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十讲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863000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6.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十讲PPT课件.ppt(1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十讲,主讲人:杨绪敏教授,讲授目录 第一单元、我国古代礼制与礼俗 第二单元、我国古代皇帝制度 第三单元、谥号、庙号、年号 第四单元、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第五单元、秦汉隋唐明清中央决策行政体制 第六单元、我国古人的姓名字号 第七单元、我国古人的避讳 第八单元、我国古代货币 第九单元、我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第十单元、我国古代典籍概说,第一章中国古代礼制与礼俗,一、礼的内容、作用和分类:广义上的礼有礼、仪之分。仪是行礼的程序、方法和细节;礼是仪式体现的内在精神。 礼强调社会各个等级的贵贱尊卑,是维护社会等级的有力工具。中国古代的礼制,构建了礼的基本精神“亲亲”、“尊尊”。 儒经中有:周礼、仪

2、礼、礼记三部与礼制有关。 古代礼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二、吉礼,吉礼,即祭祀的典礼。古人认为“国之大事,惟戎与祀”。 宗庙祭祀:天子用“会”;诸侯用“太牢”;卿用“特牛”;大夫用“少牢”;庶民用鱼。 先秦宗庙祭祀有:月祭、四时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殷祭、(包括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宗庙大祭;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合祭诸神的祫祭) 祭祀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祭祀土神、谷神的地点叫社稷;祭祀的祭仪也叫社稷。,明清太庙,北京社稷坛 天坛、祈年殿,灶君 关帝 山西解州关帝庙,湄州妈祖庙,三、凶礼,凶礼:一般指丧葬礼仪。 古人临死时称“属纩”;招魂曰“复”;小敛

3、、大敛(饭含)、殡、安葬。 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丁忧:官员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守丧。 殉葬:活殉、杀殉;商朝以后改用“俑”代替人殉和杀殉。 丧葬形式:土葬、火葬、水葬、悬棺葬、天葬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春秋时期齐景公殉马坑,明万历帝定陵地宫 清乾隆帝裕陵外观及地宫,四、嘉礼,嘉礼主要包括:冠礼、婚礼、宴享、立储礼等。 冠礼:礼记曲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及笄”。加缁布冠,表示有治人之权;加皮弁,表示从此可以服兵役;加爵弁,表示有权参加祭祀。 婚礼: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杂交婚血族婚亚血族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的发展过程。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晚清婚礼,

4、清朝的一夫多妻图,第二章我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一、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尊号及其它称谓。如确定皇帝自称“朕”,衣服、符节和旗帜以黑色为贵。西汉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如规定皇帝死后有谥号、庙号、陵寝号(如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等) 二、历代帝王树立权威的主要手段:宣扬“君权神授”,重视礼乐制度的建设,阿房宫复原图,秦始皇,明清两朝皇帝所穿龙袍,茂陵 乾陵,三、掌握全国社会和军政信息的渠道:奏事(面奏、书奏)、朝议(集议、廷议)、刺察(通过监察机构、特务机构、亲自巡行等) 四、皇权的继承:“立嫡立长”、(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秘密立储制。 五、外戚制度与宦官制度

5、:所谓外戚,是指皇室的外姓亲戚、后妃系统以及皇家公主的夫族。 宦官最早称“寺人”。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造成危害最烈的有三个时期:东汉、唐、明。,明代宦官塑像 清代被阉割的男孩,乾清宫,六、历代皇帝的嫔妃制度: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西汉:经汉初、武帝、元帝的订立和增修,嫔御名号有十四等。昭仪、婕妤、娙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消(这一等还有: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东汉:仅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四等. 魏晋:魏末定为十二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晋代:晋

6、制: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允华为九嫔;下有美人、才士、中才人。 隋朝:规定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十二员及美人、才人十五员为世妇;宝林二十四员,御女二十四员,采女三十七员,共为女御 。,唐代: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女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唐中后期有些改动。 宋代:嫔妃名号没有准则,纷纭杂乱。一女子初入宫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如永嘉郡君、始平

