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条装修的小常识.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34850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条装修的小常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0条装修的小常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0条装修的小常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0条装修的小常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0条装修的小常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条装修的小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条装修的小常识.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1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 掌握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各纲的主要特征。3、 掌握昆虫纲分类的鉴别特征及常见目的特征。重点:节肢动物对陆生的高度适应性。难点:昆虫的口器类型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比较、归纳讲述法。思考题:1、 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与其结构特征有什么关系?2、 试述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的主要特征。3、 举例说明昆虫的口器类型和结构。4、 蛛形纲动物的消化系统有什么特点?5、 名词解释:血腔,书肺,马氏管,外骨骼,龄期,孵化,化蛹,羽化,保幼激素,性外激素,不完全变态。节肢动物是动物

2、界最大的一门,已记载的有100万种以上,约占动物种类总数的84%左右,常见的虾、蟹、蜘蛛、蝎子、蝗虫、蜜蜂、蜈蚣、马陆等都属于节肢动物门。它们对环境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淡水、海洋(5500米深海中也有分布)、土壤、地面、高空(6000米高空中也有蛱蝶和蜻蜓的分布)、热带丛林、干旱沙漠,以至水温高达47度的温泉中皆有分布。本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个体数量惊人。例如飞蝗迁飞时可以遮天蔽日,一群蜜蜂或一群白蚁为数可达数万,阔叶林中每平方米土壤有10万个弹尾虫。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相比,节肢动物具有更高级和复杂的有机结构。一 异律分节

3、、身体分部身体的最前一节称顶节,最后一节称尾节,这2节非胚带分节形成,不是真正的体节,2节之间才是真正的体节。环节动物一般是同律分节的;而节肢动物主要是异律分节(eteronomous segmentation)(即各个体节不完全相似,并且有分化、愈合形成为不同的三部分:如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虾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蜈蚣的身体分为头和躯干两部分。且各部的体节常互相愈合,如昆虫的头部由六节组成,但外表已无法瓣认。异律分节及体节的愈合,使得身体各部分的机能也有分化。不同的体节具有不同的功能,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着生有运动的器官,成为运动和支持的中心。腹部集中了许多重要的内部器

4、官,是营养与生殖的中心。二 附肢分节 在节肢动物中还出现了具有分节的附肢(真正的附肢)。(具有分节的附肢是本门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把这一类动物称为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的附肢是由体壁向体外突出而形成的(如:疣足),它与躯体不形成关节,是一种原始的附肢,节肢动物的附肢除少数原始的叶状附肢是不分节的外,绝大多数都是分节的,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与身体连接处有活动关节,节间也有关节,关节使得它运动自如,而且可适应多种功能,使附肢的结构和机能也复杂化。如头部前部的附肢可变成触角,而且还可变成咀嚼和捕食的器官。此外还形成头部一部分,这一部分同附肢共同联合成口器。胸部的附肢变成能运动,且与取食有关的附肢,如螳

5、螂的捕捉肢,虾蟹的步行肢。腹部多数无附肢,原始种类多具腹肢,腹肢在有些种类演化成游泳肢,有的种类形成生殖肢。附肢随着身体的分化,其功能也更加复杂化,它具有运动、捕食、呼吸、交尾、感觉、咀嚼和生殖等功能。甲壳纲除第一对触角为单肢型外,其余都为双肢型或由双肢型的附肢演化而来的,单肢型就只有一肢,双肢型包括着生于体节的原肢节及并列连接在原肢节上的内肢节和外肢节。原肢节分为前基节(基部一节)、基节(中间一节)、底节(顶端一节)。前基节,有时包括基节常与身体愈合;原肢节两侧常有突起,内侧为内叶、外侧为外叶。三具有横纹肌扁形、线形、环节动物虽有中胚层发育来的肌纤维,但为平滑肌,且分散于皮肌囊内。节肢动物为

6、横纹肌,伸缩有力,肌纤维集合成束,两端着生于外骨骼,按节成对排列。每个体节都有躯干肌和附肢肌,躯干肌包括一对背纵肌和一对腹纵肌,前者收缩 身体伸直或向上弯曲,后者收缩 身体下弯;每只附肢一般有3对附肢肌,可使附肢朝前后、上下、内外不同方向活动。由于横纹肌的出现,当肌肉迅速收缩时,就会牵引外骨骼,从而产生敏捷的运动,所以节肢动物的运动非常有力。四外骨骼及蜕皮节肢动物的体外包着几丁质的表皮层,这表皮层就称外骨骼,这是适应陆生生活的重要特点。它不但有抵抗化学伤害和机械损伤以及防止体内水份蒸发的功能,还和肌肉配合,产生强有力的动作。外骨骼(表皮层)通常由三部分组成。1上表皮(上角质膜):薄,主要含蜡质

7、,有不适水性,也可防止化学物质侵入,其有保护作用。又称蜡质层。2外表皮(外角质膜):厚,也称色素层,含几丁质,含有钙质胃蛋白(红综色)、黑色的黑色素。3内表皮(内角质膜):最厚,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几丁质,富有弹性,能为水份所渗透。 角质膜主要由几丁质和蛋白质组成。 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及底膜组成。上皮细胞层:为一层活细胞层,它向内分泌薄的基膜,向外分泌表皮。基膜:是无定形的颗粒层,很薄。各体节常由背板、腹板和两块侧板组成,昆虫腹节的侧板已退化。节肢动物的体壁不仅坚韧,而且在身体某些部分向内延伸,成为体内肌肉的附着点,当肌肉收缩时便起了杠杆的作用,因而产生了相应的运动,和脊椎动物的作用相似,故特称

