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17552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66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讲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十三讲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十三讲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十三讲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十三讲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讲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讲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讲 第一节 阿多尔诺的否定艺术论,一、具有音乐天赋的文艺理论家 特奥多阿多尔诺(1903-1969),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美学家。 出身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裔的酒商家庭,母亲是一位有科西嘉血统的歌剧演员,姨母是一位颇有天赋的钢琴家。 15岁时,阿多尔诺迷上了哲学,并开始阅读康德那本晦涩的纯粹理性批判。1921年,他进入著名的歌德大学(即法兰克福大学),潜心攻读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音乐学课程。1924年,年仅21岁的阿多尔诺以一篇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阿多尔诺在瑞士度假时因心脏病猝发溘然逝世。,阿多尔诺一生著述甚多,他在哲学、社会学和美

2、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克尔凯郭尔-美的构造(1933年)、论流行音乐(1941年)、启蒙的辩证法(1947年)、新音乐哲学(1949年)、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年)、否定的辩证法(1966年)、音乐社会学导论(1968年)、文学笔记(三卷:1966一1969年)、美学理论(1970年)等。,二、阿多尔诺的文艺思想: 激进的否定论,(一) 文化工业论 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写于1940年一1944年,1947年出版)中提出了“文化工业论”,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成了操纵大众意识、扼杀个性和自由的工具,从而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集权主义的一种表现。,资本主

3、义垄断社会下的文化工业的性质是为当权者服务的,带有异化社会的强制性质,是以千篇一律的文化商品来控制人民大众的。 指出了文化工业及其产品对群众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的抑制。 还揭露了文化工业的欺骗性。他们的这一关于“文化工业”的章节的题目就是“文化工业,欺骗群众的启蒙精神”。,他们进一步指明了文化工业使艺术商品化:人们为了钱所能做出的一切,文化工业早就已提供出来了,并且把这一切都提高成了生产本身的实体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再加上普遍进行欺诈,所以艺术本身就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 文化工业通过使艺术商品化而使艺术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权力的广告,展示着它的权威。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工

4、业的实质。,(二)否定性艺术的理论,正是为了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拯救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不人道状态,阿多尔诺在美学理论之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艺术的否定性,从而提出了否定性艺术的理论,要求艺术肩负起拯救人类和社会的重任。 阿多尔诺文艺思想中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他主张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现代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而他文艺思想的这种极为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是以其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主要原则是希望在各个方面,捍卫个人的、独特的、不受约束的权利,以此来调动具有差异性的千千万万的个体来反抗和否定社会的“整体性”压抑,摧毁强加在客观社会之上的

5、总体性囚牢。所以,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辨证法”不是纯粹的形而上学思辨,而是与现实的社会批判紧密联系的。,从两方面来具体介绍阿多尔诺的否定性文艺思想,第一,艺术的否定性。 第二“反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肯定,第一,艺术的否定性。 “对真正的哲学来说,和异质东西的联系实际上是它的主旋律。艺术和哲学共有的东西不是形式或构造的过程,而是一种禁止假象的行为方式。艺术和哲学都通过它们的对立面而忠实于它们自己的实质:艺术靠抵制它的意义;哲学靠不去捕捉任何直接的事物” “艺术即使在其最高峰上也是外观。但这种外观,即它的不可抵抗的方面是由非外观的东西给予它的。艺术,特别是被低毁为虚无主义的艺术由于不愿做出判断,就

6、说并非一切都是虚无。否则,存在的一切东西都成了苍白的、无彩的、乏味的。不反映先验性的人和物是无法得以阐明的。不可消除的对可替代的商品交换世界的抵抗是眼睛的抵抗,眼睛不想让世界的色彩消失。外观是非外观的前提”,这段抽象的文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艺术正因为它是虚幻的,是幻象,所以它一方面就保持了对现实的否定,另一方面又将未来的、真正属于人的东西带入眼前。一言以蔽之,否定性应该是艺术(阿多尔诺主要是指现代艺术)的本质特征,“毫无疑问,艺术品只有在它们否定其根源的同时才成为艺术品”。在阿多尔诺的整个思想中,审美和艺术不仅是其否定的辩证法过程的中心角色,而且是人的救赎之途。,阿多尔诺进一步认识到,艺术对既

