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57781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章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章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章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章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理论主要内容:1 精细有机合成基础知识(共价键 、电子效应、空间效应)2 有机反应理论、类型(取代、加成、消除、重排等反应)3 近代有机合成新技术(微波合成、PTC、电解、超声波)第一节 精细有机合成基础知识一 共价键及其特性(1)共价键:共价键是两个原子的未成对而又自旋相反的电子偶合配对的结果。共价键的形成降低了体系的能量,形成稳定的结构。共价键有饱和性,方向性(2)共价键的性质: 键长 键角 键能 共价键的极性和元素的电负性 表征了原子电负性的大小由于成键电子云的不完全对称而呈极性的共价键被称为极性共价键,通常用箭头来表示这种极性键,箭头所指的原子通常是吸引电子能力

2、较强的原子,也就是指向极性键中带部分负电荷的原子 例如:H Cl同一周期而言,原子序数增加,电负性增加;同一主族而言,原子序数增加,电负性降低。常用偶极矩()表征极性共价键的大小偶极矩()等于正电中心或负电中心的电荷值q(单位:库仑)与两个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d(单位:m)的乘积:= qd键型偶极矩/D键型偶极矩/D键型偶极矩/DCH0.45CBr1.38CO0.74CF1.41CI1.19C=O2.30CCl1.36CN0.22CN3.50二 有机反应中的电子效应与空间效应1. 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可用来讨论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原子间电子云分布的变化。可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1)诱导效

3、应(Induction effect) 在有机分子中相互连接的不同原子间,由于原子各自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的连接键内电子云偏移的现象,以及原子或分子受外电场作用而引起的电子云转移的现象称作诱导效应,用I表示。根据作用特点,诱导效应可分为静态诱导效应和动态诱导效应。 静态诱导效应Is :由于分子内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所引起的,电子云沿键链(包括键和键)按一定方向移动的效应,或者说键的极性通过键链依次诱导传递的效应。这是化合物分子内固有的性质,被称为静态诱导效应,用Is表示。诱导效应的方向是通常以CH键作为基准的,比氢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原子团具有较大的吸电性,称吸电子基,由此引起的静态诱导效应称为吸电

4、静态诱导效应,通常以Is表示; 比氢电负性小的原子或原子团具有较大的供电性,称给电子基由此引起的静态诱导效应称为供电静态诱导效应,通常以+Is表示。其一般的表示方法如下(键内的箭头表示电子云的偏移方向):诱导效应沿键链的传递是以静电诱导的方式进行的,只涉及电子云分布状况的改变和键的极性的改变,一般不引起整个电荷的转移、价态的变化。如:由于氯原子吸电诱导效应的依次传递,促进了质子的离解,酸性甲基则由于供电诱导效应的依次诱导传递影响,阻碍了质子的离解,酸性。在键链中通过静电诱导传递的诱导效应受屏蔽效应的影响是明显的,诱导效应的强弱是与距离有关的,随着距离的增加,由近而远依次减弱,愈远效应愈弱,而且

5、变化非常迅速,一般经过三个原子以后诱导效应已经很弱,相隔五个原子以上则基本观察不到诱导效应的影响。诱导效应不仅可以沿键链传递,同样也可以通过键传递,而且由于键电子云流动性较大,因此不饱和键能更有效地传递。 动态诱导效应Id :在化学反应中,当进攻试剂接近底物时,因外界电场的影响,也会使共价键上电子云分布发生改变,键的极性发生变化,这被称为动态诱导效应,也称可极化性,用Id表示。发生动态导效应时,外电场的方向将决定键内电子云偏离方向。如果Id和Is的作用方向一致时,将有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在两者的作用方向不一致时,Id 往往起主导作用。 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对于静态诱导效应,其强度取决于原子或基

6、团的电负性。 (a)同周期的元素中,其电负性和Is随族数的增大而递增,但+Is则相反。如:Is:FOHNH2CH3 (b)同族元素中,其电负性和Is随周期数增大而递减,但+Is则相反。如:Is:FClBrI (c)同种中心原子上,带有正电荷的比不带正电荷的-Is要强;带有负电荷的比同类不带负电荷的+Is要强。例如: Is:+NR3NR2 +Is:OOR(d)中心原子相同而不饱和程度不同时,则随着不饱和程度的增大,Is增强。Is:=OOR;N=NRNR2 一些常见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供电子能力强弱的次序如下:Is:+NR3+NH3NO2SO2RCNCOOHFClBrIOArCOORORCOROH