7、郡君;南宋改君为夫人,如齐安郡夫人、咸安郡夫人、平乐郡夫人,人数及郡名不定,再由此升为才人,由才人进为美人,再上是捷妤、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众名号。妃一级是: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 。,明代:受元代影响,后宫女子虽多,名号仅妃一级。宫女被“御幸”后可获得妃的名号。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等,贵妃位最高 清代: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五级。下有答应、常在,不算正式名号。,清代皇宫中的选秀女,第三章历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一、谥号: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帝王、皇后、贵族、高官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德行,给于一个褒贬善恶的

8、称号。 谥号的分类: (1)褒扬善德美行的: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圣善闻周曰宣”。 (2)贬斥丑恶暴戾的:如“杀戮无辜曰厉”、“动祭乱常曰幽”、“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3)同情遭难早夭的:如“年中早夭曰悼”、“短命夭折曰殇”、“在国遭忧曰愍”等,二、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祖庙立室奉祀特立的名号。一般称祖、宗。 西汉至隋一般成皇帝谥号,不称庙号。 唐以后谥号不断加长,如唐玄宗死后加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唐太宗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高宗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谥“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

9、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始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改元:凡遇新君即位,朝代更替或因其它特殊原因而改变年号。 特殊原因:(1)出现某种自然现象或不希望再发生自然灾害:如汉武帝“天汉”;魏高贵乡公“甘露”;(2)出现奇禽异兽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如汉武帝“元狩”;汉宣帝“五凤”;(3)希望没有内忧外患,政权永远巩固:如汉武帝“征和”;北魏孝庄帝“永安”;(4)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如汉武帝“元封”;武则天“万岁通天”等。,年号中几种特殊情况: (1)一年数号:如220年,为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后又改延康元年,十月曹丕篡位,改元黄初元年。 (2)异

10、朝同年号:如建武,汉光武帝、西晋惠帝、东晋元帝等共用了七次。 (3)一帝一元制:明清两朝。,第四章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一、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 远古时期的“禅让”制。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基础,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和勋臣,形成诸侯国;诸侯再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族,形成卿大夫的采邑,卿大夫再把采邑中的土地人口分给同族,形成士的禄田。中央和地方权力掌握在大大小小贵族手中,世代相传。 春秋时期各国变法,“选贤任能”;战国养士之风;招贤、游说、推荐成为各国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二、汉代的察举和征辟: 察举的主要科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等。 策问的形式:对策、

11、射策。 三、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最初由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提出。中正官根据家世、德才将人才分为:上(上、中、下)、中(上、中、下)、下(上、中、下)共九个等级,上报司徒府以备用。 四、隋及以后的科举制度: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设进士科,一般将其视为科举制产生的标志。,唐代:考试分为常科、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常科登第后,再参加吏部主持的“诠试”. 武则天载初元年(689)“策问贡人于洛成殿”,标志殿试的开始。长安二年(702)创立“武举科”。 投卷(公卷、行卷):如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

12、无?”得到张籍的肯定,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宋朝:宋太祖时正式确立殿试制度。常科考试分为三级:州府试、礼部试、殿试。 宋代科举制度各项立法基本完备:锁院、弥封、誊录。 元朝:将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称大比,考期在秋八月,故称“秋闱”。地点在各省会,考取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次年春二月,故称“春闱”。地点在北京。考取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发榜时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

13、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变化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八股取士。 八股文:包括八个段落:破题、承题、起讲、题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其中“四比”是文章主干段落,又称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股要求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句,合为八股。,清朝科举试卷,桂林、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的江南贡院(南京),清代作弊用的夹带本,清代科举考试作弊的衣服局部,第五章秦汉、隋唐、明清中央决策行政体制,一、秦汉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末改称大司徒;太尉,领全国军事,汉武帝时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掌全国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西汉末改为大司

14、空。三公在名义上领导九卿。 九卿指:奉常(太常),掌宗庙礼仪文教;郎中令(光禄勋),掌宫廷警卫;卫尉,掌宫门守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廷尉(大理),掌司法;典客(大行令、大鸿胪)掌少数民族事物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二、汉代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体制:西汉武帝时,官分中、外朝。所谓中朝,也称内朝,是指设在皇宫内或与宫内有关系的官吏和官署。所谓外朝,是指设在宫外的三公九卿等重要官员。 尚书:原在内廷主管文件的收发,后被赋予掌管机要的重任。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变为“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

