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讲稿6.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30702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工程基础讲稿6.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材料工程基础讲稿6.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材料工程基础讲稿6.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材料工程基础讲稿6.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材料工程基础讲稿6.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工程基础讲稿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工程基础讲稿6.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马氏体转变 M是碳溶于Fe而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 碳在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M转变产物是硬而脆的。 Fe-Ni、Fe-Mn合金以及许多有色金属及合金中也发现了M转变。不仅观察到了冷却过程中发生M转变,还观察到了加热过程中所 发生的M逆转变。 M转变的定义为:在冷却过程中所发生的M转变的产物统称为M。 M转变和其它转变不同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认识到M转变和其它 转变的共同点,由此确定了M转变与一般固态相变之间的一系列共 同特征,可以从固态转变一般规律来认识M转变,而在M转变进行 的条件中去寻求M转变与一般固态转变的不同点的原因。 不仅在金属材料中有M转变,在陶瓷材料、有机材料,甚至生

2、物材 料中都有M类型的转变。基于这个认识,把M转变定义为:凡符合 M转变基本特征的转变统称为M转变。,41 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 M转变是在低温下进行的一种转变。 1转变的非恒温性 转变是在某一特定的温度Ms以下才发生的,当到达某一温度时 便以极大的速度形成一定数量的M。 转变量是温度的函数。 转变具有的不完全性 残余奥氏体Ar。 M有可能爆发形成 。 少数M等温转变。,2转变的共格性和表面浮凸现象 浮凸效应 在预先磨光的表面上刻划的直线STS在转变后既不弯曲,也不折 断,而是形成了折线STTS 表面浮凸表明,M转变是通过切 变的方式实现的。 M和A间界面上的原子为两相所 共有,新母相间保持共

3、格关系。 界面是以切变维持的共格界面 切变共格界面。M的长大是靠母 相中原子作有规律的迁移,使界 面推移而不改变界面上共格关系的结果。 共格界面的界面能,弹性应变能E,随着M的形成其周围A 点阵中产生一定的E,从而积蓄一定的E,而且E随M尺寸的增大而 增大。 M长大到一定尺寸,使界面上A中弹性应力超过其弹性极限 时,两相间的共格关系即遭破坏,这时M便停止长大。,3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 实验表明,Fe-Ni合金在极低的温度(196)下,M长大速 度仍可达到105cm/s数量级。足以证实,M转变时铁原子的迁移不 可能超过一个原子间距,即相变不可能以扩散的方式进行。 另外,M中的碳含量与原A完全一致

4、,表明M转变时也没有发生 碳的扩散。因此,M转变属于无扩散型相变。这是它与其它类型相 变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4马氏体转变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1)取向关系 钢中M与A中已经发现的晶体学取向关系有KS关系、西山 (N)关系和GT关系等。 KS关系 Kurdjumov和Sachs采用X射线极图法测出1.4C 钢中M()和A()之间存在的取向关系为: 110111,。在111晶面族中每 个晶面M可能有6种不同取向,而立方点阵的111晶面族中可能 有4种晶面,故M在A中总共可能有24种取向。 西山(Nishiyama)关系 011111, 与KS关系相比,两者的晶面 平行关系相同,但晶向平行关系 却相

5、差5o16。在111晶面族 中每个晶面上马氏体只可能有3种 不同的取向,故马氏体在奥氏体 中总共可能有12种取向。,GT关系 Greninger和Troiano精确地测量了Fe-0.8C-22Ni合金 奥氏体单晶中M的取向,发现KS关系中的平行晶面和晶向实际上 还略有偏差,即:110111差1o, 差2o。 2)惯习面 由于M转变是以共格区别的方式进行的,所以M相变时的惯习面 也就是两相的交界面,即共格面。正因如此,惯习面应是不畸变平 面,即不发生畸变和转动。钢中M的惯习面随碳含量的不同而异, 常见的有三种: 碳含量0.6%为111,0.61.4%为225,1.4%为 259。 另外,随M形成

6、温度的下降,惯习面向高指数变化,例如碳含量 较高的A在较高温度形成的M的惯习面为225,而在较低温度形 成的M的惯习面为259。由于M的惯习面不同,将会带来M组织 形态上的差异。,5转变的可逆性 冷却时,高温相可以通过M转变而转变为M。同样,加热时M也 可以通过M转变而转变为高温相,即M转变具有可逆性。一般称加 热时的M转变为逆转变。逆转变与冷却时所发生的M转变具有相同 的特点。与冷却时的Ms及Mf相对应,逆转变时也有转变开始温度 As及转变终了温度Af。As较Ms为高,两者之差视合金而异,如Au- Cd ,Ag-Cd等合金较小,仅2050,而Fe-Ni等合金就很大,大于 400。对钢来说,在

