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60634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遗传学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遗传学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遗传学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遗传学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学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考试重点.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解 1.性状:把生物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统称为性状。2.单位性状:在观察和研究分析各种生物时,需要把生物的性状区分为许多小的单位,这些被区分开的各个性状称为单位性状。3.相对性状:具有相对差异的性状。4.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5.复等位基因:控制同一单位性状,位于同一基因座位上的两个以上的一组等位基因。6.基因型:一个生物体的全部遗传组成的总和。7.纯合体:在二倍体细胞或个体中,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相同的细胞或个体。8.杂合体:在二倍体细胞或个体中,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不同的细胞或个体。9.纯系:所有单位性状能够真实遗传的群系。10.自交:同一个体自身

2、产生的雌雄配子的交配或同一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11.杂交:两个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12.显性性状: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子一代 表现出来的亲本之一的性状。13.隐性性状: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的性状14亲组合:亲代原有的性状组合。黄圆和绿皱15重组合:亲代没有的性状组合。黄皱和绿圆16基因型:一个生物体的全部遗传组成的总和。17表型:机体除DNA外的所有性状和特征的总和。基因型效应:通常情况下,一定的基因型会导致一定表型的产生,这就是基因型效应。但是,表型=内因+外因=基因+环境 ,这里含义指表型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产生既受环境(内环境和外环境

3、)的影响,也受基因(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影响。18修饰基因:能改变另一基因的表型效应的基因。它通过改变细胞的内环境来改变表型。19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即完全显性。20不完全显性(半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型,称之为不完全显性。例如:紫茉莉的花色遗传21镶嵌显性(嵌镶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个体上双亲性状在不同部位镶嵌存在的现象。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遗传22共显性:(并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的现象。AB血型;MN血型的遗传。MN血型人体内无

4、天然抗体,输血是不用考虑MN血型是否一致镶嵌显性与共显性的区别:是在显性表现的范围上存在差异,共显性的遗传表现是全身性的,而镶嵌显性的遗传表现是局部性的。23条件显性: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显性从一种性状变为另一种性状的现象。24表型:机体除DNA外的所有性状和特征的总和。25基因型效应:通常情况下,一定的基因型会导致一定表型的产生,这就是基因型效应、26基因互作: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而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互作基因:彼此发生作用的基因叫互作基因 27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1.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

5、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性状的分离比是9:7。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称为互补基因2.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3.重叠作用: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影响的相同。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F2产生15:1的比例 。这类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称为重叠基因这些显性基因的显性作用相同,但不表现累积效应,显性基因的多少不影响显性性状的发育。4.显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表现有遮盖作用,显性上位即起

6、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产生12:3:1的比例。5.隐性上位作用:在两对互作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产生9:3:4的比例 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的不同点: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两个成员之间。6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这对基因称为显性抑制基因。28基因互作的两种情况:(1).基因内互作:指同一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和隐性;(2).基因间互作: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如上位性或抑制等。29连锁遗传:

7、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30完全连锁: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够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F1只产生两种亲型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均为亲本组合。不完全连锁:F1可产生多种配子,后代出现新性状的组合,但新组合较理论数为少。31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所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一组染色体。用x表示。32常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所含的常染色体。用A表示。32性染色体异数:雌体和雄体中,性染色体数目不同或形态有差异的现象。33基因定位:根据重组值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基因之间的距离的方法34两点测交(两点试验):以两对

8、基因为基本单位,来进行杂交和测交,计算交换值,求得基因间的距离进行基因定位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35三点测验:以三对基因为基本单位,通过一次杂交和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顺序。36.基因:是指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它具有可分性,在其内部存在许多突变子和重组子,并且基因存在重叠、间隔、移动等现象。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37.染色体结构变异:指染色体片段的丢失、附加及位置改变的任何结构变化。38. 缺失:只某一染色体丢失了自身的某一区段,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39.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与自己相同的某一区段。额外的染色体片段叫重复片段。重复的区段可以在同一染色体相邻的位置

