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针灸学.ppt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860977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针灸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19针灸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19针灸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19针灸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19针灸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针灸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针灸学.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同学们谈谈你对针灸的认识,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注:单选题常考针灸学的指导思想),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绪论,(一)针灸学发展简史,针灸的起源 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如皇甫谧帝王世纪:太嗥(hao)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罗泌路史则说太嗥(hao)伏羲氏“

2、尝草治砭,以制民疾。”又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而针道生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则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一)针灸学发展简史,但是,针刺疗法真正的诞生时间应是新石器时期,这可以从原始的针刺工具加以论证。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古书中,经常提到原始的针刺工具是石器,称为砭石。 如左传收录的公元前550年一段史料提到“美疢chen4不如恶石”,山海经.东山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zhen石”,素问.保命全形论篇载有“制砭石小大”等,这些都是远古人类以砭石治病的佐证。,(一)针灸学发展简史,砭石最初用于刺破脓疡,进而用于刺络泻血。砭石实物的发现

3、(见教科书),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提供了有力证据。注:此处常考单选题:针刺最早的雏形,砭石的“进化”,砭石的来源,砭石治病来源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以渔业为生的民族。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这里所说的“东方”,相当于我国山东一带。,灸法,灸法也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咧。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现与寒冷环境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二)针灸

4、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从战国至秦汉时期,以内经成书为标志,此时的医家构筑起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的理论框架,运用刺法、灸法等防病治病,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以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的针灸学理论体系。此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制度改革,各种学术思想进步,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等都有力地促进了针灸的发展。,(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针灸。先秦名医扁鹊(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五会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 2、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学帛书,其中与古代经脉相关的两种著作分别为

5、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内经,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内经成书年代约为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它在汇总前人文献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精神、气血、津液等为基本理论,以针灸为主要医疗技术,用无神论观点、整体观、发展变化观、人体与自然界相应观,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病治病原则,奠定了针灸学基础理论,其中灵枢因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系统,故又被称为“针经”,(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该书内容简要,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针灸学理论体系。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补充了

6、内经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行学说作了详细的解释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张仲景所作,该书与针灸相关的条文达69条,主张针药结合、辩证施治。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即黄帝明堂经)也是这一时期有关腧穴的专著,已佚。 以外科闻名的华佗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陀夹脊穴”,著有枕中灸刺经(已佚) 三国时期的曹翕xi擅长灸法,著曹氏灸经,已失传。,(三)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皇甫谧编撰针灸甲乙经,共收349个腧穴,按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脉诊、刺灸法和临床各科病证针灸治疗为次序编撰,成为一部最早、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专书,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史上起到承先

7、启后的作用。(红色字体常作为单选题考查),(三)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使灸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首载阿是穴和指寸法,并绘制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已佚)。 唐太医署掌管医药教育,针灸是医学专业之一,为针灸学的学校教育开创了先河。,(三)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时期印刷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医学的传播与发展。 著名针家王惟一,在北宋政府支持下,重新考订厘正354个腧穴的位置及所属经络,于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雕印刻碑,由政府颁行。1027年,王惟一设计两具铜人模型,以供针灸教学和考试用。 元代滑寿编撰十四经发挥,首次将

8、任、督脉和十二经脉并称“十四经”。,三、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明清时期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高潮时期,出现了许多针灸名著。如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 清初到鸦片战争时期,医者重药轻针,针灸逐渐转入低潮。李学川撰针灸逢源,强调辩证取穴,针药并重,完整列出361个穴位。1822年清王朝下令废止针灸科。,(三)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近代与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针灸得到普及和提高。先后开设院校、研究所等,经历了四个阶段。,二、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6世纪时,针灸传到朝鲜; 6世纪552年我国将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医书赴日;702年日本仿唐朝医学教育制度,设置

9、针灸专业。 至今,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我国针灸文化传播到了更多国家。,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基本内容:针灸理论、针灸技术、临床应用 学习方法:掌握熟记经络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多动手联系针刺、艾灸等技术操作,第一章 经络总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比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全身最细小的络脉是孙络。 经络学说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

10、诊断、治疗等方面。,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 1、针刺穴位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产生酸、麻、胀等感觉,即“针感”; 2、温灸时,有热感从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二、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通过长期针灸临床实践,将穴位整理后,古代医家发现了很多规律,如: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的腧穴都能治疗头面病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腧穴,虽与上述腧穴很近,但却以治疗喉、胸、肺病证为主。于是古代医家便开始归纳分类,逐步形成经络连线。,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三、气功的“行气”与经络的发现 在导引、行气过程中,随着呼吸的调整,心神的内守,肢体的舒缓,常常出现“气”在体内

