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西安201604).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93545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6.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西安20160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西安20160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西安20160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西安20160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西安20160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西安20160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西安201604).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深化高中地理课程 改革的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 韦志榕 2016年04月,主要内容,一、高中课程改革进行时 二、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关注 的热点问题,高中课程改革进行时,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1 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重要文件,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取得了可喜成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年),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

3、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战略主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一个“抓手” 课程改革 五项任务(五个统筹) 统筹各学段 统筹各学科 统筹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 统筹各方面优势力量 统筹校内外阵地 十项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形成育人大的格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3月),指导思想: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

4、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原则: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形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主要内容: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主题教育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平、法制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革命传统教育

5、法治教育 国家安全教育(环境、资源、粮食、信息安全等) 领土主权意识教育(海洋权益等) 地球科学教育,2. 为什么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背景), 国家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立德树人 高考改革(倒逼高中的综合改革) 对高中教育的基本判断 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85%以上,高中教育已经成为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国民基本素质。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也成为共同趋势。 十多年高中课程改革有成功的经验,也面临不少问题。,2012年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校长领衔的地理教育研究团队调研了北京、黑龙江、宁夏、河南、江苏、安徽、广东、云南八省区的高中地理教育情况,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6、。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调研从七个核心研究方面展开。,1 目标与价值取向 2 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 3 内容的适量度 4 内容的难易度 5 内容的衔接性 6 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 7 课程标准文本的可读性和指导性,问题:目标、结构、内容、评价,1 课程目标表达相对宏观,而且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不够凸显。 2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定位不清晰,课程的纵横向衔接存在问题。 3 课程不同模块的容量、难度与课时的相容性存在问题,如必修1内容多、难度大,36课时“吃不完”,而必修2则在36课时内“吃不饱”。 4 课程中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内容不足。 5 活动建议内容多,而且相对较泛,部分活动建议缺少实践基础和可行

7、性。 6 对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评价指导性不强,甚至缺失。 7没有从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方面对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提出保障性指导和要求。 8 文本中对一些概念的界定、表述等缺乏推敲。,3. 怎样深化改革?(方向), 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学科角度来说,需要说清楚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它的育人价值在哪里) 怎样培养人?(从学科角度来说,需要说清楚学科的特点是什么,它的育人途径在哪里) 高中教育应具备的时代特征 多样化、多层次 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评 价,教学,各学科教材,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4. 实施蓝图(规划),

8、高中课程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全体学生必须修习,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包括拓展、提高、校本课程。,课程与学分安排,5. 亮点(也是难点), 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 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是什么? 核心素养的表现是什么? 核心素养的水平分级是怎样的?, 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 基于核心素养 与内容标准、学业要求密切关联 重点考虑学考与高考两个水平 能用、好用、实用,研究的热点问题,二,大思路,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内容,核心 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

9、改革”的第一项 (一)研究和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什么是“素养”?,“素养”(competence或competency)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这与中华民族文化中“素养”的含义是一致的。“素养”一词较早出现的有汉书 李寻传:“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把素养视为经常修习的涵养。后来,在我国汉语中主要指平

10、日的修养,如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可见,“素养”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课程教材教法2016.2 华中师大 左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保障人的成功生活与健全社会建设,日本:能在21世纪生存下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式与认知,数字数学,科学技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的初步研究成果,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成果未公开),三个领域, 十个一级指标,学生发展核

11、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指向学生的能力和品格,在内涵上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多功能,既可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其终生学习和成功生活,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中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也是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可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国家

12、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需要心怀天下,具有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三个领域,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国际理解 沟通与合作,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在现代社会中,自主发展的人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地反思与调控自我,主动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积极行动的能力,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价值。,生命健康 学会学习 主动适应与创新,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基础。语言、科学、艺术、历史等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都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来的。

13、只有通过文化的修习和养成,人类才能传承并创造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语言、符号与表达 科学、技术与应用 人文与审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具体包括9大要素、25个基本点。,社会责任:诚信友善 合作担当 法治信仰 生态意识 国家认同:国家意识 政治认同 文化自信 国际理解:全球视野 尊重差异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崇尚真知 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 审美情趣:感悟鉴赏 创意表达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数字学习 身

14、心健康: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 适性发展 实践创新:热爱劳动 批判质疑 问题解决,2 地理核心素养,定位,Q1 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Q2 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关键/主要)概念是什么关系?,地理学的视角三个“重新认识” 重新认识地理学的本质: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重新认识地理学的使命和目标: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重新认识地理学的研究特点: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野外考察方法),选择,综合理念 多维视角 人地关系,地理学的视角(选自重新发现地理学),历史的视角:中国百年地理

15、课程寻找地理课程的“基因”,新课改开始,35,区域认知、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爱国主义、国际视野、人地协调,祖国认同(认知地理国情,热爱伟大祖国,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状况) 国际理解(认知世界情势,尊重多元文化,关注世界大事) 人地协调(认知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备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PRED),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南非、爱尔兰、威尔士、新南威尔士; 国际地球科学纲要; 我国的台湾、香港,国际的视角:一些国家、国际组织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拟定的地理课程参考启发,世界各国地理课程和教材的启示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国际地理联合会1992年),深信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