9、,也可在不同位置甚至在不同的染色体上40. 易位: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节段的转移所引起的染色体重排现象41.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42.染色体组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各异,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有时也叫基因组。43.同源多倍体:有些多倍体中,所有的染色体组是相同的,它们都来自于同一个祖先物种。44.异源多倍体:有些多倍体所含有的染色体组的性质是不相同的,来自于不同的祖先物种,称为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的最主要来源是远缘杂种的染色体加倍。45. 单倍体:体细胞具有本物种配子(n)染色体数目

10、的个体。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人工创造。46.一倍体(单元单倍体):从二倍体物种产生的单倍体。n=x,如2n=2x=20,一倍体细胞中n=x=10。47.多单倍体(多元单倍体):由某一多倍体产生的单倍体。nx,如普通小麦六倍体,2n=6x=42, n=3x=2148. 非整倍体:指比该物种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多或少一个以至几个染色体的生物体。49.亚倍体:染色体数少于正常合子染色体数的个体。50.超倍体:指染色体数多于正常合子染色体数的个体。51. 单体(2n-1):体细胞中某对染色体缺少了一条的个体。动物、植物、人类中都有发现52. 缺体(2n-2):体细胞中某缺少了同源染色体的个体。二倍

11、体产生的缺体不能存活,仅存在于多倍体生物中。53. 三体(2n+1):体细胞中增加了与某对同源染色体同源的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动物、植物、人类中都有发现54. 四体(2n+2):体细胞中多了2条同源染色体的个体55倍半二倍体:是指具有一个物种的全部染色体和另一个物种的正常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或细胞56广义遗传力:遗传方差占表形方差的百分比可以作为衡量某种变异的遗传能力,称为广义遗传力, hB2 = VG VP 100 = (VPVE) VP 100 VP=VG+VE VE = VF1 VE = VP1 VE = VP2 VE = (VP1 + VP2)2 VE = (VP1 + VP2 + VF

12、1 )3 VE = VP14 + VF12 + VP2 457质量性状:凡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个群体内表现为不连续性变异的性状。例如孟德尔所研究的豌豆子粒的形状(圆满与皱缩)、子叶的颜色(黄色与绿色)等等。58数量性状(计量性状):凡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个群体内表现为连续性变异的性状。农作物的大部分农艺性状都是数量性状,例如植物籽粒产量或营养体的产量、株高、成熟期、种子粒重、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甚至是抗病性和抗虫性等59遗传率又称遗传力,是指一群体内由遗传原因引起的变异在表型变异中的比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可作为杂种后代选择的一个参考指标,从而判断该性状传递给后代可能性的大小 60杂

13、种优势(超亲遗传)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61母性影响: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不同,但不是细胞质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类似,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分两类:持久的母性影响,暂短的母性影响62不育:一个个体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配子或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存活的合子的现象。63雄性不育性:植株不能产生正常的花药、花粉或雄配子,但它的雌蕊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64群体(孟德尔式群体):在一定区域内能够

14、相互交配的一群个体。65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66、随机交配(泛交):在孟德尔式群体中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与其它个体以相等的概率进行交配的机会,这样的交配叫随机交配。67基因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一个二倍体的某特定基因座位上,某一等位基因中一种基因占该座位上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68基因型频率:群体中某一特定基因型个体的数目占个体总数目的比率69遗传漂变(莱特效应;漂变、遗传漂移):由于群体较小和偶然事件所造成的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70表观遗传:通过有丝分裂来传递非DNA序列遗传信息的现71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

15、,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72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73限性遗传:指Y(XY型)或W(ZW型)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限性遗传的性状多与性激素有关。74自花授粉: 同一朵花内或同株上花朵间的授粉叫自花授粉75异花授粉: 不同株的花朵间授粉叫异花授粉76单性结实: 它是在卵细胞没有受精,但在花粉的刺激下,果实也能正常发育的现象77完全显性:F1所表现得性状都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成为完全显性78不完全显性:有些性状其杂种

