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含.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93491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鸭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阶段质量检测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含.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阶段质量检测(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D“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解析:选C根据材料“人之初,性本善”可知是孟子的性善论,结合选项可知C项是指是非之心不需要思虑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会运用,所以就叫良知,故C项正确;A项是指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可知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是荀子的唯物思想,排除;D项是告子的性

2、无善无不善论,排除。2公元前141年,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图是()A加强思想控制B培养政治人才C扩大儒学影响 D确立选官制度解析:选B材料中董仲舒主张兴办太学,结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可知其意图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故B项正确。3先秦诸子研究概要中写道:“在(百家)争鸣中,儒与墨、儒与法、儒与道之间,固然是互相对立,但又互相摄取。如儒家荀子的“礼”是吸取了法家“法”的内容;法家韩非的“道”是改造了道家老子的“道”;后来封建社会中的儒法合流,

3、也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的互相对立、互相吸取的过程中形成的。”下列哪种观点没有吸收他人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对待鬼神要敬而远之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解析:选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在吸收儒家、法家等思想后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总结顾炎武的观点所提出的;“对待鬼神要敬而远之”是孔子的观点,没有吸收他人观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国情所提出的。故选C项。4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

4、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B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5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选D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

5、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6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解析:选B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该思想家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依靠“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7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

6、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D“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解析:选C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修身正己、自我节制的主张和要求。“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明代心学家王阳明的观点,没有反映修身正己的主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8朱熹朱子语类:“昨日虽看义当为然,而却又说未做无害;见得利不可做,却又说做也无害;这便是物未格,知未至。今日见得义当为,决为之;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

7、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对其阐述理解正确的是()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解析:选A材料意思是看到符合义却不做的行为,不觉得不对,遇到有利可图做了不应该做的事的现象也认为没错,这实际是没有做到“格物致知”,可知朱熹是对这种现象的反对,认为人们不能只在内心有一定的道德观念,还要去实践,故A项正确。9朱熹认为穷理离不开格物,他要格的物主要是天理、人伦、圣言等。朱熹的着眼点是()A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B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D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解析:选D注重实学,“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故A项错误;强调“心外

8、无物,心外无理”的是明代的王阳明,故B项错误;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故C项错误;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故D项正确。10思想家陈亮曾言:“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作者批评的是()A道学空谈心性无益于世 B士人耻于修养世风日下C程朱理学尽废天下之实 D官者以实践理学为风尚解析:选A材料中“耻言文章行义耻言政事书判”体现理学的空谈义理,故A项正确;士人耻于修养世风日下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尽废天下之实也是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官者以实践理

9、学为风尚与材料相反,故D项错误。11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此评论针对的是()A“人之性恶” B“三纲五常”C“清心寡欲” 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选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反对不顾人情,过分压制人的自然欲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学者的评论主要针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D项正确。12“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该观点的提出者还认为()A“性相近,习相远”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

10、存天理,灭人欲”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选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这是王阳明的主张。“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的主张,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主张,故D项正确。1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A主权在民 B君民平等C反对君主专制 D实行君主立宪解析:选C题干中“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早期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

11、正确。14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并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A项错误;根据设问中“在当时”可排除B、D两项,这两项都是明清儒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15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

12、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解析:选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统一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不同的时代对李贽的评价是不同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故B项正确;还原历史人物要根据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史料来进行,而不是根据参与评价的人数多少,故C项

13、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信性的程度要根据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所处时代远近,故D项错误。16(2018杭州期末)培根曾针对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三项中国古代发明予以高度评价:“这三项发明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态。第一项发明表现在学术方面(这里特指文字方面),第二项在战争方面,第三项在航海方面,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至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伟人,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材料中的“第一项发明”最有可能是指()A造纸术 B指南针C火药 D印刷术解析:选D指南针推动了西欧的新航路开辟,符合第三项发明,故B项错误;火药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

14、的有力武器,符合第二项发明,故C项错误;印刷术传到西方以后,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其比造纸术对于推动思想文化(即学术方面)发展的作用更大,故D项正确,排除A项。17(2018温州选考模拟)“杭州城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上述记载最可能出自()A汉代神农本草经 B东晋抱朴子C南宋梦粱录 D明代天工开物解析:选C汉代的杭州被称为“钱唐”,故A项不符合题意;东晋的抱朴子是道家著作,与题干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可以得出当时坊与市结合,可以得出是宋代时期,

15、且“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出自于南宋梦粱录,故C项正确;明代天工开物侧重生产技术的记录,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18(2018台州评估)书法是一种艺术。一种字体,有人谓之:“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它是()A草书 B楷书C行书 D隶书解析:选C据材料所述可知为行书的特点,故选C项。19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解析:选A题干的关键信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