11、有规律地流行的感觉。 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古代医家发现,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应部位可出现一些病理现象。 五、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古代医家通过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手三阴(肺、心包、心) 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胃、胆、膀胱) 足三阴(脾、肝、肾)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每条经脉包含手足、阴阳、脏腑这三部分,如 :手+ 太阴+ 肺经 将隶属于六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

12、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纵贯全身。 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为三条手三阴,下肢内侧为三条足三阴;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顺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三阴在上肢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在内踝上八寸后则变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有时候考单选,有时候考默写)。 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手太阴肺

13、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详见教材,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除了与脏腑有密切联系,相互之间也存在表里配对关系 足之阴阳: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 手之阴阳: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在手示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

14、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十二经脉交接规律,十二经脉交接规律(巧记图“E”),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经脉运行气血, 而气血通过中焦 受纳腐熟水谷、化 生水谷精微,故十二 经脉气血源于中焦。正 如灵枢.卫气载: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 如环之无端。,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详见教材,现在可以对此图大致熟悉一下,具体学习经络走行后,记忆起来更容易。,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 奇,两种含义,一是指奇特、奇异、不一般;二是指单行的意思,因其无表里配合关系。 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

15、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奇经八脉,督脉:“督”有总督之意,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任脉:“任”有妊养的意思,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 冲脉:“冲”为要冲之意,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带脉:“带”为腰带之意,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 维脉:“维”有维系、主持之意,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跷脉:“跷”有足跟、跷捷之意。阴跷脉起于足跟内测,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奇经八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16、),1、统帅、主导: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以统帅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作用。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经脉;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维系一身阴经和阳经;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调节下肢运动和寤寐,奇经八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2、沟通、联络作用 3、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盛时,奇经加以储蓄;当十二经脉生理功能需要时,奇经又能渗灌和供应。,奇经八脉,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正经并论合称“十四经” 其他六条奇经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

17、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所别出的腧穴命名。 另胃也有一条大络,名为“虚里”,出于左乳下,上贯横隔,联络肺脏,是宗气积聚的处所,故又有“十六络”之说。,十五络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自本经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全身络脉中,十五络脉较大,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十五络脉的作用与意义,加强表里两经的关系 统

18、属全身浮络、血络、孙络,使十二经脉气血由线状流行逐渐扩展为面状弥散 输送营卫气血。渗灌营养周身组织 意义: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络脉病候和络脉沟通表里两经的特点,选用络穴治疗相应络脉病变和表里两经的病变;观察络脉颜色变化,测知脏腑经脉有关方面的病变;针刺放血,祛除络脉中的瘀积,以通畅气血,治疗疾病。,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由于经别由十二经脉分出,故名称也依十二经脉而定。 十二经别的循行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

19、的阳经经脉(合),即为“六合”,十二经别的作用与临床意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为临床表里配穴提供依据。 十二经脉阴经一般不上头,而十二经别不仅阳经经别到达头部,阴经经别也合于头部,故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为手足三阴经穴位治疗头面和五官疾病,以及为头针、面针、耳针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加强十二经脉与肢体、内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胃经本没有联系到心脏,心经也没有循行到胃腑,而足阳明经别的循行属于胃,散络于脾,又上通于心,沟通了心与胃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中医“和胃气以安神”提供理论依据。,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隶属于十二经脉,并随

20、所辖经脉而命名。 循行与所辖经脉在体表的通路一致,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循行分布具有“结、聚、散、络”特点。,十二经筋,结聚:关节及肌肉丰厚处;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胸部; 散:主要在胸腹 络:只有足厥阴肝经除结于阴器外,还能总络诸筋。 此外:经筋有刚柔之分,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十二经筋的作用与意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运动功能。 经

21、筋为病,多为转筋等,针刺多以局部取穴,且多用燔针劫刺。,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其分布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作用: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反映病证 意义:各种外治法的指导依据;临床辩证;腧穴定位与刺法操作;灸法、挑刺等以及各种皮肤针法都与皮部关系密切。,第三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标本: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指树根,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原意指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根结:“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指出“更穷四根三结

22、,依标本而刺无不痊。”这里的“四根三结”意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灵枢根结记载了足三阴三阳的根与结。,第三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气街:头、胸、腹、胫部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灵枢卫气记载: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又指出:“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 四海:“四海”是指髓海、气海、血海、水谷之海的总称。灵枢海论指出: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四海的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二章 腧穴总论,See you next time 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