8、为外骨骼。但必须指出,它是外胚层分泌形成的,与脊椎动物的内骨骼的来源完全不同。上皮分泌的外骨骼,一经骨化,便不能继续扩大,这样就限制了虫体的增长,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在新皮还未骨化之际,大量吸水迅速扩大身体。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为蜕皮。蜕皮时由上皮层细胞分泌一种酶,将旧皮的内表皮溶解 外表皮与上皮细胞层分离。与此同时,在旧皮之下,上皮细胞层又分泌出新的表皮 旧皮裂开,个体从中钻出,两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称为龄期,各种节肢动物龄期的长短及次数不一,往往随种而异。蜕皮受激素控制。甲壳动物有Y器和X器各一对,前者称蜕皮腺,位于脑的前方,是一种非神经性的内分泌器官,可

9、分泌甲壳类蜕皮素,促使动物蜕皮。后者位于眼柄内,由一簇神经分泌细胞组成,能分泌激素,以抑制蜕皮素的活动。昆虫在前胸内有一对胸腺,相当于Y器,促使未成熟的昆虫蜕皮;到成虫期,胸腺萎缩,不再蜕皮。昆虫有一对咽侧体,位于脑后食管左右两侧,可分泌保幼激素,以抑制蜕皮和变态。五 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节肢动物的体腔,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同样出现体腔囊,但它不继续扩大形成和环节动物一样的真体腔,而是退化为几部分,其中一部分形成生殖腔,其内是生殖腺,另一部分形成排泄系统的体腔管,这两部分代表了退化的真体腔。还有一部分向背中线移动,在背部左右两体腔囊汇合,形成心脏及围心腔,但是不久,这个代表次生体腔的围心腔壁消失

10、,消化管与体壁之间很大的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因此节肢动物的体腔称为混合体腔,又由于这个混合体腔常充满血液,所以又称血腔。由于混合体腔的存在,致使节肢动物不形成皮肌囊,它的肌肉集中在背面和腹面,以及消化道,内脏等部分。血窦与血腔的共同点:血液充满了组织器官的空隙。 不同点:血窦是初生体腔或次生体腔所形成的,血腔是混合体腔所形成。由于血腔的存在,其循环系统十分简单,由多对心孔的管状心脏和由心脏前端发出的一条短动脉(背血管)构成;其循环系统成为开管式,血流方向:血液 心脏 背血管 头部 血腔(浸润各组织、器官) 心孔 心脏。这种开管式循环的优点:身体里的血压较低,避免受伤时附肢折断或丢失也不会

11、流大量的血。血压低,血液凝固较快。所以这对节肢动物也是一种很好的适应。节肢动物除比较低等的甲壳类及一部分昆虫的血浆中含有血红素外,其余大部分的血液无颜色,在血浆中含有血青素,血球一般都是无颜色的。像甲壳类中的壳有色素体,因此,有时会呈现各种颜色,壳中有类胡萝卜素,在受热和遇酒精时会分解形成虾红素和蛋白质一起沉淀,所以将虾和螃蟹烧熟或酒精浸泡标本时会变成红色。六 呼吸和排泄系统呼吸系统如果局限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虾的鳃),则循环系统比较复杂;如果呼吸系统分散在身体各部(如:昆虫的气管),循环系统就比较简单,一些小形节肢动物,利用体表进行呼吸,循环系统就相应消失。1、 呼吸系统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

12、随着生态类群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水里生活的种类用鳃来呼吸鳃位于足的基部,鳃是由体表向外面突出而成的,一般较小型的甲壳类(如:水蚤、剑水蚤)直接用皮肤来呼吸,它们无鳃的构造。在陆地生活的种类用气管系统来呼吸气管系统遍布在全身,气管是由几丁质的外骨骼内陷而成的,内端在动物体内延伸,不断分枝,伸入组织间,与细胞接触。气管可直接供给组织氧气,也可直接从组织排放碳酸气,这有别于鳃、书肺等呼吸器官。由气管系统作为呼吸系统,其循环系统较简单。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种类具有书肺(肺书)及书鳃(鳃书)具有书肺构造的如蜘蛛类,具有书鳃构造的如鲎。书鳃是由足的表皮突出而形成薄片状突起,书肺是书鳃内陷而成的,书肺在

13、腹部的前方两侧各有一个。在水中的呼吸器官不管是鳃或书鳃,都是体表外突,以便增加和水的接触面积。在陆上的呼吸器官不论是气管或书肺都是体表的内陷,它除了增加体壁和气体的接触面积之外,还可以使体壁上的水分不易蒸发。2、 排泄系统 体制简单的种类无排泄器,排泄物积在表面上,在蜕皮时跟外表一起排出。 甲壳纲的种类具有绿腺(触角腺)的构造(如:虾成体)或颚腺(虾类幼体及低等甲壳类)的构造。新教材认为:幼体既有触角腺,又有颚腺,成体只有其中一种。(绿腺开口在大触角的基节,颚腺开口在第二小颚的基部。绿腺是残留的体腔所形成的,它一般在虾类头部,食道的前面具有一对)。蜘蛛类幼体具基节腺以上三类腺体都是由后肾管演变

