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培训 (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8994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1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培训 (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培训 (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培训 (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培训 (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培训 (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培训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培训 (2).ppt(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层医务人员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 市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年4月3日 主要内容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 二、全球及国内艾滋病流行现状 三、艾滋病防治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影响 四、艾滋病防治措施 五、 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和策略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定义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 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故称之为艾滋 病 是由艾滋病病毒,又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的免疫系统, 而发生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 艾滋病为法定乙类报告传染病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病毒特点 有两条单链RNA,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 u分为两型,即HIV1和HIV

2、2 u目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主要由HIV1所致, uHIV2主要在西非部分地区流行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比乙型肝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 力低的多,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可存活数小时到数天; 对热很敏感,10020分钟可将其完全灭活; 对化学品也十分敏感,耐碱不耐酸,酸性消毒剂 有良好的效果。10%漂白粉、75%乙醇、2000 5000mg/L次氯酸钠、2%的戊二醛等都能杀死HIV; 对紫外线不敏感。 病原体:艾滋病病毒逆转录病毒科,因带有以RNA为模板催化 合成DNA的逆转录酶而得名。HIV属慢病毒属中的灵长类免疫缺陷 病毒亚属,包括HIV-1和 HIV-2。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临床表现 -1 急性感染期

3、 在暴露HIV 24周后,可出现急性病 毒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淋巴腺炎,咽喉痛、皮 疹、肌肉痛、关节痛、腹泻及头痛等,持续1 2周 后自行缓解。此时HIV大量复制,CD4细胞急剧下降 。从HIV侵入机体到机体出现抗-HIV抗体的这段时期 称为“窗口期”,窗口期为2周至3个月。 无症状HIV感染期 此期可延续数月到十多年,从 HIV感染到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的中位潜伏期约为10 年。此期除可有持续性全身淋巴腺病外,很少有其 他症状和体症。约在感染后6个月,机体HIV病毒载 量维持较低水平, CD4细胞亦逐步下降。 艾滋病期 随着HIV对淋巴细胞的破坏,机体免疫功 能进行性恶化,病人更容易受各种机

4、会性感染或肿 瘤的侵害,而出现各种症状和体症,最后进入艾滋 病期。从进入艾滋病期至病人死亡的时间约为半年至两年 。 感 染 成 功 急 性 期 症 状 诊 断 艾 滋 病 死 亡 - 4-8周- 出 现 症 状 8-10 年 1年 0.5-2年 HIV抗体- HIV抗体+, 无症状 有症状 HIV抗体+ 艾滋病 感染艾滋病后的自然发展过程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 临床表现- 2 持续的不名原因发烧 体重进行下降 反复发生肺部感染 慢性迁延性腹泻 反复发生的皮疹 卡氏肺囊虫肺炎 机会性感染 肿瘤 神经系统症状 一、艾滋病的临床表现-1(具体) 呼吸系统疾病:卡式肺囊虫肺炎(PCP)、结核病、鸟型结核

5、分支杆菌感染( MAI)、诺卡式菌属感染、呼吸系统的真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CMV) 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梅毒螺旋体、结核 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肿瘤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Kaposis肉 瘤;其它:继发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继发与曲霉菌感染的血管损害。 消化系统疾病:口腔念珠菌病、隐孢子虫病、兰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病和阿 米巴病、沙门氏菌病、病毒感染所致消化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损害:心脏: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病变与心内膜炎;血管损害:主要 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内膜炎;肿瘤性心脏损害:卡波济氏肉瘤和恶性淋巴瘤;药物性心血 管损害:

6、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低血压、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心血管损害。 皮肤粘膜疾病:感染性皮肤粘膜病变:CMV感染、HSV或型感染、痘病 毒感染、乳头瘤病毒感染、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真菌感染、细菌感染;非感染性皮肤 粘膜病变:脂溢性皮炎、KS肉瘤、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肛门、直肠的泄殖腔原癌也较常见 。 一、艾滋病的临床表现-2(具体) 眼科表现:脉络膜、视网膜和玻璃体疾病:主要与巨细胞病毒、HZV和 弓形体感染有关;视神经病变:常见病因是CMV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 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结膜及其他眼部疾病。 肾脏疾病:HIV相关肾病(HIVAN):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感染因 素引起,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