16、俗共赏”,体现了元曲贴近生活,易受欢迎的特征,故A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元曲寄情山水的风格,也没有反映元曲句式的特点,故B、C两项错误;题干只是说明了元曲雅俗共赏,并没有体现出元曲内容的丰富性,故D项错误。20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紧张,原料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史料实证贵在独树一帜B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C历史研究无法达成共识D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解析:选D史料实证是核心素养之一,并不体现独树一帜,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研究

17、者立场问题,故B项错误;无法达成共识显然是错误的,故C项错误;辛教授依据史料实证,对原来的结论提出不同的看法,说明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故D项正确。21宋代的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历史现象说明()A国家治理推动了技术发达B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C科举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宋词兴盛推动了文化普及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印刷术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印刷术推动了书籍生产和消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谈及科举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宋词,故D项错误。22唐代高适有诗云:“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下列各项与诗中的“骚”属于同一种风格的是()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18、三岁贯女,莫我肯顾。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D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解析:选B材料“骚”为离骚,属于浪漫主义风格,B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正确;A、C、D三项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23下面方框中的文字体现中国古代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这种文学形式是()它用的字必须合乎规定的平仄格式。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A诗经 B唐诗C宋词 D元曲解析:选B从材料“它用的字必须合乎规定的平仄格式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中可以分析出这种文学形式是唐诗

19、,故B项正确。24.如图是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写意画孤禽图,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注重对景物的逼真摹写C特别讲究布局与构图 D具有气势雄壮的特色解析:选A“写意画孤禽图”是典型的文人画,它集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创作手法是留白,故A项正确;写意画追求神韵意趣,不看重对景物本身的逼真描绘,故B项错误;“特别讲究布局与构图”为欧洲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主要风格,故C项错误;写意画强调意趣神韵,借物抒情,不会具有雄壮的气势,故D项错误。25.如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

20、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C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解析:选C竹石图所展示出来的意境可以看出此画属于文人画,注重个性的表达,有抒情达意的特点,故C项正确;风俗画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体现的是写意画,故B项错误;此画属于写意画,注重写意传神,而不是写实描绘,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摘编自全祖望题真西山集佛氏之失,

21、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朱子语类材料二儒学在宋代理学思潮中发展到了极致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像孟子所强调的,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由于中国教育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在这种制度(科举制)下,有文采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6分)(

22、2)写出宋代理学的两位代表人物。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家的政治理想。(10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说明宋儒吸收借鉴了佛教思想,依据材料一中“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可知宋儒对“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列举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答案:(1)说明:一方面,宋儒吸收借鉴了道家和佛教思想,形成了理学。另一方面,宋儒对“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2)人物: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任答两位即可)理想:君主

23、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具有完美的道德;认为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时间欧洲时间中国1015世纪远洋航海技术宋元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清初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18至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清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

24、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1)根据材料,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4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7分)(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

25、,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7分)解析:第(1)问,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地位变化”和“根本性差异”来概括,需要从中西科技的基本性质或特质的基础上作答。第(2)问和第(3)问的答题关键是分别将材料中列出的中西科技成就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宏观的思考,关键是结合16至19世纪中叶的中西历史的阶段特征分析。答案:(1)变化:从领先转为落后。差异: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2)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如答出其他原因,

26、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原因:君主专制制度;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李时珍的本草之学,谨言踏实,近于现代实证的方法。徐霞客的地理之学,全由亲身旅行各处,乃实

27、际观察之后的记录。又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茅元仪的武备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工艺器械的制作过程,并有实绘的图样。凡此均是从理性发为科技的产品。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此外,带来这种科学技术新知识的耶稣会士,本质上是一些宗教人士而非科学家与其说他们代表了欧洲文明的宽广前沿,还不如说他们只介绍了西方科学中少数一些恰好吸引中国人注意力的分支。即便是这种片面的介绍,也在18世纪中随着传教运动被抑制而受到阻隔了。因此,耶稣会士

28、所作努力的微弱、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以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阻碍了中国在此时出现任何现代化的进展。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和科技成就的时代特色。(8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影响。概括阻碍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因素。(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两段话分层,据第一段话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据第二段话和所学知识分析科技特色。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信息“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分析其影响;第二小问,据“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等信息概括。答案:(1)思想发展: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科技成就:运用实证方法;注重亲身观察和详实记录;体现了科学理性的精神。(2)影响:引进了西方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扩大了西方宗教的影响;仅将传播西方科技作为传教的一种策略,但未对中华文明产生变革性影响。因素: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士人保守、自满心态等。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