14、而来的。所以它们的末端都有端囊,就是退化了的体腔,与此相连的管子就是体腔管。昆虫类及蛛形类成体具有马氏管排泄器马氏管位于消化道肠部分,是肠壁向外突出形成管状,位于中肠与后肠之间,直接浸在血腔内,能吸收大量尿酸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之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蛛形类的马氏管是由中胚层衍生而来,昆虫类来自外胚层。七 消化系统节肢动物的消化系统,一般分为前、中、后肠三部分。但由于各类节肢动物的食性不同,消化道的具体结构亦有所变化,前肠和后肠都是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因此,其肠壁上也具有几丁质的骨骼,并可形成突起和刚毛等构造,用来研磨或滤过食物(如:虾类)。当蜕皮时前、后肠的外骨骼也要脱落,然后重

15、新分泌,中肠是由内胚层形成,是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地方。部分种类具中肠突出物,便于体内储存养成料;昆虫无中肠突出物,但在肠周围和体壁内有许多脂肪细胞,代行养分储存的功能。绝大多数种类有6个直肠垫,可回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输送到血腔内,以维持体内水分平衡,是陆生生活的一种适应。八 神经和感官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基本上和环节动物的N系统相似,同为链状N系统。不过由于节肢动物异律分节的结果,前后相邻的N节常有愈合现象,即较环节动物更为集中。本门的感觉器官复杂,可分平衡、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器官。如苍蝇头上那对不显眼的具芒触角上有很多嗅觉感受器,能嗅到500米以外的异味。节肢动物的眼睛是非常独特

16、的,如虾蟹、蜂、蝇等,它们的眼睛是由几十、几百乃至二、三万个小眼睛构成的复眼,只需0.01秒即可看清物体的轮廓。九 生殖与发育大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而且许多昆虫属于中黄卵,进行表面卵裂。有卵生、卵胎生、有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多胚生殖、有间接发育(大多数在海中生活的种类,发生变态过程)和直接发育(淡水及陆地上生活的种类)。繁殖力大,发育速度快,此外,节肢动物一般体形小,有利于选居取食,有的种类具翅,有利于寻食、求偶和迁飞扩展等。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按呼吸器官,身体分区及附肢现在种类可分为2亚门6纲。1 原节肢动物亚门:体不分节,仅表面有环纹,附肢不分节。仅一纲即有爪纲或原气管纲,

17、如栉蚕。原气管纲兼有环节和节肢动物的特征。与环节动物相似点:(1)身体没有明显的分化,体表只要很薄的角质膜而无外骨骼,具环纹而附肢不分节。(2)排泄器官按节分布。(3)具皮肌囊,肌肉是平滑肌。(4)生殖器官具纤毛。 与节肢动物相似点:具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心脏管状、具心孔、气管呼吸等。2 真节肢动物亚门:体、附肢分节。共5纲。1)肢口纲(Merostomata):如鲎,用腹部附肢内侧的书鳃呼吸,头胸部有6对附肢(1对螯肢和5对步足),无触角,腹肢7对。对鲎的研究已日益引起生物学家、仿生学家的浓厚兴趣。鲎血液中含0.28%的铜元素而使其血液呈兰色,同时血中有一种多功能的变形细胞。这种血液一接触

18、细菌就很快凝固,人们利用这种特性,用鲎血制成鲎试剂,能快速、灵敏地检测人体内或药物、食物是否被细菌感染。鲎的复眼也很奇特,它包含成千成万个小眼,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鲎眼睛用突出边眶的办法以增大所视目标的清晰度。人们根据鲎眼睛特殊结构,制成电视摄影机,能在微弱的光线下拍摄清晰度高的电视摄像,也可用同样方法提高雷达的显示灵敏度。2)蛛形纲(Arachnoida):如蜘蛛,用书肺和气管呼吸。头胸部有6对附肢(1对螯肢、1对脚须或称触肢、4对步足),无触角,腹肢几乎退化。3)甲壳纲(Crustacea):头胸部有13对附肢(5对头肢:2对触角、1对大颚、2对小颚和8对胸肢)腹肢有或无,用鳃呼吸,如螃蟹

19、、虾。4)多足纲(Myriapoda):体分头和躯干部,头部有3-4对附肢(1对触角、1对大颚、1-2对小颚),每一体节共1-2对分节的附肢。如蜈蚣、马陆。5)昆虫纲(Insecta):体分头、胸、腹三部,头部有4对附肢(1对触角、1对大颚、1对小颚、1对左右愈合成一片的下唇),胸部具三对步足,腹部附肢几乎退化,一般具二对 翅,如蝗虫。另有三叶虫纲化石种类,触角一对,身体背面中央隆起,形成三叶状。体分头、胸、腹三部,附肢不分节,胸部和腹部的体节数不定。此纲是节肢动物中最先出现的,与环节动物多毛纲相似。其中甲壳纲,蜘形纲及昆虫纲跟人类关系密切,尢其是昆虫纲。一、甲壳纲大多数在海洋中生活,少数在淡