16、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这称为不完全显性也叫半显性79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为共显性80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81返祖现象:F1和F2的植株表现其野生祖先的现象。82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这称为多因一效83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到若干性状,这就叫一因多效或叫基因的多效性1. 相引相(相引组):如果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形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地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相引组)2. 相斥相(相斥组):如果甲显性性状和乙隐形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形性状联

17、系在一起遗传地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相斥组)3. 连锁遗传现象:杂交试验中,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而常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叫做连锁(linkage)遗传现象。4. 完全连锁:在同一同源染色体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不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地交换,则这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而遗传地现象,叫完全连锁5. 不完全连锁: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6. 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和重组7. 交换值:也称重

18、组率/重组值,是指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的百分率。8. 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9. 单交换:当3个基因顺序排列在一条染色体上时,如果每个基因之间都分别发生1次交换,即单交换10. 双交换:对于3个基因所包括连锁区段来说,就是同时发生了两次交换,即双交换11. 干扰: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叫干扰12. 符合系数:是实际双交换值与理论双交换值的比值,用来表示受到干扰的程度13. 连锁遗传图:通过两点测验或三点测验,即可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绘制成图,就叫做连锁遗传图14. 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称为连锁群

19、15. 性染色体:在生物许多成对的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16. 常染色体:在生物许多成对的染色体中,除了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外,其余各对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17. 性连锁: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18. 限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19.转座因子:指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20假显性:一个显性基因的缺失致使原来不应显现出来的一个隐性等位基因的效应显现了出来,这种现象叫假显性。21整倍体:体细胞(合子)内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染色体组的完整倍数的个体22.C值:一个物种单倍体基

20、因组的DNA的含量。简答1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高度螺旋化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有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并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高等植物的纺锤体直接从细胞两极发出,高等动物及某些低等植物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而行成的)梭形的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细胞核分解,核仁消失,核膜逐渐解体 【中期】:细胞分裂的中期,纺锤体清晰可见。这时候,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

21、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所以叫做赤道板(但其实赤道板是人为虚拟的,在细胞分裂中期是不可见的)。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清楚。【后期】:染色体分裂成单染色体,每一条向不同方向的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丝,细胞一个分裂成两个,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建。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分为5个阶段:细线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线状染色体,细胞核和核仁体积增大。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偶线期又称配对期。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侧面紧密相进行配对,这一现象称作联会。由于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

22、4条染色单体,称四分体。 粗线期染色体连续缩短变粗,同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DNA的片断交换,从而导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换,产生了基因重组,但每个染色单体上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 双线期发生交叉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开。由于交叉常常不止发生在一个位点,因此,染色体呈现V、X、8、O等各种形状。 终变期(又叫浓缩期)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以后,核膜、核仁消失,最后形成纺锤体。 【中期】各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双双移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着丝点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细胞质中形成纺锤体。 【后期】由纺锤丝的牵引,使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各自发生分离,并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到达两极的同

23、源染色体又聚集起来,重现核膜、核仁,然后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重新生成的细胞紧接着发生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紧接,也可能出现短暂停顿。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有时还伴随细胞的变形。【前期】染色体首先是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之中。而后再次聚集,核膜、核仁再次消失,再次形成纺锤体。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到细胞中央赤道板上。注意此时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了。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

24、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重现核膜、核仁,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性母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至此,第二次分裂结束。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意义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1.有丝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a.首先是核内每个染色体准确地复制分裂为二。b.为形成两个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一样的子细胞提供了基础。c.其次是复制后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两个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2.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a.是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必要阶段;b.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c.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d

25、.同时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e.增加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f.为生物的变异提供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g.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 1.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2.减数分裂遗传物质交换(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3.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而有丝分裂则着丝点裂开后均衡分向两极;4.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减半;5.分裂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的排列有差异: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于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时则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4.交换与连锁强度的关系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化于0 50%之间: 当交换值0%,连锁强度

26、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少;当交换值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大。所以交换值的大小主要与基因间的距离远近有关。5.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 限性遗传只局限于一种性别上表现,而伴性遗传则可在雄性也可在雌性上表现,只是表现频率有所差别。6.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其实质 (一)解释1、每对相对性状都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显性性状的叫显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的叫隐性因子。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但各自独立,互不混杂,在性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3、成对的遗传因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这样