15、光武帝时特诏朝会时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有专座席,称为“三独坐”,三、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唐改为中书省)。其中中书省主要参与中央的决策和起草诏令,长官是中书令;门下省负责对中央决策的审议和封驳,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国家最高执行机构,长官是尚书令。三省的长官为宰相之职。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掌文官铨选、考课等;户部,掌全国户口、田赋、仓储等民政、财政;礼部,掌礼仪、祭祀、教育、科举等事务;兵部,掌军事政令、武官铨选等;刑部,掌全国刑法;工部,掌土木、水利、农林牧鱼的政令。六部长官,隋为侍郎,唐为郎中。,四、明代的内阁制: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明太祖借“胡惟

16、庸谋反案”,“特诏天下罢中书省,升六部。”终止了已经存有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撤消中书省,提高六部职权 。十三年九月设四辅官,协助皇帝复核司法、人事等工作。 洪武十五年(1382)十一月诏命建置内阁大学士,标志内阁制度的萌芽。 永乐初年,把各种机要事务、奏章文书集中到内阁拟办,诏令解缙、黄淮、杨士奇、胡广等七人“并直文渊阁”。以后内阁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内阁大臣开始参与有关征战、边防、立储、用人等军国大事的商讨。开了殿阁大臣参予军国大事的先例 。,明宣宗宣德年间,阁臣掌握票拟大权,标志内阁制度的初步形成。嘉靖、万历时期,内阁的地位得到加强。内阁首辅不仅掌票拟,而且处于专断的地位,成了实际上的

17、宰相。 五、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清初期亲贵大臣商讨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其集议区称为议政处。最初参加议政的是开国重臣,后来扩大到贝勒、贝子等。皇帝通常在场,讨论国家重要的军政大事。因此称为“国议”。乾隆五十七年(1792),正式宣布取消议政大臣会议。,六、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雍正四年(1726),为讨伐准噶尔,命怡亲王允祥和大将军岳钟琪统筹军需事宜,在户部设立军需房。由于办事慎密,内外不知有出师运饷之事。受此启发,雍正八年在军需房的基础上改设军机处,负责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旨。军机处设立军机大臣(军机处行走)、军机章京(小军机),职责:稽核兵马粮草

18、,拟定外藩,赏赐新贵大臣,考订典章制度等,具有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等特点。,清朝军机处,第六章我国古人的姓名字号,一、姓氏的起源: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称号;氏是各个族姓分支的称号。 姓的来源:(1)以朝代、封国封地为姓。如夏、商、周、齐、楚、鲁、秦、燕、赵、宋、薛、滕等。(2)以所居之地特征为姓。如东山、东门、西门、南郭、北郭、南宫等。(3)以官为姓。以先祖的官职为姓者较多,如司徒、司空、司马、司寇、乐正、太史等。(4)以爵为姓。以先祖的爵位为姓的有王、公、侯、王叔、王孙、公孙等。(5)以谥为姓。如文、武、景、昭、宣、穆、元等。(6)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巫、屠、优、卜、陶、樊、施、仓等。(

19、7)以数为姓。如一、二、三、伍、万、第五等(8)以动物为姓:如马、牛、羊、龙、熊、鹿等。(9)来源于民族的融合,如宇文、尉迟、呼延、慕容、贺兰、万俟、大野、拓跋等。,二、名与字的关系: (1)名与字为同义词:如孔子儿子孔鲤,字伯鱼,孔子的弟子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屈原名平字原,汉代张衡字平子,诸葛亮字孔明,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陆游,自务观,唐寅字伯虎等。予与我、赐与贡、原与平、衡与平、亮与明、巩与固、游与观均为同义词。 (2)名与字意义相辅:如孔子的学生司马耕,一名犁,字子牛,冉耕字伯牛。张飞字翼德,翼德为翅膀长得很好的意思,有利于飞行。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与衡都是北斗星中的星名。白

20、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郑樵,字渔仲,钓鱼与打柴的常为伴侣。宋代作家曹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故能无咎。辛弃疾字幼安,弃疾自能幼安。,(3)名与字为反义词:如孔子的学生曾點,字皙,说文解字:“點,小黑也。”“皙,人色白也。”汉代袁盎字丝,盎,一种腹大口小的盛器,引申为丰盈之意,而丝则引申为细微之意。唐代韩愈字退之,愈同逾,超越的意思,与退为反义词。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俯)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 (4)名与字义意相顺:如汉末“建安七子”的徐干字伟长,取孔丛子“非不伟其体干也”。曹操字孟德,取荀子