7、CCRC6H5CHCH2H+Is:OCO2C(CH3)3CH(CH3)2CH2CH3CH3H对于动态诱导效应,其强度与施加影响的原子或基团的性质有关,也与受影响的键内电子云可极化性有关。(a)在同族或同周期元素中,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其电子云受核的约束也相应减弱,可极化性就越强,即Id增大,反应活性增大。如:Id:IBrClF; CR3NR2ORF(b)原子的富电荷性将增加基可极化的倾向。Id:OORO+R2 (c)电子云的流动性越强,其可极化倾向也大。一般来说,不饱和化合物的不饱和程度大,其Id也大。Id:C6H5CHCH2CH2CH3 (2)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

8、共轭效应 :在单双键交替排列的体系中,或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双键直接相连的体系中,p轨道与轨道或轨道与轨道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和影响。电子云不再定域在成键原子之间,而是围绕整个分子形成了整体的分子轨道。每个成键电子不仅受到成键原子的原子核的作用,而且也受分子中其他原子核的作用,因而分子能量降低,体系趋于稳定。这种现象被称为电子的离域,这种键称为离域键,由此而产生的额外的稳定能被称为离域能(或叫共轭能)。含有这样一些离域键的体系通称为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就叫共轭效应。 1,3-丁二烯在静态时的共轭效应,由于电子离域的结果,单键不再是一般的CC单键,而表现为键长的平

9、均化趋势,即在C2和C3间也有一定程度的p轨道交盖。如果共轭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时,则共轭效应也表现为极性效应,如在丙烯腈中,电子云定向移动呈现正负偶极交替的现象因此共轭效应也是分子中原子之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与诱导效应不同的是,它起因于电子的离域,而不仅是极性或极化的效应。它不像诱导效应那样可以存在于一切键上,而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之中;共轭效应的传递方式不靠诱导传递而愈远愈弱,而是靠电子离域传递的,对距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而且共轭链愈长,电子离域就愈充分,体系的能量也就愈低,系统也就愈稳定,键长的平均化趋势就愈大。 共轭效应分为 静态共轭效应(以Cs表示),动态共轭效应(以Cd表示)。其中又可

10、细分为:给电子效应的正共轭效应(+Cs,+Cd) 吸电子效应的负共轭效应(Cs,Cd);静态共轭效应是共轭体系内在的、永久性的性质,动态共轭效应则是由外电场作用所引起,仅在分子进行化学反应时才表现出来的一种暂时的现象。例如:1,3-丁二烯在基态时由于存在 Cs,表现出体系能量降低,电子离域、键长趋于平均化。当其与 HCl 发生加成反应时,由于质子外电场的影响,丁二烯内部发生Cd 效应,分子上电子云沿着共轭链发生转移,出现各碳原子被极化所带部分电荷正负交替分布的情况,这是动态共轭效应(Cd)所致。在反应中生成的上述活性中间体正碳离子,由于结构上具有烯丙基型正碳离子的p -共轭离域而稳定,并产生了

11、1,2-加成和1,4-加成两种产物。 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以p-共轭、-共轭最为常见。(a) -共轭体系。由单键双键交替排列组成的共轭体系是由轨道与轨道电子离域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不只双键,其他键如叁键也可组成-共轭体系,如:(b)p-共轭体系 具有处于p轨道的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键直接相连的体系,称为p-共轭体系,如:烯丙基型正离子或自由基也是p-共轭,不同的是体系是缺电子或含有独电子的p-共轭。烯丙基型正离子、自由基比较稳定,是p-共轭效应分散了正电荷或独电子性的结果。 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共轭效应的强弱与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性质、价键状况以及空间位阻等因素有关。静态共轭效应(Cs)和动态共

12、轭效应(Cd)有相同的传递方式,它们的强弱比较次序是一致的。(a)同族元素,随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正共轭效应+C 减少。其负共轭效应C变大。+C: FClBrI (b)同周期元素,+C效应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小,而C效应变大:+C: NR2ORF(c)带正电荷的取代基具有相对更强的C效应,而带负电荷的取代基具有相对更强的+C效应;+C: OORO+R2 (3)超共轭效应 单键与重键以及单键与单键之间也存在着电子离域的现象,即出现-共轭和-共轭,一般被称为超共轭效应。例如丙烯分子中,甲基上的CH键可与不饱和体系发生共轭,使键和键间的电子云发生离域,形成-键共轭体系。CH键的电子云也可离域到相邻的

