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63251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市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市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市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市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城市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作者:_单位: _邮码: _) 摘要: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但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加剧,产业集群面临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病。可以运用产业品牌理论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品牌;城市竞争力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和网络化,不仅使城市竞争日益激烈,也使城市竞争不断升级。每个城市不仅为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而竞争,而且为注意力、声誉和品牌而竞争。在我国,无论城市大小,经济发达程度如何,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优势行业。也在努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来带动城市的发展。改革开

2、放30年来,中国城市(县、镇)已经形成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数千个,一些市县的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尤为明显,产值达到上百亿元甚至近千亿元,这些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是我国经济版图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品牌竞争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城市产业集群优势上升到产业品牌优势是城市的关键竞争优势。 一、城市竞争力与城市产业集群带来的负面效应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使信息、技术获取更加方便、使

3、得各项成本相对降低,节约交易费用,能够鼓励新企业加入,形成竞合关系。因此,许多国家和城市把产业集群作为全球化下重要的产业竞争力优势来源。譬如:美国城市洛杉矶,其城市品牌是“国际影都”,其以电影业为主导,关联发展起演艺业、置景业、电影特技业、休闲旅游业、电影发行业和音像制品业等电影关联产业;同样,石家庄则立足于医药生产加工综合能力居全国第一的产业优势,正在塑造“中国药都”的城市品牌。其在医药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不同特色、不同种类、颇具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随着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城市产业集群内部的不断膨胀发展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竞争力。 (一)城市产业集群带来的拥挤效应 “拥挤

4、效应”就是当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从而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削弱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具体说来,兰,产业集群扩张超过临界值时,集群总体必然面临由于生产资料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问题,虽然通过市场的调节可以缓解一部分生产要素,但是类似专业化的劳动力等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此时,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就不得不大幅提高工资,这就刺激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也会由于过度的使用而变得更加沉重,会提高企业的额外负担。随着集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加,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也会增加企业创新的成本,从侧面就降低了企业的创新

5、动力,就会导致企业边际生产利润和创新利润下降。同时,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本地的要素资源日趋紧张,产业集群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集群经济所产生的、建立在低要素资源集中基础上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本就是十分脆弱和不稳定的,会由于要素成本的变化而丧失,结果产业集群不经济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减弱,进而影响到城市竞争力。 (二)城市产业集群带来的柠檬效应 “柠檬效应”常用来描述当卖方比买方对商品的质量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商品则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商品总体质量下降的情形,即“劣品驱逐优品”的现象。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形成竞合关系,但是集群内企业的过度竞争则很容易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在

6、产业集群中,大量企业上产的是类似的产品,面对激烈的竞争,就会出现某些不法企业生产劣质产品以驱逐优质产品的现象,这样就大大的影响了集群整体的品牌和声誉,大大削弱了竞争能力,产品老化、质量低劣、劳动生产率落后的不良局面就会出现,集群的生存也就受到威胁。更加令人堪忧的是受生产普通甚至劣质产品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吸引,有些中小企业并不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的,而是以企业获利、增加个人财富为中心,从而不注重产品质量,当这些低质量的产品和优质品同时进入市场后,由于厂商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便会出现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柠檬市场”。使集群的整体品牌和声誉受到极大的破坏,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结果就是顾客不再信任该集

7、群市场,最终导致集群的衰落,城市的美誉度同样会受到削弱,严重影响城市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三)城市产业集群带来的惰性效应 产业集群包含了相互联系,彼此互补的多个企业,相对集群外企业具有规模上的优势,但也是由于规模庞大且板块零散,容易滋生惰性,会降低自身技术进步和组织变化的积极性,减低对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另外,集群内企业众多,在管理决策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当集群企业间的意见出现分歧时,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地位相对平等,没有权威领导人,很难得出最终结论。此时,集群外企业则会凭借自身优势,抓住时机迅速发展,对集群整体产生威胁,这就使得产业集群内企业面临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造成整个产业集群被锁定,最终

8、导致产业集群的衰落,最终使得一个城市所依赖的产业集群大厦“轰然倒塌”,城市的竞争力随之下降。再者,产业集群中企业必须形成有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才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集群中的各个企业需要在保持有效竞争的情况下,共享某些技术和合理安排分工。但是这一点具体实施起来是有难度的,在实践中,每一个企业都是经济人,各个企业在单位成本一定要小于社会成本的原则和定律下行事,都想尽可能的多获得其他企业的技术,而不愿把技术与其他企业分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集群整体的技术更新速度,削弱了集群整体的竞争力,阻碍了集群整体的发展。 二、城市产业品牌带来的正面效应 产业集群的发展进孕育了专业市场和行业

9、会展,专业市场与产业品牌是相互依赖、互动发展的关系。行业会展进一步集聚行业创新资源,扩大产业品牌影响,催生了新的商机。产业品牌、专业市场和行业会展一起形成了城市最美的风景,成为城市品牌的经济名片。温州今天之所以在全国有如此高知名度,产业品牌的作用功不可没。近年来众多产业品牌的涌现,不仅改变了外界对温州的认识,也丰富了温州模式的内涵,树立了新的温州形象。其主要经验就是把打造产业品牌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品牌建设,以品牌去赢得声誉,赢得市场,赢得竞争力,使温州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实现新跨越。 (一)以创造特色产业品牌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规范市场

10、秩序的同时,温州市政府出台扶持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快科技进步,鼓励制度创新,通过强强联合、民外合作、上市扩张、虚拟经营等方式,进一步做强做大。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温州产生了正泰、德力西、华峰等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与此同时,针对温州原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特点,全市重点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化产业基地,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发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群体优势,发挥名牌企业的龙头作用,形成了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33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温州制造”的区域品牌已经逐渐打响。 (二)以保护产业品牌提升城