7、化是其独有特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 乱:肾上腺功能低下及HIV感染者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应用是造成紊乱的主要 原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可继发与液体摄入不足或胃肠道液体丢失过多造成 的肾前性氮质血症。 内分泌紊乱:肾上腺功能不全、性功能减退、甲状腺疾病、代谢紊乱。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贫血、粒细胞减少 症 恶性肿瘤:卡波济氏肉瘤(KS):由卡波济氏肉瘤疱疹病毒引起、非 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他恶性肿瘤。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染源和宿主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 源,包括: 无症状的HIV感染者 艾滋病病人 通过检测血液中有无艾滋病病毒抗体, 确定是否被感染 一、艾滋病

8、基本知识传染途径-1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各种体液均具有传染性。血液、精液、唾液、乳汁、阴道分 泌物、脑脊液、尿液及伤口渗出液中均可分离HIV.主要途径有三种: 血液传播:包括: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药 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共用其他 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 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 、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 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注 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 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输用未经艾滋病病

9、毒抗体检查的供血 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 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河 南上蔡县文楼村,已检查出来的艾滋病感染者高达61%以上 )(2011年8月24台大医院误将艾滋 病患者器官移植给5名患者 )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染途径-2 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 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 (这与肛门直肠和阴道的解剖组织 有关。直肠黏膜为柱状上皮,与阴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相比 ,抵抗力和弹性都较脆弱,因而容易在性交过程中受到创 伤,精液中的HIV可以通过细小的创面进入血液循环,而感 染。同性恋的肛交活动中,“被动”比感染的危害

10、性更大 。) 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 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 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职业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可因针头刺伤或粘膜被污染的血 液溅污而接触病毒,已有因被HIV的血液针头刺伤医务工 作者而发病的报导,虽然病例不多,但应引起高度重视。 据资料统计,如果男方是HIV阳性,男女性交单次男 传给女的几率是0.05%0.15%,要比女方是HIV 阳性的情况下,女传给男的机会多2.5倍,也就是说 通过性接触,女性比男性更易感染HIV。正确应用安 全套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性传播。 据统计在不进行母婴干预的情况下,婴儿的

11、感染几率 约为25%30%,其中发展中国家母婴传播的感染 率为13%42%,发达国家为14%25%。而母体 中艾滋病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孕妇的一些不良 行为如吸烟、吸毒等都和胎儿受感染的几率有关。 冰岛承认同性恋合法 女总理和同性伴侣结婚 2010年6月27日, 冰岛颁布相关法律 ,承认同性恋合法 。同一天,冰岛女 总理约翰娜西于尔 扎多蒂和相恋多年 的同性伴侣完婚, 成为合法“夫妻”。 据悉,西古达朵提 是全球首个公开同 性恋身份的国家领 导人。 同性恋情侣北京前门大街拍婚纱照 注射吸毒途径 母婴垂直传播 这样接触很安全! 日常接触不传播日常接触不传播 这样接触很安全! 不传播艾滋病的

12、行为/途径 二、全球及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全球艾滋病流行形势 (1981年首例)目前,25个国家的新增感染者减少了 50%,与2001年相比减少了70万人。自2001年以来,在 非洲一些高感染率国家,其降幅最为明显,比如马拉维、博 茨瓦纳的降幅都在70以上。过去六年中,撒哈拉以南非 洲地区艾滋病死亡率降低了1/3。 艾滋病规划署2012年11月20日宣布2011年,全球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仍有3400万人,其中新增感染者为250万,另 有17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有关的疾病。此外,还有680万感 染者无法及时得到医治,所以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已基本控制住了毒品使用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目