13、空p-轨道或仅有单个电子的p-轨道上,形成-p超共轭效应,使电荷分散,体系稳定性增加。例如:2空间效应:由分子中各原子或基团的空间适配性,或反应分子间的各原子或基团的空间适配性所引起的一种形体效应,其强弱取决于相关原子或基团的大小和形状。最普通的空间效应是所谓的空间位阻,指体积庞大的取代基直接影响化合物反应活性部位的显露,阻碍反应试剂对反应中心的有效进攻;也可以指进攻试剂的庞大体积影响其有效地进入反应位置。例如,对烷基苯进行一硝化反应时,随着烷基基团的增大,硝基进入取代基邻位的空间位阻也增大,从而使邻位产物的产率,而对位产物的产率,见下表。烷基苯硝化反应的异物分布化合物环上原有取代基异构体分布

14、%化合物环上原有取代基异构体分布%邻位对位间位邻位对位间位甲苯CH358.4537.154.40异丙苯CH(CH3)230.062.37.7乙苯CH2CH345048.56.5叔丁苯C(CH3)30937同样,在向甲苯分子中引入甲基、乙基、异丙基和叔丁基时,随着引入基团(进攻试剂)体积的增大,进入甲基邻位的空间位阻也增大,所以邻、对位产物比例发生变化,见下表。甲苯烷基化时异物体的分布新引入基团异构体分布%新引入基团异构体分布%邻位对位间位邻位对位间位甲基(CH3)58.328.817.3异丙基CH(CH3)237.532.729.8乙基(CH2CH3)452530叔丁基C(CH3)30937又

15、如,卤代烷与胺类物质进行N-烷化反应时,一般不用卤代叔烷作烷化剂,这是因为卤代叔烷的空间位阻大。在反应条件下,卤代叔烷的反应中心不能有效地作用于氨基,相反,自身却容易发生消除反应,产生烯烃副产物。三、有机反应试剂 1极性试剂 极性试剂是指那些能够供给或接受电子对以形成共价键的试剂。极性试剂又分为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1)亲电试剂 亲电试剂是从基质上取走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试剂。这种试剂电子云密度较低,在反应中进攻其他分子的高电子云密度中心,具有亲电性能。包括以下几类: 阳离子,如NO2 + 、NO+、R+、RC+O、ArN2 + 、R4N+ 等 含有可极化和已经极化共价键的分子,如Cl2、Br

16、2、HF、HCl、SO3、RCOCl、CO2等; 含有可接受共用电子对的分子(未饱和价电子层原子的分子),如AlCl3、FeCl3、BF3等; 羰基的双键; 氧化剂,如Fe3+、O3、H2O2等; 酸类; 卤代烷中的烷基等。由该类试剂进攻引起的离子反应叫亲电反应。例如,亲电取代、亲电加成。 (2)亲核试剂 能将一对电子提供给底物以形成共价键的试剂称亲核试剂。这种试剂具有较高的电子云密度,与其他分子作用时,将进攻该分子的低电子云密度中心,具有亲核性能。包括以下几类: 阴离子,如OH、RO、ArO、NaSO 3、NaS、CN等; 极性分子中偶极的负端,N()H3、RN()H2、RRN()H、ArN

17、()H和N()H2OH 等; 烯烃双键和芳环,如CH2=CH2、C6H6等; 还原剂,如Fe2+、金属等; 碱类; 有机金属化合物中的烷基,如RMgX、RCCM等。由该类试剂进攻引起的离子反应叫亲核反应。例如,亲核取代、亲核置换、亲核加成等。2自由基试剂含有未成对单电子的自由基(也称游离基)或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自由基的化合物称自由基试剂。例如,氯分子(Cl2)可产生氯游离基(Cl)。 四、有机反应溶剂在精细有机合成中,溶剂作为介质,溶解反应物形成均相体系,更重要的是溶剂可以和反应物发生各种相互作用。1 溶剂的分类与性质根据溶剂是否具有极性和能否放出质子,可将溶剂分为4类: 极性质子溶剂 这类