21、劝学中“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之句。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元末戏剧家高明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也”。明朝于谦字廷益,清朝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三、号:晋陶渊明辞官还乡后,因其住宅旁种有五棵柳树,因号“五柳先生”。唐朝大诗人李白,因家在四川江油青莲乡,故号“青莲居士”。白居易晚年在洛阳香山读书,因号“香山居士”。宋朝苏轼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因在黄州临皋亭东坡筑雪堂,故号“东坡先生”。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于

22、是自号“放翁”。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所谓“六如”即他所云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因“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坚决不与清朝合作,四、古人之间的称谓:(1)称地望、籍贯及做官任所 :如唐朝韩愈原籍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因河北昌黎韩氏是当时望族,故称韩昌黎。苏轼(四川眉州人)也称苏赵郡,因赵郡苏氏是望族。唐朝柳宗元原籍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称柳河东,又因其在柳州任刺史,人称柳柳州。宋朝王安

23、石原籍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称王临川。清末有人作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指北洋大臣(宰相)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户部尚书(司农)翁同龢(常熟人)。 (2)称官爵、谥号、尊号 :如西汉贾谊在汉文帝时曾担任长沙王太傅,故称贾太傅。东汉蔡邕曾任中郎将,故称蔡中郎。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唐代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故称杜工部、杜拾遗。又如东汉班超因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定远侯,故称班定远。称谥号的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清纪昀称纪文达等,(3)称排行:这是唐朝盛行的一种称谓。以韩愈昌黎集为例,如赴江陵途中寄赠王十二补阙、李十一拾遗

24、、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其中王十二补阙名涯,李十一拾遗名建,李二十六员外名程,李二十八员外名正封,张十八员外名籍。杜甫草堂诗笺中也多称排行,如称高三十五书记适、张十三建封、樊三十三侍御等。其它诗集中一般称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白居易是白二十二、元稹是元九等。宋代还有此风俗,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第七章我国古人的避讳,一、避讳及避讳的种类: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现象。所谓“讳”,是指帝王、圣人、尊长的名字。避讳主要是在人们说话和写文章时避免说出或写出当代君主及所尊者之名。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礼记曲礼:“入境而

25、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为了防止犯禁、犯讳而入乡随俗。 种类:()圣人讳;()国讳;()家讳;()宪讳,二、避讳的方法:(1)改字;(2)空字; (3)缺笔和增笔。 三、避讳的种类:(1)避讳改姓,如为避项籍的讳,姓籍改姓席;为避汉明帝刘庄的讳,改姓庄的为姓严;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讳,将姓师的改为姓帅;为避五代晋高祖石敬塘的讳,姓敬的改为姓苟或姓文。 (2)避讳改名,如唐初避虎字(因高祖李渊祖父名虎),改韩擒虎为韩擒彪;为避渊字,改陶渊明为陶泉明。贞观时宰相裴世矩,因避唐太宗的讳改为裴矩。(3)避讳改官名如晋初避晋景帝司马师的讳,该太师为太宰;隋文帝祖父名忠,改中书为内史,改侍中为纳

26、言;唐太宗时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唐高宗李治时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 。(4)避讳改地名;(5)避讳改常语;(6)避讳改物名。,第八章我国古代的货币,一、商品和货币产生的条件: 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内部已经出现了按性别和年龄的分工,随着农业、畜牧业开始形成,人们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给偶然的物物交换提供了可能性。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畜牧业从能农业中分离出来,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来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完成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交换的扩大。到了商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劳动产品逐渐转化为商品,于是出现了贸易和货币。,二、历代货币产生和使用的情况: 商朝的贝币及象形的铜贝等仿贝。 春

27、秋战国时期四大货币系统:刀币(主要流行于东方和北方的燕、齐一带);布币(布通鎛,鎛是古代铲形的农具。流通于韩、赵、魏、秦等地。)、圜钱(由手工业生产工具纺轮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东周、西周、韩、魏、秦等地。)、楚币(一是蚁鼻钱,即铜币;二是爰金,俗称金饼、印子金,将金子铸成方块十六小格,使用时临时断开。)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使用半两钱 ,黄金作为大额交易的支付。,海贝、 郢爰,晋人鲁褒钱神论:“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