13、 前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进一步完善治疗服务体系。 2011年每天约有近6850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5750人死 于艾滋病.(2500000/365=6849/24=285/60=4.756/分 钟) 我国流行概况 1985年首例发现 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截至2012年 10月31日,全国 累计报告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和病 人492191人,其 中存活者383285 人,死亡108906人 。 (492191/27=18229/365=4 9.9个/天) 按照联合国艾滋 病规划署和世界 卫生组织推荐的 方法估算,截至 2011年底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和病 人约78万。 63%被发现 1985年 19

14、89年 1995年 1998年 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范围的变化 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1998年全国所有省份报告有HIV感染 者。 32 2011年疫情估计全人群HIV感染率为 5.8/万。 截至2012年10月31日,疫情较严重的 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 等9个省累计感染者/病人占全国的 79.9%,累计病例超过1000名的县( 区)93个,超过5000名的县(区)5 个。 15-24岁青少年和50岁以上老年人感 染人数逐年上升。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一) 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 疫情严重 15 全国累计报告HIV/AIDS分布 (截至2011年

15、12月31日) 33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二) 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上升幅度逐步减缓 1985-2010年全国历年报告HIV/AIDS变化趋势 16 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 感染人数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 估计计HIV/AIDS 感染人数 (万) 65707478 新发发感染者人数 (万) 754.84.8 36 异性传播 + 同性传播 2009年存活74万感染者/病人 44.3 + 14.7= 59% 2007年5.0万新发感染者 44.7 + 12.2 = 57.9% 2009年4.8万新发感染者 42.2 + 32.5 = 74.7%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三) 性传播持续成

16、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 升速度明显 历年报告HIV的传播途径构成 性传 播 76.3%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三) 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 显 2011年1-10月,性途径占77.9% 2012年1-10月,性途径占84.9% 2011年1-10月,男性同性恋途径15% 2012年1-10月,男性同性恋途径21.1% 2012年男性同性恋哨点HIV感染率6.7% 20002011年哨点监测人群HIV抗体阳性率变化趋势 40 职业为学生的报告病例逐年上升。学生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报告数占当年报告总数的比例, 已经从2006年的0.96%升至2011年的1.64%,

17、其中2024岁年龄组所占学生组的比例,从2006 年的20.3%升至2011年19月的49.0%。 异地或异国婚姻造成的外来媳妇引起的输入 性病例在一些地区出现。 MSM人群HIV感染率持续增高。 老年男性HIV感染率增加明显。60岁以上老 年人2005年占5.4%,2010年占11%。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四) 全国受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 大学生已经成为感染艾滋病毒的重要人群 虽然学生人群的艾滋病疫情 总体仍处于低水平,但职业 为学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及艾滋病病人呈逐年上升趋 势,且性途径特别是同性传 播增加明显。 杭州市西湖区疾控中心 ( 2010年07月05日 )在所 辖的三所

18、大学结合体检,抽 查了三所大学2000名大学 生,结果发现有8名学生感 染上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0.4%)。 Where did students get information on sex ? 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大纲 开展生殖健康、性、安全流动等生活技能培训开展生殖健康、性、安全流动等生活技能培训 对师资开展参与式艾滋病、性病、生殖健康教学培训对师资开展参与式艾滋病、性病、生殖健康教学培训 督导评估 督导评估 山东省艾滋病流行状况 我省1992年在归国劳务人员中发现 首例HIV感染者。 截至2012年10月31日 累计报告现住址为我省的艾滋病病毒感 染者和病人3642例,其中艾滋病病毒