18、溶剂介电常数(15) ,偶极矩(1.5D2.5D),具有能电离的质子。水、醇是最常用的极性质子溶剂。它们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同负离子或强电负性元素形成氢键,从而对负离子产生很强的溶剂化作用。因此,极性质子溶剂有利于共价键的异裂,能加速大多数离子型反应。 极性非质子溶剂 又称偶极非质子溶剂或情性质子溶剂。其介电常数(15) ,偶极矩(2.5D5.0D),故具有较强的极性。分子中的氢一般同碳原子相连,由于CH键结合牢固,故难以给出质子。常见的偶极非质子溶剂有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四甲基砜、碳酸乙二醇酯(CEG)、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以及丙酮、乙腈、硝基烷等。由

19、于这类溶剂一般含有负电性的氧原子(如CO、SO、PO),而且氧原子周围无空间障碍,因此,能对正离子产生很强的溶剂化作用。相反在这类溶剂的结构中正电性部分一般包藏于分子内部,故难于对负离子发生溶剂化。 非极性质子溶剂 该类溶剂极性很弱,介电常数(915) ,偶极矩(1.5D2.0D),常见的是一些醇类,如叔丁醇、异戊醇等,它们的羟基质子可以被活泼金属置换。 非极性非质子溶剂 这类溶剂的介电常数(8),偶极矩(02D),在溶液中既不能给出质子,极性又很弱。如一些烃类化合物和醚类化合物等。2 溶剂的使用和选择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溶剂的使用和选择,除了考虑溶剂对反应的上述影响以外,还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稳

20、定性,溶剂对反应物和反应产物不发生化学反应,不降低催化剂的活性。溶解分散性,溶剂对反应物有较好的溶解性,或者使反应物在溶剂中能良好分散。易回收,溶剂应尽可能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安全措施。溶剂的毒性小、含溶剂的废水容易治理。溶剂的价格便宜、供应方便。五、有机活性中间体稳定性原理及应用 原料 过渡态 产物若过渡态稳定性大,则反应所需能量低,即活化能越少,反应速率就快,研究过渡态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根据静电学的原则,过渡态(带电体系)的稳定性,决定于体系所带电荷的分布、分配情况,电荷越易分散,则整个体系就越稳定,反应越容易发生; 从空间结构上讲,过渡态(带电体系)内各原子或原子团间拥挤程度越小,其稳定性

21、也就越高,反应越容易发生。1 正碳离子(C+) 产生方式(a) 中性化合物的异裂直接离子化(b) 正离子对中性分子的加成间接离子化(c) 由其他正离子生成 正碳离子的稳定性与影响因素 正碳离子的中心碳原子是缺电子的,显然任何使正离子中心碳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增加的结构因素将使正电荷分散,使正碳离子稳定性增高,相反,任何吸电基将使中心碳原子正电荷更集中,而使正碳离子稳定性减小。 1) I 效应 推电子基 +I 增加 C+ 稳定性;相反,吸电子基 I 降低 C+ 稳定性。2) 共轭效应 C+ 与双键共轭时,稳定性增加,电子离域使正电荷分散,稳定性提高。2 负碳离子 C- 烯丙基及苄基正碳离子都是比较稳

22、定的正碳离子。 生成途径 (a) 碳一氢键异裂产生负碳离子(b) 碳一碳键异裂产生负碳离子(c) 负离子与CC或CC加成 负碳离子稳定性及影响因素一方面表现在负碳离子是否容易生成,与碳原子相连的氢是否易离去,即酸性的强弱;另一方面表现为生成的负碳离子是否稳定。1) 杂化效应 杂化轨道中s成分越多,则轨道相应越靠近原子核,能量也越低。2)诱导效应:强的吸电基存在,由于分散了负电荷,而使负碳离子稳定。即- Is , C 稳定 ;相反, + I s , C 稳定 。 3)共轭效应:连接的键(或苯环)越多则离域越充分,负碳离子越稳定。3 自由基 生成方式(a) 热解;(b) 光解;(c) 氧化还原反应

23、。 自由基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自由基中心单电子定域程度愈高,其稳定性就愈差。自由基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共价键均裂的相对难易程度和所生成自由基的结构因素。 1) 超共轭效应2) 诱导效应:自由基中心碳原子与键共轭时,可以分散独电子性,而使自由基稳定。第二节 有机反应理论根据原料与产物的关系,有机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 取代反应: 亲电取代(脂肪族、芳香族)、亲核取代(脂肪族、芳香族)、游离基取代;2 加成反应: 亲电加成、亲核加成;3 消除反应: -消除、-消除反应;4 重排反应: 分子内重排、分子间重排。 一、取代反应取代反应通常是指与碳原子相连的原子或基团被另一个原子或基团所替代的反应。可分为