20、水中,极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如:鼠妇,又名西瓜虫),还有一些过寄生生活(如:鱼蚤),有过浮游生活的(如:漂蚤),也有过固着生活(如藤壶),有过底栖生活(如:螃蟹)。(一)代表动物沼虾的主要特征1、 体形和分节(图)高等的甲壳动物分为头胸部及腹部两部分,头胸部一般无明显的界限,上面盖了坚硬的头胸甲。头部共6节,胸部8节,腹部7(有的分6节,尾节另外)节,腹部的最后一节称尾节。头胸甲前端的突起称额剑,上下缘具齿(齿的数目为分类依据),上缘11-14个、下缘2-3个。头胸甲上有触角齿和肝齿,具有保护躯体、附肢和鳃的功能,额剑在游泳中起平衡身体作用。第二腹节的侧甲覆盖在第一腹节的侧甲上。尾节略呈长

21、三角形,背面有2对短小的活动刺。虾的一对复眼位于眼柄上,眼柄可自由转动,其视野的范围达200度以上。体节数及相应相关附肢较多,低等的可达40多个体节,高等的有20节。形态差异大。低等的种类附肢可达70对,高等的为19对。附肢因着生部位与机能的不同而形态各异,腹肢仅见于软甲亚纲,蟹类的腹肢常退化,雄蟹只2对,演变成生殖肢,一对细管状,另一对可插入其中。2、 附肢 附肢共有19对(图10-6),头部有5对附肢,从前往后依次称为第一触角(小触角)、第二触角(大触角),为感觉器官。1对大颚,为咀嚼器;2对小颚,取食时能把持食物,辅助大颚咀嚼。胸部8对附肢:前3对为颚足,是摄食的辅助器官,与大颚、小颚共

22、同组成口器,内侧有鳃,有呼吸作用。后5对为步足,有捕食、爬行和保护作用。腹部有6对附肢,前5对称游泳足;最后一对附肢宽大称尾肢,与尾节合成尾扇,尾扇具舵作用,游泳时掌管前进和升降的方向,当遇到强敌侵袭时,虾的腹部急剧向下弯曲,以尾扇用力拨水,使身体骤然后退,甚至跃出水面,以逃避攻击。下面来看看各附肢的详细结构(图10-6)。小触角:原肢3节,末端有3条细长的鞭(内鞭、外鞭及附鞭),鞭上具嗅毛。大触角:原肢2节,内肢变成长鞭,有触毛;外肢不分节,扁平鳞片状。大颚:原肢不分节,分咀嚼体(门齿突和臼齿突)和基柄;外肢完全退化,内肢变成大颚须。第一对小颚:原肢内叶形成2个小颚突起,外肢退化,内肢演变成

23、不分节的小颚须。第二小颚:外肢发达形成呼吸板(颚舟叶),用于激起水流,使鳃室内外的水不断交换,其它同第一小颚。颚足:原肢2节,第一对有内叶,后2对无;外肢不分节,内肢逐渐发达。步足:单枝型,外肢退化,内肢发达分5节(为坐、长、胫、跗、趾节)加原肢的基、底节计7节;前2对有钳。游泳足:原肢2节,内外肢均不分节,周缘密生刚毛,内肢内侧有一小棒状内附肢,具小钩,游泳时可相互钩连,同步拔动;雄虾第二对游泳足内肢内缘在内附肢背面有一细棒状带刺的小突起称雄性附肢,有协助两性交配的功能。尾肢:原肢一节,内外肢扁平宽大,不分节。3 消化(图10-7)口位于头胸部腹面,食道短,胃分贲门胃和幽门胃,前者用来研磨食

24、物进入肠的作用。肠长,直达第六腹节,能吸收养料。后肠短,开口于肛门。肝脏位于胃的两侧,由分枝的盲管组成,各以短管注入肠腹侧,能分泌消化酶,分解食物,还能储存肠内已消化的食物。消化管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食管和胃,胃膨大呈囊状,软甲亚纲大型种类的胃壁具齿状构造称胃磨,用作磨碎食物,还有刚毛状突起,用作筛滤食物(使大的食物颗粒不进入中肠)。中肠长度因种类不同差别很大,中肠的特点在于具有发达的突出物称中肠腺(肝脏或消化腺,可分泌消化酶,促进消化和吸收。低等甲壳类的消化道比较简单,如水蚤的消化道通常由口到肛门是一条直管。4 循环系统(图10-8)开管式,包括心脏和动脉,心脏位于头胸部的后半部内,

25、靠近背侧,外包围心窦,有3对心孔。心脏发出7条动脉:向前1条大动脉、1对触角动脉、1对肝动脉,向后1条后大动脉、向下1条下行动脉。下行动脉到神经下动脉。循环途径:心脏 动脉 血腔 血窦腹血窦 入鳃动脉鳃出鳃动脉围心窦心孔心脏。血腔内为动脉血,血窦内为静脉血。体型小者,循环系统不发达或无(具心脏无血管)。高等甲壳类的循环系统较发达,但它是开管式的,具有囊状的心脏,心脏位于头胸部背部的围心窦内,肌肉质,以心孔与围心窦相通。甲壳纲的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前者含有许多变形细胞,后者含有血红蛋白和血蓝蛋白两种呼吸素用于运送氧气。5、排泄: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之前头胸部左右两侧内,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