19、感染者2340例,艾滋病病人1302例 ;死亡报告736例。疫情已波及全省 140个县(市、区)。 2012年1-10月份,我省报告艾滋病病 毒感染者和病人922例。 累计治疗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1521例 (其中治疗儿童32例),分布在全省 17个市,131个县。2012年1-10月 新增320例治疗病人(其中儿童13例 ) 。 正在接受抗HIV治疗1245人 。 山东省艾滋病流行特点(一) 全省艾滋病疫情继续继续 保持低流行态势态势 ,各地发现发现 病例数量不同。 从2011年疫情估计结计结 果来看,截至2011年年底,估计计我省现现有HIV 感染者和AIDS病人5500人。根据山东东省第六

20、次人口普查办查办 公室公布的 山东东省常住人口为为9579.31万人,山东东省全人群感染率为为0.58/ 万 ,我省 艾滋病仍保持低流行态势态势 。 从病例报报告情况来看,截至2012年10月,全省17市均有艾滋病病例报报 告,但各地报报告的发现发现 数量差距较较大。青岛岛市、菏泽泽市、济济南市、临临 沂市和潍潍坊市5个市报报告病例占全省累计报计报 告病例数的57.6%。而威海市 、东营东营 市、枣枣庄市、日照市和莱芜芜市5个市报报告病例数仅仅占全省总总累计计 报报告病例数的8.2%。 从监测哨点资料来看,艾滋病感染也处于较低水平。 女性性工作者监测点HIV抗体阳性率 (1995-2012)

21、性病门诊就诊者监测点HIV抗体阳性率 (1995-2012) 男男同性恋者监测点HIV抗体阳性率 (2006-2012) 全省各市报告艾滋病病例分布情况(截至2012年10月31日) 地区2012年1-10月报报告HIV/AIDS累计报计报 告报报告HIV/AIDS 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 济济南市16117.46 43011.81 青岛岛市15416.70 50413.84 淄博市717.70 2386.53 枣枣庄市222.39 772.11 东营东营 市 192.06 812.22 烟台市535.75 2025.55 潍潍坊市677.27 3178.70 济济宁市535.75

22、2396.56 泰安市394.23 1303.57 威海市212.28 932.55 日照市141.52 310.85 莱芜芜市70.76 170.47 临临沂市717.70 37210.21 德州市454.88 1594.37 聊城市454.88 1303.57 滨滨州市303.25 1062.91 菏泽泽市505.42 47613.07 不详详市00.00 401.10 山东东省922100.00 3642100.00 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数量继续继续 增加,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趋势 。 山东省艾滋病流行特点(二) 图 山东省历年报告HIV/AIDS病例数(1992年-2012年10

23、月) 从我省病例报告情况来看,2009-2011年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98、725和854例, 分别较前一年增长34.6%、45.6%和17.8%。2012年1-10月报告艾滋病病例数922例, 比去年同期报告病例(761例)增长21.2%。 传播途径发生明显变化,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 图 山东省累计报告HIV/AIDS传播途径构成情况 ( 1992年-2012年10月) 山东省艾滋病流行特点(三) 截至2012年10月31日 l累计报告病例中,经同性传播1243例,占34.1%,异性传播1505例,占41.3%,其他24.6%。 l2012年1-10月报告病例中,同

24、性传播501例,占54.3%,异性传播317例,占34.4%,其他占 11.3%。 山东省历年报告艾滋病病例传播途径构成情况(1992年-2012年10月) 经经性传传播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55.8%上升到2012年1-10月的88.7%。同性传传播 上升速度迅速,经经同性传传播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2.6%迅速上升到2012年1-10月的 54.3%。8个哨点监测结监测结 果同时显时显 示, MSM人群HIV感染率由2006年的1.72%上升 到2012年的2.22% (0.25%-6.75%) 。 图. 历年报告不同性别艾滋病病例发展趋势(1992年-2012年10月) 2012年1-1

25、0月,山东省本年度报告的922例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中,男性多 于女性,男性701例,女性221例,男女比例为3.2:1。 除2005年报告女性艾滋病病例数多于男性外,其他年份报告艾滋病病例数,男 性均多于女性。 山东省艾滋病流行特点(四) 山东省艾滋病流行特点(五) 表 山东省历年报告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2007年-2012年1-10月) 年龄组龄组 (岁岁 ) 2007年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1-10月 =5571110443030 感染人群多样化,职业呈多元化趋势。 山东省艾滋病流行特点(六) 图 山东省历年报告病例职业分布情况(2007年-2012年