7、成现实的压迫和异化的否定是根植于其自身形式的自主性之中的。 在对艺术形式的自主性的认识上,阿多尔诺同样体现出辩证的思考特点,即艺术具有双重性:艺术的独立性和它作为社会事实的特征,换言之,艺术品必然是从经验的世界中产生出来,并创造了一个本质上与现实世界相反的世界。 艺术的双重性格始终表现在它与社会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之中。,正是由上述对艺术的辩证认识出发,阿多尔诺对艺术功用说和为艺术而艺术两种论调同时进行了判断。他既不满意于前者抹杀了艺术与现实的差异,又不满于为艺术而艺术论抹杀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阿多尔诺认为,艺术既离不开现实,又不同于现实,它是用现实事物本身的要素来实现对现实的间离,它

8、是在现实本身中追求现实尚未出现的东西。艺术在本质上就是对既存现实的间离,它打破了既存现实。由此,艺术对既存现实自然也就具有了批判的功能。,在对艺术的否定性的理解上,更具有阿多尔诺的理论色彩的是,他认为艺术必须拒绝一切肯定的东西。 在阿多尔诺看来,艺术始终走着自身否定的道路,即艺术是按照它不是什么来规定自身的,艺术本身必须自己否定自己,从而成为反艺术。他就是这样来理解西方现代主义的。,第二“反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肯定,阿多尔诺的艺术和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反艺术、否定的美学,即:传统的艺术已经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现实所同化,为保持艺术对既存现实的批判的向度,艺术必须使其成为其不是的东西,才

9、能保持其自身。他认为,在一个不健全的时代不可能有健全的思想,世界的暗淡化,使得艺术的无理性变得合乎理性。在一个非审美的时代要求的不是审美和艺术,而只是非审美和艺术。正是从这种“反艺术”的立场出发,阿多尔诺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阿诺尔德勋伯格(AmoldSchoenber18741951),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 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作为作曲家,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

10、作品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一般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约从1897年至1908年。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深受瓦格纳的影响,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 第二个时期大约从1908年至1912年,这个时期的作品已是“勋伯格风格”特点的作品了。这时期的音乐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

11、“十二音体系”他已完全成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无调性音乐又称自由无调性音乐,它是指音乐完全由作曲家个人的意愿随意决定,抛弃一切传统的法则,从而使音乐具有一种尖锐的、刺激的和不安定的性质。勋伯格所建立的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技法,是无调性音乐的重要标志,其特点是把音阶中的十二个半音在一定限度的范围内任意排列,形成一个固定的序列模式。,勋伯格的无调性变奏所表现的,并不是独立主体的力量,而是表现了与它的毁灭相伴而来的焦虑。现代主义艺术以混乱、刺耳、荒诞的形式,反对着审美的艺术,从而把丑带入了艺术中,并颠覆着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阿多尔诺的独到与深刻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正是在这种反艺术

12、的非形式中,在这种丑和扭曲中,现代主义艺术揭示着人的非人现状,从而将“非实在”的未来理想带人人们眼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多尔诺揭示出了现代艺术的美学原则:艺术必须通过否定自身,成为其所不是来折射和抗议资本主义异化的现实。,(三)艺术社会学,他认为,艺术社会学的理想是对客观进行分析,即对作品进行分析,对效果的运行机制的结构和特点分析与对值得注意的主观判断分析加以协调。这些分析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他还强调指出,音乐社会学不限于表面上的分类,也不限于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艺术在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艺术社会学所要认识的是社会在艺术作品中如何得以体现的问题。比如,音乐的语言就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质材料的