26、甲壳动物不同于一般动物,其蛋白质代谢的最终废物大部分为氨,小部分为尿素和尿酸,称为排氨型代谢动物。这些废物主要借触角腺和小颚腺排出体外。幼体具触角腺和小颚腺,成体只有一种。(较低等的甲壳类,它的排泄器称颚腺,开口在第二对小颚的基部,到成体颚腺退化,触角腺取而代之。)触角腺和小颚腺都是由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演变而来,但肾口封闭变成端囊(图10-13)。触角腺位于大触角基部,由一腺体及一薄壁的膀胱组成。腺体内的排泄物是近似尿酸的绿色鸟氨酸,因此触角腺呈绿色,故又名绿腺。绿腺以管与膀胱相通,后者是一储存排泄物的构造,囊状,以裂缝状的排泄孔开口于大触角基部的乳突上。甲壳类中的有些种类还可以通过鳃把代谢产物

27、扩散出去.呼吸器:许多甲壳动物用鳃呼吸,有的用体表来呼吸(低等);鳃是由附肢或体壁的一部分向外突起而形成的,每个鳃由鳃轴和附属物组成,根据附属物的不同可分叶鳃(日本沼虾)和丝鳃(克氏原螯虾)(图10-12)。根据着生位置可分:足鳃附肢基部的突起;关节鳃附肢跟身体相连的地方突起来而形成;胸鳃(侧鳃)体壁突起而成。高等甲壳动物的鳃掩藏在头胸甲背部形成的鳃盖中。螃蟹:水从大螯基部进入鳃壳,或从倒数第二、三、四对基部进去,借颚舟片呼吸,水又从口器上吐出,空气也可以通过口器吐出。6、神经:中枢神经分脑、食管下神经节和腹神经链三部分,腹神经链共有11个神经节,胸部5个、腹部6个。高等甲壳类,它的神经系统基

28、本上与环节动物相似,呈链式,但跟环节动物有点不同。甲壳类的N节有不同形式的愈合,虾的2条腹N已经合并。低等的种类为梯形。神经节的愈合跟它的体型相适应, 感觉器官:第一触角为味觉、第二触角为触觉,一对平衡囊位于第一触角原肢第一肢节内,能感知身体所处的方位;复眼一对,位于眼柄顶端。甲壳动物的感官相当发达,是节肢动物里最完善的,视觉器官具单眼和腹眼两种,此外还具平衡囊,感觉毛等。7、生殖系统:绝大多数雌雄异体,蔓足类(固着生活)多半是雌雄同体,如是雌雄异体,则雄的个体较小,叫矮雄或补雄。雄体常具抱握器,十足目雄体往往以第一腹肢及第二腹肢帮助传送精子(如:对虾),某些甲壳类具有交接器,交配时,雄体抱握

29、雌体而将精子或精荚送到雌体的交接囊内。生殖腺位于头胸部内中肠上方、心脏下方。雄虾精巢前部左右分离,后部愈合,左右两侧各发出一输精管,末端开口于第五步足基部内侧。雌虾一对卵巢左右愈合,两侧各一条输卵管,开口于第三步基部内侧。繁殖在春夏两季,受精卵粘附于雌虾后4对游泳足上,经2-3周孵出蚤 状幼体经8次蜕皮 九龄 状幼体 蜕皮一次变成末期幼体(仔虾)。典型的甲壳动物,它是间接发育的,经过几个幼虫时期,但所有的甲壳动物都要经过无节幼虫期(六肢幼虫),身细小、呈卵形或圆形,不分节,有一单眼和一片大的上唇,具附肢三对,即大小触角及大颚。(图10-16) 氵蚤 状幼体:体呈小虾状,头胸部宽短,头胸甲发达,

30、常有刺,腹部细长,分节,有一对复眼,用颚游泳,营浮游生活。受精卵孵化无节幼体(其三对附肢)蜕皮几次,长出IV对腹肢后无节幼体1-2天(蜕皮几次)成前蚤状幼体(幼体1-2天蜕皮)中蚤状幼体(腹部开始分节)后蚤状幼体1-2天(蜕皮几次)糠虾期(胸部的附肢形成两肢型)蜕皮幼虾。越是低等的甲壳类,它所经过的幼虫期越少,越是高等的甲壳类,它的幼虫期越多,蔓足类最后一期幼虫称金星幼虫,而螃蟹则称大眼幼虫。(三)分类 大约有3500多种,过去分为两个亚纲,切甲、软甲,现分为八个亚纲30余目。主要有: 鳃足亚纲:体小、胸肢扁平似叶。较低等,如水蚤、丰年虫。 桡足亚纲:无头胸甲,腹节附肢无或只有一对。如剑水蚤、