26、10月) n149名学生病例,男性140例(94.0%),其中,104例(74.3%)通过同性传播,12 例(8.6%)异性传播,10例(7.2%)母婴传播; n216名干部病例,男性211例(97.7%),其中,155例( 73.5% )同性传播,49例( 23.2%)异性传播; n112名民工的病例,男性92例(82.2%),其中,34例(37.0%)同性传播,41例( 44.6% )异性传播。 2007-2011年,山东省历年报告HIV/AIDS职业分布情况 职业职业 20072008200920102011 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人数 构成比 (%) 人数 构成比 (%) 人

27、数构成比(%) 幼托儿童31.0 20.5 40.800.0 20.2 散居儿童103.4 92.4 132.6121.7 121.4 学生72.4 154.1 204283.9 424.9 教师师10.3 30.8 30.6111.5 50.6 保育员员及保姆00.0 00.0 10.200.0 00.0 餐饮饮食品业业51.7 61.6 51111.5 151.8 公共场场所服务员务员51.7 41.1 91.8131.8 192.2 商业业服务务237.7 267.0 428.4638.7 8910.4 医务务人员员00.0 00.0 30.671.0 30.4 工人155.1 256.

28、8 489.68111.2 9110.7 民工134.4 277.3 153314.3 202.3 农农民15451.9 15943.0 19839.826035.9 30435.6 牧民00.0 00.0 0000.0 00.0 渔渔(船)民20.7 10.3 20.430.4 10.1 海员员及长长途驾驶驾驶 员员 20.7 20.5 91.860.8 50.6 干部职员职员62.0 92.4 316.2446.1 637.4 离退人员员00.0 20.5 0060.8 50.6 家政、家务务及待 业业 227.4 267.0 214.2476.5 647.5 不详详93.0 195.1

29、163.2243.3 222.6 其它206.7 359.5 5811.67810.8 9210.8 合计计297100.0 370100.0 498100725100.0 854100.0 2007-2011年,山东省历年报告HIV/AIDS样本来源 样样本来源 20072008200920102011 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 阳性配偶及性伴检查检查 23 7.7 267.0 367.2 486.6 323.7 女性阳性者子女检查检查 0 -82.2 71.4 91.2 80.9 术术前检测检测41 13.8 3910.5 5110.

30、2 7910.9 9411.0 性病门诊门诊15 5.1 102.7 91.8 283.9 242.8 检测检测 咨询询71 23.9 8222.2 14929.9 19927.4 24728.9 孕产妇检查产妇检查14 4.7 92.4 122.4 182.5 222.6 其他就诊诊者检检43 14.5 7420.0 8016.1 10414.3 12214.3 无偿偿献血人员员16 5.4 236.2 397.8 628.6 789.1 有偿偿供血人员员 0- 20.5 30.6 10.1 0- 强制/劳劳教戒毒人员员 1 0.3 10.3 20.4 304.1 738.5 妇妇教所/女劳

31、劳教所人 员员体检检 0 - 10.3 0- 20.3 0- 其他羁羁押人员检测员检测 16 5.4 195.1 295.8 395.4 313.6 出入境人员员体检检 5 1.7 30.8 71.4 60.8 80.9 婚前检查检查5 1.7 30.8 91.8 131.8 283.3 娱乐场娱乐场 所人员检测员检测 0 - 0- 00.0 10.1 0- 受血(制品)前检查检查 0 - 61.6 10.2 30.4 50.6 专题调查专题调查20 6.7 4512.2 408.0 618.4 576.7 其他 279.1 195.1 244.8 223.0 202.3 新兵体检检0 - 0

