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综试题.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43944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综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综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综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综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综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综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综试题.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杭高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科综合试卷命题人:理综备课组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所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Fe56 Al27 Mg24 O16第卷 (选择题 共120分)一、选择题(本题17小题,每小题6分,共10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或不选的均得0分 ) 1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组分时,首先将线粒体放在低渗溶液中获得涨破的外膜,经离心后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再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然后用尿素处理这些小泡,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

2、是内膜破裂位置基质+尿素超声波内膜F0F1颗粒嵴F1颗粒含F0颗粒内膜小泡含F0F1颗粒内膜小泡 A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是ATP合成酶,其结构由突出于膜外的疏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亲水尾部组成 B将线粒体放入低渗溶液中,外膜涨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 C用离心方法能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原因仅是两个结构的大小不同 D线粒体基质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有水、丙酮酸、葡萄糖、ATP、核苷酸、氨基酸 2细胞代谢中某种酶1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酶1有

3、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3科学家将离体叶绿体浸泡在pH=4的酸性溶液中不能产生ATP(见图1),当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均达到pH=4时(见图2),将其转移到pH=8的碱性溶液中(见图3)发现ATP合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光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是该实验进行的必要条件 B该实验中叶绿体完整,保证反应过程高效、有序地进行 C产生ATP的条件是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高于叶绿体基质 D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依靠水的光解产生类似于图3的条件 4研究人员把噬菌体和细菌按110混合,然后除去游离的噬菌体,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稀释涂布在连

4、片生长的细菌平面(菌苔)上,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后24min内取样涂布,菌苔上产生空斑的数目不变;混合24min后取样,菌苔上空斑数目迅速增加;再过10min取样,菌苔上空斑数稳定。下面的分析和推理不正确的是 A24min内取样,新复制的噬菌体还未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B34min时取样,根据空斑数量可推测样液中噬菌体的数量 C取样液中的噬菌体涂布到菌苔上以后噬菌体不再增殖 D实验证明病毒是一种生物,其具备在细胞内增殖的特性 5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物种

5、之间的共同进化不仅仅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6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 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 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 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贝采里乌斯提出了有机化学概念,维勒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界

6、限,范特霍夫提出了有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B同位素示踪法、比色分析法都是科学家经常使用的研究化学反应历程的手段之一。C降低能耗是重要的节能措施,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工艺路线,优化工艺条件和研制性能优良的催化剂等来实现。D科学家将蛋白质的结构层次分为四级进行研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依靠肽链中-NH-上的氢原子与羰基上的氧原子形成氢键而实现的。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容量瓶、量筒和滴定管上都标有使用温度,量筒、容量瓶无“0”刻度,滴定管有“0”刻度;使用时滴定管水洗后还需润洗,但容量瓶水洗后不用润洗B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1mL无水乙醇和1.5g苯酚固体,再加等量等体积的钠,比较乙醇、苯酚羟基上氢原子的活

7、泼性C . 在2ml 紫色的COCl2 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可使溶液显蓝色;在测定某些反应的反应速率时,可以用分光光度计对于某些有颜色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比色分析,根据溶液颜色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关系换算成反应物或生成物在不同反应时刻的浓度来计算反应速率D制备摩尔盐时,最后在蒸发皿中蒸发浓缩溶液,加热至液体表面出现晶膜为止,不能将溶液全部蒸干 9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为半径最小的原子,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A、 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等,D原子和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和为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电子层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大小顺

8、序为:B C D AB四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它们之间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CB、C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D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DBA4、CA两种微粒都具有正四面体结构,B、C、D三种元素都有属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同素异形体10绿色电源“二甲醚-氧气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应从c处通入,电极Y上发生的反应为O2+4e-+2H2O=4OH-B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电极X周围溶液的pH增大C二甲醚应从b处加入,电极X上发生的反应为(CH3)2O -12e-+3H2O=2CO2+12H+D当该电池向外电路提供2mol电子时消耗O2约为22.4L11下列说法正

9、确的是A按系统命名法,有机物 可命名为3,7-二甲基-4-乙基辛烷B1 mol的 最多能与含3 mol NaOH的水溶液完全反应C纤维素 和壳聚糖 均属于多糖D在一定条件下,1.0 mol的 最多能与含3.0 mol NaOH的溶液完全反应12可逆反应A(g)+3B(g) 2C(g);H= QkJ/mol。有甲、乙两个容积相同且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向甲容器中加入1molA和3molB,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kJ;在相同的条件下,向乙容器中加入2molC达到平衡后吸收热量为Q2kJ,已知Q1=2Q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中A的转化率为75 BQ1 + Q2 0B图中C点所加NaOH

10、溶液的体积V20.00 mLC图中C点时溶液的KW略大于11014 molL1,溶液中c(H)1107 molL1D图中D点后,溶液温度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成的NaA水解吸热(4)常温下在20 mL 0.1 molL1 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 HCl溶液40 mL,溶液中含碳元素的各种微粒(CO2因逸出未画出)物质的量分数(纵轴)随溶液pH变化的部分情况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在同一溶液中,H2CO3、HCO、CO_(填“能”或“不能”)大量共存; 当pH7时,溶液中含碳元素的主要微粒为_,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为_; 已知在25 时,CO水解反应的平衡