7、一般情况下观察不到M的逆转变,这是因为M 被加热时在温度尚未到达As点的过程中已发生了分解(回火),因 而不存在直接转变为A的可能性。只有在采用极快的加热速度,使 之来不及分解的情况下才会发生逆转变。据报导,含0.8%C钢以 5000/s的速度加热时,可以在590600发生逆转变。,42 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 Fe-C合金M是由A直接转变的,M与A的成分完全相 同。X射线分析证实,M是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 体,以表示。-Fe是体心立方点阵溶碳量碳 在-Fe中处于过饱和状态。 1马氏体的晶胞及点阵常数 Afcc,碳原子位于铁原子所组成的 正八面体中心。M转变fcc的A通过切 变体心立方的-Fe

8、。碳原子仍然停 留在六个铁原子所组成的八面体中心。 碳原子在点阵中的可能位置是-Fe体 心立方晶胞的各棱边的中央和面心处 由铁原子组成的扁八面体的空隙。,体心立方点阵中的八面体不是正八面体,而是扁八面体。 在八面体的三个轴中有一个是短轴。在短轴方向上的空 隙为3.8102nm,碳原子直径0.154nm。在平衡状态下 碳在-Fe中的溶解度0.006%C。M转变成分不变,碳原 子仍固溶在-Fe的点阵中而形成过饱和的间隙固溶体。 在-Fe点阵八面体中心的碳原子使扁八面体发生畸 变:短轴伸长,长轴缩短。把所有的八面体按短轴的取 向分为三组:短轴平行于X轴的称为X取向,其中心称为X 位置。同样,短轴平行

9、于Y(Z)轴的称为Y(Z)取向, 其中心称为Y(Z)位置。,位于X位置的碳原子a,b和c。 如M中的碳原子均匀分布在X、Y、Z碳原子的存在引起bcc的 点阵常数。 转变的切变特征碳原子都落在-Fe点阵内的同一个位置上 Z位置点阵常数c,a与b,ca和b。bcc体心正方。M中 C%c,a与b,正方度c/a。 c=a0+ a=a0- c/a=1+ (4-1) 式中 a0=0.2861nm(-Fe的点阵常数); =0.1160.002;=0.0130.002; =0.0460.001; -马氏体的碳含量(Wt%)。 可以通过c/a计算马氏体的碳含量(Wt%)。,2M的异常正方度 有些钢中M的正方度与

10、其C%量的关系不符合(41)式异 常正方度。 正方度高于(41)规律的,如高碳铝钢和高镍钢中新淬火态 M。但温度回升到室温时:c轴,a轴正方度。 有的正方度低于(41)规律的,如Ms点低于0的锰钢,制成 A单晶淬入液氮,在液氮温度下M的正方度低于(41)规律 异常低正方度 正交点阵,即ab。但当温度回升到室温时,则c 轴、a轴,使正方度渐趋近(41)式。 当碳原子在M点阵中呈部分无序分布时,表现出正方度较低; 无序分布程度正方度。原因:部分碳原子在另外两组空隙位 置上分布的概率不等,就必然造成ab形成正交点阵。,新淬火态M成异常高正方度的原因:碳原子几乎都处于同一组 空隙位置上呈完全有序态,当

11、温度回升至室温时,发生无序转变 正方度。 式(41)表达的规律:80的碳原子位于Z位置,其余20的 位于X、Y位置。 对于碳含量小于0.2%M,在室温下M中的碳原子或是偏聚于位 错线附近,或是均匀地分布在X、Y、Z三个位置完全无序状 态。原因:含碳低于0.2%M,有序无序转变温度在室温以下。 M碳含量大于0.2%时,正方度由(41)计算,小于0.2%时,碳 原子呈无序分布,正方度为1体心正方点阵。 M异常正方度的发现,对于研究M的形成过程和转变机理有着重 要的意义。,43 M组织形态 化学成分和热处理条件显著影响组织形态、内部亚结构和显微 裂纹形成倾向,这些因素又决定着钢的力学性能。 已经明确

12、,M的组织形态随碳含量、合金元素含量以及M的形成 温度等改变。 钢中M的形态有五种:板条状M、透镜片状M、蝴蝶状M、薄板 状M及薄片状M。 1板条状马氏体 成分条件:低中碳钢、铁镍合金及不锈钢。 板条状M是由许多M板条集合而成。立体形态是扁条状或是薄板 状。每一个板或条均为一单晶。相邻板条如不呈孪晶关系,则将在 其间夹有厚20nm的薄壳状残余A。Ar的碳含量较高,也很稳定,在 合金钢中冷却到196也不转变。,43 M组织形态 化学成分和热处理条件显著影响组织形态、内部亚结构和显微 裂纹形成倾向,这些因素又决定着钢的力学性能。 已经明确,M的组织形态随碳含量、合金元素含量以及M的形成 温度等改变

