引起其他视网膜细胞的活动。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 视紫红质在分解与合成的过程中会被消耗一部分,就需要维生素A补充,如果缺乏维生素A,人在暗处时不能视物,例如夜盲症。视网膜上存在3类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光最敏感。3类视锥细胞分别含有特异的感光色素,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三类视锥色素中的视黄醛相同,不同点在于各含有特异的视蛋白。四、视觉的传导

15、五、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一)暗适应和明适应 当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任何东西都看不清楚,经过一定时间,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称为暗适应。相反,从暗处到强光下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视物,只能稍等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暗适应的产生与视网膜中感光色素再合成增强、绝对量增多有关。从暗处到强光下,所引起的耀眼光感是由于在暗处所蓄积的视紫红质在亮光下迅速分解所致,以后视物的恢复说明视锥细胞恢复了感光功能。 (二)色觉和色盲 视锥细胞有辨别颜色的能力,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单独作用于眼,会产生相应的色觉。 三原色学说: 视网膜上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色光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含有三种

16、不同的感光色素。分别对三原色的光刺激产生光化学反应,细胞兴奋,或使某一种细胞占优势兴奋,将光信息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入视觉中枢引起不同的颜色感觉。 缺乏辨别某种颜色的能力称色盲。 辨别某种颜色能力较弱称色弱。 对各种颜色都不能辨别称全色盲。(三)视敏度与视野视敏度 又称视力,眼对物体精细结构分辨的最大能力。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来衡量视敏度高低的标准。视角的大小为标准。视野 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刻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鼻侧小,颞侧大白色视野兰色红色绿色(四)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双眼视觉 两眼同时看一物体时,两眼视野有很大部分重叠称为双眼视觉。 优点:弥补盲点的存在,扩大视野,

17、产生立体视觉。立体视觉 双眼视物使视觉系统有可能感知物体的“厚度”,从而形成立体感。因为两侧的视网膜像并不完全相同;但来自两眼的图像信息经过视觉高级中枢处理后,只产生了一个有立体感的形象。 六、中、小学生眼的保护(一)预防近视眼 1、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宣传教育 2、注意用眼卫生 3、教学合理化 4、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 5、定期检查视力 6、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二)预防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眼病。切断传播途径是重要的预防措施:1、定期全面检查,早发现,早治疗;2、注意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其危害性并掌握沙眼的防治办法。第三节 位听

18、器官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是听觉和位觉(平衡觉)的外周感觉器官。 耳由外耳、中耳构成的传音器和内耳感音、平衡器所组成(如图)。 一、耳的结构耳有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一)外耳1、耳廓 位置:位于头部两侧,凹面向前外,可以广泛收集声波,凸面向后。 结构:弹性软骨作为支架,外面覆盖皮肤形成。 耳垂:下方无软骨区为耳垂,为采血的部位。 2、外耳道 分部:为一弯曲的管道,分外1/3的软骨部,内2/3的骨部。 结构:内衬皮肤,与深面的骨膜紧密连接,疖肿出现剧痛。深部的皮肤有特化的皮脂腺-耵聍腺,具有滋润作用。 弯曲:整个外耳道向前下方弯曲,检查鼓膜向后上方牵拉,使外耳道变

19、直。3、鼓膜位置:椭圆形的半透膜,位于外耳与中耳交界处,向前下外倾斜,与外耳道下壁呈45角,广泛接受声波。结构:中央凹陷为鼓膜脐,向上形成两个邹襞,将鼓膜分为松施部(下1/4)和紧张部(上3/4),其前下方有三角形的反光区为反射光锥。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等(如图)。 1、鼓室:颞骨岩部内含气不规则的腔。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等。听骨有三块(如图),彼此形成关节,位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与鼓膜接触的称为锤骨,与内耳前庭窗相连的称为镫骨,连于两骨之间的称为砧骨。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块听小骨的连串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 (二)中耳2、咽鼓管 鼓室与咽的通道,维持鼓膜内外