32、 - 0 - 0 -50.6 合计计 297100.0 370100.0 498100.0 725100.0 854100.0 枣庄市艾滋病流行现状 枣庄市2000年发现首例感染者,截至2012 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本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 病人78例 。 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9人,病 人 29人,(合计死亡19人,男15,女4);现接受 抗病毒治疗33人。 不同区市感染、死亡情况 不同性别所占比例 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市中区艾滋病流行现状 市中区2005年发现首例感染者,到目前累 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20例。其中本地 16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人,病人7人, (AI

33、DS死亡2人,男女各1人);现接受抗病毒治 疗6人。 市中区HIV/AIDS-分地区实时统计表 疾病AIDS报告数AIDS死亡数HIV感染者数HIV死亡数合计报计报 告合计计死亡 地区 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 矿区办事 处 3 31 11 1 404101 各塔埠办 事处 000000 文化路办 事处 2 2 1 1 303000 中心街办 事处 000000 龙山路办 事处 000000 光明路办 事处 1 1 101000 齐村镇 11 11112 123011 孟庄镇 000000 税郭镇 1 1 101000 永安乡 000000 西王庄乡 000000 不详乡镇 1 1

34、 101000 市中区 617112516000112 13 112 HIV/AIDS-分年龄性别实时统计表 疾病AIDS报告数AIDS死亡数 HIV感染者 数 HIV死亡数合计报计报 告合计计死亡 年龄分组 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 15- 000000 20- 1 1 101000 25- 2 2 202000 30- 213 111 1 314011 35- 1 1 101000 40- 1 1 11 112000 45- 2 2 202000 50- 000000 55- 1 11 1 101101 60- 000000 合计 617112516000112 1 3 112

35、 HIV/AIDS-按传播途径统计表 疾病AIDS报告数 AIDS死亡数HIV感染者数HIV死亡数合计报计报 告合计计死亡 传播途径 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 注射毒品 000000 异性传播 2131122 2 415112 同性传播 3 3 3 3 606000 性接触 + 注射 毒品 000000 采血(浆) 000000 输血/血制品 11 011000 母婴传播 000000 职业暴露 000000 其他 000000 不详 1 1 101000 合计 61711251600011213112 艾艾 滋滋 病病 流流 行行 的的 一一 般般 规规 律律 由高危人群开始,由

36、高危人群开始, 传播到一般人群传播到一般人群 同性恋 注射毒品 妓 女 嫖 客家庭妇女 儿 童 二. 艾滋病流行特征影响因素 我国目前AIDS流行形势相当严重,引 起传播的因素未能控制,如性病发病率 逐年上升,卖淫嫖娼现象屡禁不止,吸 毒人员不断扩大,医源性感染危险性依 然存在,人群对AIDS的认识程度不高 。 二. 艾滋病流行特征-影响因素 地域不断扩大,由集中在贩毒通道和非 法采供血活动所及的农村地区,通过众 多的流动人口向广大城乡散播 传播途径复杂化,经吸毒传播为主,经 性接触传播的比例正在逐年增长 ,通过 多种途径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疫情发展迅速,发病死亡高峰在即,传 播流行的危

37、险因素广泛存在 三、艾滋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三、艾滋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艾滋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由于患病失去工作而造 成的收入减少和巨额的医药费用造 成家庭开支增大,以至于无力负担 上,使一个家庭在经济上陷入窘境 。 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产生大量无人 抚养的孤儿和老人。 艾滋病还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 精神创伤和心理压力。艾滋病感染 者和患者承受着远远超过其他疾病 患者的巨大心理压力。 艾滋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艾滋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艾滋病对社会的影响 (1)加大贫富差距,导致贫困人口增加 (2)占用我国、特别农村地区极其有限的卫生资 源。