28、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汉代:汉初识用半两,吕后时改用过八铢钱、五分钱,文帝时使用四铢钱。 汉武帝时,罢半两,铸五铢钱,禁止私铸;由上林三官(均输、钟官、办铜三官)铸造。从此,中国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完全集中于中央政府。 唐朝:钱币不再以重量命名,改以通宝、元宝等为钱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开元通宝” (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通宝意为通行宝货),中国货币从此进入通宝钱统治时代 。,唐宪宗时富商到京师,可以把钱存放在各道奏进院(即各道设在京师的办事处),轻装奔赴四方,合券便可取钱,叫“飞钱” 中国真正的纸币交子。刚开始时,由富商在四川发行楮券(收据的形式)两面有印记,密码画押,临

29、时填写数额,随地兑现。到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在四川设立益州交子务,次年二月开始发行官交子,交子用铜版印刷,三色套印,版画图案精美。规定交子以铁钱为准备金,流通期限以三年为界,每界发行有限额,三年界满,以新换旧,每贯交纸墨费三十钱。宋徽宗时改交子务为钱引务。宋高宗时,由户部发行会子,面额分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四种,会子可用于交易、纳税,成为法定的通货。,元世祖时,实施不兑换的纸币政策,禁止金银和铜钱的流通,规定公私均用纸币。于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中统宝钞”。同时确立了白银的货币地位,这时的白银形态是银锭或元宝 明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与铜钱并行

30、通用。,虽明令禁用白银,但民间一直使用白银。明英宗时放松禁令,公开使用白银,白银正式成为法定通货。 清朝:铜元、银元的出现。,外国银元,第九章我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春节:春节来源于原始社会的蜡祭,每当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灵,便于岁终举行蜡祭。 习俗: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道出了燃放爆竹、挂桃符、饮屠苏酒的习俗。 二、上元节:道家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上元之夜称元夕、元宵。,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31、火阑珊处。” 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三、寒食、清明节:寒食节,清明前二日(一说前一日)又称冷节、禁烟节。寒食节据说来源于介子推的传说。寒食禁火实际上起源于周代。传说古时钻木取火,每年冬至的火种用到寒食,就认为老了,便要禁火,到清明那天钻榆、柳取火,谓之新火。,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故寒食节的门前插柳、祭扫祖坟等活动,以及春日郊游踏青、放风筝也成为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明日,都市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园囿之间,杯

32、盘酬劝,抵暮而归。” 四、端午节:(1)源于纪念屈原 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 (2)源于纪念伍子胥 说;(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说;,山西介休绵山 汨罗江屈子祠,龙舟竞渡,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因它是位于秋季三个月的中央,所以叫中秋,又名月夕、清节、秋节。与之有联系的传说:嫦娥奔月 、吴刚折桂 、玉兔捣药等。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六、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与中国民间四大传说(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有关。 古诗十九首首先透露了这一信息:其中的迢迢牵牛星吟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灌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北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巧云,传说织女巧织云锦),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指秋天)一相逢

34、,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牛郎织女,(七)重阳:又名重九、登高节,即九月九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数民族节日:(1)开斋节;(2)宰牲节(古尔邦节);(3)泼水节;(4)火把节;(5)四月八;,维吾尔族开斋节食品 喀什人过开斋节,宰牲节的个别场景,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第十章我国古代典籍概说,一、古代典籍产生的条件和历史: 条件(1)文字的产生: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记录文献的载体: 在我国纸张尚未发明之前,各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

35、写材料,比如印度人用棕榈叶抄写佛经,巴比伦人用泥板,埃及人用纸草,小亚细亚人用羊皮。我国在纸发明之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文献载体: 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占卜的“卜辞”,金石: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铸上或刻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传世的器物数量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等。 据统计,包括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在内,总数约有1万件以上。其中带有铭文的铜器约四五千件。如保存在台湾博物院的毛公鼎上有497个文字,记录的是周成王任命毛公为执政大臣的册命。,甲骨文 毛公鼎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 散氏盘,秦以后,普遍以石刻来代替金刻。郑樵通志金石略“三