11、市信用形象 温州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加强品牌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把温州品牌和国内、国际品牌及知名商标企业列入打击假冒侵权违法行为的重点,列入重点保护的品牌名录。全系统进一步健全了“12315”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在全市城乡各地设立消费投诉维权监督站点600多个,开辟了“红盾网”投诉信箱,面向全社会接受商标侵权案件的投诉。在原有打假维权网络的基础上,今年4月成立温州市品牌协会。通过协会活动,帮助知名商品企业开展全国性的维权活动,开展维权交流,打击侵权行为。截至去年9月底,全市已

12、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2枚、中国名牌产品38个,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国家免检产品136个,获得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33个,有13家企业经国家工商总局“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公示,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茅。 (三)以发展产业品牌提升城市品牌竞争力 品牌象征着财富,标志着品质,积淀着文化。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产业的基石,是城市的精华。多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提水平,以产业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市政府提出温州民营企业要在新形势下和谐生存,温州人经济要实现反哺温州经济,温州经济要实现“第三次跨越”,就必须要强基补钙,立足本土经济,把胜地变热土。2007年,省工商局为支持温州“第

13、三次跨越”量身打造的12条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提升温州八大传统行业品牌基地建设;放宽准入门槛,积极支持温州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温州无形资产积累和集聚,在温州设立国际品牌战略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品牌入驻温州;放宽和授权温州,支持外商企业的登陆,把外商企业的登陆授权一直放到温州市,然后由温州市延伸到各个县;加强温州品牌和在温品牌的一体化保护。这些发展产业品牌的举措有力地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三、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 目前,城市大部分产业集群还没有响亮的城市产业品牌,产业品牌营造处在比较零散的初始阶段,导致进一步升级发展受到制约。怎样通过品牌的手段创建城市产业品牌,

14、怎样通过城市产业品牌来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并实现持续增长,怎样把产业品牌、专业市场和行业会展统筹在城市竞争力的大命题下协调发展,促进中国城市竞争力、产业品牌、专业市场与行业会展良性互动发展,促进产业强市向品牌强市的跨越,是城市决策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一)培育产业品牌企业 从品牌效应来看:数量繁多的单个企业,难以树立自己的品牌。而产业品牌的生命周期是相当长的,不会因为某一个企业的衰弱而衰退。只要现有的企业兴旺发达,城市品牌就会持续下去。因此,产业品牌化必须一方面强调企业自主品牌的创新,自主品牌是企业增加盈利,培育持久竞争力和应对各方挑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对产业品牌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

15、用。另一方面,在政府优惠政策和行业引导的协调下,对产业集群进行恰当的重组和调整,选择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并且有较强产业链发展意识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植,使其成为产业品牌的核心,品牌企业作为产业集群里最显著的个体不断强大,必将引领产业品牌群数倍扩张,产生“乘数效应”,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二)形成产业品牌簇群 产业品牌在产业集群中不是单一产品一枝独秀,而是全部产品都是最优秀的,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品牌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海尔集团时曾指出:“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可见产业品牌簇群化迫在眉睫。所谓“品牌簇群”是指一个品牌发展到

16、一定阶段,它便以品牌为纽带,实行相关多元化产品的整合,即代表大量名优产品共同存在,会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企业进行创新。品牌簇群可以提高产业集群优化和产业品牌知名度,带动产业品牌的发展。品牌簇群环境有利于降低企业获取信息和资源、把握技术的成本,有产业品牌化战略的成功为先导,由产业品牌化向品牌簇群发展就更加容易,品牌战略的成功,必定促进集群内企业家们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形成品牌簇群。集群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必将设立研发机构,这就增强了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并且还可以促使集群整体增大对外部市场的技术服务范围。这就使得产业品牌整体在整个行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三)打造产业

17、品牌价值链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竟合关系,产业集聚要不断发展,经久立于不败之地,形成独特有个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打造品牌价值链,使产业品牌簇群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根据迈克尔波特教授对“价值链”概念的阐释,“品牌价值链”不仅涉及产业品牌设计、推广、保护等活动,还涉及其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开发、采购、后勤、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因此,产业品牌价值链竞争力的提高,必须从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做起,为共同的最终产品生产不同的零部件,最终产品的统一使之存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标准化,从而产品在企业各个环节之间有效运转。 当然,企业自身的价值链竞争力,不仅仅来自于各个部门、环节的效益,还有赖于

18、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同时品牌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合作。面对同一市场,生产同样的产品,必然存在竞争。因为实力的不足,无法垄断市场,必须联合生产,会产生协作的要求。所以需通过其供应商、经销商和最终顾客的价值链的竞争优势,提高外部产业品牌竞争力,只有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各自以及两者间的和谐统一,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李光斗曾经讲到,“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拥有强势品牌,就拥有了“特别经营权和品牌忠诚度”,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一个崛起的“品牌群”,就意味着在经济生产经营活动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国际经济分工中更多地站在

19、产业链的主导地位,可以用更少的劳动量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那么,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在某个领域有多少个强势产业品牌,这就构成了该城市产业的“城市性背书优势”,形成了所谓的“品牌环境”,进而形成“产业品牌簇群”,从而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产业集群与品牌城市高峰论坛EBOL,2008-0506,新浪网站http:finance,sina,con,cnhy2008050614224835432,shtml 2 企孙鳌,陈雪梅,拥挤效应对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不利影响J,理论月刊,2007(7):162163 3 沈渊,产业集群柠檬市场形成机理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6(9):224-225 4 博峰,中外小家电,营销决战中国EBOL,20041l一30,博锐管理在线http:www,bormd,comdarticle3listl,asp 5 Michael,B,Porter,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0f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8-92 6 李光斗,品牌崛起是国家崛起的标志N,中国民航报,2007-09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