27、导致F1形成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5、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6、控制红花的遗传因子和控制白花的遗传因子是同一遗传因子的两种存在形式。控制红花的遗传因子对控制白花的遗传因子为显性,即红花因子和白花因子同时存在时,只表现红花因子的性状。1909年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改名为基因。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控制某一性状的遗传组成或基因组成叫基因型或遗传型,表现出来的具体性状叫表现型(或表型)。表型相同的个体,基因不同的叫杂合体;基因相同的叫纯合体。在成对的基因中,如果双方相同的个体为纯合体,不同为杂合体。(二)实质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类型不同、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不是在任何时候,

28、任何情况下分离比都是这个比例。7.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实质(一)解释1、子叶黄色和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来控制,黄对绿显性。种子的圆皱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是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圆对皱显性。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和控制种子形状的基因互不影响,各自独立。2、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非等位基因在配子中自由组合,致使F1代形成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3、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形成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二)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按均等的机会自由组合。8.杂种优势的特点

29、:(1)、杂种优势不是一、二个性状单独地表现突出,而是许多性状综合地表现突出。(2)、=杂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双亲性状间的相对差异。关系越远,优势越强。(3)、杂种优势的大小与双亲基因型纯度有关。(4)、杂种优势大小与环境条件作用有密切关系。(5)、杂种优势与世代有关,F1代突出,F2代以后明显下降,且优势越强的组合,下降越显著。9.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由于一段染色体缺失造成的。遗传学效应:1缺失对个体的生长和发育不利:2含缺失染色体的个体遗传反常(假显性)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

30、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遗传学效应:1扰乱基因的固有平衡体系 2重复引起表现型变异(如果蝇的棒眼遗传)10.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如女性习惯性流产。遗传学效应:(1倒位杂合体的部分不育:含交换染色单体的孢子大多数是不育的。(2位置效应:倒位区段内、外有关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发生改变,其遗传距离一般也改变。 (3降低倒位杂合体上连锁基因的重组率(4. 倒位可以形成新种,促进生物进化11.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如惯性粒白血病(第14号与第22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遗传学效应:(1

31、半不育是易位杂合体的突出特点(2降低邻近易位接合点基因间重组率(3易位可以改变基因连锁群(4造成染色体融合而改变染色体数12.基因工程的施工有以下这些步骤:.从细胞和组织中分离DNA;.利用能识别特异DNA序列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DNA分子,制备DNA片段;.将酶切的DNA片段与载体DNA(载体能在宿主细胞内自我复制连接),构建重组DNA分子;.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在细胞内复制,产生多个完全相同的拷贝,即克隆;.重组DNA随宿主细胞分裂而分配到子细胞,使子代群体细胞均具有重组DNA分子的拷贝;.从宿主细胞中回收、纯化和分析克隆的重组DNA分子;.使克隆的DNA进一步转录成mRNA、

32、翻译成蛋白质,分离、鉴定基因产物。13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答: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或等于交换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动在050%之间。交换值越接近0%,说明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少。当交换值越接近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多。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遗传距离。交换值越大,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远;交换值越小,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近。14试述连锁遗传与独立遗传

33、的表现特征及细胞学基础。 答:独立遗传的表现特征: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独立遗传且无互作,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类型:亲本型:重组型:重组型:亲本型,其比例分别为9:3:3:1。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测交后代的四种类型比例应为1:1:1:1。如为n对独立基因,则F2表现型比例为(3:1)n的展开。(1)独立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控制两对或n对性状的两对或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连锁遗传的表现特征:如两

34、对相对性状表现不完全连锁,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类型:亲本型、重组型、重组型、亲本型,但其比例不符合9:3:3:1,而是亲本型组合的实际数多于该比例的理论数,重组型组合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测交后代形成的四种配子的比例也不符合1:1:1:1,而是两种亲型配子多,且数目大致相等,两种重组型配子少,且数目也大致相等。(2)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形成两个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各对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