36、代而上,惟勒鼎彝;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自秦迄今,惟用石刻”。石鼓文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在十块鼓型石上,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是歌咏秦国贵族狩猎游乐生活的,故也称“猎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行各地,刻石记功,共刻有峄山、泰山、琅琊、芝罘、东观、碣石、会稽共7石。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令蔡邕用隶书将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部经书刻在高一丈、宽四尺共46块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三国魏曹芳(齐王)正始年间(240248)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经,称为“魏石经”,“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 唐文

37、宗的“开成石经”。开成二年(837)用当时楷书,刻了12部经书(清康熙 年补刻孟子,共十三经)。今保存在西安碑林。 清乾隆石经,1791年刻了十三经,十万多字,现存首都图书馆(老)及首都博物馆间夹道内。,简牍:古代以木为牍,以竹为简,合称简牍。论衡量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居延汉简:甘肃额而济纳河流域,古代泛称“居延”。汉武帝时起,在此建立烽火台,屯戍部队。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现西汉木简1万余枚,获得大量有关烽燧制度、兵制、屯田制等珍贵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永元兵器簿(77根木简组成)内容是关于

38、烽火台兵器现状的报表。抗战期间,这批简牍被美国人掠去,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云梦秦简: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1100多枚秦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和文书。有秦法律三种,秦治狱案例(关于审讯、调查及法医检验的具体记录)和南郡守腾文书、为吏之道、日书等,还有一部类似历史年表的大事记(53根竹简)按年系事,记载了自从秦昭王元年(前306)到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将近100年间的大事。 临沂银雀山汉墓简:1972年4月出土竹简4900多枚,多用隶书书写。绝大部分是兵书,如孙子十三篇、六韬、尉缭子等,特别可贵的是发现了失传已1700余年的孙膑兵法,以及管子、晏子、墨子残简。,简牍 长沙马王堆

39、帛书,缣帛: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墨子鲁问“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应劭风俗通义“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改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太平御览卷606引) 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轪侯利苍儿子的墓中出土了30多种12万多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甲本、乙本,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古籍,还有用帛绘制的导引图、地图、驻军图、街坊图等,马王堆帛画、帛书,纸:纸字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汉书外戚传中记解光奏“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应劭注:“赫蹏,薄小纸也”。当指缣帛。 1957年5月在西安市灞桥古墓中发出一片大麻纤维纸。该墓葬不

40、晚于汉武帝。 三国志文帝纪裴注引胡冲吴历“帝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遍与张昭”。北堂书钞引崔瑗与葛无甫书“今遗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1957年在西安灞桥出土的纸,我国雕版印刷的出现,大约是在唐代。据明代邵经邦弘简录记载,贞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贞观十年(636)唐太宗看到长孙皇后的遗作女则十篇,认为皆“采古妇人善事”,有“足垂后代”的价值,便“令梓行之”。“梓行”即雕版印刷。女则是最早的印本书。 现存至今,最早的唐代印本是1966年在韩国东部庆州佛国寺的释迦塔内发现的汉文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据研究,该经刻印于武后长安四年(704)到唐玄宗天宝十年(751)间。

41、其次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发现的金刚经卷子本,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雕印,用7张纸连接而成,长16尺,后被斯坦因盗窃去了,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雕版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明家北宋毕昇,二、四部书的构成: (1)经部:周易、尚书、诗经、仪礼、乐、春秋六部典籍原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整理古文献的基础上编定而作为教材的,称作“六艺”。所谓“六经”之名,到战国后期才出现。秦始皇焚书以后,所谓“六经”中的乐已亡佚,只剩下“五经”。到了汉代,礼一分为三: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 唐文宗时,诏令用楷书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

42、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种书籍刻写在227块石碑上。称为“开成石经”。北宋中叶,又将孟子升为一经,于是便有了“十三经”之称。“,(2)史部:纪传体正史。最初人们把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到了唐朝,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称为“十三史”。宋朝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明朝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年间,明史纂成,诏刊二十二史时,又诏增旧唐书,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编年体史书:是以帝王为中心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记载有关事件的一种史体 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凭借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材料,区分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编成通鉴纪事本末,创设了一种新的史体。 (3)子部和集部书的构成:子部书是以先秦各派学说思想体系为主而组成,即以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九个学术思想流派和一个小说家流派为主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子部书籍中还包括大量的农书、医书、天文历算书等科技文献。 集部书籍主要指历代文、史学家的总集和文集或一代、几代诗文总集。,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