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第008讲封建后.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00865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史第008讲封建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建筑史第008讲封建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建筑史第008讲封建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建筑史第008讲封建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建筑史第008讲封建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史第008讲封建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史第008讲封建后.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史 第九讲,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明、清 1271年1911年) 一、元:(1271年1368年) 1.木构技术:1减柱法、移柱法,大胆草率、利用天然弯木2大额作3内檐减去斗拱,柱梁直接交接,加强了柱梁之间的联系。4采用天然大弯木。总结:大胆、草率、简约。 2.元大都:1创新精神,一方面使用汉代的格局,一方面江自然山水引入城市。2城市里造景。3对宗教比较宽容,藏传佛教北京妙应寺白塔,道教山西永乐宫,伊斯兰教从海上传来的泉州清静寺。,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明、清 1271年1911年) 一、元:(1271年1368年) 蒙古族大约于公元7世纪登上历史舞台,13世纪强大

2、了起来。他们南下入侵中原,灭掉了金朝和宋朝,又向西扩张,侵占了中亚、东欧,成为了版图空前巨大的蒙古帝国 。战乱使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导至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在建筑方面,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工艺美术带来新的因素,使中国建筑呈现出若干新趋势。在此时期大量使用减柱法,但正式建筑仍采满堂柱网, 喇嘛教建筑有了新的发展。汉族传统建筑的正统地位在此时期并没有被动摇,并继续发展。官式建筑斗拱的作用进一步减弱,斗拱比例渐小,补间铺作进一步增多。此外,由于蒙古族的传统,在元朝的皇宫中出现了若干棕毛殿和畏兀尔殿等,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城市建设: 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并一把火烧掉了金代中都。1272年

3、,元朝定都北京。至此,北京终于从中国数以千计的城市中脱颖而出,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在一片荒野上营建的大都城,由汉人刘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及科学家郭守敬共同规划,是我国第一个按照考工记理想所设计的城市,具有方整的格局,良好的水利系统,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繁荣的市街景观。它以今天北海公园为中心,南城墙在今日长安街以南,北城墙在德胜门和安定门外小关一线,东墙在东直门和建国门,西墙在西直门和复兴门。城墙四周有11个城门。元代城墙仍以土筑成,北城墙遗址上至今还有断壁残垣可供游人抚今追昔。,元大都城示意图,二、宗教建筑: 现存北岳庙德宁殿是我国现存元代木结构建筑中最

4、大的一座。 也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大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高30余米,重檐庑殿式,琉璃瓦脊,青瓦顶。檐下高悬元世祖忽必烈亲笔题书的“德宁之殿”匾额。殿内绘有巨幅壁画天宫图,高约7米,长约18米。画面色彩浓郁协调,线条流畅洒脱,据传为唐朝关道子所绘,虽经考证为元人仿唐代技法之作,但仍不失为我国美术史上罕见的杰作。,北岳庙德宁殿,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元朝道教建筑的典型,也是当时全真派的一个重要据点。一九五九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时为了免于水淹,迁到了现在的芮城县城附近。永乐宫规模宏伟,气势非凡,建筑面积达八万六千多平方米。宫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排列在一条五百米长的中轴线上。三清殿是永乐宫最大的殿,仅屋

5、脊上的琉璃鸱尾就有三米高。这样巨大的屋顶前坡用蓝色琉璃瓦组成三个菱形图案;殿檐周围镶着琉璃瓦边,与殿内外的雕塑、彩绘相互辉映。三清殿保持着宋代特色,为元代官饰大木构之典型。 永乐宫内艺术价值最高的是精美的壁画。三清殿内的壁画是永乐宫壁画的精华,面积共有403.34平方米。在4米多高、90多米长的巨幅壁画上,展现了天神们朝拜元始天尊老子的情景。,永济县永乐宫,永济县永乐宫 壁画,三、塔: 元代起,从尼泊尔等地传入西藏的覆钵式瓶形喇嘛塔又流行于中原。现存单体塔的代表作品为北京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即白塔寺,位于北京阜城门内。辽道宗寿昌二年(1096年),曾在此修建过一座佛舍利塔。后来此塔毁于兵火。元

6、世祖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上修建一座喇嘛塔。这一工程由尼泊尔人阿尼哥主持,经过8年精心设计修建,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竣工。,北京妙应寺白塔,白塔通高50.9米,基座面积810平方米,从下至上由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五部分组成。塔座高9米,分为3层。下层为护墙,平面成方形。中层与上层均为折角须弥座式,平面呈现“亚“字形,四周均向内递收二折,形似房屋的四出轩。其转角处有角柱,轮廓分明。上层须弥座上周匝放有铁灯龛。大须弥座式基台之上为一巨型覆莲座,即以砖砌筑并雕出的巨大的莲瓣,外涂白灰。莲座外尚有五道环带形“金刚圈“,用以随托塔身。塔身为一巨大的覆钵,形如宝瓶,也叫塔肚,直径18.4米外形

7、雄浑稳健,环绕七条铁箍,使塔身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塔身之上又是一层折角式须弥座,用以连接塔身与相轮。相轮层层拔起,下大上小,呈圆锥形,共13层,故名为“十三天“。相轮是鉴别此类塔年代的标准。凡早期喇嘛塔,十三天部分较为粗壮,下大上小,形如圆锥。而到了明、清,这一部分上下的大小逐步接近,不少清代喇嘛塔的十三天相轮几乎接近圆柱形了。华盖之上就是塔的最上部分塔刹。佛塔的刹顶多作仰月或宝珠,而此塔刹乃为一铜制小型喇嘛塔,高4.2米,重4吨,金光闪烁,耀眼醒目。,四、科学建筑: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促进农牧业的发展,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任用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王恂进行一次规模巨大的历

