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察设计9.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20918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33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察设计9.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道路勘察设计9.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道路勘察设计9.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道路勘察设计9.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道路勘察设计9.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勘察设计9.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察设计9.ppt(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竖曲线,1定义: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变坡角:相邻两条坡度线的坡角差,通常用坡度值之差代替,用表示,即 =2-1tg2- tg1=i2-i1,凹型竖曲线 0,凸型竖曲线 0,2竖曲线的作用:,(1)其缓冲作用: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变坡点的突变。 (2)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 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 凹形:下穿式立体交叉的下线。 (3)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适感。 3. 竖曲线的线形 规范规定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线形。 抛物线的纵轴保持直立

2、,且与两相邻纵坡线相切。,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和i2。抛物线竖曲线有两种可能的形式: (1)包含抛物线底(顶)部; (2)不含抛物线底(顶)部。,式中:R抛物线顶点处的曲率半径,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和i2。抛物线竖曲线有两种可能的形式: (1)包含抛物线底(顶)部; (2)不含抛物线底(顶)部。,式中:k抛物线顶点处的曲率半径 ; i1竖曲线顶(底)点处切线的坡度。,对竖曲线上任一点P,其切线的斜率(纵坡)为,当x=0时,ip=i1; 当x=L时,,竖曲线半径R系指竖曲线顶(

3、底)部的曲率半径。 若竖曲线包含抛物线顶点,则 R=k。 若竖曲线不包含抛物线顶点,则竖曲线半径指竖曲线的顶(凸竖曲线)或底(凹竖曲线)部的曲率半径。可按下面的方法计算:,抛物线顶点曲率半径:,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为r,,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 r = k(1+i2)3/2 竖曲线底部的切线坡度i1较小,故i12可略去不计 ,则竖曲线底部的曲率半径R为: R = r k,二次抛物线竖曲线基本方程式(通式)为,2竖曲线诸要素计算公式,(1)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 L = xA - xB,(2)竖曲线切线长T: 因为T = T1 = T2,则,(3)竖曲线外距E:,i2,(4)竖曲线上

4、任一点竖距h:,下半支曲线在竖曲线终点的切线上的竖距h为:,(3)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下半支曲线在竖曲线终点的切线上的竖距h为:,为简单起见,将两式合并写成下式,,式中:x竖曲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始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 y竖曲线上任意点到切线的纵距,即竖曲线上任意点与坡线的高差。,竖曲线外距E:,上半支曲线x = T1时:,故 T1 = T2 = T,由于外距是边坡点处的竖距,则E1 = E2 = E,,下半支曲线x = T2时:,(一)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 1缓和冲击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根据试验,认为离心加速度应限制在0.50.7m/s2比较合适。我国标准规定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值,相当于a=0.278 m/s2。,2时间行程不过短 最短应满足3s行程。,3满足视距的要求: 凸形竖曲线:坡顶视线受阻 凹形竖曲线:下穿立交 4. 凸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行车视距。 凹形竖曲线的主要控制因素:缓和冲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