13、音响,而是有一定社会内容沉积于其中的社会性的历史材料。,音乐作为一种非概念、非逻辑的,以声音作为材料的艺术,不像小说等叙事作品那样容易判断其社会内涵。在对音乐进行社会性的分析的时候,关键是把握作品的社会效果,从效果上去回溯它所负载的社会内容。阿多尔诺的这一观点,既反对了忽视音乐社会性的形式主义美学,又否定了庸俗社会学对音乐作品的简单分析,是相当深刻的。,阿多尔诺的否定性文艺和美学思想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他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广泛的批判,这种批判应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现实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的一种丰富二、是他对艺术的否定性的较为辩证的理解和阐释,既强调艺术和审美对社会现实的否定与

14、批判功能,又非常重视艺术和审美的特殊规律。 三、是他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审美特点进行了全面、有力的理论分析,这对我们更客观、科学的把握现代主义艺术是有益的。 当然,阿多尔诺的理论局限也是明显的: 一是其否定性的艺术和美学思想主要是停留在主体的精神和意识领域,并没有真正触及到现实的社会制度。 二是他对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有走极端的不辩证的倾向,比如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绝对否定,以及把现代主义的特征普遍化,将其上升为一切艺术的特征,这些都是有失偏颇的。 三是他将艺术和审美视为资本主义现实中人们拯救绝望的唯一途径,表现出了其审美乌托邦的空想。这一缺陷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共有的不足。,第二节 马尔库塞

15、(Herbert Marcuse,18981979),(一)反叛、偶像的一生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同时还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运动,是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学生和工人崇拜的精神偶像之一,被誉为威震资本主义世界的“3M“ Marx(马克思),Mao(毛泽东),Marcuse(马尔库塞)之一。,马尔库塞一生著述颇多,主要的社会学、美学和文艺理论著有: 1、爱欲与文明(1955年)2、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1964年)、 3、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1972年)、

16、 4、审美之维(1977年)等。,二、马尔库塞的文艺思想: (一)解放“单面人”和建立“新感性”的艺术论 1、解放“单面人”: 马尔库塞以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因此,他的观点和理论又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他自认为的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补充,即仅对资本主义作经济方面的批判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从精神、文化方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通过这样的批判,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面社会”,现代社会的人是“单面的人”,即这个社会和人都失去了“否定性”的一面,而只剩下了对社会肯定的一面。 为了拯救这个社会,解放

17、出“单面人”,使其恢复否定性的一面,这就需要艺术,因为艺术本质上是否定性的。马尔库塞说:无论形式化与否,艺术都包含着否定的理性,它是大拒绝(the Great Refusal)对现状的抗议。,2、建立“新感性”: 在论解放的第二章中,马尔库塞专门地论述了这种“新感性”。他指出,新感性表现着生命本能对攻击性和罪恶的超升,它将在社会的范围内孕育出充满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难;它将构织“生活标准”向更高水平的进化一。生命的本能在规划不同生产部门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分配时,将会找到自己的合理表达(升华),因而就会使选择和目标具有优先的地位;也就是说,不仅在于要生产什么,而且在于生产的“形式”。

18、解放的意识,将高扬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它们在保护生命和造福生命中去自由地发现并实现人和事物的可能性;并且为达到这个目标,充分调动起形式和质料的潜能。这时,技术就会成为艺术,而艺术就会去塑造现实,也就是说,想象与理性、高级能力与低级能力、诗歌与科学思维之间的对立将会消除。于是,一种崭新的现实原则就诞生了,在这个原则下,一种崭新的感性将同一种反升华的科学理智,在以“美的尺度”造物中结合在一起。 正因为如此,他才认为,新感性已成为一个政治因素。革命必须同时是感性的革命,与革命相伴随的必须是社会物质方面和知识方面的重构,革命创造的将是崭新的审美氛围。,(二)审美和艺术的特征,1.艺术的否定性: 在文化