38、 (3)加剧社会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恐慌 (2000 年盘锦市流传“吃西瓜患艾滋病”的谣言;2001年年底以来,在天 津、北京、石家庄等 “扎针”;2011年“新疆羊肉串”;2011年初 阴性艾滋病事件引起社会关注 ) (4)带来社会问题,损害政府形象,造成政治 危机 。(2001年艾滋病流行时,河南卫生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 责任”,严重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感染者 集体抗争和官民冲突的恶性事件。) (5)青壮年死亡留下孤儿和老人,增加了社会负担 。 四、艾滋病防控措施易感人群 应该说,人人对HIV都易感。但是由于HIV 的感染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 男同性恋者、静脉吸

39、毒者或血友病人以 及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或血液接触 的人都属于高危险人群。通常将同性恋 者、静脉吸毒者、暗娼、性病患者等都 视为高危人群。 四、艾滋病控制措施-传染源的控制 疫情报告:艾滋病属于乙类管理传染病,但因其传播和流行 特点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应按甲类传染病的要求管理。一 旦发现HIV感染者应立即电话向上级疾控部门报告。 AIDS和HIV感染者的医学管理:密切随访AIDS和HIV感染 者的病情变化,为AIDS和HIV感染者提供医学、心理学咨询, 为防止HIV传播而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针对接触者的预防措施: AIDS和HIV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 是指他(她)们的配偶、性接触者和其他

40、共同生活者、与他们 共用注射器的吸毒者以及AIDS和HIV感染者所生的子女。要对 接触者进行医学检查和HIV抗体检测,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咨询 。 四、艾滋病控制措施-传播途径控制 控制HIV经性传播:艾滋病的流行主要与各种不安全的性行为 有关。因此,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提倡安全性行为是控制艾滋 病经性传播的有效措施。健康的性观念和安全的性行为主要包 括禁欲、忠实于配偶和正确使用安全套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控制HIV经输(受)血传播:取缔有偿献血,普及义务献血是控制控 制HIV经输血传播的有效措施。对所有献血员进行HIV检测,保证安全供血 。 控制医源性传播: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消毒制度、减少医院交叉感

41、染 的机会是控制医源性传播的关键。同时注意职业暴露的可能性。 对吸毒的控制:打击吸毒、贩毒和加强戒毒措施是控制经吸毒途径传播 的根本措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美沙酮替代毒品”,“静脉吸 毒人群中推广针具交换项目”。 控制母婴传播:开展宣传教育,让其了解保护自己健康的意义,同时加强 检测,对阳性者做好咨询工作,劝其不要生育。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该 用药物在妊辰期和妊辰后期阻断HIV。分娩后,应使用人工喂养。要做好新 生儿的随访工作,密切注意新生儿的感染情况。 艾滋病的预防 传染源管理 包括:发现感染者、生活指导、关怀救助、消除歧视 切断传播途径 预防性途径传播 遵守性道德,不发生婚外性

42、行为; 减少性伙伴、固定性伙伴; 正确使用安全套; 规范诊疗性病 预防经血液途径传播 远离毒品、抵制毒品、打击贩毒; 美沙酮替代/针具交换; 安全用血/血液制品; 安全注射;严格消毒措施;推广一次性 医疗用品 预防母婴传播 孕前及产前检查:帮助决定是否怀孕,帮助感染的孕妇决定是否要 终止妊娠。 药物预防:抗病毒治疗是发达国家降低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维乐命(NVP)孕妇作产时和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各服1次,有明 显的预防效果,费用仅4美元。 剖腹产和人工喂养:药物预防+剖腹产+人工喂养降至2%以下。 依靠法律/政策 依靠科学技术 依靠人群群众 四、艾滋病控制措施-免疫预防 HIV减毒活疫苗