24、亲电取代、亲核取代及游离基取代反应三类。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脂肪族的亲核取代、芳香族的亲电取代和亲核取代反应。1脂肪族的亲核取代反应(SN)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应用: 卤代烃与亲核试剂制备醇、醚、腈、胺等。1)脂肪族的亲核取代反应(SN)可以用以下通式表达:R-L是受攻击对象,称为底物;把进行反应的碳原子称为中心碳原子;Nu是亲核试剂或称进入基团,亲核试剂可以是中性的,也可以带有负电荷;L为反应中离开的基团,称为离去基团。2)亲核取代反应可概括为下列四种类型: 中性底物与中性亲核试剂作用中性底物与负性亲核试剂作用正性底物与负性亲核试剂作用正性底物与中性亲核试剂作用

25、3)反应历程 在亲核取代反应过程中,发生了两个键的变化:断裂 中心碳原子与离去基团;成键 亲核试剂与中心碳原子。 有4种反应历程:(1)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构型倒转)反应物和亲核试剂两者都参与了生成过渡态的亲核取代反应 发生SN2的一般通式是:以伯卤代烷的水解为例:解释SN2的具体过程亲核试剂从离去基团的背面,接近中心碳原子,并与之形成较弱的键。由于亲核试剂的插入,离去基团与中心碳原子的键开始变弱,中心碳原子上的其它三个键也逐渐从远离离去基团的地方向接近离去基团的方向偏移。当这三个键同处于一个平面,并垂直于亲核试剂、中心碳原子和离去基团三者所连成的直线时,即形成了过渡态。这个过程较慢

26、,是速度控制步骤。当过渡态向产物转化时,离去基团X离开中心碳原子。同时,处于一个平面内的三个键完全转向另一边,完成了构型的逆转。构型逆转是发生SN2的重要标志。(2)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外消旋化) 反应速度的慢步骤中只有反应物参加;发生SN1的一般通式是:反应物首先离解为正碳离子(C+)及离去基团(负电荷),此步反应是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然后,正碳离子(C+)与亲核试剂极快结合,是快速反应步骤。(3)离子对历程 反应物的离解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沿着下列顺序逐步离解成离子对,在离解的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离子对,同时溶剂参与了这一过程,可表示如下:(4) 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反应(SNi)历程

27、 (构型保持)实例:利用醇和亚硫酰氯作用可得到卤代烷 醇与亚硫酰氯反应发生SN i历程可表示如下: 4)影响因素 主要有底物的结构、离去基团和亲核试剂的性质、浓度以及溶剂的性质等。 反应物的结构反应物的结构对SN1和SN2反应速度有不同的影响:即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SN1由 碳正离子(C+)的稳定性决定;* 正碳离子越稳定,越有利于SN1反应。* 供电诱导效应 ,有利于SN1反应;* 共轭效应,有利于SN1反应;* 当杂原子(O、N、S)直接与中心碳原子相连时,有利于SN1烃基对于SN2反应的影响也是通过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实现:* 吸电基团 I, 利于SN2反应;* 空间效应看,取代基团增加,

28、空间位阻大,不利于SN2反应。 离去基团离去基团携带着原来共有的一对电子而离去,其接受电子的能力越强,对SN1和SN2反应越有利。易离去的离去基团是强酸的共轭碱,最重要的离去基团是pKa值小于5的酸的共轭碱。一般情况下,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的大小顺序是: RSO3IBrCl RCOOOHNH2 亲核试剂SN2中,亲核试剂的性质对反应速度有明显的影响,在同族元素中,亲核试剂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其给出电子倾向也越大,从而使亲核性增强。 IBrClF对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越强,其给电子的能力越弱,亲核性降低。 溶剂效应 按SN1进行的反应,增加溶剂的极性和增强溶剂的离子-溶剂化能力,导致