19、的肯定性质一文中,他反复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的肯定性质,而把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的肯定性质的任务交托给了美和艺术。 在单面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马尔库塞明确指出,艺术只是作为一种否定的力量才发挥其魔力。它只有在拒绝和否定现存秩序的意向生机勃勃时,才能述说它自身的语言。,在论解放第二章论述到新感性时,他通过对艺术的形式的美学阐发,也肯定了艺术的否定性。他说,艺术正是借助形式,才超越了现存的现实,才成为在现存现实中与现存现实作对的作品。形式就是否定,它就是对无序、狂乱、苦难的一种把握。艺术的这个胜利,是由于它把内容交付于审美秩序因而,内容被形式所改造,从而获得了超越其内容组

20、成成分的一种意义,这个超越的秩序,就是作为艺术真理的美的显现。,在阻碍革命与反抗中,马尔库塞也重复了艺术的否定性。他说,在社会的另一极,即在艺术的领域中,审美的天地与现实对立着径渭分明的意向性对立。而正是在审美形式中,才有这种冲突,以及这种资产阶级艺术批判的、否定的、超越的性质,也就是说,只有在审美形式中,才有资产阶级的反资产阶级性质。持久的审美颠覆这就是艺术之道。革命是艺术的实质。,2、艺术的自律性,马尔库塞十分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因而把艺术和审美与人的自由和解放联系了起来。 他在论述新感性的论解放第二章中集中地论述了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他指出,审美的天地是一个生活世界,依靠它,自由的需

21、求和潜能,找寻着自身的解放。审美秩序就其本身的要求看是自律的。艺术作品建立了自己本身的界限和目的,它的意图就在于把各个组成成分按其自身的法则联系在一起,这些法则构成悲剧、小说、奏鸣曲和绘画的“形式” 在阻碍革命与反抗中,他指出,所谓“审美形式”,是指和谐、节奏、对比诸性质的总体,它使得作品成为一个自足的整体,具有自身的结构和秩序(风格)。艺术作品正是借助这些性质,才改变着现实中支配一切的秩序。审美形式排斥所有的融合,从而让文学成为文学本身。,马尔库塞为了强调艺术的这种自律性,特别指出了形式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出了一种形式本体论。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名为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他明确指出,形

22、式是艺术本身的现实,是艺术自身。那种构成作品的独一无二、经久不衰的同一的东西,那种使一件制品成为一件艺术作品的东西这种实体就是形式。借助形式而且只有借助形式,内容才获得其独一无二性。 换言之,作为现实之形式的艺术的意义是:不是对给定东西的美化,而是建构出全然不同和对立的现实。审美憧憬是革命的组成部分。,马尔库塞通过审美和艺术的形式自律性,把审美和艺术的革命功能归结为为了它们自身的固有本质,从而把审美和艺术在人生、人类复归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和崇高地位给固定下来了。,3艺术的感性性,马尔库塞通过艺术的自律性,把艺术和审美的革命性赋予了它的本质本身,而又通过艺术的感性性进一步规定了实现这种革命的途径建

23、立新感性。他吸收和改造了席勒的美学思想,要求建立一种新感性,并把这种新感性当做他解放人类、改造社会的必要途径。他指出,沟通着感性和理性的想象力,当它成为实践的东西后,就是“生产性”的东西了,这意味着它在现实的重构中成为一股指导力量。,马尔库塞强调艺术和审美的感性性,就是为了建立“新感性”,并通过建立新感性去解放人类,建立一个非压抑性的新现实世界,使之复归于人的爱欲本能之中。,(三)艺术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发挥,艺术具有社会政治的革命功能,这是马尔库塞的最基本的观点,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必然结论,在总的方向上也是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一致的。 他反对把艺术当做政治革命的直

24、接工具,而要求艺术把政治内容加以审美形式的变形。他说得十分明白:革命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统一、一种敌对的统一。艺术遵从必然性,然又有其自身的自由,这种自由并非革命的自由。艺术与革命在“改造世界”即解放中,携起手来,但是,艺术在其实践中,并不放弃它自身的维度:艺术总是非操作性的东西。艺术与革命的联结点,存在于审美之维上,存在于艺术本身中。,在审美之维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性考察中,马尔库塞着重论述了这个问题。他反复地强调艺术的政治批判功能在于它自身的审美形式。 他说,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我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即在审美形式本身。此外,我还认为,艺术通过其审美的形式,在

