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63396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 一、审题的重要性“审题错误是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陈君静)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审题意识与技能的薄弱。如何改变?从规范方法着手,进行系统训练。二、审题的关键环节1.审中心项中心项是试题的核心概念,命题者围绕核心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确立核心概念,可以帮助答题者确立答题方向,迅速建立试题与所学知识、所给材料之间的联系,使答题有了知识依托。有三种方法有利于确立试题的核心概念:读导语。例1:(2010,浙江,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2、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核心概念:科举制例2:(2010,浙江,39)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核心概念: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问题联读例3:(2010,浙江,38)(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

3、一境地的)原因。图8(1) 图8(2) 核心概念:民族工业材料与问题联读例4: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根据导语、图片的信息,可以确定试题的核心概念:一牛挽犁2.审求答项求答项是要求围绕试题核心概念回答的具体要素。一般求答内容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说明什么”。例3的“状况、态势、怎样的境地”属于“是什么”的要素;“原因”属于“为什么”的要素;“影响”属于“怎么样”的要素。例5:(2010,浙江,39(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题中的“评价”属于“

4、说明什么”的要素。有的小问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内容。例6:(2010,浙江,自选模块10(2)图2所示建筑和图1所示建筑相比,在建筑风格方面主要有怎样的继承和创新。试题实际上要求答题者回答“继承”、“创新”两个小问题。结合上下文正确把握“其”、“之”、“此”、“这”、“该”等代词的具体含义。例3,(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例7:(2010,浙江,39(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3.审限定

5、项限定项是对回答内容的限制。“时间、空间、角度、程度、数量、肯定与否定”构成了试题要求回答的范围、方向。非选择题主要有简述、分析、概括、比较、说明、评价等类型的能力考查,不同类型的能力考查各有不同的回答方式。例3(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答题者回答民族工业处于困境的原因,须紧扣“19451949年、中国”时空,从“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以“简述”的方式作答。例8:(2009,浙江,39(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

6、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答题者作答时,要注意到“三项”的数量限定,前问要求概括“三项因素”,后问要求分析“三项因素”如何满足,要求从三个方面作答,学生容易遗漏。例9:(2010,浙江,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答题者作答时,要

7、注意到“理解最恰当的”的程度限定。例10:(2010,浙江,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答题者作答时,要注意到“错误的”的程度限定。4.审提示项提示项是对答题知识依托的提示。一般用四种方式: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没有对回答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前三种设问实际上已指出了答题依据,第四种要自己根据问题和材料分析,一般也是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5.审分值项分值项是试题的“分值分布”。非选择题每小问分值的多少基本体现着该题的难

8、易和答题量的比重,留意它有助于我们把握答题的分寸。三、审题的符号规范在审题过程中,要求使用习惯的、规范的符号,例如,“ ”为中心项的符号;“ ”为求答项的符号;“( )”为限定项的符号;“ ”为提示项的符号。规范使用、持之以恒,形成一种习惯。四、审题的技能训练 审题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技能。重视审题的示范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审题五个环节的内涵,形成审题的规范符号;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审题与否的对比实验,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实践的成功体验中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规范审题;教师通过同学的成功范例展示,激发其它学生规范审题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测验考试等多种途径,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促使学生达到审题自动化水平。这样,审题的意识、技能、效率得到强化与提高,从而促使答题质量的提升。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