31、镖水蚤(海水中是重要的鱼类饲料)。 蔓足亚纲:体分节不明显,具石灰质壳板。如藤壶、茗荷儿、蟹奴。软甲亚纲:本纲最大的亚纲,占全纲总种数的70%。蟹、虾、寄居蟹、鼠妇、虾蛄、梭子蟹、锯缘青蟹。二、蛛形纲(Anachnida)几乎全部陆生,种群密度很高,对控制害虫、保护农作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种类较多,包括蜘蛛、蝎、蜱、螨等。(一)外形(图10-29) 体形短,不分节,仅分头胸部及腹部(如蜘蛛),也有的种类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有的种类三个部分愈合在一起(如蜱)。蜘蛛:头胸部、腹部、中间为细细的腹柄,它是由腹部第一腹节变成的。蜘蛛只有头胸部,无头胸甲,这一点与甲壳类不同。蜘蛛只有几对单眼(1-4

32、对)无复眼,甲壳类有复眼。附肢:头胸部共有6对,2对头肢、4对胸肢,无触角。第一对头肢称螯肢,一般为二节,基部一节膨大为螯基(图10-30)、末端一节为螯爪,有的在螯肢末端有毒腺的开口,有利于捕食昆虫。约有10-20种蜘蛛的毒液甚至可毒死人,尤其是南美洲产的栉足蛛能分泌一种神经毒,毒性强烈,对人特别危险。第二对称脚须,6节,起感觉和捕食的功用,基部一节内叶发达,内缘有刚毛和细齿等,用于抓握和撕裂食物;其余5节司触觉和嗅觉。雄蛛脚须末节特化成脚须器,作为交接器,具有授精、贮精作用,雄体生殖孔排出的精液先粘附在临时织成的小网上,然后由脚须器吸入,等到交尾时,脚须器插入雌体外雌器内的受精囊中,传送精

33、液,而雌蛛末节无大变化。第3-6对称步足,起爬行作用,步足分为7节基、转、腿、膝、胫、跗、前跗,前跗节有刚毛和爪。(甲壳类一般有19对附肢。)蜘蛛有纺绩器(腹部残存腹肢),位于腹部,能吐丝,丝网具保护卵和捕食作用。某些种类除纺绩器外,还有一横的筛板(筛器),腹部的末端为肛门,腹部除3对纺绩器为附肢的痕迹外,无运动附肢。(图10-33)中纺织器小、不分节,前后纺织器粗大、分2节。纺织器顶部膜质,具有多个由刚毛演变而成的空心纺管,各纺管与体内丝腺输出管连接。具有筛器的种类第四步足的后跗节背面有栉器(由一列或两列刚毛用来梳理蛛丝,图10-34)。蜘蛛的丝从末端出来的,而蚕丝从嘴里出来。(二)内部结构

34、(图10-35):1、 蜘蛛多数种类用书肺和气管呼吸(外胚层内陷形成,可减少水分的蒸发),少数种类只有其中一种。书肺由内陷的100-125个扁平突起肺叶组成(图10-38),血液流经肺叶,在肺叶壁进行气体交换。2、 排泄器官有马氏管(成体)和基节腺二种,前者位于中肠与后肠之间,呈盲管状,马氏管位于血腔中,借马氏管内纤毛的摆将代谢物送到直肠盲囊(粪袋)。基节腺,开口在第一步足或第一、三对步足基节上,但成蛛的基节腺多退化,没有排泄作用。3、消化系统:蜘蛛不能直接吃固体食物,首先用螯肢将毒腺分沁的毒汁注入落网的昆虫内,使之麻痹或死亡,再用脚须基部的颚叶将其裂解,并倾吐唾液,使昆虫内脏等柔软部分溶化为

35、液体,再吸吃其汁液,故蛛网上常可见其遗弃的空壳。消化系统由前肠(口、食管和吸胃)、中肠和后肠组成。吸胃较特殊,有环肌、背面和左右两侧有强大的肌肉束,另一端附着于背板和腹板的内面。中肠分出一对前行的盲管,各盲管又分出4条侧盲管。消化腺发达均开口于中肠,能分泌消化酶、贮存食物液汁,故饱食一顿后可忍饥很长时间。后肠短,背侧有一直肠囊(粪袋)。蛛形纲虽是夜行性肉食性动物,以捕食昆虫为主,但也吃寡毛类环节动物、鼠妇和多足纲动物,甚至鸟类,少数种类还以别的蜘蛛为食。金蛛、云斑蛛与红斑蛛等的雌体则捕食同种的雌体。4、循环系统:开管式,心脏长管状,常有心孔3对,发出前后大动脉和侧动脉3对。蜘蛛的血液中具血蛋白

36、,故呈绿色。 5、蜘蛛多数夜出活动,主要靠触觉和嗅觉。 6、大多数蜘蛛为雌雄异体。(生殖系统自学)蜘蛛的交配方式很特殊,交配前,雄蛛先结一小网,将精液射于网上,再将精液吸入脚须上的交配器的储精囊中,然后开始追逐雌蛛进行交配,以跳舞的方式,引起雌蛛注意,待雌蛛安静时,迅速近前将脚须塞入雌生殖孔,精子就由导管注入雌蛛的受精囊中。交尾后雄蛛立即逃开,否则可能被雌蛛吃掉,雌蛛产卵囊内,初孵若蛛靠体内残余卵黄维持生命,约经半月蜕皮后,才分散生活。见堵南山244页主要特征:陆栖,以书肺和气管呼吸,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有的两部愈合,能织网,附肢少,无触角,头胸部有6对附肢,腹部几乎全部退化。(三)分类蛛形纲有