13、。 钢中M的形态有五种:板条状M、透镜片状M、蝴蝶状M、薄板 状M及薄片状M。 1板条状马氏体 成分条件:低中碳钢、铁镍合金及不锈钢。 板条状M是由许多M板条集合而成。立体形态是扁条状或是薄板 状。每一个板或条均为一单晶。相邻板条如不呈孪晶关系,则将在 其间夹有厚20nm的薄壳状残余A。Ar的碳含量较高,也很稳定,在 合金钢中冷却到196也不转变。,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 一个A晶粒可以转变成几个板条束。在一 个板条束内常常可以观察到黑白相间的块 板条块。 即:一个A晶粒可以转变成几个束 (Packet),一个束又可以分为几个块 (Block),块由板或条组成。板和条 是板条M的基

14、本单元。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中所观察到的M形状 均呈长条状。板条的宽度范围在0.025 2.25m之间,多数板条宽度在0.1 0.2m之间。透镜观察表明,板条M的亚结构主要是位错。用电阻 法测定其位错密度约为(0.30.9)1012cm-2。 在板条M内部有时也可以观察到孪晶,数量。故又称板条M 为位错型M。板条M的惯习面为111,位向关系为KS关系。,板条M束是指惯习面相同且形态上呈现相互平行 的M板条群集在一起所组成。按照KS关系, 011中的晶面与惯习面(111)相平行的相 邻板条组成一个束,而与惯习面( )相平行 组成另一个束,对一个单晶体(晶粒)来说,面心 立方点阵有四个不同的111面

15、,故一个A晶粒内 有可能形成四种不同的取向的M束。M束之间是以 大角度界面(束界)分开。,M块:指惯习面晶面指数相同且与母相取向关系(指晶面平行关系)相同的板条集团。在维持KS关系的情况下,一个惯习面上可以有六个不同的取向。各块之间以大角度界面(块界)分开,并在光镜下呈现黑白交替的色调。 当板条束内呈现块时,每一个小块内的板条均具有相同的取向,故块又可称为同位向束。如果在板条束内不出现块,则相邻的板条有可能绕轴,从一个取向转向另一个取向,在一个惯习面上,最多可以有六个取向,故最多转动六次后就将恢复到最初的取向。但在实际情况下不一定所有的六个取向均能出现。,2透镜片状马氏体 成分条件:中、高碳钢

16、及高镍的Fe-Ni合金。 透镜片状的立体外形呈双凸透镜状,与试样磨面相截呈针状或竹叶状片针状M。 当A被过冷到Ms点以下时,最先形成的第一片M将贯穿整个A晶粒,而将晶粒分为两半。 但如晶界两侧的晶粒的取向很相近时,则M片也有可能穿过A晶界而贯穿两个甚至三个A晶粒。以后形成的M片将受阻于已形成的M片,故后形成的M片愈来愈短小。,片状M的惯习面及位向关系与形成温度有关,形 成温度高时,惯习面为225,与A的位向关系为 KS关系;形成温度低时,惯习面为259,位 向关系为西山关系,且在M片的中间有一直线中脊。225M可以爆发形成。爆发形成的M常呈Z 字形。 片状M内的亚结构主要为112孪晶,孪 晶间

17、距为510nm。但孪晶仅存在于片的中部, 在片的边缘则为复杂的位错组列。孪晶区所占比 例与M形成温度有关,形成温度愈低,孪晶区所占 的比例愈大。,蝴蝶状M、薄板状M及薄片状M p95-96,3影响M形态及其亚结构的因素 1)化学成分 A的化学成分是影响形态和亚结构的主要因素。在A 的化学成分中以碳含量最为重要。碳钢中含0.3%C以下为板条M, 1.0%C以上为透镜片状M,0.31.0%C之间为板条M与透镜片状M 的混合组织。在Fe-Ni-C合金中,M的形态及亚结构也与碳含量有 关。随A中碳含量的增加,M的形态由板条状向透镜片状M转化。在 其它合金元素中,凡能缩小相区的,将促使得到板条M;凡能扩

18、 大相区的,将促使M形态从板条M转化为片针状M。,2)M形成温度 随形成温度降低,形态:板条状片针状M转化。 亚结构则由位错转化为孪晶。由于M转变是在MsMf的温度范围内 进行的,因此,对于一定成分的A来说,也有可能转变成几种不同 形态的M。 3)A的层错能 A层错能低时,易于形成-M。一班认为,层错能愈低,愈难形 成相变孪晶,愈趋向形成位错板条M。 4)A与M的强度 M的形态与Ms点处A的屈服强度有关,屈服极限196MPa时惯习 面为111的板条M或惯习面为225的透镜片状M。196MPa 时惯习面为259的透镜片状M。此外,M的形态还与形成M的强 度有关。当A的屈服极限小于196MPa时,