35、色单体的对应区段间会发生交换,由于发生交换而引起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从而打破原有的连锁关系,出现新的重组类型。由于F1植株的小孢母细胞数和大孢母细胞数是大量的,通常是一部分孢母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发生在某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内;而另一部分孢母细胞内该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内不发生交换。由于后者产生的配子全是亲本型的,前者产生的配子一半是亲型,一半是重组型,所以就整个F1植株而言,重组型的配子数就自然少于1:1:1:1的理论数了。15在杂合体ABy/abY内,a和b之间的交换值为6%,b和y之间的交换值为10%。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在符合

36、系数为0.26时,配子的比例如何? 答: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ABy、abY、aBy、AbY、ABY、aby、Aby、aBY 8种类型的配子。 在符合系数为0.26时,其实际双交换值为:0.260.060.1100=0.156%,故其配子的比例为:ABy42.078:abY42.078:aBy2.922:AbY2.922:ABY4.922:aby4.922:Aby0.078:aBY0.078。16 a和b是连锁基因,交换值为16%,位于另一染色体上的d和e也是连锁基因,交换值为8%。假定ABDE和abde都是纯合体,杂交后的F1又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如何? 答:根据交换值,

37、可推测F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42AB:8aB:8Ab:42ab)(46DE:4dE:4De:46de),故其测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aBbDdEe19.32:aaBbDdEe3.68:AabbDdEe3.68:aabbDdEe19.32: AaBbddDEe1.68:aaBbddEe0.32:AabbddEe0.32:aabbddEe1.68: AaBbDdee1.68:aaBbDdee0.32:AabbDdee0.32:aabbDdee1.68: AaBbddee19.32:aaBbddee3.68:Aabbddee3.68:aabbddee19.32。 17植株是显性AA纯合体,用隐

38、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株F1中,有2株表现为aa。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 答:这有可能是显性AA株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A 基因的染色体发生断裂,丢失了具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断,与带有a基因的花粉授粉后,F1缺失杂合体植株会表现出a基因性状的假显性现象。可用以下方法加以证明: .细胞学方法鉴定:. 缺失圈;. 非姐妹染色单体不等长。 .育性:花粉对缺失敏感,故该植株的花粉常常高度不育。18什么是遗传工程?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答:遗传工程是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用来改造、创建动物和植物新品种、工业化生产生物产品、诊断和治疗人类遗传疾病的一个新领域。 广义

39、的遗传工程包括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器工程等。狭义的遗传工程即是通常讲的基因工程。本章只涉及狭义的遗传工程,即基因工程。 理论意义:遗传工程(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主要是创造自然界中没有的DNA分子的新组合,这种重组不同于精典遗传学中经过遗传交换产生的重组。 实践意义: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使所有实验生物学领域产生巨大的变革。在工厂化生产药品、疫苗和食品;诊断和治疗遗传疾病;培养转基因动植物等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即基因工程技术已广泛用于工业、农业、畜牧业、医学、法学等领域,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杂交法:用该隐性性状植株与显性纯合株回交,回交植株的自交后代6显

40、性:1隐性。19在高秆小麦田里突然出现一株矮化植株,怎样验证它是由于基因突变,还是由于环境影响产生的? 答:如果是在苗期发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环境条件如土壤肥力、光照等因素引起,在当代可加强矮化植株与正常植株的栽培管理,使其处于相同环境条件下,观察它们在生长上的差异。如果到完全成熟时,两者高度表现相似,说明它是不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反之,如果变异体与原始亲本明显不同,仍然表现为矮秆,说明它可能是遗传的变异。然后进行子代比较加以验证,可将矮化植株所收种子与高秆小麦的种子播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比较它的后代与对照在株高上的差异。如矮化植株的种子所长成的植株仍然矮化,则证明在高秆小麦田里出