37、36000多种,一般分7个目,即蝎目,拟蝎目、脚须目、蜘蛛目、避日目、盲蛛目和蜱螨目。1、蝎目:如蝎(体长形,分头胸部和腹部,腹部又分前腹和后腹二部分。尾部末端有毒钩。蝎喜干燥,昼伏夜出,肉食性,捕食昆虫、蜘蛛etc,蝎毒可使人感到剧痛、肿胀、眩晕等症状,但也可入药,主治破伤风、半身不遂等。)2、蜘蛛目;如狼蛛,盗蛛等3、蜱螨目:(壁虱目),对人类危害最大,如 棉红叶螨、牛蜱(身体前端具一假头,借以吸吮寄生在鸟类、哺乳类体外,其肠具许多分支,所以一次吸吮,能贮藏大量的血,离开寄主后,可以历久不饥。这也是对半寄生生活的适应,和蚂蝗有相似之处)、人疥螨(体小,头胸部和腹部愈合,亦不分节,成体足4对

38、,螯肢和脚须突出在体前端形成假头,以气管或体表呼吸,间接发育,食性多样,肉食性的可捕食害虫;植食性的如棉红蜘蛛,为重要的作物害虫。寄生性的如人疥螨,使人生疥 ,奇痒难忍)。三昆虫纲(Insecta)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已描述的约有百万种,占整个节肢动物的94%以上,昆虫不仅种类繁多,个体数量也相当可观;大小相差悬殊,最小的是姬蜂科,体长只0.2毫米或更小;天牛科等一些鞘翅目昆虫,大小甚至超过最小的哺乳类,某些竹节虫长达260毫米。它们分布极广,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尽管各类昆虫的形态千差万别,但其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主要特征: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具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及口器。胸部有3

39、对分节的附肢(足),多数昆虫在胸部还具1或2对翅。气管呼吸.腹部附肢几乎全部退化。昆虫的基本特征(一) 昆虫的外部形态昆虫成体一般都具有较坚硬的躯壳(由外骨骼所构成),体躯又被一些膜质的构造连接成为一系列的体节。昆虫身体原有20个体节组成,愈合分成头、胸、腹3个体部。头部由顶节和前6个体节愈合而成,胸部分为3节,腹部11节。在多数昆虫的成虫往往只能看到9-10个腹节或更少。胚胎时还可看到头部没愈合的体节。 1、头部及其附属器官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有较坚硬的头壳,一对触角(感觉作用,相当于甲壳动物的小触角)、口器(取食作用)、眼(视觉作用),且至少有4对分节的附肢。头部还具沟、缝,由沟、缝将

40、它分成几个区额区、颊区、头顶、唇基、后头。 眼视觉器官昆虫的视觉器官可分单眼和复眼;单眼因着生部位不同分为背眼和侧眼,背眼只出现于成虫体上,侧眼见于一部分幼虫头部左右两侧,每侧可能一个,也可能数个。每个单眼只有一个双凸的透镜,其内为一层角质膜细胞,其内为一群视觉细胞构成的小网膜,每个视觉细胞和近端突起延长成单眼神经纤维。在透镜边缘和视觉细胞间常有色素细胞(图10-70)。单眼能感觉光线的明暗及光的方向,不能感觉物体的形象,因此仅能看到视野内物体的移动。蝗虫具3个单眼,但一般昆虫有13个单眼。复眼一对,由许多呈多角形的小眼(或称个眼)所组成,每个小眼可分为集光部(折受器)和感光部(受纳器)。集光

41、部包括1个六角形的角膜(或称透镜,由2个上皮细胞特化而成的透镜细胞产生)及4个晶体细胞组成的圆锥形晶体,感光部主要包括7-8个视觉cell及视杆(视觉细胞相互接触的条状内棱称视小杆,7-8条视小杆组成视杆,又称视觉柱),视觉cell下端穿过底膜,形成视觉N,进入视叶,视觉cell周围还有网膜色素cell包围着,借以吸去一些无用的光线。(图10-72、73)一个视杆只能接受小眼前方的一小光点,透过邻近小眼的任何光线都被色素细胞遮隔,不能聚焦在同一视杆上。复眼的每个小眼见到视野的不同部分,来自外部物体的光线通过透镜和晶体聚焦在视杆上,这些小光点的光强度不同,集合成明暗不同的光点所组成的物像,如报刊

42、上的照片。由于昆虫复眼没有调节焦距的能力,视力很差,一般只能分辨近处的物体,但昆虫可以看到人眼不能看到的紫外光,而不能看到红光,许多夜间活动的昆虫对33004000的紫外光最敏感。所以用光源3600A左右的黑光灯,诱虫效果最好。蚂蚁:一个复眼只由2-3个小眼组成;碟类具有2700个小眼;苍蝇有4000多个小眼;而蜻蜒的1只复眼有20000只小眼。触角感觉器官昆虫都有1对触角(原第二体节的附肢),着生于头部前方或两复眼之间的触角窝上,上有嗅毛和触毛,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用,且还有寻找配偶的功能,触角的基本构造为:柄节:基部的第一节(短而粗)梗节:基部的第二节(较长)鞭节:第三节以后的各节(变化最大