8、法改革。郭守敬首先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的正确主张。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大力支持下,在历法的改革中,经他之手创造了许多技术含量很高的天文仪器。当时,他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站,位于河南登封告成的观星台,就是当时全国的中心观测站。观星台是我国天文科学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和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有很高的价值。 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建筑,也是世界上一座著名的天文科学古迹,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卓越成就。,二、明:(1368年1644年) 1.建筑技术:1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官方建筑中减柱造看不到,平面布局整齐,沿用了元代的柱梁交接,建筑结构

9、整体性加强。2民间的建筑水平普遍提高,鲁班营造正式总结了江浙一带的经验。3砖开始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琉璃在建筑中也普遍运用。砖:长城、明洪武年间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砖拱)、北京故宫史皇城(现档案馆)。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报恩寺琉璃塔(80多米)、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4硬山崛起,空斗砖墙运用。 2.建筑群成熟:1园林,明初国策利于汉族生产,明中叶私家园林发展突出,计成写园冶,江浙一带印刷鲁班营造正式2.院落的发展,十三陵、南京明孝陵在利用地形方面的卓有成就,用建筑的手段造成皇权所需要的恢宏、肃穆的氛围。,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族地地主阶级政权。明初采用各种发展生产的措施,使

10、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十分繁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进步,主要表现为: 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元之前,虽有砖塔、砖墓等,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墙为主,砖仅用于铺地、砌筑台基与墙基等。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 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北京故宫皇史楼等。,南京灵谷寺无梁殿,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为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高20.3米。这座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进深16米,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

11、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二、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色彩更丰富应用面更加广泛: 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如明成祖时建造的南京报恩寺塔,高达80米,是一座9层的楼阁式砖塔,外表面全部用琉璃砖镶面,使用了多种釉色。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牌坊,都表明了明代琉璃工艺水平的提高。,南京报恩寺塔,三、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减化。 因此,明代官式建筑形成一种与前不同的特色,形象

12、较为严谨稳重,但不及唐宋的舒展开朗。斗拱的作用减弱,利用梁头向外挑出的作用来承托屋檐的重量。 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二者总体布局的形制是基本相同的,但孝陵结合地形,采用了弯曲的神道,陵墓周围数十里内有松柏包围。而十三陵则用较直的神道,山势环抱,气势更为宏伟。明代建成的天坛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建筑群处理的优秀实例。北京故宫的布局也是明代形成的,清代仅作重修与补充。它严格的对称布置、层层门阙宫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组成庞大建筑群。,北京故宫,明孝陵方城,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尤其江南一带为盛,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多城镇

13、都有不少私家园林。 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明代的家具也闻名世界。另外,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苏州留园,明代代表建筑:,一、西安钟楼: 钟楼座落在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楼上曾有大铁钟一口,每晨击钟报时,故名钟楼。高36米,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在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移建于此。钟楼从下向上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呈正方形,四面开券洞门,由地平至楼顶通高36米。楼深广各五间,环以回廊,凭栏四望,可饱览古城全貌。楼分两层,三重檐四角攒顶。楼檐四角如凤展翅,绿琉璃覆盖的攒顶上为

14、金色宝顶,一层墙壁刷白,显得雍容华贵,似唐风尤存 。,西安钟楼,明代代表建筑:,二、飞云楼: 飞云楼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楼面阔5间,进深5间,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木柱林立,支撑楼体,构成棋盘式。楼体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壮天柱直通顶层。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通天柱周围,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 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给人以十

15、分高大的感觉。各层屋顶也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木面不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楼身上悬有风铃,风荡铃响,清脆悦耳。,三、清:(1636年1911年),1.建筑群:1住宅有大量遗存。康熙亲征版图很大,住宅类型也非常丰富。2园林发展,主要是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万国之园)3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拉萨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藏、蒙、满、汉四种文字)。4各地建文庙、贡院、学院,如南京夫子庙(县学)朝天宫(江宁夫府学)。 2.建筑技术:1雍正年间官书工部工程做法,以(十一等)斗口为基础单位,强调等级制走向极端。

16、2产生了专门的设计人才,算房、样房(专门从事设计、施工、预算的人)始祖雷发达“样式雷”开始用模型“烫样”(纸板做)。3斗拱退化称为装饰:大屋顶的斗拱形式只是一种外在表现。,清代是少数满族贵族对各族广大人民的统治,清初采取了某些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的措施。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达到了清代的极盛期。建筑上大体因袭明代传统。 一、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任何朝代不能比拟的。在北京西郊兴建畅春园,在承德兴建避暑山庄。江南各地大兴造园之风。 二、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顺治二年开始建造的西藏布达拉宫,既是达赖喇嘛的宫殿,又是一座巨大的佛寺,这所依山而建的高层建

17、筑,表现了藏族工匠的非凡才能。清代还在承德山庄东侧与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嘛庙,俗称“外八庙”。是清代建筑中难得的上品。,承德外八庙,承德避暑山庄1,承德避暑山庄2,西藏布达拉宫,三、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由于清朝疆域辽阔,居住建筑类型特别丰富,遗物也最多。各地区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开成居住建筑千变万化。如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闽南土楼等特色民居。,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布置图,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

18、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皖南民居,皖南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客家土楼,四、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定型化的基础上,用官方规范的形成固定下来,在工程做法一书中,列举了27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石作、瓦作、画作等做法和用料都作了规定。 五、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采用水湿压弯法,可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采用对接与包镶法,用较小较短的木料制成长大的木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