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24948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下列对种群密度或丰富度的调查,对应正确的是 ( ) A.蚯蚓标志重捕法B.鼠妇目测估计法 C.狗尾草记名计算法D.田鼠样方法 【解析】 对蚯蚓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样方法;鼠妇喜群聚,活动快,用目测估计法;狗尾草用样方法;田鼠可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 B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 种群不仅具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在裸

2、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由于生物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也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 D 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 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

3、存在竞争现象;条件适宜,次生演替也可形成森林。 【答案】 C 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C.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物种丰富度均不会发生变化 D.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解析】 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但物种丰富度仍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 C 5.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

4、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A、B两项正确。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C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竞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供应,与群落的分层现象没有关系。 【答案】 C 6.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5、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用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解析】 由题干和题图可知,蜘蛛和害虫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施用农药后害虫大量死亡,蜘蛛的食物不足,所以蜘蛛的数量将会减少。C期间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捕食关系相对稳定的结果。 【答案】 B 7.在探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

6、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解析】 土壤动物有避光性。题图中上方有光源,灯罩的功能是增强下方光照。土壤动物向下方移动,金属筛网阻止土壤向下滑落。广口瓶中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可把小动物杀死。 【答案】 D 8.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 不同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不同。 【答案】 D9.如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a、b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这两种生

7、物种群a、b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B.捕食 C.共生D.寄生 【答案】 B 10.下列有关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物种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解析】 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般来说,某区域物种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 C 11.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

8、是( ) 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B. C. D. 【解析】 菟丝子与果树的关系是寄生,菟丝子通过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可影响到果树的光合作用。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12.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弃农从商现象盛行,导致大片耕地落荒,杂草丛生,但现在已有许多地方在杂草丛生之地展开了多种形式的立体农业,收获颇丰。 材料二: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9、对当地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1)材料一中的立体农业是运用了群落的 原理,为充分利用 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2)材料一中耕地落荒后逐渐形成的演替类型应为 。 (3)材料二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 。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与裸岩上的演替类型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 (4)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 。 【答案】 (1)空间结构 空间和资源 (2)次生演替 (3)群落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逐渐提高 耕地落荒后,农作物不复存在,但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仍然留存,还保留了植物的

10、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4)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物种,合理安排比例和空间结构,增加物种丰富度等(合理即可) 13.(2011广东高考理综,28)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危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 。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 。该污染物通过 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

11、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种群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图中数字表示各年龄期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 【解析】 有机锡能抑制雌性激素的合成,所以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会减弱。食用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影响T细胞的分化成熟,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减弱。有机锡污染导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由增长型变为衰退型,预测该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12、【答案】 (1)繁殖功能受损害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损害,前者受损害程度更为严重 食物链 (2)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3)群落 (4)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 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14.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

13、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 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 【解析】 (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线虫与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相邻两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 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14、 捕食 5n 15.(选做题)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下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

15、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 【解析】 (1)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由于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

16、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饲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最初一段时间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mL(600只/20 mL)。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注: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应是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应是曲线B和F。 【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D和E 水平 B和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