29、反应速度显著增大。 按SN2历程进行的反应 ,对于SN2历程通常有三种电荷类型:在式(a)中,反应物和产物电荷相等,过渡态也没有新的电荷产生而只有电荷的分散,故溶剂对此反应的影响较小。在式(b)中,由中性的亲核试剂和反应物转变成离子型产物,在过渡态中有电荷产生,故极性溶剂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溶剂的极性越强对反应越有利。在式(c)中,情况与(b)式相反,因此极性溶剂将使反应不利,溶剂的极性越大对反应越不利。5)常见亲核试剂的反应举例 含氧亲核试剂的反应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反应; 含硫亲核试剂的反应 卤代烷用亚硫酸盐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烷基磺酸盐,它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重要品种之一;环氧化合物

30、用亚硫酸氢盐处理发生开环生成-羟基磺酸; 含氮亲核试剂的反应卤代烷与氨及胺类物质可发生N-烷化反应;环氧化合物在氮亲核试剂如氨的作用下,环氧化合物开环,生成-羟胺 ; 卤素亲核试剂的反应醇与卤素亲核试剂反应合成卤代烷; 磺酰基硫上的亲核取代反应磺酰卤、磺酸酯、磺酰胺水解成酸.2芳香族的亲电取代反应 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芳香族化合物中的芳环上的-电子云高度离域,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容易与亲电试剂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包括磺化、硝化、卤化、C烷化、C酰化等反应。1)苯的一元亲电取代 反应历程:加成消除历程-络合物与-络合物:芳烃能与亲电能力较弱的试剂(如:HCl、HBr

31、、Ag+等)形成-络合物。芳烃也能与亲电能力较强的试剂(如:HClAlCl3、HF、HFBF3等)生成-络合物。例如:被无水AlCl3强烈极化的HCl中氢原子带有较多的正电荷,在反应瞬间能以H的形式插入苯环的-电子层里面,夺取一对电子,并与苯环上的某一特定碳原子连接起来,形成键。将这类络合物称作-络合物。-络合物与-络合物之间存在着平衡:反应历程 亲电试剂进攻芳环时,先形成-络合物,然后进一步作用,形成-络合物。该络合物脱去质子,恢复原芳环结构,从而完成亲电取代反应的全过程。对于大多数亲电取代反应来说,形成-络合物是反应速度的控制步骤。 一般说来,-络合物的生成是可逆的,-络合物的生成是不可逆

32、的,且通常是反应速度的控制步骤。亲电取代反应的可逆性 当芳环上引入吸电子基,如硝基、卤素、酰基等,不可逆;特别注意磺化反应的可逆性引入供电基(如烷基), 如C烷基化通常是可逆的 磺基虽是吸电基,但在磺化液中是以-SO3-形式存在的,当H30+浓度较高和温度较高时,与-SO3-相近的H30+有可能转移到芳环中与磺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导致生成原来的-络合物,以及进一步脱落磺基而转变为起始的反应物应用:定位,以达到合成一些目的产物的目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2)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规律 进入的位置与已有取代基的性质、亲电试剂的性质以及反应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已有取代基的性质最为重要。 取代基的类

33、型及其定位作用将取代基Z按其定位效应,大致分为两类:邻、对位定位基(亦称第一类定位基)间位定位基(亦称第二类定位基)。属于第一类取代基的主要有:属于第二类取代基的主要有: 取代基定位作用的电子效应解释具有给电子性的取代基,将使所连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加,尤其在邻、对位处增加得更多,对苯环有活化作用,有利于亲电试剂对这些位置的进攻,所以新引入的取代基主要进入其邻、对位,因此,具有给电子性的取代基属于第一类定位基。相反,具有吸电子性的取代基,电子云密度降低,对苯环有致钝作用,不利于亲电试剂的进攻。但相比之下,在间位的电子云密度较高些,所以亲电试剂主要进入它的间位,因此,具有吸电子性的取代基属于第二

34、类定位基。卤原子比较特殊,作为取代基它最终具有吸电子性,对苯环有致钝作用。但由于它可与苯环形成p-共轭体系,使得在它的邻、对位处的电子云密度比间位处稍高些,所以亲电性的进攻基团优先进入卤原子的邻、对位。卤原子也属于第一类定位基苯环上已有两个取代基时的定位规律:当苯环上已有两个取代基,需要引入第三个取代基时,新取代基进入苯环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已有取代基的类型、它们的相对位置和定位能力的相对强弱。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A两个已有取代基的定位作用一致当两个取代基属于同一类型(都属于第一类或都属于第二类)并处于间位时,其定位作用是一致的。例如:从间二甲苯的硝化不难看出,新取代基很少进入两个处于邻位的取代基