41、现的一株矮化植株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20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与突变性状表现有什么关系? 答:有性繁殖植物:性细胞发生显性突变,则在后代中立即表现;如果是隐性突变,后代自交也可以得到纯合的突变体。体细胞发生显性突变,则以嵌合体形式存在;体细胞发生隐性突变,不能立即表现,如要使它表现则需要把隐性突变体进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植物:体细胞显性突变后,形成嵌合体,用嵌合体进行无性繁殖,可以得到表现各种变异的嵌合体,也可能得到同质突变体;发生隐性突变则无法通过无性繁殖使之得到表现。 自花授粉植物:一般自花授粉植物突变频率低,遗传上较稳定,但是突变后容易表现,容易被检出。 异花授粉植物

42、:异花授粉植物突变频率相对较高,但是突变后不容易被检出。因为显性突变成杂合状态存在,隐性突变大多被显性基因遮盖而不表现,只要在自交时基因型纯合,才能表现。21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连续回交,母本核基因可被全部置换掉,但由母本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仍不会消失;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遗传,杂交后代不表现有比例的分离。带有胞质基因的细胞器在细胞分裂时分配是不均匀的。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21. 3、在某一生物中,基因E、F、G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用对这三个基因是杂合的F1与三隐性个体进行测交,得到下列结果:EFG EFg EfG E

43、fg eFG eFg efG efg 73 348 2 96 110 2 306 63共计:1000问:A、这三个基因之间的交换值为多少?并画出连锁图。B、并发系数与干涉值为多少?C、如果干涉增加,子代表型频率有何改变?D、写出两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E、如果eG/Egeg/eg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是什么,比例是多少?.解:a. E-F间交换值=(2+96+110+2)/1000100%=21%E-G间交换值= (73+2+2+63)/1000100%= 14%F-G间交换值=(73+96+110+63)/1000100%=34.2%F 21 E 14 Gb. 并发系数=(4/1000)/21%1

44、4%=0.136 干涉值=1-0.136=0.864c. EfG、eFg数目将减少d.EFg/EFg、efG/efGe. eG/Egeg/eg43% eG43%eG/eg43% Eg43%Eg/eg7%EG7%EG/eg7%eg7%eg/eg22. 正反交在F1往往得出不同的结果,这可以是伴性遗传 细胞质遗传 母性影响。如果得到这样的一种结果,怎样用实验方法来决定属于哪一种范畴?1)如果亲本的不同表型在F1中都有表现,但正交F1表型象母亲,反交F1表型雄性象母亲,雌性象父亲,即F1表型有性别之分,可判断为伴性遗传;2)如果正反交F1表型只与母亲一样,说明是细胞质遗传或母性影响。3)如果让F1自

45、交得F2 ,F2自交得F3,F2、F3只与母本一样,说明是细胞质遗传,如果F3中又出现了孟德尔分离比,即孟德尔分离比推迟一代出现,即可判断为母性影响。23、某一生物的某一染色体上有三个连锁基因,关系如下: 10 20 ,当干涉为50时,预期/杂交,后代中各种表型出现的频率为多少?解:/+/+ 并发系数为50,0.5实际双交换/理论双交换实际双交换/1020实际双交换0.50.020.01 即+、+共10000.0110,各占5+ +、+的频率设为X,那么10X+10/1000 ,X90,即+、+ +各为45,+、+的频率设为Y,那么20Y+10/1000,Y190,即+ +、+各为95,、+

46、+ +的频率1000-10-90-190710,即、+ + + 各为35524何谓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人类有哪些性状是伴性遗传的?答: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从性遗传是指不含于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因素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人类中常见的伴性遗传性状如色盲、A型血友病等。25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几种类型?其遗传基础如何?答: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核不育性、质核不育性、质不育性三种类型:.核不育型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一般受简单的1-2对隐性基因所控制,纯合体表现雄性不育。也发现由显性雄性不育基因所控制的显性核不育,它只能恢复不育性,但不能保持不育性。.质核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不育类型,由不育的细胞质基因和相对应的核基因所决定的。当胞质不育基因S存在时,核内必须有相对应的一对(或一对以上)隐性基因rr存在时,个体才能表现不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