25、现存的社会关系中,主要是自律的。在艺术自律的王国中,艺术既抗拒着这些现存的关系,同时又超越它们。,第三节 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美学,一、生平: 爱利希弗罗姆( Fromm,Erich 19001980) 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家庭,先后在法兰克福、海德堡、慕尼黑等大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后去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研究弗洛伊德学说。1928年加盟法兰克福学派。1934年由于纳粹上台而被迫移居美国,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耶鲁、纽约等大学。1946年创建威廉怀特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所。1971年移居瑞士。 其主要

26、著作有:逃避自由(1941)、心理分析和伦理学)(1954)、健全的社会)(1955)、现代人及其未来)(1960)、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爱的艺术)(1979)等。,弗洛姆毕生的宗旨是认识人、改造人、美化人,创造健全的社会,为此,他潜心研究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企图在两人之间构架桥梁,达到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合作,开展现代社会中的心理革命。他虽无文论、美学专著,却有关于文论、美学的精辟见解。,二、以“生产性的爱”为核心的人学,弗洛姆的文论、美学以人学为基础,他努力用马克思的学说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而提出自己的人论。他指出,马克思认为人是由社会形成的,

27、而弗洛伊德则主要从人的家庭遭际、心理分析来看人,马克思的思想比弗洛伊德更科学、深刻、宽广,但缺乏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细分析。因此他想在综合两者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人论。在他的文论中,爱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在他看来,爱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人之爱是确立人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途径,更是艺术生产的基本动因。,他看到当代西方社会呈现爱的匮乏、爱的异化,觉察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与爱的原则是水火不相容的”,并认为爱的匮乏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日益沉沦的表现和根源。 从哲学层面看,他清醒地看到人面对生与死、实现生命潜能的要求与实际上不可能全部实现的深刻矛盾,即人的存在的二律背反;他同时还看到人在

28、不同历史时代也面临着“历史的二律背反”。这两个“二律背反”是每个现实的人必须面对并寻求回答的问题 。,成熟的爱应是一种“生产性的爱”,一种“给予”,“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达”,是“快乐的”体验,由此“表现了我生命的存在”,“给予”包含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四要素。这就是弗洛姆人论的基本观点。 弗洛姆“生产性的爱”的理论确实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与情欲、本能的统一,确立了人的完整性,防止人丧失自我,为文艺找到了主体的人,为美学、文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人学基础。,三、展示人类普遍经验的艺术象征论,弗洛姆就是将文艺看成一种普遍的象征,一种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展示。他从象征与人类普遍经验的深刻联系出发来分析人类的梦

29、、神话、童话和文学作品,把梦看做是人性的真实表现。,四、“社会无意识”论和文学,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领域的发现,荣格对“集体无意识”的强调,是精神分析学的两大成就。而弗洛姆“社会无意识”概念的提出,则是一个新的理论,体现了他综合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努力。,弗洛姆强调了文学与社会无意识的密切关联。首先,他认为文学创作如同睡眠状态的梦境一样,是处于无意识层的内心体验,作家把无意识流动表现出来的过程就是用普遍的象征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体验的过程,也是突破和超越社会意识压抑的过程。一句话,艺术创造状态是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意识相互冲突、协调的过程。其次,艺术思维也是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意识,情感、体验与理性逻辑,自由状态与文化制约相冲突、调和的过程。再次,文学语言是一种久被遗忘的普遍的象征语言,它侧重于表现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无意识关系密切,但它只有在作家进人反观自身的自由的创造状态,即类似于睡眠中的梦境状态时,才会涌现;而文学创作同时还会受到社会意识层的正常语言的压抑和影响。正是这两种语言的矛盾冲突,决定着作家的创作活动及过程,决定着文学作品深层意义的表达方式和程度,也决定着作家的语言功力和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