35、之间的位置,这显然是空间效应的结果。当两个取代基属于不同类型,并处于邻位或对位时,其定位作用也是一致的。例如: B两个已有取代基的定位作用不一致:这时新取代基进入苯环的位置将取决于已有取代基的相对定位能力,通常第一类取代基的定位能力比第二类取代基强得多,同类取代基定位能力的强弱与前述两类定位基的排列次序是一致的。当两个取代基属于不同类型,并处于间位时,其定位作用就是不一致的,这时新取代基主要进入第一类取代基的邻、对位。例如: 当两个取代基属于同一类型,并处于邻、对位时,其定位作用也是不一致的,这时新取代基进入的位置取决于定位能力较强的取代基。例如:如果两个取代基的定位能力相差不大,则得到多种异

36、构产物的混合物。例如:3芳香族的亲核取代反应:芳香族的亲核取代是亲核试剂对芳香环进攻的反应,它是通过亲核试剂优先进攻芳环上电子云最低的位置而实现的。亲核试剂的两大类:其是负离子,如:OH-,NH2- ,RO- ,CN-等;其是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如:NH3,H2O,NH2NH2 离去基团多是一些电负性基团,如:X,N2+ ,OR,OH,NO2 等。 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可分为三种:芳环上氢的亲核取代芳环上已有取代基的亲核取代(本质上为亲核置换);通过苯炔中间体的亲核取代。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加成-消除历程(双分子历程)SNAr1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亲核试剂

37、Nu进攻芳环形成芳负离子,这个过程是速度控制步骤。第二步芳负离子解离下原取代基Z完成亲核取代过程。 当被置换基团Z的邻、对位有吸电子基团时,与Z相连的碳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下降更多,有利于芳负离子的电荷分散,对反应有利。反之,在Z的邻、对位有给电子基团时,不利于反应的进行。例如:(2)单分子历程 SNAr1 重氮基的亲核置换属于单分子历程。实例:重氮盐的水解和酸解。 重氮盐首先分解产生芳基正离子,此步反应为慢反应,是反应的控制步骤。随后是芳基正离子与水或醇反应生成酚或醚。反应速度与亲核试剂的浓度无关。 (3)消除-加成历程(苯炔历程)首先是反应物在亲核试剂作用下进行消除反应,生成苯炔中间体,然后

38、苯炔中间体再与亲核试剂进行加成反应,生成取代产物。反应时由于生成了中间体 苯炔,故称苯炔历程。 在正常情况下,未被活化的芳基卤化物对一般的亲核试剂表现为惰性,但对强碱,且具亲核性的试剂则表现明显的活性。如 氯苯在液氨中可用KNH2氨解;也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用10%15%的NaOH溶液处理,以羟基置换氯原子。反应活性反应物的结构的影响。 SNAr2历程电子效应:当芳环上有吸电基时,尤其在离去基团的邻和对位,反应加速;相反,供电基的存在则使反应受阻。 空间效应也起一定作用。阻碍反应 SNAr1历程 在环上有供电基时,尤其是在重氮基的间和/或对位,有利于重氮基被亲核试剂取代,当环上有吸电基时,不

39、利于亲核取代反应的进行。 苯炔历程对于一取代苯,取代基是离去基团时,亲核试剂进入苯环的位置有二:一是原取代基所在的位置,二是原取代基的邻位,且机会均等。 对于二取代苯,其中一个取代基是离去基团时,亲核试剂进入苯环的位置与取代基(非离去基团)的性质以及取代基与离去基团的相互位置有关。A、当离去基因的邻和对位有取代基时(即邻和对二取代苯),只生成一种苯炔中间体: 主要依赖于Z的诱导效应。亲核试剂与苯炔作用生成的负碳离子越稳定则越容易生成: B、当间位有取代基时(即间二取代苯),可以生成两种不同的苯炔中间体:Z是吸电基时,有利于邻位氢的除去;Z是供电基时,有利于对位氢的除去。离去基因的影响常见的连在