20、气压的恒定,小儿咽鼓管短而平直,接近水平位,故小儿中耳炎多见。3、乳突小房 乳突内含气的腔,呈蜂窝状,借乳突窦与鼓室相通,感染相互蔓延。(三)、内耳内耳又称迷路,由一系列复杂的管腔所组成位于颞骨部内,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 1、骨迷路 骨迷路由骨密质构成的管道。由前向后依次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如图)。 骨半规管:三个,呈“C”字形,相互垂直,每一半规管有一单脚和一彭大的壶腹脚。有前、后、外半规管,前后半规管的单脚汇合为总脚开口于前庭。 前庭:椭圆形,外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耳蜗 形似蜗牛,由骨性蜗管绕蜗轴21/223/4圈形成,蜗轴伸出一骨螺旋板伸入骨性蜗管,缺口由膜迷路填充,将骨性蜗管

21、分为上面的前庭阶和下面的鼓阶,两阶在蜗顶借蜗孔相通。2、膜迷路 位于骨迷路内的封闭的膜性管和囊,借纤维束固定于而迷路内,分为蜗管、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如图)。蜗管:切面上呈三角形,上壁-前庭膜,外侧壁-血管纹,下壁-基底膜壁上有螺旋器-听觉感受器。椭圆囊球囊:壁上有囊斑-位置觉感受器,感受直线运动的刺激。膜半规管:套在骨半规管内,壶腹脚上有壶腹嵴-位置觉感受器,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二、耳的功能(一)听觉功能1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外耳的功能 耳廓:集声、判断声源方向 外耳道:传声、扩音作用中耳的功能 鼓膜:传声作用 听骨链:传声作用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效应鼓膜和听骨链和内耳卵圆窗构成了声波由外

22、耳传向耳蜗的最有效通路。 中耳增压效应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鼓膜有效振动面积55mm2,卵圆窗面积3.2mm2,为17 :1, 增加17倍锤骨柄(长臂)与砧骨突(短臂)之比3:1,增压1.3倍(如图)。 171.3=22倍(27分贝)咽鼓管的作用(1)保持鼓室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压力平衡(2)对中耳的引流作用声波的传导 声波耳廓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和鼓阶的外淋巴蜗管的内淋巴螺旋器毛细胞神经冲动蜗神经脑。声波外耳道中耳鼓室内的空气蜗窗鼓阶的外淋巴蜗管的内淋巴螺旋器毛细胞神经冲动蜗神经脑。声波骨迷路前庭阶和鼓阶的外淋巴蜗管内淋巴螺旋器毛细胞神经冲动蜗神经脑。2、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耳蜗的静息电位内

23、淋巴电位:80mv,与Na+泵有关毛细胞静息电位:70至80mv 耳蜗的微音器电位:是多个毛细胞受刺激产生感受器电位的总和。特点:潜伏期短、没有不应期、对缺氧和深麻醉不敏感、等级性、有方向性。 耳蜗神经的动作电位3、耳蜗对声音的初步分析 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的方式进行的,即内淋巴的振动首先是靠近卵圆窗处引起基底膜的振动,此波动再以行波的形式沿基底膜向耳蜗的顶部方向传播,就像人在抖动一条绸带时,有行波沿绸带向远端传播一样(如图)。 对声音强度的辨别 冲动的频率和参与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不同。对声源方向的辨别 根据声波到两耳的时间差的强度差来辨别。4、听觉的传导 5、听觉的适应和疲劳 听觉的适应:当用

24、某一单调声音作用于听觉感受器时,不需多久听觉的敏感性就会下降称听觉的适应 听觉的适应:声音很强或噪音刺激持续作用于听觉感受器,几小时后,听觉感受器敏感度显著降低,去掉刺激后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称听觉疲劳(二)平衡功能前庭器官是人体运动状态及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1、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囊斑的适宜刺激:直线变速运动椭圆囊:水平方向球囊:垂直方向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旋转变速运动2、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前庭神经的传入冲动,在引起运动和位置感觉和各按种姿势反射的同时,还产生植物性功能的改变和眼震颤。 当前庭器官受到过强过长时间的刺激时,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症状,称之为前庭植物神经性反应。有些人前庭机能非常敏感,前庭器官受到轻微刺激就可引起不适应反应,严重时称为晕动病,如晕车、晕船、航空病等。 眼球震颤:躯体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眼球不随意运动(如图)。 分类:水平性 垂直性 旋转性 过程:慢动相、快动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