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电图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99695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心电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正常心电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正常心电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正常心电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正常心电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常心电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心电图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心电图基础知识,心内科,心电图,历史溯源,国际公认了美国心脏学会(AHC)在1954 年提出的倡议 1、 12导联心电图 、aVR 、aVL、aVF V1、V2、V3、V4、V5、V6 2、 18导联系统 增加了右胸V3RV5R、左胸V7V9,二、心电图临床意义 (能发现哪些问题),(一)识别各种心律失常(最有价值) (二)辅助诊断心房、心室肥大 (三)反映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四)心电监护 (五)了解药物的疗效及对心肌的影响 (六)辅助诊断电解质代谢紊乱,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窦房结,结间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房室结,希氏束,(一)概念 电偶移动所产生电动力,既有方向,又有大小(量)

2、,称向量。 一对电偶就是一个向量。箭矢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箭矢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前端代表正电荷(电源),尾端代表负电荷(电穴)。,B,A,C,B,A,D,一、心电向量,综合心电向量,胸前导联,第二次投影:向量环在胸导联轴上投影 向量环在肢导联轴上投影,额面,横面,一、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心电图各波段形成、命名、测量,心房除极 心室除极 心室慢、快复极 心房除极到心室 心室除极和复极 开始除极,QRS波群的命名原则,R波: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 Q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 S波: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R 波之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

3、向波 振幅小可称为q、r、s、r、s,QRS波群的命名,Q,r,q,s,R,r,q,S,R,Q,s,各波段的正常值,走纸速度:25mm/s时 标电压:1mV=10mm,心率测定: 心率= 60 R-R或P-P(S) 连续10秒(50大格)P或R数目6(房颤),P波的常见形态,T波形态,QRS波群,QRS低电压: 上下波幅一块加,肢导相加小于5(0.5mV) 胸导相加小于8(0.8mV) 肺 气 肿 肢导低电压 心包积液 胸导低电压,正常窦性心律,特征: 1.P-QRS-T波依次规律出现。 2.P波在.aVF.V4-6,aVR(激动源于窦房结)。 3.P-P间期0.6-1.0s(60-100次/

4、分)。 4.P-P间期相差0.12s。,心电图的阅读方法,1.检查描记质量:伪差(直流电及交流电干扰、基线不稳);标电压(减半、增倍)。 2.定性分析:确定是否为窦性心律;电轴偏移;钟向转位;S-T段及T波形态等。 3.定量分析:P、QRS、T波时间、振幅,P-P间期、P-R间期,S-T段偏移等。 4.心律、传导、房室肥大、心肌。 5.结合临床,做出心电图诊断,填写报告。,常 见 心 电 图 诊 断,心律失常 激动起源异常,三、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一)正常窦性心律 1、符合窦性心律条件: 每个QRS波前都有相关P波 P波在、aVF、V3V6直立,aVR倒置 P-R0.12s 2、同一导联

5、PP间距相差0.12s。 3、心率:60100次/min。,一、心律失常分类,(一)激动起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窦性静止。 2、异位心律失常: 主动性: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扑动、颤动。 被动性:逸搏、逸搏心律。 (二)激动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2、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正常心电图,每个QRS波前都有相关P波 P波:I、II、aVF、V2V6直立,aVR倒置;P-R间期:0.14s 同一导联P-P间距相差:0.08s;心率:72次/分,(二)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1)符

6、合窦性心律条件;(2)心率100次/min,2、窦性心动过缓 (1)符合窦性心律条件 (2)心率60次/min,3、窦性心律不齐 (1)符合窦性心律条件 (2)同一导联中最长与最短P-P间期相差0.12s,4、窦性静止 (1)符合窦性心律条件 (2)在规则的P-P间期中突然出现较长的P-P间期 (1.5s) (3)长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四、异位心律失常,(一)期前收缩 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在窦房结尚未发出激动之前低位起搏点抢先发出激动控制心房及/或心室的活动。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早搏。 偶发早搏: 5次/min或30次/h 频

7、发早搏:5次/min或30次/h 二联律:1个窦性激动+1个早搏, 连续3次或以上 三联律:2个窦性激动+1个早搏, 连续3次或以上,一、房性早搏 (1)提前出现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R间期0.12s; (3)P波后QRS波群呈室上性; (4)代偿间歇不完全,代偿间歇,代偿间歇不完全:联律间期+代偿间歇2个正常心动周期 代 偿 间 歇 完全:联律间期+代偿间歇 = 2个正常心动周期,二、房室交界性早搏 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呈室上性; 2.逆行P”波(II、III、aVF倒置,aVR直立)可出现在3.QRS波 之前(P”-R0.12s), 也可出现在QRS波之后 (R-P”

8、0.20s),或埋藏于QRS波之中; 代偿间歇多数完全。,3、室性早搏 心室内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冲动所引起的心室搏动,称室性早搏。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 (2)QRS时间 0.12s (3)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代偿间歇完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在早搏的基础上如果异位起搏点兴奋性进一步 增强,连续出现3次以上的早搏,即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 根据异位冲动起源部位不同,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前两者有时难于区别,故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1)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房性或房室

9、交界性早搏; (2)频率160250次/min; (3)心律绝对整齐。,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 (2)频率140200次/min; (3)心律可略有不齐; (4)房室分离( P波与QRS波群无关,且其频率慢于QRS频率),(三)扑动与颤动 较心动过速更快的一种异位心律失常。多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 根据发生部位及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1、心房扑动 是心房内形成环行激动所致。 1.P波消失,代之大小相等、形态相同、间距一致的锯齿状波(F波) 2.心房率250350次/min 3.QRS波群呈室上性。心室率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

10、节律可整齐或不整齐 4.T波在多数导联不能明视,2、心房颤动 1.P波消失,代之为大小不等、形态不同和间距不一致的小颤动波(f 波); 2.心房率为350600次/min; 3.QRS波群多呈室上性,心室律绝对不整齐; 4.T波在多数导联不能明视。,3、心室扑动 1.是心室肌内形成环行激动所致 2.P-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和间距相对一致的 大振幅波; 3.室性频率约为250次/min。,心室颤动 1.是心室肌纤维发生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乱颤 P-QRS-T波群消失,代之为大小不等、形态不同、间距均不一致的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2.频率为200500次/min。,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1

11、.P-R间期020s 2. 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有部分心房冲动不能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漏搏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为 I型(文氏现象或莫氏I型) 型(莫氏型)。 I型阻滞比较常见,多为暂时性型阻滞较为少见,但多为持久性。,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在相继的心搏中逐渐延长,RR间隔逐渐缩短,直至P波不能传入心室发生心室漏搏,漏搏后的第一次P-R间期缩短。 如此周而复始,形成3:2、4:3或5:4的房室传导比例的阻滞,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固定不变,但可以延长或在正常范围内。每隔I、2或3个P波后有1次QRS波群脱漏,因而分别称之为2:l、3:2、4:3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PP和RR间隔各有其固定的规律,但两者之间毫无关系,P波的频率较QRS波群频率快。 心室率慢而规则,心室起搏点如在房室束分叉以上,QRS波群形态正常,室率4060次/min;如在房室束分叉以下,QRS波群增宽 畸形,室率常在40次min以下,谢谢! 祝学习生活愉快! 下次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