11、常数即水解常数Kh2104 molL1,当溶液中c(HCO)c(CO)21时,溶液的pH_。27(16分)研究化肥的合成、废水的处理等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尿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氮化肥,工业上合成尿素的反应如下:2NH3(l)CO2(g)H2O(l)H2NCONH2 (l) H103.7 kJmol1试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提高尿素的产率的是_。A采用高温 B采用高压 C寻找更高效的催化剂 (2)合成尿素的反应在进行时分为如下两步:第一步:2NH3(l)CO2(g) H2NCOONH4(氨基甲酸铵) (l) H1第二步:H2NCOONH4(l)H2O(l)H2NCONH2(l) H2

12、某实验小组模拟工业上合成尿素的条件,在一体积为0.5 L密闭容器中投入4 mol氨和1mol二氧化碳,实验测得反应中各组分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已知总反应的快慢由慢的一步决定,则合成尿素总反应的快慢由第 步反应决定。 反应进行到10 min时测得CO2的物质的量如图所示,则用CO2表示的第一步反应的速率v(CO2) 。 第二步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如上右图所示,则H2 0(填“”“”或“”)以硫铁矿为原料生产硫酸所得的酸性废水中砷元素含量极高,为控制砷的排放,采用化学沉降法处理含砷废水,相关数据如下表。难溶物KspCa3(AsO4)26.81019AlAsO41.61016FeAsO

13、45.71021 污染物H2SO4As浓度28.42 g/L1.6 gL1排放标准pH 690.5 mgL1表1几种砷酸盐的Ksp 表2工厂污染物排放浓度及允许排放标准 回答以下问题:(3)若混合溶液中Al3、Fe3的浓度均为1.0104molL1,c(AsO43)最大是 molL1。(4)工厂排放出的酸性废水中的三价砷(H3AsO3弱酸)不易沉降,可投入MnO2先将其氧化成五价砷(H3AsO4弱酸),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在处理含砷废水时采用分段式,先向废水中投入生石灰调节pH到2,再投入生石灰将pH调节到8左右使五价砷以Ca3(AsO4)2形式沉降。 将pH调节到2时废水中有大量

14、沉淀产生,沉淀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 Ca3(AsO4)2在pH调节到8左右才开始沉淀的原因为 。28(12分)乙酰苯胺作为一种常用药,具有解热镇痛的效果。实验室制备乙酰苯胺时,可以用苯胺与乙酸酐或与冰醋酸加热来制取,苯胺与乙酸酐的反应速率远大于与冰醋酸反应的速率,已知苯胺微溶于冷水;纯乙酰苯胺是无色片状晶体,熔点114,不溶于冷水,可溶于热水;乙酸酐遇水缓慢反应生成乙酸;现选用苯胺与乙酸酐为原料制取和提纯乙酰苯胺,该放热反应的原理:实验步骤 取5.0 mL苯胺(密度1.04 g/mL),倒入100 mL锥形瓶中,加入20 mL水,在旋摇下分批加入6.0 mL乙酸酐(密度1.08 g/mL),

15、搅拌均匀。若有结块现象产生,用玻璃棒将块状物研碎,再充分搅拌; 反应完全后,及时把反应混合物转移到烧杯中,冷却后,抽滤,洗涤,得粗乙酰苯胺固体; 将粗产品转移至150 mL烧杯中,加入适量水配制成80的饱和溶液,再加入过量20%的水。稍冷后,加半匙活性炭,搅拌下将溶液煮沸35 min,过滤,用少量沸水淋洗烧杯和漏斗中的固体,合并滤液,冷却结晶,过滤、洗涤、晾干得乙酰苯胺纯品。(1)步骤研碎块状产物的用意在于 ;反应温度过高会导致苯胺挥发,下列可以控制反应温度,防止反应温度升高过快的操作有 ;A反应快结束时的充分搅拌 B旋摇下分批加入6.0 mL乙酸酐C玻璃棒将块状物研碎 D加20ml水(2)步

16、骤洗涤粗产品时,选用的溶剂是 ;A热水 B冷水 C1:3的乙醇溶液 D滤液(3)步骤两次用到过滤,其中过滤选择 (过滤、趁热过滤或抽滤),过滤操作是为了除去 ;配制热溶液时,加入过量溶剂的作用是 (选出正确选项);A防止后续过程中,溶剂损失可能产生的产物析出B防止后续过程中,温度降低可能产生的产物析出C除去活性炭未吸附完全的有色杂质(4)步骤冷却滤液时可选择 ;A冰水浴冷却 B搅拌下水浴冷却 C室温下自然冷却 D投入少量碎冰后静置(5)步骤中以下哪些操作不能提高产率 ; 配制成饱和溶液后,加入过量20%的溶剂; 趁热过滤近沸溶液; 过滤时用少量沸水淋洗烧杯和漏斗中的固体,合并滤液; 加活性炭吸