40、芳环上的离去基团按其活泼性可排列如下 : 亲核试剂的影响亲核试剂亲核性的近似顺序是: 四 脂肪族亲电取代反应1 H作为离去基团 双键或三键的迁移:许多不饱和键(双键、叁键)化合物用强碱处理后,分子中的双或叁键往往发生迁移,是亲电取代伴有烯丙式重排 分子中的双或叁键发生迁移是亲电取代伴有烯丙式重排如果新双键能与早已存在的双键共轭,或与芳环共轭,则就以上述方式反应。通常末端烯能异构化为内烯;非共轭烯成为共轭烯;外向六员环烯变为内向六员环烯等。 醛、酮的卤化醛、酮的-位可用溴、氯或碘取代卤化:发生上述卤化反应的其实不是醛、酮本身,而是对应的烯醇或烯醇式离子。催化剂的目的是提供少量的烯醇。 乙酰乙酸乙

41、酯亚甲基活泼氢的反应乙酰乙酸乙酯分子中亚甲基上的氢原子因受相邻的两个羰基的影响,很活泼,与醇钠等强碱作用时,可被钠置换生成乙酰乙酸乙酯钠盐。再与卤烃作用,则最后生成烃基取代乙酰乙酸乙酯的-H的一烃取代物。一烃取代能再和醇钠、卤烃作用生成二烃基取代物。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较广。它通过上述的-C的烃基化后,再进行酸式或酮式分解,就可制取甲基酮、二酮、一元或二元羧酸。此外,还可用来合成酮酸及其他环状或杂环化合物。 2) C作为离去基团:碳作离去基团的反应中发生CC键的分裂,把保留电子对的部分看作底物,因此可以认为是亲电取代。 脂肪酸的脱羧反应:在脂肪酸的或位有吸电基团(如:-COOH,-C

42、N ,-N02,-Ar等)或双键及叁键的,易发生脱羧反应。 二、加成反应:加成反应可分为3种类型:亲电加成、 重键与H+ 的加成;亲核加成、 羰基的加成;游离基加成、双键与卤素的加成。1亲电加成 亲电加成反应大多发生在碳-碳重键上。烯烃和炔烃分子容易受亲电试剂的进攻,发生亲电加成反应。 常见的亲电试剂有:强酸(如硫酸、氢卤酸)、Lewis酸(如FeCl3、AlCl3、HgCl2)、卤素、次卤酸、卤代烷、卡宾、醇、羧酸和羧酰氯等。反应历程:分两步进行:首先底物与亲电试剂作用生成碳正离子(C+)中间体, 然后此中间体与反离子作用生成产物。如:影响因素A 电子效应:存在给电子基团(+I)时,可提高亲

43、电加成反应速度; 连有吸电子基团(-I)时,亲电加成反应较困难。含有取代基的烯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为:B 空间效应:碳正离子的空间位阻越大,越不利于加成反应,而有利于消除反应的进行。如:2亲核加成以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最为重要。在羰基中,氧的电负性比碳的电负性大得多,由于极化作用,羰基碳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而氧原子带有部分负电荷。在一般的情况下,羰基中带有部分负电荷的氧原子的稳定性比带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高得多,所以羰基碳可以与亲核试剂发生亲核加成反应。例如: 其中,亲核试剂CN对羰基C原子的进攻是反应速率控制步骤。影响因素包括亲核试剂的性质、羰基碳原子的缺电子性以及羰基邻位的空间位阻等

44、。一般来说,进攻试剂的亲核性越强、羰基碳原子的缺电子程度越高、羰基邻位基团越小,越有利于亲核加成反应的进行。不同羰基化合物的反应活性顺序为:3游离基加成:碳-碳双键可与游离基发生加成反应。反应试剂可在引发剂、光照或高温的作用下产生游离基,然后对重键进行加成,它们都是连锁反应。重要的游离基加成反应有:1)卤素与卤化氢对碳碳重键的加成;2)游离基的聚合反应。三、消除反应:消除反应发生时,有两个原子或基团同时从分子中脱去,消除反应可分为-消除和-消除。1-消除反应:-消除反应大多是从两个相邻的碳原子上脱去两个原子或基团,形成一个新的不饱和化合物的过程。如:两个相邻的原子一般为碳原子,但其中的一个也可以是氧、硫和氮等原子,因此在消除产物中可相应地形成碳-碳、碳-氧、碳-硫和碳-氮等双键。(1)-消除的反应历程 :可分为双分子历程(E2)和单分子历程(E1)。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E2)。双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