43、 HIV灭活疫苗 重组病毒载体活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合成寡肽疫苗 病毒颗粒样抗原疫苗 抗独特型疫苗 核酸疫苗 30 年来依然未能成功找到有效防艾疫苗 2007年9月,美国默克制药公司耗时10年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在动物实验阶段 都表现良好,进入临床实验却以败告终。 2007年9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决定停止耗资达1.3亿美元的艾滋 病疫苗试验。在动物实验阶段都表现良好,进入临床实验却以败告终。 2009年美国和泰国联合研制出旨在激发抗体免疫的RV144疫苗,在历时三年 对16400名泰国人进行跟踪调查后,证明接种该疫苗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降低了31%。 2010年科学报道,N

44、IH从HIV感染者的血中分离出可对抗约90%已知 HIV毒株的强力抗体。2011年自然报道,美国又一研究组分离出17种能 广泛中和HIV变种的新抗体。但“目前测试的疫苗尚不能对病毒产生完全的免疫 ,它们并不成功。” 2012年8月,国际病毒学杂志报道,上海中科院巴斯德研究所在全球范围 内首次在果蝇的S2细胞上构建新型HIV-1病毒样颗粒(VLP)的表达系统。这 项研究的项目带头人周保罗坦言,要研制出真正可用的疫苗,还需要解决大量 问题。 2012年10月,中国疾控中心联合研制的HIV-期临床试验启动,首批已有31 名受试者接受第一针注射,以实验其在人体上是否有效。其中针对云南省HIV 阳性静脉

45、吸毒者血液“量身定做”的DNA疫苗是否适用于预防所有类型的艾滋病 毒,还有待观察。 五、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政 策与策略 2004年10月23日 胡锦涛总书记指示: “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 族素质和国家兴旺的大事,各级 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 会,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 决遏制其蔓延势头。” 扩大抗病毒治疗范围,只要发现感染者就及时进行免费抗病 毒治疗; 在已纳入新农合大病保障的基础上,研究将抗机会性感染治 疗纳入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 打破部门限制,在艾滋病检测等方面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完善分级负责机制,中央要加大投入,强化重点防控,地方 也要落实好统一部署,把属地方事权的问题解决在

46、基层; 防治艾滋病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要探索完善有效机制 ,在资金、技术方面给社会组织以扶持,要创新财政投入方 式,更多地向社会购买服务。 2012年11月2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艾委 第四次全体会议 温家宝总理指出: “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国务院高度 重视,经研究并作了部署。必须实行责任 制,加强防治规划、督导检查、队伍建设 、依法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同时注意总结 成功经验,真正把这件关系民族根本利益 的大事加紧抓好。” 温家宝总理(2004年11月27日)批示 各级政府要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高度负 责的精神,把艾滋病防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要统筹 各方面力量,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政策和措施

47、,突出抓 好防止性传播、打击贩毒吸毒和非法采血等重点环节 ,切实做好疫情严重的重点地区综合防治工作。要加 强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增强全民防治意识,形 成群防群治的社会氛围。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坚决 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 张高丽同志对艾滋病防治的批示 “高度重视,明确责任, 加强教育,防治结合, 遏制扩散,确保安全” (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 、全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吴 仪前副总理多次就艾滋病防治工作作出重 要批示,并看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 2007年世界艾滋病日 胡锦涛总书记带着红丝带来到社区 2007

48、 年总书记再次和感染者握手 艾滋病防治条例颁布实施 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 艾滋病防治条例。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 院令,公布该条例并于3月1日起实施。 国务院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 ;制定了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 划(2006-2010年) 2004年初,国务院在“艾滋病防 治协调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成立“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 29个部委/人民团体和7个重点省 。设立了“办公室”。今年 ,进行 了扩大和调整,李克强副总理任主 任。 防治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2006年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增加到 8.54亿元;2007年增加到9.44亿元 。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大了艾滋病防治 经费的投入 。 2003年12月1日,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亲临北京地坛医院看望 艾滋病病人和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 2003年12月1820日,吴仪副总理亲赴河南,深入艾 滋病流行严重乡村和艾滋病病人家庭,视察艾滋病防治工 作 2005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 宝来到河南上蔡县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看望和慰问艾滋病患 者及家属,并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孤儿和孤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