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邹策千17.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8977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5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作邹策千17.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制作邹策千17.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制作邹策千17.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制作邹策千17.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制作邹策千17.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作邹策千17.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作邹策千17.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制作: 邹策千 2004.2.17,信息技术教育学,内蒙师大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一、课程名称 计算机课程教学论(信息技术教育学) 二、课程性质 1、研读对象: 计算机教育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2、课程特点: 本课程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主线,介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目标、任务。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为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三、课程教学目的 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并在教学中有效的运用现代教学观实施教学,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

2、新型教学结构,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学,本章介绍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及对教育的影响,引出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的概念及研究的意义,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1.1 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教育,IT的作用:掀起了一场信息化浪潮,是科技史上前所未有的。它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在人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IT的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1.1.1 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及其对教

3、育的影响,1、应用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3个时代:,主机信息处理时代、,分布式客户/服务器信息处理时代、,网络信息处理时代。,1) 主机处理时代 4680年代中期,分两个阶段,以第一个微处理器的出现来划分。 4670:单主机,分时操作、批处理、 软件 7180中:单主机+应用支持环境,据 数流、网络,2) 分布式客户/服务器处理时代 这一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网络大发展、多媒体进入实际应用的时代。,3) 网络处理时代 这一时代从1995年左右开始直到现在。其主要特点是因特网(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 Internet应用(99

4、年2亿多用户) 21世纪: Internet+后PC时代,2、对教育的影响,概括为4个方面: 信息科学与技术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学科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改变着教育的面貌 信息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加速学校“三个面向”的进程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引起一场深刻的革命,1.1.2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现状,(国外) 现代中小学信息教育开始于计算机教育。最早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是美国,1967年美国费城。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先后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或信息学)课程。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全球掀起了一场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浪潮。如1998年日本

5、、英国将信息教育作为初、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美国在19971998年集中力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到2000年上半年,全国95%的中小学和72%的教室连上了因特网,平均每5个学生在教室里拥有一台计算机。与此同时新加坡、泰国、俄罗斯等国也相映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计划。,(国内) 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上海的小学作为校外活动启动了计算机教育。1982年9月,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复旦附中、华东师大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试点,开创了校内计算机教育的历史。 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指示的鼓舞下全国掀起了“微机

6、热”,当年全国就有几十所中学开设了计算机选修课,而且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中心”(现改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 1991年10月,原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后,原国家教委专门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同时颁发了若干纲领性的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国内) 1992年以后,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许多省、市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如上海、。 据统计,到1999年底,全国开设计算机课程

7、的小学已有5万余所,计算机教室近10万个,其中有近3000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全国中小学拥有各类计算机达165万台(平均每121名学生一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达3500万名。 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实现“校校通”。,总结:在我国 78年(上海小校外)、82试点、84微机热、 86三次全国会、91四次全国会、 92后新发展:沪、赣、粤校园网 99年底:5万,10万,3000所,165万台 (1机/121人),7万多名教师,3000 万学生

8、2000年:6万所,5700所,205万台,11.5万名教师, 3500万名学生 2000年10月:会议、通知、纲要新起点,发展: 1985 年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 “中学信息学课程” 90年代后期: 日学、教、管“三个根本转变” 英2000年全国联网 美2000年95%校、72%教室上网,1机/5人 新2003年前完善设施 泰2002年乡村小学上网 俄信息化为教改十大趋势之一,1.1.3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有三个: 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落实问题。据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有中小学63万所,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仅占1/10左右,建立校园网的还不到

9、1/100。 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用80年代中期的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还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内容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和要求。,1.2 信息技术教育学及其研究,1.2.1 信息技术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概念: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及其实施的学科。 对象:信息技术教育,即: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规律及其实施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内容: 1)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的目标与主要任务。 2)研究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最佳教育的内容、课程体 系及教学要求,分析并研究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 材。 3)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规律、原则

10、、模式、方法和 教学设计,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 4)研究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以及指导信息技术学习的原 则和方法。 5)研究新形势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和人格要求 ,总 结经验,解决新问题。,1.2.2 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性质: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 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心理、认知、逻辑、哲学、三论、管理、行为科学 注意:它不是信息科学与教育学相关内容简单的相加,而是二者有机的结合。,1.2.3 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1、意义 首先在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其次,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学的意义,还取决于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意义。 再次,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学的意义,就在于指导教学实践。,2、研究方法 1)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结合 2)措施:实践、组织、交流、专题 3)方法:实证、系统科学法、性量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