17、附; 过滤时的洗涤选用热水代替冷水洗涤固体。AB C D (6)步骤最后测得纯乙酰苯胺固体6.75g,已知苯胺、乙酸酐和乙酰苯胺的摩尔质量分别为93g/mol、102g/mol、135g/mol。该实验的产率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9(16分)X是一种抗菌药,用于治疗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其结构简式如右图。 以有机物A为原料合成X的路线如下:已知: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_。(2)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_;_。(3)写出E的结构简式_。(4)写出第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5)在第一步反应中可能会生成一种高聚物的副产物,写出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_。(6)B有多种同分异构体

18、,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B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_。 能发生银镜反应; 一定条件下与NaOH溶液完全反应,需消耗2 mol NaOH; 分子结构中不含甲基; 苯环上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30下图是某城市人工湿地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请在图中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补充完善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2)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这一能力是通过 调节机制实现的。(3)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4)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

19、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1藜是一种耐旱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耐旱性可变的植物,为了研究干旱对藜干旱诱导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材料用具: 若干抗旱的藜种子,培养液,一定量的浓度分别为5%、10%、20%(m/v)PEG(无毒性聚乙二醇),石英砂和塑料盒等。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抗旱的藜种子,消毒、洗净后放入盛有培养液和石英砂的塑料盒中,在室温下培养至藜幼苗长出3-4叶。第二步,选取数量相等且长势相同的藜幼苗分别放入含有等量的5%、10%、20%(m/v)PEG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不考虑培养过程中培养液浓度变化)。第三步,在第0、1、3、5、7天分别取相同

20、部位、大小相同且数量相等的叶片,洗净、吸干,测量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产生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用含有等量5%、10%、20%(m/v)PEG的培养液来替代不同干旱程度的土壤来做实验,其优点是 。(2)实验步骤 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前5天不同浓度的PEG是通过影响 而导致可溶性蛋白产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帮助藜抵抗干旱环境的作用可能是 ,增强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4)在浓度为20%的PEG条件下,第5天后可溶性蛋白产生量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藜处于高浓度的PEG溶液时间过长,植物体内 受抑制,影响细胞代谢。32斑马鱼的酶D由17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编码

21、。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整合到斑马鱼17号染色体上,带有G基因的胚胎能够发出绿色荧光。具有纯合突变基因(dd)的斑马鱼胚胎会发出红色荧光。未整合G基因的染色体的对应位点表示为g。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实验所用的质粒上相关酶切位点以及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的外源DNA片段上具有的相关酶切位点。图1抗生素抗性基因质粒Sma IBamH IHind IIIEcoR I图2EcoR IBamH ISma IHind IIIEcoR I含G基因的外源DNA片段目的基因(1)将绿色荧光蛋白(G)基因整合到斑马鱼17号染色体上的实验过程中,首先要将G基因与质粒重组,此过程需要的两种工具酶是

22、。(2)经筛选获得的重组质粒需要经显微注射到斑马鱼的 细胞中加以培养、筛选。如果培养得到的胚胎能 ,说明G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并且该基因已经得以表达。(3)用图1中的质粒和图2外源DNA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 切割,原因是 。如果要防止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则应选择下列方法 为好。只使用EcoR I处理使用BamH I和Sma I同时处理使用BamH I和Hind III使用Sma I和Hind III同时处理(4)现用转基因个体N和个体M进行如下杂交实验得到的子代胚胎表现型如图3所示,推测亲代M的基因型是 。图3红绿荧光无荧光红色荧光绿色荧光子代胚胎:(胚胎期绿色荧

23、光)(胚胎期无荧光)亲代:MN个体N的17号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组成DGdg(5)杂交后,出现红绿荧光(既有红色又有绿色荧光)胚胎的原因是 ,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提示:哪一亲本在什么生理过程中发生什么行为)(6)子代中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基因型包括 (选填选项前的序号,可多选,DDGG DDGg DdGg DdGG),并画出其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组成的图解。杭高2013学年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科综合答卷页第卷 (选择题 共120分)一、选择题(117题单选题,每题6分,共102分);二、选择题(1820题可能不止一个答案,3小题,共18分。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题号

24、12345678910选项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选项第卷(非选择题 共180分)21(10分)(1)_ (2)_ (3)_22(10分)(1)_ (2)_ (3)23(16分)24(20分)25(22分)26(14分) (1) 。(2) 。(3) 。(4) (填“能”或“不能”); ,大小关系为 ; pH_。27(16分) (1)_。(2) ;v(CO2) ; H2 0。(3) molL1。(4)离子方程式 。(5) ;原因为 。28(12分)(1)步骤用意在于 ;防止反应温度升高过快的操作有 ;(2) ;(3) (过滤、趁热过滤或抽滤),为了除去 ;加入过量溶剂的作用是 ;(4) ;(5) ; (6)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9(16分) (1) 。(2) ;_ _。(3)写出E的结构简式 。(4)第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 。(6)所有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30(1)(2) ; ;(3) ;(4) ;31(1) ;(2) ; ;(3) ; ;(4) ;32(1) ;(2)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