16、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需; 意识到 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知道 在一个日益缩小的世界上,学生需要更高的国际交往能力,以便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安全等广泛的项目上进行有效的合作; 虽然知识、理解力、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共同组成了教育的整体过程,但这几方面仍然可以组合成为三大目标。学习地理鼓励学生探索和发展知识和理解力、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特别要发展下列几方面: (1)知识和理解方面 (2)技能方面 (3)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以下是学习地理的一些主要概念: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

17、区域,出现频数较多的25个核心素养关键词(华东师大研究团队),1.地理探究 2.空间 3.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4. 时空变化/多元文化/地图技能/地方 5.新技术能力/相互依存,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景观欣赏,资源权益,地图运用,时空视角,综合分析,地理信息收集,环保,地球观,空间思维,整体观念,实践探究,可持续观,家国情怀,敬畏自然,文化理解,地理鉴赏,国情认知,地理信息获取表达,选择的原则,地理核心素养(201603稿),人地协调观念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

18、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基本活动经验,基本价值观念,基本思想和 方法,基本思想和 方法,(2)确定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科表现,表述,(1)确定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育人价值,地理课程标准组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201603稿 征求意见),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的空间特点;

19、能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综合思维,综合思维 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学生具备综合思维,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区域认知,区域认知 指人们对区域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20、。 学生具备区域认知,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空间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地理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品质。 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科表现,确定地理核心素养等级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学业质量标准水平划分的重要依据。,对核心素养水平分级的两条路径 一条是“情境”的路径,在分析不同情境下的问题时(情境越来越复杂),学生展现

21、出不同的素养水平; 一条是“维度”的路径,在基本相同的情境中,在分析情境问题时,以深度的加深或广度的拓展这两个维度,来确定不同的素养水平。(加深或拓展的内容来自于素养的学科表现),等级划分,“综合思维”水平划分,韦钰院士在她的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一书中写道:“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深邃、复杂,而又变换不定。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人类具备特有的高级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类比、推理和抽象。人类进行高级思维的基石在于能够对感知、客体、特征和事件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找出其本质的共同点,组织成为概念。因此就能够:(1)进行有效的记忆;(2)鉴别客观世界的不同事物;(3)进行类比和推理;(4)想象和认

22、识更多新的事物和情境,扩展已有的知识;(5)构建更加复杂的理论。所以,形成概念是人类认知的重要途径,概念是人类知识的基石。”,3 地理核心概念(观念、大概念),国内外地理学者对地理核心概念(大观念)的表述: (举例),美国国家课程中的地理核心要素 研究者基于欧美地理思想遗产概括了地理学的四个传统,地球表面空间 地方和区域 自然系统 人文系统 环境和社会 地理学的应用,空间传统(方法、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区域研究传统(人、地方和区域),人地关系传统(自然和社会),地球科学传统(或环境传统),德国地理教育标准中的核心要素 提供看待世界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活动之间的联系的视角或洞察力(地理学科

23、能力之一:学科专门知识),基础(系统)概念图示,我国地理学家、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 环境变化 人地关系 空间 时间 区域和地方 尺度 系统 景观 全球化 发展 风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环境(人地关系、环境变化、景观、发展、风险) 地理学的研究途径空间-分布(空间、时间、尺度、系统、区域和地方、全球化)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关注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 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关注地理学学科传统的展现 地球科学传统(自然地理)、人地关系传统(人文地理)、空间传统(区位)、区域传统(区域地理) 关注国家对主题教育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4、、海洋意识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地球科学教育等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结构、学分安排、高考、社会需求,4 地理课程结构和内容安排,经典,亮点,兴趣点,(201603稿),课程设计的思考: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必修课程有2个模块。地理1以自然地理为基础,适当融入地球科学的内容,如“运用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理2以人文地理为基础,适当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容,如“选择、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分析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条件”。在设计必修课程的内容时重点考虑三点:一是宽而浅,为后续的选修课程打好一定的基础;二是不追求系统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选材;三是加强对地理实践活动的

25、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选修课程有3个模块。自然地理基础是对地理1的加深,使这两个模块构成“T”字型。区域发展是对地理2的拓展,围绕人地协调继续展开。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一个模块,是从地理的角度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举措。在设计选修课程的内容时重点考虑三点:一是考虑与必修课程内容的衔接;二是考虑到高考因素,相对增强系统性;三是更多地展现案例式、主题式学习的要求。,现象、生活、实践,原理、规律,“T”字形设计,5 地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者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华

26、东师大杨向东教授),研究思路:,核心素养学科表现,核心素养水平分级,阶段性学业质量水平: 学测水平(2) 高考水平(4),模块学习 内容和要求,要落实在,基于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不同等级的证据应该是“表现”,是对学生素养的形象刻画,即描述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究竟在知识理解、思维方式、学科思想、学科经验和学科能力上所能、所应发生的具体变化。,必修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水平1-2)(201603稿),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 什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 什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什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结束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在路上,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加倍努力!,谢谢老师们!,特别说明:高中课标仍在修订中,此讲稿所涉及的内容仅供老师们参考,不要引用或传播。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