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通用笔记.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27666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通用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通用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通用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通用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传播学教程通用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通用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通用笔记.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1.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社会信息是指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它具有的特殊性质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3.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信息可分为人类信息和非人类信息。 5.传播的特点 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这里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

2、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6.传播行为 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 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

3、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 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7.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8.传播可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9人类社会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互动)来实现自我调节,以维持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如果根据信息类型加以分类, 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

4、系统、文化信息系统等等。如果根据传播类型分类,则有个人信息系统、 人际信息系统、群体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大众信息系统等等。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contingency)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10.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例如,假设A、B两个人(或群体)构成传播的双方,他们之间存在着ac、ad、bc、bd四种选择的可能性,如果A选择ac、B选择bd,那么A与B之间就会潜在着对立与矛盾(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11.传播障碍: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等等。 12.传播隔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文化与文化之间

5、的隔阂等等。 1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它具有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 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该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 例如:当人际关系中出现传播隔阂之际,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这种隔阂产生的根源在于自己还是在于对方,是传播内容本身有问题还是传播渠道不畅或传播方法不妥? 14.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其它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

6、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15.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行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叫做信息产业。 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气味。发光。(萤火虫求偶)超声波。动作。声音。2.局

7、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3.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

8、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4.人类语言的特性概括如下:(一力三性)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抽象甚至虚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

9、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5.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 重要意义: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

10、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符号系统思维社会) 局限性::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时空局限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图

11、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重要意义: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第二,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

12、、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第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时代 重大贡献:(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个阶段:电子传播时代 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

13、角度看,电子媒介还另具两个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后人听观音容笑貌)。使文化传承的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电子信号的传输也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6.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关系媒介的进化与社会

14、发展关系(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哈特的媒介分类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是由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传收二方都不需使用机器。 . 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传方需使用机器。 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传收二方都需使用机器。三类媒介按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从不依靠任何机器手段的“示现媒介”到部分依靠机器的“再现媒介”,再到完全依靠机器的“机器媒介”,是一个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趋

15、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7.信息爆炸

16、与信息社会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特点:1. 产业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 主体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 交易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信息社会特点经过80和90年代的发展,逐渐变成社会现实。8.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从50年代到80年

17、代中期。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这与50年代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骤然加快是相对应的。 高度信息化阶段从80年代末到今天。此阶段特点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分类 语言符

18、号(自然语言、人工语言) 人工语言:计算机语言符号、专业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象符号、目视符号) 手势语、微笑、铃声、幻灯片、校徽、地图 3.符号的本质: 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 符号的意义可以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 符号有外延意义(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是人们主观上或感情上的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4.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5.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

19、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过程性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系统性是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 2.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讯息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

20、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结构性。传播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 3.传播过程的描述 传播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介传播出去,受播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经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 4.传播过程的要素 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受传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

21、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使用“讯息”一词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的过程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的过程叫信道编码。 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噪声:指对传播信息的干扰和歪曲,它可以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效果:表现为知识信息的增加、态度行为的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5.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五W”模式

22、拉斯韦尔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没有重视动机和反馈渠道的研究,因而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19021980)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母校和耶鲁大学任教。二次大战期间担任过国会图书馆战时报道调查局局长1955年出任美

23、国政治学会会长。 拉斯韦尔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1927年,他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成为当时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分析:研究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和怎样说的问题。 媒介分析:研究传播通道,还要探讨媒介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受众分析:研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效果分析:研究受播者接收信

24、息后所产生的意见、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 这个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在社会传播中传者和受者可以个体。 香农(claudeE.Shannon,1916)早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直工作到1956年。 香农认为,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一能量的型式”。在香农的眼中,信息已经不是单纯的物理信号,而是适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一切领域的一个普遍概念

25、。 香农信息理论的一个直接冲击就是使传播学者感受到了传播的普遍性:所谓传播,无非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信息是普遍的,传播也必然是普遍的。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 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该循环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至少从模式本身看来是如此),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在现实社会中,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通常存在着差异。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施拉姆认

26、为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没有重视干扰(噪音)要素的研究。 施拉姆(WilburSchramm,19071988)早年在艾奥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该大学讲授文学创作。 1947年,施拉姆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课程。他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众传播学(1949年出版)、传播过程与效果(1954年出版)等。他曾

27、经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数次访华,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该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

28、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没有重视效果因素的研究。 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没有对各种因素的作用强度进行分析。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这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它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能量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信息交往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没有对传播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分析。 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

29、、宗教、行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叫做信息产业。 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2.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1864-1929)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他设了传播一

30、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库利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group),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二是“镜中我”概念。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这与他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3.库利的“镜中我”概念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31、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4.自我表达,指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5.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也称内

32、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感觉即人通过眼、耳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性的思维活动。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7. 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

33、ication),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8.米德(GeorgeHerberMead,18631931)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人们根据他的讲稿和学生们的课堂笔记整理出版了精神、社会与自我等四部著作。米德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影响。 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

34、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10.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thinking),指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这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等等,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11.人内传播的特点 虽然是人体

35、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组织,从广义上来说,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人体组织等等。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 一般来说

36、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 2.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3.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也是组织维持其内部统一、实现整体协调和整体运作的过程,可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可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

37、的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交谈、私人交往等等;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兴趣小组或联谊会等等。 4.组织外传播,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它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两个方面。 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如调查室、计划部、市场调查部或营销部等等。还有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POS(销售数据系统)等等。 5.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在这个定义下,群体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家庭、朋友、近邻街坊、娱乐伙伴等初级群体,也包括具有某

38、种共同社会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如性别、年龄层、职业、阶层等。可分为两大类: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6.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产生了“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7.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 8.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0.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11.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

39、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12.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3.模仿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前者是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而后者则是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40、。 14.集合行为的“信息流”.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它的特点是(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是指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15.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16.群

41、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出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 17.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一般认为,群体规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项: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

42、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identity);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第七章 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事件是“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2.大众传播的特点 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音像制作公司等等。(组织性)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

43、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克服时间、空间限制) 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一般人,非特定)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包括思想、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 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反馈较难)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了解)、社会协调功能(沟通)、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积累、保存)。 .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提示行动)、社会化功能(规范教育)、提供娱乐。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说: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知名度)、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舆论)、作为负功能的“麻醉作用”。 4.拉扎斯菲尔德 (

44、PaulF.Lazarsfeld,19011976)是奥地利籍犹太人,20年代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1944年出版了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等,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地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不过,这种经验主义和数据主义同时也受到了其他学者尤其是批判学者的抨击。 5.大众传播的社会

45、影响 接触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大众传播提供的不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的肯定态度和“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美国政治学家J.布莱士在美利坚民主国一书中认为,报刊推动舆论的形成,而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它经过了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和统治的阶段,正在迎来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 法国学者G.塔尔德在舆论与群集一书中认为唯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随着报刊的普及社会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指出:“印刷意味着民主”

46、,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成为现实。 6.塔尔德(JeanGabrielTarde,18431904)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这对后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塔尔德在1901年出版了舆论与群集一书,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怀疑主义态度 进入20世纪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不但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因此人们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评价逐渐有了怀疑和否定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众传播成了帝国主义列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战和心理战的新型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侵略势力利用大众传播煽动民族仇恨,进行全民法西斯战争动员。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美国精神医学家E.D.格林提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