19、所形成的M的强度较低时, 则将得到111板条M,如所形成的M的强度较高时,则得到 225透镜片状M。,44马氏体转变的热力学 1M转变的驱动力 根据相变规律,要使相变得以进行,必须满足系统的自由焓小于 0。M转变也不例外,根据相变热力学,M转变的驱动力是M与A的 化学自由焓差。当温度为T0时,两相自由焓差 0,即 表示两相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当温度低于T0时 0, 说明M比A稳定,A应转变为同成分的M。 即为M转变的 驱动力,它与(T0-Ms)值有关。,当母相被过冷到略低于T0温度时,M转变并不发生,必须过冷到 低于T0的某一温度Ms以下时才能发生M转变,并且大部分合金的M 转变必须在不断的降

20、温过程中转变量才能不断增加。 Ms与T0温度的差值称为热滞,其大小随合金种类和成分而异。铁 系合金的热滞可达二百多摄氏度,而有的合金如Au-Cd,Ag-Cd合金 等仅十几摄氏度到几十摄氏度。 与T0一样,Ms也视合金成分而异。Fe-C合金的Ms随碳含量的增加 而下降。Mf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M转变在两相自由焓略低的温度下不发生转变,而必须过冷到Ms 温度以下M转变才能开始,且大多数合金的M转变必须在不断降温 过程中转变量才能不断增加。 当M形成时,相变驱动力除了与其它相变一样,需克服新形成界 面的界面能等阻力以外,还需克服: 维持共格切变所需的共格切变能; 实现表明浮凸所需的宏观均匀切变

21、能; 因新相比容增大而引起的膨胀应变能; 与M相邻的A产生顺应变产生的协作应变能; 在M内部形成高密度位错和微细孪晶的宏观不均匀切变能 M转变时原子协作移动的摩擦阻力(热能)等等。,即为了实现同成分的的转变: 相变自由能缺陷能界面能共格切变能宏 观均匀切变能膨胀应变能协作应变能宏观不 均匀切变能热能等。 A向M的转变才可能进行。为了满足上述条件, 就必须在两相自由焓相等的温度下有较大的过冷度 (TT0Ms),以便为M转变提供足够的化学驱动 力。这就是M转变存在热滞温度的原因。,2Ms点的物理意义 A和M两相自由焓差达到相变所需的最小化学驱动力值时的温 度。或者说,Ms点反映了使M转变得以进行所

22、需要的最小过冷度。 根据Ms点的物理意义,可以进一步明确: 由M转变的无扩散性,转变温度一旦达到Ms温度,即可克服相 变阻力,转变可快速进行。表现在动力学上为不需要孕育期以及转 变的爆发性。 因为的转变需消耗驱动力以克服相变阻力,所以 转变需不断降温,以补偿驱动力的消耗,表现在动力学上是在不断 降温过程中M转变量才能不断增加。同时使更小的核胚成为临界晶 核,使M转变得以进行下去。,3影响Ms点的因素 1)A化学成分的影响 A的化学成分是影响Ms点的最主要的因素。 碳对Ms点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含碳量的增加,Ms及Mf均不断下 降,但下降趋势不同。碳量小于0.6%时,Mf 比Ms下降得快,故能 扩

23、大M转变的温度范围。大于0.6%时,Mf已低于室温,故冷却到室 温时,将保留较多的未转变的残余A。 与碳一样,氮也能强烈降低Ms点。 钢中常见的合金元素,除Al与Co可 提高Ms点外,其余合金元素均可降低 Ms点 。 2加热规范的影响 提高在A单相加热温度或者延长加热时间, 能使Ms有所提高。,3应力和塑性变形 实验证实,对A进行弹性弯曲时,在受拉应力的一侧发生了M转 变,而在受压应力一侧仍保持为A状态。这是因为M的比容大,转 变时产生体积膨胀,因而拉应力(包括单向拉应力)促进M形成, 从而表现为使Ms点升高,而多向压应力则阻止M形成。 在Ms点以上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塑性变形会促使A在形变温度

24、下 转变为M,即相当于塑性变形使Ms点提高。这种因形变而促成的M又 称应变诱发M。 产生应变诱发M的温度有一个最高限, 称为Md点,高于Md点,便不会产生应变 诱发M。这是因为形变能为M转变提供了 附加的机械驱动力,补偿了所需要的部 分化学驱动力,因而使转变可以在较高 的温度下发生,即相当于Ms点提高了。,也可以解释为适当的塑性形变可以提供有利于M形核的 晶体缺陷(层错、位错),从而促进了M的形成。若高于 Md点,则因化学驱动力不足而不会发生上述转变。Md点的 温度低于T0温度。 应变也可以诱发M逆转变。应变诱发M逆转变的下限温 度称为Ad。Md和Ad同样随合金成分而异。通常近似认为 T0=1/2(Md+ A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