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0268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6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运用拓展 关于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 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 明所作,故亦称为春秋左氏传。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 前240多年至春秋各国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 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历史散 文著作。 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 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 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 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2、形势不妙,马上人出使晋国, 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对晋国的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 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 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 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 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 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 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 就是必然的了。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3、在 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 频率高,与现代文中意义和用法有较大不同 的那些文言实词,其包括: 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词类活用词 多音多义词 “文中含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 确切含义,它具有与上下文意义的连贯性, 词义的具体确定性,语法功能的特定性。 解读文言实词的 规律与方法 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 不离段的,段不离篇的原则,根据 语境义,推断、确认文言实词含义 的方法,叫做语义辨析法。 一、根据语义辨古今: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今均用,但往往会在大小、 强弱、色彩、转移、单双音词上发生变化,对这类词,不能 望文生义,以今义带古义,以免曲解文义。 例释: 指

4、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说明其古今区别。 1、不能早用子 2、寡人之过也 3、敢以烦执事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行李之往来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你 古代帝王的谦称 掌权人 增加、帮助 把作为 旅客 这样的人 二、根据语义辨通假: 通假,指的是古汉语中同音或音近字借用替代的语言现 象。其通假方式有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三种。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 通假有固定,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 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 不能互通,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 ”可通为“悬”,反之则不行。 有的字按今音读已不同,但古代读音相同,如:“

5、弟子趣 之”,“趣”通“促”。 在阅读中,如果遇到一个字在上下文中无法解释通,我们 就可以想一想它的同音字和音近字,用在此处是否能够说通 ,以此推断它是不是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3、赢粮而景从。 4、置之坐上。 5、距关,毋内诸侯。 “衡”通“横” “从”通“纵” “景”通“影” “坐”通“座” “内”通“纳” 辨析解读如下句子中的红体字 三、根据语境辨义项: 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在一个句子中我们 应该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众多义项中的哪个意义呢? 一是对常用文言多义词的多种义项要有一定的积累;二是要 根据前后语境义,因文定义。 辨析下列各组句

6、子中红体字在句中的确切含义: 1、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2、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秦伯说,与郑人盟 如、象 如果 你 陈述 古代文体 通“悦” 四、根据语位辨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 言现象。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语 法功能是相对稳定的。例如,名词经常充当 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充当谓语;形 容词经常充当定语、状语和谓语。但是,在 古汉语中,经常会遇到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其 语法功能,占据了另外的语法位置,充当了 另外的语法成分,这种语言现象就叫做词类 活用。辨析词类活用现象,要学会运用语

7、位 辨析法。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活用为状语:吾得兄事之 名词的使动用法:族秦者秦也 名词的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的使动用法: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越国而鄙远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以其小,劣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选自左传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 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8、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怀有 二心 名为动 驻军 尚且对称敬辞 您 近指代词 这(是)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9、孙、杨孙 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zhu 已经 当成 边邑 形为名 边远的郑国 增强 古今异义 以之为 古今异义 出行的人 通假字 通“供” 渡河 一词多义 厌恶 满足 名为状 在东面 扩张 名为状 在西面侵损 侵占 希望 考虑 谋划 通假字 通“悦” 一词多义 除了,没有 古今异义 这个人 损害 交往 亲附 通假字 通“智” 古今异义 离开 本文虽是记史,但又有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的 故事情节,已具有了叙事文学的特点。请用简明语 言概括各情节的内容。(每项不超过六字) 开端 : 发展

10、 : 高潮 : 结局 : 秦晋围郑,以其无理 郑伯过己,烛卿受命 陈利言害,巧说秦伯 秦郑结盟,晋师亦去 结合秦、晋、郑军事态势图,说说烛之武用哪些实 事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那一点最关键?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亡郑陪邻,邻厚君薄 舍郑为东,君亦无害 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在叙史中善于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 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是左传 文学性的突出表现。试结合课文,对中心人物 烛之武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深明大义,捐弃前嫌 审时度势,善用矛盾 从容辞令,能言善辩 试用今天的观念,审视这则 历史故事,谈谈其现实意义。 1、尊重人才,善用人才。 2、闻过则喜,勇于改错。 3、善用矛盾,

11、各个击破。 4、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5、识时务者为俊杰。 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 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 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 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 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 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 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 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 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 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在东莱左传博议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亲朋道义因财失 父子情怀为利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 之胜强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