43、)不同种类的昆虫,其触角的形态变异很大,常见的有丝状,刚毛状、念珠状、棒状、梳状等(图),触角的类型为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口器摄食器官原头部后3体节的3对附肢演变成3对口肢,即一对大颚、一对小颚、一片下唇,加上上唇和舌,组成口器。不同类型昆虫的口器由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此口器由五个部分组成。1)取食固体食物咀嚼式口器。如螟虫、中化稻蝗、棉蝗等(图)上唇一片:位于口器的前方,较坚硬,前面有茸毛,悬着于头部前方唇基的下缘。上颚一对:位于上唇之下,具切齿部和臼齿部(磨碎食物)下颚一对:位于上颚之下,由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内、外颚叶用以抱握食物,下颚须有感触食物

44、功能。下唇:与下颚构造相似,但左右合并为一,具下唇须(感触食物),主要起盛托食物。舌:一个,位于上、下颚之间,具味觉,搅拌食物之用,舌与下颚之间有唾腺的开口,分泌唾液和食物混合。2)取食液体食物刺吸式:上、下颚细长呈针状,下唇亦延长成喙,具抽吸机构,通过口针形成的吸管,吸取汁液,如:蝉、蝽象、蚊(蚊类、半翅目、虱目)。刮吸式:以口器来刮破寄主的组织使寄主流血,然后吸其血。Eg:牛虻舐吸式:仅保留了上、下唇及舌三部,大、小颚退化。其中下唇延长成喙,末端特化成唇瓣,舐吸露在外面的液体或微小固体食物,如:苍蝇。虹(吮)吸式:组成口器的大部分结构退化,喙状的口器是由左右下颚的外叶合抱成长管状而成,如钟

45、表的发条一样盘卷在头部前下方,用时伸长,可将花蜜、水等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如蛾、蝶。3)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咀吸式(嚼吸式)嚼吸式:中唇舌长,左右愈合,末端形成一匙状舌瓣;侧唇舌鳞片状,包围在中唇舌基部的左右两侧;下唇须分4节,小颚的外颚叶为大的薄片。吸蜜时,一对小颚的外颚叶和一对下唇须顺着中唇舌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吸管,中唇舌在吸管内快速前后活动,抽吸蜜汁到管内。如蜜蜂。不同的口器类型是分类的重要依据。2、胸部及其附器由膜质与头部连在一起,胸部是运动中心,它分为前胸、中胸及后胸3部分,在每一节下面都着生足,分别称前足、中足及后足。一般成虫的胸部背侧着生有1或2对翅。蝗虫具2对翅,前翅着生在中胸上,

46、后翅着生在后胸上长有翅的胸节称具翅胸节。1) 足足是昆虫身上最典型的分节附肢,分为基、转、腿、胫、跗、前跗节六节,而蜘蛛具7节(即加膝节),跗节有的分3节、有的分2节或5节,有的不分节。在胫节上常有成行排列的刺,在其端部长有一个较大的刺,称距。距能转动。在蝗虫类前跗节分化成二个爪,中间有一具毛的爪中垫,使虫体悬贴在光滑物体的表面,不致跌落。足由于不同昆虫的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性的不同而分化成不同功能的足,有游泳足(龙虱)、采集足(携粉足、蜜蜂)、挖掘足(蝼蛄)、步行足(蜚蠊)、跳跃足(蝗虫)、停息足(蚊子)、吸着虫(苍蝇)、捕捉虫(螳螂)、攀缘足(虱)2) 翅 除少数低等昆虫无翅及某些寄生性昆虫的

47、翅退化外,多数昆虫都有翅,这也是本纲的重要特征。昆虫是动物界中最早具有翅,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具翅动物。翅的出现,使昆虫在取食、避敌、求偶、迁移等方面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加,也是昆虫得以广泛分布的重要原因之一。翅由中、后胸背板两侧的体壁向外延伸而成,(最后上下两层膜紧密粘合,其间的表皮cell消失,留下气管、血液和N形成翅脉)。翅脉有纵脉与横脉;翅脉在翅上分布的形相称“脉相”,它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鸟的翅与昆虫的翅都是具有飞翔功能,所以它们是同功器官,但不是同源器官,昆虫翅除了飞翔的功用外,还具保护和发声的功能。 翅的变化:A、翅的有无 昆虫根据翅的有无可分为有翅亚纲和无翅亚纲。但有翅亚纲中的有些种类也无翅(一般为雌性,如臭虫),原始昆虫一般无翅,另外,一些次生的种类,则往往次生无翅。翅还有长翅和短翅之分,如白蚂蚁。 有的昆虫其前翅很发达,而后翅退化成平衡棍,飞行时有平衡作用,如双翅目中的苍蝇、蚊子。 B、大多数昆虫的翅是膜质的,但不同的种有不同的变化。 如:金龟子、甲虫等的翅为鞘翅(角质)飞的时间不长。 椿象的翅为半翅前翅基部角质,后半部膜质。 蝗虫的翅为覆翅前翅硬化成革质、覆盖在作背上。 以上几类昆虫的膜质后翅,都折叠在前翅之下,所以硬化的前翅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